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最早的敦煌人

誰是最早的敦煌人

公元前126年,在西域喝了十三年西北風(fēng)的張騫,終于回到了長安城。

此時,他極為不舍地放下誘人的白斬雞,就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講述自己在河西走廊的荒野生存,漢武帝和朝臣們用崇拜的眼神盯著這個剛剛從自然界逃出來的“自然之子”,托著腮,聽了整整一個上午。

這是居住在中原的漢人第一次知道敦煌山川形勢、人民物產(chǎn)的場景。在張騫之前,中原有沒有人去過敦煌呢?答案肯定是有的,河西走廊本來就是十分便利的地理大通道,中亞和東亞之間的互動在先秦之前早已絡(luò)繹不絕,但因為這些人絕大多數(shù)都是不識文字的商賈、百姓和北方民族,所以并沒有留下十分可靠的記載。

那么,誰是最早的敦煌人?這個問題是否無法追溯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藏在《尚書》之中。《尚書》的意思就是上古之書,是儒家最經(jīng)典的教科書“六經(jīng)”之一,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史書,所以很多上古歷史的謎題都需要從這本書里尋找線索。《尚書》是我國上古時代歷史文獻的匯集,究竟是由誰所作,至今不得而知。秦始皇下令焚書時,伏生將《尚書》藏在自家的墻壁里,才為天下保住了這本書。后來,漢文帝派提出“推恩削藩”的名臣晁錯到濟南郡的伏生家里學(xué)習(xí)《尚書》,受伏生的影響,司馬遷和班固都認(rèn)為《尚書》是孔子所作。就在《尚書·舜典》中,有一條關(guān)于敦煌最早移民的記載,即“竄三苗于三危”。“竄”是一個貶義詞,如抱頭鼠竄、流竄、逃竄,這里的“竄”是“使其流竄”的意思,也就是說舜把三苗部落流放到了三危這個地方。

讀完這則史料,我們有三個問題需要解答:一是三危在哪里,二是三苗是什么人,三是為什么要把三苗遷移到三危。

關(guān)于“三危”的具體地理位置,學(xué)術(shù)界有多種看法:一說是今甘肅敦煌附近的三危山,二說是甘肅天水附近的鳥鼠山,三說在今陜甘川三省交界嘉陵江附近,四說在川甘交界岷江、岷山一帶。但主流觀點則認(rèn)為,“三危”就是敦煌的三危山,那此山為什么叫“三危山”呢?這跟西王母有關(guān),《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中記載:“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三危山位于今天莫高窟的對面,它的特點是三座主峰巍峨聳峙,因此稱三危山。這里提到的三青鳥是上古神話中西王母的神獸,古代認(rèn)為三危山就是三青鳥的筑巢之地。兩晉著名史學(xué)家郭璞在注《山海經(jīng)》時說:“三青鳥主為西王母取食者,別自棲息于此山也。”也就是說,三青鳥是西王母的外賣快遞員,當(dāng)西王母肚子不餓的時候,三青鳥一般在三危山里休息。三危山是敦煌的第一名山,敦煌的歷史與它相伴相生,在我們后面的故事中,它還會多次亮相。

