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良好的情緒是健康的營養素(4)
- 健康要讀心理學:讓你快樂、健康又長壽的心靈處方
- 牧之 張震主編
- 5583字
- 2014-11-21 17:22:27
就這位不幸的年輕人而言,他合理的生活目標,已經在意外中突然改變了。如果他以當運動員為生活目標的話,那他一定會非常的憂慮,因為他再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樣的運動了。所以對這樣的人而言,重新建立合理的生活目標,找一個適合自己而又喜歡的工作,會增加對自身能力的信心,會因看到希望和前途而重新振作起來。
學會自我稱贊,自我欣賞,培養自信,坦然對待不良刺激,以保持情緒穩定,心境良好
如果你充滿信心,“結果”就會朝好的方向走。有位成功人士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知道要往哪個方向去,世界會為你讓出一條路來!”
當然,矯正不合邏輯的思維方式,改變錯誤的自責自罪觀念,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但一旦你對周圍事物和自己做客觀的分析后,對現實生活就有了正確的領悟。那么,你將置身于一個充滿積極向上情感的世界中,心情會豁然開朗。盡管生活中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不盡如人意之事,但不會由于一時的認知偏差,造成感情挫傷,失去對生活中美好意境的追求。
(三)擴大人際交往
悲觀的人周遭大部分都是悲觀者,而樂觀的人身邊亦多為樂觀者,因此要想改變命運,你必須要和樂觀者學習。不要拘泥于自我這個小天地,應該置身于集體之中,多與人溝通,多交朋友,尤其多和精力充沛、充滿活力的人相處。這些洋溢著生命活力的人會使你更多地感受到事物的光明和美好。
(四)學會宣泄
要善于向知心朋友、家人訴說自己不愉快的事。當處于極其悲哀的痛苦中時,要學會哭泣。另外,多參加文體活動、寫日記、寫不寄出的信等等,都可以幫助消除心理緊張,避免過度抑郁。
(五)好的生活習慣——盡可能地使生活有規律
規律與安定的生活是抑郁癥患者最需要的,早睡早起,按時起床、按時就寢、按時學習、按時鍛煉等等有規律的活動會簡化你的生活,使你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別的事情,保持身心愉快。而多完成一件事,就會使人多一份成就感和價值感。
(六)陽光及運動
多接受陽光與運動對于抑郁癥病人有有利的作用,多活動活動身體,可使心情得到意想不到的放松,陽光中的紫外線可或多或少改善一個人的心情。
(七)藥物療法
如果一旦出現了抑郁癥,應該找專門的精神科醫生進行治療,依照指示服藥,不可以諱疾忌醫,以免貽誤病情。而且用藥也不要好了就停,要繼續服藥直到完全好了為止。同時,也不要和其他藥物混合使用,否則可能會產生危險的副作用或降低藥效。藥物的及時有效的作用,可以改善很多人在患病的急性期可能會有的自殺念頭或行為,因為這種想法一旦實現后果不堪設想。然而不幸的是,很多抑郁癥患者基于各種因素沒有定期檢查或放棄治療。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可加上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可以讓我們學會更多處理生活問題及修正性格的有效方法。
(八)飲食療法
吃醣類食品對腦部似乎有安定的作用,蛋白質則可提高警覺性。要多吃含有必需脂肪酸和(或)醣類的蛋白質的食物。鮭魚和白魚都是好的來源。避免進食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豬肉或油炸食物。脂肪會抑制腦部合成神經沖動傳導物質,并造成血球凝集,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尤其是腦部。
