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水一樣吧,朋友:我從父親李小龍身上獲得的智慧、哲思和勇氣
- (美)李香凝
- 1157字
- 2022-11-29 15:26:17
一個男孩、一代宗師與一葉輕舟
我父親13歲開始在香港學習詠春拳,師從葉問。葉問是一位非常有經驗的老師,在教習技術的同時,還會在授課中融入道家哲學和陰陽之說。講課時,他常常以自然作為比喻,比如用橡樹和竹子的區別來說理(橡樹會為強風所折,而竹子則因隨風而動得以幸存)。
父親是個勤奮的弟子,學東西很快。他一有空就在課外加緊練習,成了葉問的得意門生。但他也還是個少年——小時候外號“冇時停”(Mou Si Ting),意思是“一刻也坐不住”。后來的藝名叫小龍,也就是“年幼的龍”,源于他出生于龍年龍時。年少的李小龍命里帶火,有至“陽”之氣。葉問一直教導這個熾烈的少年要講究溫和、流暢和柔順,而不僅僅是追求力量與技巧。
我父親值得稱道之處在于他愿意傾聽和嘗試,但有時急躁(和脾氣)還是會占上風。何況,當時的他認為,只要能贏不就好了嗎?講究溫和,還要如何爭勝呢?
一天,葉問教導年少的李小龍平心靜氣,忘掉自己,追隨對手的動作而動。實質上他是想讓李小龍懂得超然之道——憑直覺回應對手,不要困守自己的策略,一味盤算自己的出拳和招式。但父親始終走不出他自己的那套方式,明顯被自身的聰明與好勇斗狠所誤,汗水從他緊皺的眉間滴落。葉問一次又一次地介入,叫他順勢而為,節省精力。“永遠不要違抗自然。”葉問告訴他,“永遠不要硬碰硬,而要因勢利導地加以控制。”最終,他打斷年少的李小龍說:“這周不要再練了,回家想想我說的話吧。”
這周不練了?!這堪比叫父親一周不要呼吸。被趕回家后,李小龍仍然自己練習,同時也獨自苦思冥想師父的意思。意志消沉的他,積攢了一腔無處發泄的精力。一日,他決定乘一葉小舟去香港,打發他非常討厭的這些空閑時間。
出海不多會兒他便不再劃槳,只是躺在船上,隨波逐流。他一邊隨水搖晃,一邊在腦子里回想師父的教誨和自己之前的所有訓練。他哪里做錯了?為什么聽不懂師父的話?這怎么可能!他感到挫敗至極,盛怒之下,不禁俯身用盡全力向南海的海水打了幾拳。
突然之間,一個念頭閃過腦海,他停下來,低頭看著自己濕漉漉的手。我父親后來在文章中如此寫道:
這水方才不是向我說明了功夫之理嗎?我打了它,它卻沒有受傷。我再次使出全力攻擊它——它卻依舊毫發無損!接著,我又試著抓起一把水,卻抓也抓不住。水,是世間至柔之物,可以裝在最小的罐子里。然而看似柔弱,它卻可以穿透世上最堅硬的物質。原來如此!我想要變得像水一樣。
這時,他看到一只鳥飛過頭頂,在水面上投下轉瞬即逝的倒影,又得到了另一個啟示:
面對對手時,我的思想和情緒難道不應該像這鳥輕輕掠過水面時的倒影嗎?正如師父所說,不黏著、不閉塞。因此,要想控制自己,首先得接納自己,順應而非違背自身的本性。
就這樣,父親與水結下了長久而緊密的緣分。水這種元素既柔軟又堅硬,既發乎自然又遵循引導,既超然又強大。最重要的是,它對生命來說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