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際方舟
- (美)艾倫·斯蒂爾
- 2490字
- 2022-12-01 14:53:21
《星際方舟》作者序
每當有人知道我是一個科幻作家,同時也喜歡收藏科幻小說,總會問我一個問題:“你最喜歡的一部科幻小說是什么?”這個問題對我而言總是很難回答,因為自從我開始具備閱讀能力,就一直在看科幻小說。我收藏的數萬冊書籍中有小說、短篇集、選編集、詩歌、雜志和漫畫,其中羅伯特·海因萊因創作的《伽利略號火箭飛船》是我讀過的第一本科幻小說,是一個姐姐在我九歲時送給我的禮物。所以,單是讓我挑出十本最喜歡的科幻小說,我都感到很困難,更別提只選出一本來。
如果非要我給出一個答案,我可以列一些我喜歡的小說名字,即便它們不一定是我的最愛。比如,阿瑟·克拉克的《與羅摩相會》,弗雷德里克·波爾的《通往宇宙之門》,拉里·尼文和杰里·波奈爾的《上帝眼中的微塵》。除了長篇小說之外,我還推薦像海因萊因的短篇故事集《地球上的綠色山丘》,以及格羅夫·康克林的經典選編集《科幻小說精選》。等一下,我突然想到一個最合適的的答復:科幻小說史。
科幻小說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幻小說??苹米鳛橐环N文學類型,受19世紀爆發的科學革命與工作革命影響而誕生。縱觀科幻發展史,大部分科幻創作者皆為年輕人:瑪麗·雪萊在1816年創作出《弗蘭肯斯坦》時年僅19歲,這篇小說被許多學者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還有,從20世紀早期到現在來看,世上大多數重要的科幻作家不到30歲就開始寫作了。然而,這些年輕創作群體傾向于在科幻小說中,不是傳遞熱情洋溢的樂觀主義,就是表達黯淡落寞的悲觀主義。由此產生的影響是,科幻小說逐漸發展成一種探索神秘未來的預言文學,一類因人類愚蠢造成最壞結果的警告寓言。但是,歷經兩個世紀的發展,科幻小說史并非由一系列簡單的隨機事件組成,而是已然形成了屬于它自己的長篇傳奇史詩:一個伴隨時間推移,影響著未來,并改變了世界的文學類型故事。
這就是我的小說《星際方舟》要講述的故事。
在真正著手創作這部作品之前,我大概是在20年前就開始構思這個故事。有一段時間,我甚至覺得它不算一部科幻小說,反而更像是一部以科幻作家為主角的傳記小說。主人公的名字最開始也不是內森·阿克萊特,具體是什么名字,我記不清了。從20世紀30年代的紙漿雜志時期到如今,他的子孫們一直追隨先輩理想,發展為一個對科幻和人類發展作出貢獻的家族。
可是,令我感到難過的是,每一個聽完我講這個故事的編輯,雖然贊賞這會是一部好作品,但并不想買下它?!拔液芟胱x讀看,但并不想購買。”這是我一遍又一遍聽到的回復。他們所有人只是希望從我這里獲得設定上嚴謹的硬科幻小說;沒人想要一本關于科幻小說的小說,盡管他們自己也會被這個想法所吸引。
《星際方舟》原定名《驚奇軼事》。我對這本小說的想法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為它做的筆記也一直保存在辦公室。有了一個好想法,卻無法付諸寫作,這真是一件讓人感到懊惱的事情。因為一本無法得到出版的作品,意味著沒人能買來閱讀,從實際意義層面來看,這其實在浪費時間和精力。每一個我認識的作家都有自己想要創作的作品,但總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放棄;所以我在冷靜下來之后,不情愿地擱置了《驚奇軼事》的創作。
與此同時,我繼續創作著我最喜歡的太空探索主題小說和故事。自2000年起,我開啟了一個長篇系列小說的創作,講述一顆遙遠的系外行星“土狼星”上發生的故事,以現實主義手法刻畫人類的第一個星際殖民地,這故事后來大受讀者歡迎,我最終創作出五部系列小說、三部衍生小說、一部中長篇小說,以及大量短篇小說。直到2011年末,我實在厭倦了創作“土狼星”系列作品,頭腦中也沒有什么新想法了,于是決定終止這個系列故事。可是,我依然對星際探索主題有表達欲望,只是暫時想不到新點子了。
后來,我在2013年5月受邀到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阿瑟·克拉克中心參加了一個主題為“世紀星艦”的會議;它是一個由科學家、科幻作家和各類未來學家齊聚一堂的多學科研討會,大家在一起探討21世紀末建造和發射第一艘星艦的可行性……是的,在21世紀內,而非兩百年、三百年,或是四百年之后。此次會議由物理學家格雷戈里·本福德和他的兄弟詹姆斯主持,我這時才發現自己身邊的一些人皆是太空領域最杰出的人才,其中就包括我心目中的科學家英雄——弗里曼·戴森。
戴森博士在他的演講中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設想。星際旅行當下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是要保證人類乘客的生命安全,因為即便是在人類休眠狀態下,一艘星艦也要花費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到達宜居星球。他針對此類困境提出了一個可替代方案:用基因材料替代活人,進行星際旅行,等到達目的地后,再將它們培育成人類胚胎,讓其生存在一個經過后人類殖民者改造成宜居環境的星球上;這是一個與其讓地球移民者適應外星球環境,不如將外星球改造為適宜人類生存環境的解決方案。
戴森博士的設想非常大膽超前,這與多年來盛行于科幻小說界的“星際迷航式想象”大不相同。那時,我坐在臺下聽他演講,腦海中接連浮現了一連串的問題。這無疑是有史以來最昂貴的太空項目之一,誰來承擔這樣一項如此耗時費力的工作?我們怎么建造一艘無人駕駛的星艦,去往一個無人到過的世界?還有,我們如何保障這樣的一個項目持續運轉數年,甚至幾代人?
我突然想起自己一直想創作的那本關于科幻小說歷史的小說。沒人想買那部作品,是因為它不算科幻小說;拒絕那部作品的編輯們只想讓我再寫一本星際小說,但我之前一直苦于找不到新鮮想法。
一瞬間,我有了一個解決方案:我可以將這兩個不同的想法組合起來形成一部小說。
《星際方舟》這本書就是這么來的。
這是《星際方舟》首次翻譯成中文,面向中國讀者出版,就像數年前的《土狼星》一樣。《土狼星》在中國出版時,我感到非常自豪;目前為止,我已去過中國兩次,我非常尊重中國,所以這本書能在中國出版,我覺得是一份榮幸。和“土狼星”系列小說一樣,《星際方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作品之一,盡管它大部分的背景設定和人物角色都與美國有關,可我相信它所包含的主題與每一個國家都息息相關,比如,參與太空探索、在遙遠的世界尋找人類最終定居地。就像美國科幻小說激勵了美國人進行太空冒險一樣,我期待著中國科幻小說也能發揮同樣作用。
艾倫·斯蒂爾
2022年7月
寫于美國,馬薩諸塞州,惠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