所以,盡量讓自己的飲食可以綜合醣類和蛋白質這兩種營養素,讓腦部活動達到平衡。比如,選用全麥面包制作火雞肉三文治就是一種很好的綜合食品。如果你感到緊張而希望能夠振作起精神,則可以多吃蛋白質。有憂郁傾向者,不妨嘗試攝取富含蛋白質和多醣類的食物,例如火雞和鮭魚,對提升精神狀態會有所幫助。
抑郁和抑郁癥通常是由輕度演變為重度,如果在輕度憂郁的時候,及早發現、及早調整和治療,效果通常會比較好,且治療時間可縮短。必要時可求助于心理醫生等專業人士,服用藥物控制病情,以免耽誤,造成不良后果。
你能幫助患抑郁癥的人
抑郁癥病人非常需要來自親人或朋友的支持和幫助,如果你身邊有人患上抑郁癥,伸出援手扶他們一把,這是至關重要的。
(一)協助他們得到適當的診斷與治療
陪他們看醫生,注意他們是否按時服藥。
(二)情緒上的支持
了解、包容、關愛及鼓勵。和他們說話時要仔細聆聽他們的心聲,絕對不要忽略有關病人自殺的意念或低估自殺的可能性。若察覺病人有此傾向,應即刻向醫生報告。
(三)邀請病人散步、外出、看電影及其他活動
若被拒絕,應繼續表現你的殷勤、溫和及誠懇邀請,但不要強迫他們一下子參與太多的活動。抑郁癥病人需要休閑娛樂及同伴,但是太多的要求會增加他的挫折感和壓力感。
(四)關心愛護
絕對不要責備抑郁癥病人是裝病或是偷懶,或者是期望病情突然好起來,關懷他們是幫助他們復原的第一步。
(五)正確看待
要使抑郁癥的治療更為完善,一個重要的步驟是我們要知道,憂郁不是一個人虛弱的表現,而是一種復雜的、有著真正誘因的醫學疾病。增加對抑郁癥的了解,可以幫助患者和那些有憂郁跡象的人對抑郁癥有所認識。同時,去除人們對憂郁的不良印象將使抑郁癥患者就醫更為容易。
杜絕和預防抑郁癥
抑郁癥使人覺得疲累、無力、人生沒有意義、絕望,甚至會想要放棄生命。但是,這些負面的想法只是疾病的一部分,它會隨著治療和效果消失,如果你想要盡快脫離或避免加入抑郁癥的行列,請牢記以下各大要點:
1.不要定下難以達成的目標或承擔太多的責任。
2.把巨大的任務區分成好幾個小項目,分優先順序,盡力而為。
3.不要對自己期望太高,這將會增加挫折感。
4.設法和別人在一起,避免經常獨處。
5.參與能夠使你歡愉的活動。例如:輕松的運動、打球、看電影、參加宗教活動或社交活動,不要太勞累。
6.不要做重大的決定,例如轉行、轉業或離婚,專家建議把重大的決定延到抑郁癥的病情改善為止。
7.不要期望抑郁癥會突然變好,這種情況很少見。盡量幫助自己、寬待自己,不要因為未能達到水準以上的表現而責備自己。
8.切記不要接受負面的想法,它只是病情的一部分,而且會隨著治療而消失。
9.當你自己覺得憂郁的現象日趨嚴重時,不必害臊,要立刻去找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
10.家人或朋友出現憂郁的現象,且日趨嚴重時,要鼓勵他們去看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
11.如果出現輕微的憂郁,休個假、享受自己的嗜好、從事劇烈運動或宗教活動,通常可以得到改善。
12.愈早治療,效果愈好。
13.要慎防自殺或殺人的舉動。
抑郁癥無孔不入,男女老少都有患上抑郁癥的可能,如不及早治療,抑郁癥可能會嚴重影響病患者的身體健康、與家人及朋友的關系,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有自殺的危險。所以,密切留意自己和家人朋友的情緒,有效掌握抑郁癥的資訊,不要讓它輕易入侵我們的生活。
(第7節)厭倦情緒的克服與調節
厭倦情緒從何而來
一般說來,厭倦情緒來自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工作狂
有些人上崗工作只知道拼命干。一開始在晚上加1~2個小時班,不久便整星期地加班,最后連周末也成了辦公時間。實際上,工作成了霸占他全部光陰的蠻橫客。這類人除了工作,幾乎沒有任何社交活動。這樣時間長了,不免開始對自己的工作產生反感。
(二)做的工作或目前的生活方式自己不喜歡
每天面對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還得拼命完成它,就算薪水不錯,但時間長了,你不感到厭倦才怪呢!
