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條鐘(夏洛書屋:經典版)
- (英)菲利普·普爾曼
- 2254字
- 2022-12-01 16:25:57
人生的發條,一定要上對了
陳賽
《三聯生活周刊》資深主筆,著名童書譯者
英國作家菲利普·普爾曼在寫出了《黑暗物質三部曲》那樣的大部頭后,卻認為這篇短小的《發條鐘》是他生平最得意的作品,“因為它有一個完美的形狀”。
到底是怎樣一個完美的形狀呢?
剛翻開書的時候,你大概會覺得很熟悉,像是在讀一個老套的萬圣節鬼故事: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德國某小鎮的居民們聚集在一個小酒館里,爐火燒得正旺,老黑貓在壁爐上打盹兒,酒館里充滿了香腸和泡菜、煙草和啤酒的怪味……
就在這個小酒館里,三個關鍵角色同時出場了:鐘表匠學徒卡爾、小說家弗里茨和酒館主人的小女兒葛麗特。學徒卡爾正在為第二天交不出畢業作品而發愁。按照小鎮的規矩,每個學徒都要在出師之日為鎮上的一座大鐘制作一具新人偶,整個小鎮都在等著一睹他的杰作。小說家弗里茨講了一個故事,關于一樁離奇的死亡事件——奧托親王帶著小兒子弗洛里安外出打獵,回來的路上卻莫名其妙地死了。尸檢發現,他的心臟不見了,被換成了一個發條裝置的機械心臟。更詭異的是,雖然已經死去,他的尸體卻仍然千里迢迢護送他的兒子安全歸來。
這時候,你也許已經從奧托親王的故事里嗅出點《弗蘭肯斯坦》的味道了。其實,我們普通人也經常創造出一些怪物般的想法,給自己的生活造成大大小小的災難。
但是,等等,這個故事沒講完。更確切地說,這本來就是一個未完成的故事——弗里茨是個不負責任的作家,他想了一個驚悚的開始,卻沒想好結局,指望著某個突如其來的靈感能幫他完成這個故事。但是,就在他的故事漸漸靠近那個尚未完成的結局時,故事里的關鍵人物——機械心臟的始作俑者,也就是鐘表大師卡爾梅尼烏斯博士本人出現在了小酒館門口。
于是,弗里茨和其他客人落荒而逃,小酒館里只剩下了卡爾梅尼烏斯博士與學徒卡爾兩人。于是,一個浮士德式的新故事解鎖了。
很顯然,卡爾梅尼烏斯博士和卡爾之間也達成了某種交易。博士為卡爾獻上了“鐵魂騎士”作為他的出師之作;那么,卡爾的代價是什么?
在這里,我們暫且不表。但《發條鐘》講到這里,你大概已經發現了,這是一個嵌套式的故事,也就是說,一個故事里還套著另一個故事。
“嵌套敘事”是一個很復雜的文學理論,但普爾曼是一個為孩子和青少年寫作的作家,他對復雜高深的文學理論和概念并無興趣。對他而言,他只是借用了“發條鐘”的形式而已。
什么意思呢?
在一次關于寫作技藝的演講中,普爾曼曾經談到過《發條鐘》的緣起:有一天,他站在倫敦科學博物館的門口,盯著一個古老的教堂大鐘看了半天,為這個大鐘內部復雜的構造深深著迷。而且,你知道的,古老的大鐘總是散發著那么一種詭異的氣息……他想,一個故事有沒有可能寫成這個樣子呢?故事的各種元素,就像發條鐘里的彈簧、齒輪、鐘擺,各就各位,環環相扣,因果相連,牽一發而動全身?
事實上,除了形式之外,在這個故事的一開始,普爾曼就借小說家弗里茨之口表達了發條鐘與故事之間的另一層關聯:“一旦你給時鐘上好發條,它就會沒完沒了走下去,實在有點嚇人……有些故事也是這樣。一旦上好發條,誰也阻止不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故事里的角色不論多么想改變命運,也是束手無策。”一旦上了發條,就建立了一種無可逃避的因果鏈條——這就是發條鐘與故事的相同點。隨著故事的進展,讀者幾乎能聽到命運的齒輪轉動的聲音,滴、答、滴、答……堅定地、一絲不茍地、無可挽回地推動著故事往前走。
卡爾梅尼烏斯博士在討論鐘表匠的手藝時,甚至將其進一步延展到人生哲學上:“我們可以控制未來,孩子,就像我們給鐘表上發條一樣。告訴自己:我一定會贏——我一定是第一名,就是你在給未來上發條。而這個世界除了服從別無選擇!墻角那口老破鐘的指針可以自己決定停下來嗎?你手表里的發條可以自己決定上發條倒著走嗎?不可以!它們別無選擇。未來也是如此,一旦你上緊了發條……”
這當然是魔鬼的詭辯。一個行為必然會產生一個后果,但這個世界上除了人的欲念,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會決定一個人人生的走向,比如道德、意志,甚至運氣。
注意,在這里,卡爾梅尼烏斯博士并沒有要求任何回報(在類似的故事里,魔鬼們似乎總是表現得很大方),但我們知道,卡爾從接受“鐵魂騎士”的那一刻起就已經“上了發條”,從而牽動了后續的一系列因果鏈條,并最終導致了他自己的覆滅。問題是,這個發條到底是魔鬼上的,還是他自己上的呢?
在這里,你會發現,原來這個故事是在談選擇,談人的自由意志,更是在談人的責任。如普爾曼所說:“我意識到我可以用這個故事來講責任不可推卸的本質。如果你有一個孩子,你就應該照顧他。如果你許下一個承諾,就應該實現它。你開始了一項任務,就應該完成它。如果你開始講一個故事,而人們在聽,你就應該把故事講完,而不是中途跑掉。”
普爾曼曾經說過:“‘汝不可……’的誡條很快會被忘記,而‘從前……’會持續永遠。”故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它們滋養我們的想象力,幫助我們用不同的目光看世界,思考人生最重大的問題。我們不需要是非的清單、對錯的圖表,而是書、時間和沉默。
《發條鐘》就是一個以“從前……”開始,以“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結束的童話。故事的最后一環,也就是小女孩葛麗特和發條小王子弗洛里安之間的故事,你想到《匹諾曹》也好,《絨毛兔》也好,總之是一個關于愛的故事,愛能賦予生命,創造奇跡。
童話不擅長為它的主人公們提供深刻的心理成長路徑,但它懲惡揚善,以最樸素的方式給人以希望。就像在這個故事里,善意、同情、溫暖、勇氣都得到了回報,而懶惰、貪婪、自私的野心和不負責任最終都招致厄運。所以,請記住,人生的發條,一定要上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