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普及敦煌文化的驚喜之作
敦煌是文化寶庫,是學術海洋;“敦煌學”是“顯學”,也是冷門絕學?!盀橥ダ^絕學”,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擔子,需要的是甘坐冷板凳的清苦精神,也要有為歷史負責任、敬畏歷史的虔敬態度。同時我相信,從事敦煌研究是一份有特殊榮耀的職責,是一份值得驕傲的工作,這是敦煌特有的歷史定位、文化現象、藝術地位、學術魅力所決定了的。
其實,“敦煌學”應該是個廣義的大概念,不應是狹義的“冷門絕學”;“敦煌學”不應只是象牙塔里少數人問津的高深學問,也應該是廣闊社會里的普世知識。唯有如此,才符合敦煌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絲路明珠、文化寶藏、藝術殿堂等諸多神圣而至高的榮譽稱號。敦煌作為人類歷史遺留下來的一份獨特的文化遺產,其歷史面貌保存之完好、歷史信息之豐富,說獨一無二也不為過。正因為如此,敦煌也是全世界愛好歷史、熱愛藝術、鐘情文化的人們所向往的圣地和樂園,每年有數百萬人來到敦煌,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品味濃厚歷史的味道,感受神圣藝術的熏陶,驚嘆敦煌的偉大。
面對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學者們在從事專門性的學術研究的同時,也會想到敦煌文化的普及性問題。從文化弘揚的角度來講,這一問題就顯得更加緊迫。敦煌學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棟,但如何把它們轉化為普及性的知識,如何惠澤更加廣大的普通民眾和愛好者?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學術研究的成果才能落地,才能真正實現文化惠民。
讀完邢耀龍的《敦煌大歷史》書稿,我有一種驚喜和驚嘆。驚喜,是因為終于看到有人在普及敦煌文化方面走出一條很獨特的路子;驚嘆,是因為作者的眼光和筆法頗為老練,不像初學者所為,頗有后生可畏的感覺。
讀這本書稿時,首先能夠感受到一位在敦煌文化遺產地工作的一線人員對其所面對和守護著的藝術寶庫的純粹感情。作者先是在瓜州縣文物局工作,后來到敦煌研究院做“守窟人”,和千年石窟日夜相伴,時間長了肯定是有了感情。當然對石窟的感情,不是那種普通的人之間的感情,一定是滲透進骨髓的文化浸淫,是歷史和藝術感染下的精神之戀。作者的文字中處處流淌這種文化的遺傳基因。他的這種感情,我是能夠理解的,因為我和他有同樣的經歷,有同樣深刻的敦煌情感。我們常說的干一行愛一行,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吧。但是要把對自己職業的熱愛轉化為普世的知識,也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其次,這本書的構思方式和對歷史問題的思考,頗有其獨到的一面。作者能夠關注歷史大背景,關心歷史現象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且往往有自己對相應歷史現象的不同思考與理解。書中所涉及的一些問題看似不起眼,或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但作者力求有所突破,滲透進了自己長期的觀察與思考。雖然有的觀點大膽了些,但作為一本面向廣大愛好者的普及作品,這些思考凸顯了作品的個性,使之更有歷史參與感和說服力,也提高了閱讀的吸引力。
讀這本書時,還有一個強烈的感受,就是作者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輕松轉換,能夠以特殊的筆觸把看似平常甚至枯燥的歷史情節講得有聲有色,閱讀的帶入感十足。我們常說要把歷史寫活了,邢耀龍才華橫溢,加上他對寫作對象飽滿的感情,看似不經意中頗有駕輕就熟戲說歷史的筆法。整本書讀來朗朗上口,一氣呵成,文學感十足,但始終不失歷史的沉重。
至于全書體現出的作者對歷史材料的熟稔,組織材料的能力之強,包括對一些最新學術問題的敏感,都說明作者是花了大量的時間閱讀了難以統計的敦煌學、歷史學、考古學、藝術學的專著、論文。這為本書的學術嚴謹性奠定了基礎。
敦煌是偉大的,但敦煌仍然需要更多的人來閱讀、理解并接受。弘揚光大敦煌文化是一項社會性任務,相信這本書的出版在這方面會有積極正面的影響。
邢耀龍在學習之余,能夠把日常所思所想匯總成這樣一部作品,實難能可貴,應該給予肯定。他本人勤奮好學、善于思考,不拘泥于傳統的羈絆,富于創新精神,癡迷于敦煌文化,扎根文物一線,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前途不可限量。
是為序。
沙武田 謹識
2022年8月24日于西安曲江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