(三)人際關系不良
有的人每天早晨一想到上班就害怕,部分原因是因為與周圍同事相處不好。這時心里就會想:“這種看別人臉色的日子真讓人厭倦。”
不再厭倦的方法
和厭倦說再見的方式有:
(一)重建理想
考慮清楚有關自己理想職業的每一件事——從工作形式到工作環境,然后確定自己所追求職業的標準或目的。具體方法是,可把所追求的理想職業劃分成盡可能短的各階段。
如果發現自己目前離理想比較遠,你就必須尋找一條能幫助自己達到較高理想的成長之路。你可以先在較低的職位上工作,做好本職工作,學會愛自己的職業有百利而無一弊。然后找機會進修。最低限度也要找出妨礙你日后發展的不利因素,加以改進。差距太大時,不能太好高騖遠,要先分段實現目標。謹記,循序漸進是改變不稱心工作的最好方法。
(二)尋找工作外的成功
尋找一些自己喜歡的消遣活動,培養業余愛好。把自己的愛好和業余活動當作本職工作一樣認真對待,并同樣引以為豪。這有利于拓寬視野,改善心情,排遣心中的不快,還可以陶冶情操,增進個人修養。
如今,許多人只把來自辦公室的成績看成真正的成功,結果導致這些人事業上得意時沾沾自喜,一旦工作遇到麻煩,就感到羞辱不堪。如果你能把自尊系于你的職業努力之外,那么工作中受挫時,就容易保持一種平衡的狀態。
(三)改變對待他人的態度
如果你每天早晨一想到上班就害怕是因為你與周圍同事相處不好的話,雖然你不喜歡與他們一起工作,但最低限度,也應該和他們積極相處。當你在電梯里對人微笑時,別人也會報以微笑,在辦公室也是如此。以禮相待是人的本性。與不理不睬的人一夜之間就建立親密關系是不現實的,但若你真誠地去改善關系,你的同事遲早會感受到這一點。假如你對周圍一切都心存厭煩——厭煩你的工作、厭煩你的上司……你就更要用一種積極方式與人交談,談些你喜歡的事,至少你可能會找到與同事的某些共同點。
(四)熱情
美國文學家R·W·愛默生曾寫道:“人要是沒有熱情是干不成大事業的。”
大詩人S·烏爾曼也說過:“年年歲歲只在你的額上留下皺紋,但你在生活中如果缺少熱情,你的心靈就將布滿皺紋了。”
人們有了熱情,就能把額外的工作視作機遇,能把陌生人變成朋友,能真誠地寬容別人,能愛上自己的工作,不論給你什么頭銜,有多少權力或報酬;人們有了熱情,就能充分利用余暇來完成自己的興趣愛好,如一位領導可成為出色的畫家,一個普通職工也可成為一名優秀的手工藝者。
人們有了熱情,就會變得不再厭倦,心胸寬廣;就會變得輕松愉快,甚至忘記病痛,當然還將消除心靈上的一切皺紋,重新找回對生活的熱愛和動力。
(第8節)神經衰弱癥的自我調節
如果一個人的心理問題和情緒障礙長期得不到調適,就會導致身體的疾患,神經衰弱癥就是其中之一。
神經衰弱的起因
高峰,男,19歲。由于高三學習緊張,很疲勞,一度出現了頭昏的情況,并且有時想嘔吐,在學習上也不能繼續了,頭腦昏昏沉沉的,晚上也睡不著。因為這一年是復讀,心理上壓力很大,家里也老是說他。他自己說心情好的時候很少,越來越憂郁。
苗天,29歲,男,未婚。最近工作緊張,頭部容易出汗,汗量很大,容易疲勞,情緒不太穩定,有脫發現象。
以上這些都是典型的神經衰弱的表現。“神經衰弱”直譯為“神經的虛弱”。
如果你有以下四組癥狀中的三項,一般就可以確認是神經衰弱,你就應該去看醫生。
1.衰弱癥狀。精神疲乏,腦力遲鈍,注意力難集中,記憶困難,工作學習不能持久。
2.興奮癥狀。工作、學習、用腦均可引起興奮,回憶及聯想增多,自己控制不住,對聲光敏感,同時語言增多。
3.情緒癥狀。緊張,易激動,煩惱。
4.心理癥狀。緊張性疼痛(頭痛、腰背或肢體痛),睡眠障礙(如入睡困難、多夢、易醒、醒后乏力),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如心悸、多汗)。
神經衰弱的自救措施
