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穩定的自尊:女性的自戀人格與自卑感
- (德)貝貝爾·瓦德茨基
- 2452字
- 2022-12-02 16:06:32
雖然悲傷,但她仍發脾氣
自戀的人對受委屈和被拋棄的情緒極其敏感,根據精神病學家奧托·科恩伯格的說法,他們的反應是惱怒、悲憤和復仇,而不是真正的悲傷。這種所謂的自戀式的憤怒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事情本身,并常常伴隨著報復情緒。他們會懷恨在心,要懲罰或傷害那個人。
因為那個人被當作敵人,當作迫害者,就像上面這個例子中卡琳的男朋友。自戀的憤怒更多地表現為報復,而不是成年人所應采取的成熟應對方式,比如坦誠的意見交換。如果情況與自戀者的要求和期望不相符,她們立刻就會覺得被別人侮辱了,就像卡琳感到自己被她的男朋友輕視了、傷害了:“他怎么能夠讓我等了這么久?”她肯定會跟他談論這件事,也許是在另一件事上借題發揮,也許是在第二天或幾個小時之后和他說。她不能接受的事實并不是男朋友沒給她打電話。對她來說,真正引起不愉快的是他“竟敢”不跟她匯報,這對她是一種傷害,一種“對君王的褻瀆”。
使她感到失望的是一種極大的憤怒,以及那個應該對這出悲劇負責的男士對她的輕視。他讓她很不高興,因為她不能離開家,要在家里等著他的電話,所以整個晚上都泡湯了,她的情緒跌至冰點。他是造成這種不愉快的原因。她反復地對此進行譴責。她可能還計劃著報復措施,比如“如果現在電話響了,我不去接聽,讓他等著”或者“我明天要讓他看到我和別人出去”。這樣她也使他受到了傷害,就像他傷害她那樣。
然而,對失望和悲傷的情緒進行這樣的處理是不切實際的。符合現實的處理方法應該是對失望的感覺加以記錄、承認、傾訴,同時維持與他人的關系。而自戀人格者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她們在心里已經中斷了這種關系,因為她們不能承受別人做出違背她們期望的行為。她們非常傷心,企圖以不再給予注意和愛來懲罰他們。在她們的眼中,他們“活該如此”,盡管她們自己也要忍受中斷這種關系而帶來的痛苦,但這是為滿足自己的自尊心而付出的代價。她們以這種中斷關系的報復方式來忽視悲傷的感覺。但別人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選擇,不會總是關注她們的需要。
她們寧愿高傲地結束這段關系,也不愿反思與他人接觸意味著放棄某些東西,也需要接受他人的個性和缺點。放棄與別人的交往也是由于她們太固執,因為她們拒絕坦誠地交換意見和解決沖突。那種想要讓別人難受或想要報復別人的憤怒,和與人爭吵時所表現出來的憤怒完全不一樣??詹坏貌坏却?,由此產生的憤怒沒有造成傷害,因為男朋友最終還是打來了電話,所以結局并不引人注目。他們的關系仍會保持,生氣能使這段關系得到進一步深入和明確。
而自戀的憤怒完全不同,它會妨礙這段關系并且影響其他人。它的目的是至少要使別人也體會她那種不好受的情緒。生氣和憤怒能增進關系,而報復和試圖傷害別人則會使自己孤獨。孤獨的感覺又反過來加深了自戀者內心深處的恐懼——怕遭人拒絕和失去愛。她們的這種行為,會有這樣的結果:切斷與其他人的聯系,真正成為孤獨的人,并處于這樣一種惡性循環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自戀者對于那些導致她希望破滅的事情,做出的反應是非常激烈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憤怒情緒基于童年某些威脅到她生存的經歷,好像別人的做法不僅僅會讓她生氣,而且還是一種會危及她生存的嚴重威脅。在憤怒時她不僅僅要考慮如何維護自己的處境,甚至還要維護自己的生命。那些威脅生命的經歷,比如身強力壯的兄弟姐妹或父母所造成的肉體上的威脅、生理或情感上的暴力、瀕臨窒息、意外事故或有危及生命的疾病,都會留下創傷性的痕跡。與此同時,會產生孤立無援和無能為力的感覺。這種無能為力感會導致自我偽裝。
自戀的憤怒還有另一個特征——“孤獨的舉動”,這同時也可以被解釋為“向身邊人的疾呼”。正如心理治療師凱瑟琳·阿斯珀所指出的,這可以追溯到孩子對親密接觸的渴望不斷受挫,例如讓嬰兒長時間哭喊。因此,根據“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的說法:“這會產生一種功能失調性的、具有不良作用的憤怒,這時人做出過分的行為,并把兩種信號集于一身:不要靠近我,我恨你;靠近我,我需要你?!睆倪@個意義上來說,自戀的憤怒是一種孤獨的舉動,它雖然代表孤獨,但同時又主動拒絕別人。
結合卡琳的例子來看,她夸張的生氣表現反映出她內心總要對事情進行各種假設且不愿獨處。如果讓她不要傷心,把自己的恐懼和對身邊人的要求說出來,那么在這種謀求報復的自戀憤怒狀態中,她會懲罰他人的不忠,并把他趕走。避免她認為無法忍受的痛苦就是勝利,代價是中斷關系。另一方面,她對男朋友的粗暴反應又表明她非常需要他。用鮑爾比的話來說,卡琳與男朋友的爭吵是孤獨的舉動,她以此來同時表達出自己要求交往的愿望和自己的拒絕。格式塔心理學治療師貝奧蒙特認為,女性自戀者會在強烈的失望和憤怒中表現出極其強烈的對他人的渴望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