“三苗”是傳說時代南方氏族部落集團。《尚書正義·舜典》中記載:“三苗,國名,縉云氏之后,為諸侯,號饕餮(tāo tiè)。”這里說三苗是縉云氏的后裔,而縉云氏是黃帝時期的官名,據(jù)傳其封地就在今浙江省縉云山的仙都山一帶。有趣的是,三苗號稱饕餮,饕餮是《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神獸,十分貪吃,蘇東坡的外號就叫作老饕。三苗人的農(nóng)業(yè)很發(fā)達(dá),飲食自然不差,青銅器上常見的饕餮紋是否隱含著商周政權(quán)對南方蠻族的印象呢?此事不得而知。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三苗是九黎的后人,如鄭玄在注解《尚書·呂刑》時就曾提到“苗民,謂九黎之君也”。九黎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一個族群集合,中國古人可不像今天的人一樣愛做大數(shù)據(jù),所以只要你在古文中看到“三”“九”這樣的數(shù)字,可千萬別當(dāng)真,大多數(shù)情況下的真實意思是“看起來有很多,我也懶得數(shù),就那樣吧”。九黎部落信奉鳥、獸,差不多同一時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秘圖案中也有鳥、獸,所以被推測是九黎的一支。九黎在上古傳說中的勢力很大,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地皇女媧、人皇神農(nóng)皆從東夷九黎出(三皇的版本不止一種)。后羿、帝俊、羲和等神話體系也來自東夷九黎。傳說九黎有九個部落,每個部落有九個氏族,以蚩尤為首領(lǐng),共八十一個兄弟。后來炎帝與黃帝結(jié)盟,與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鹿、懷來一帶)大戰(zhàn),蚩尤以失敗告終。因此,有人認(rèn)為中原人最初是由炎黃部落和九黎部落共同構(gòu)成的,“黎民百姓”中的“黎民”就是九黎之后。

三苗在東南,三危在西北,兩者本來風(fēng)馬牛不相及,它們之間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的主要原因與歷史上著名的大禹的父親鯀(gǔn)治水有關(guān)。

涿鹿大戰(zhàn)后,蚩尤戰(zhàn)敗,九黎中的三苗人一部分逐漸融合于炎黃所代表的華夏族;另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漢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聯(lián)盟,依舊與中原相互敵視。到堯的時代,恰逢黃河泛濫(黃河經(jīng)過筆者的老家黃土高原時攜帶大量泥沙,在下游平緩的華北平原上堆積,導(dǎo)致黃河很容易改道),治水成為中原部族共同要做的事。縱觀天下,似乎只有鯀才有這個能力,所以《史記》中記載:“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意思是四岳舉薦鯀治理黃河水患,堯不贊同,四岳逼迫堯起用鯀,鯀果然沒有治理成功,百姓們怨聲載道。四岳是堯、舜時期的官名,與十二牧共同構(gòu)成了當(dāng)時治理天下的組織機構(gòu),學(xué)者們推測應(yīng)該是中原部落聯(lián)盟中選舉出來的代表,他們是四個人,還是一群人,我們也不清楚。

因為堯、舜是四岳選舉出來的執(zhí)政官,所以四岳才是當(dāng)時的實權(quán)派,他們共同推舉大禹的父親鯀來治水,可見大禹家族的治水能力和政治實力都是很強的,這為后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家天下的夏朝埋下了伏筆(夏朝究竟是否真實存在呢?目前學(xué)界還無法給出定論,只能說疑似存在)。可惜鯀治水九年,并沒有治理好黃河水患,治水的同時也消耗了中原部族的財力和人力。江南部族瞅準(zhǔn)機會,對中原發(fā)動暴亂,三苗就在其中。《史記》中記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shù)為亂,于是舜歸而言于帝……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面對三苗的反叛,堯起用軍事天才舜平亂,舜迅速用雷霆手段將其制服。舜得勝歸來之后,向堯建議將戰(zhàn)敗的三苗部族遷到三危山附近。

《史記》的這條史料還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三苗后來變成了在中國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西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察布市| 扎兰屯市| 镇平县| 顺义区| 镇原县| 邻水| 聂荣县| 鸡泽县| 沂南县| 长宁县| 门头沟区| 怀安县| 凌源市| 卢氏县| 胶南市| 德庆县| 怀柔区| 南宫市| 五家渠市| 温泉县| 连江县| 庐江县| 铁岭市| 嘉峪关市| 长寿区| 灵川县| 蓝山县| 宜城市| 营口市| 楚雄市| 文登市| 沙河市| 阳信县| 阳原县| 镇平县| 蕲春县| 砚山县| 凤阳县| 青河县| 阿城市| 荔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