長期以來,如果某人主訴有失眠、多夢、記憶力不好、注意力易分散及焦慮、抑郁等癥狀,無論內科還是精神科醫師都會確診為“神經衰弱”,并建議患者服用相關的藥物進行治療,結果療效往往會令醫患雙方都感到沮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生傾向于從心理的角度來探討“神經衰弱”的病因問題,并且驚奇地發現,這是一條醫治此種病癥的有效途徑。
原來,此病與患者長期存在的未能解決的內心沖突有關,也就是說有些人表現出來的身體不舒服、神經功能紊亂是內心沖突的結果。長期壓抑、心情不愉快是導致軀體癥狀的直接原因,而在其背后則存在著迄今未知的內心沖突。只要解決了內心沖突,消除了焦慮、抑郁等不愉快的心情,軀體癥狀就可以消失了。因此,它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但跟其他疾病的治療有所不同,并不是靠藥物而是靠患者自己的勇氣和毅力。值得注意的是越是依賴醫生和藥物,此病就越是頑固,甚至會產生其他副作用,因為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矛盾沖突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解決。
一般說來,此種病癥的患者多為青壯年,腦力勞動者居多。因此,只要有與疾病做斗爭的愿望和決心,從解決認識問題入手,并在行為上進行自我調節,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恢復健康。
(一)消除引起神經衰弱的情緒緊張,減輕心理壓力
首先應認清,這種“病”是可以治愈的,決不是什么絕癥,也不會變成精神病。盡管自覺腦力不濟,實際上照樣能應付日常生活及一般工作和學習,不會造成精神殘疾。
其次,應將理想與現實、希望與可能分清。比如,希望自己總是精力充沛,永無疲勞,能考上名牌大學,但實際上自己學習時已經是超負荷運作了,應該休息了。不要為腦力下降而焦慮,必要時也需降低自己的奮斗目標,要量力而行,要把目標確定在自己能充分發揮潛能,而又不會導致精神崩潰的限度。將目標降低,輕裝前進,能收到出人意料的好結果。人世間的事情是受很多因素制約的,其中大部分并非人力所能克服,很多事情并不能心想事成,“人只能做自己想做的,不能要自己想要的”。只要自己盡力去做了,就應感到心安理得。如果能這樣想,壓力感不就小多了嗎?再說目標也不只有一個,“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能過得充實,生活得有意義,就應感到滿足。當然,一個人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是不容易的,需要在實際生活中慢慢體會、領悟。
(二)認識自身內部的沖突
盡管此種病癥患者的內心沖突是處于潛意識狀態的,但只要從下述三個方面去對照自己,便不難搜索出自身內部沖突的根源。
1.自卑。當一個人自認為低人一等,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時,他就已經把自己擺到了一個容易誘發沖突的不利地位。因為自卑者同樣具有正常人的一切正常愿望,但往往臨陣退卻、坐失良機而陷入深深的自責、責人的沖突之中。一般來說,一個人所持的消極自我評價越多,他所遇到的麻煩就越多,與周圍人的關系就會變得越緊張,經過反饋,就更容易構成惡性循環。
2.自我設障。患者往往會憑借想像為自己制定許多不必要的心理規則。其思維方式陷入“非此即彼”狀態,認為自己必須服從某些條條框框,否則就會產生緊張、焦慮、自責等負面情緒。他們否定了生活的多變性、豐富性以及人們之間的差異性等基本事實,實為作繭自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