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走進心理咨詢室
- 壹心理編著
- 2868字
- 2022-11-18 10:52:13
你是否也曾“自愿”成為受害者
麗娜(化名)來到咨詢室,她正深陷在一段讓她痛苦大于快樂的關系中。麗娜與男友戀愛3年,已經抓到3次男友和別人搞曖昧。
前兩次是男友和別人網聊到半夜,偷偷出去約會看電影,并且言語親昵。男友堅持說“只是鬧著玩的”“對方主動,自己不好意思拒絕”。最近一次是麗娜出差在外,無意中登錄家里的攝像頭,發現男友有好幾個晚上沒回家。男友解釋加班太晚,在公司睡著了。但女人的直覺告訴麗娜,這理由根本站不住腳,公司到家并不遠,而且她知道那時候男友工作并不忙。
麗娜感到很疲憊,無數線索都提示她,自己所托非人:男友不愿意帶她見朋友和家人;周末做規劃時,他總是不考慮麗娜的感受;一吵架就冷暴力,直到麗娜先道歉……麗娜也嘗試過溝通,男友卻認為她無事生非。
在這段感情里,麗娜就像一個在沙漠里快要渴死的旅者,得不到一點滋養。但她卻堅持了3年,即便對方一再辜負她,她也沒有決心說再見。每一次講完與男友的日常點滴,麗娜都深陷在沙發里,臉色黯淡,像一顆被埋沒在泥沼中的珍珠。
來訪者在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模式會呈現在咨詢室里。麗娜在關系里牢牢抓住對方,又總是害怕被對方拋棄;同時,她會強迫性地重復和對她并不忠誠的伴侶在一起。因而,和麗娜建立關系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最初的咨詢中,麗娜總是對咨詢師的一舉一動很敏感,比如:咨詢師是否認真記住了她說過的事情?咨詢師有沒有注意到她的情緒?經過幾個月的考驗,我和麗娜之間終于建立了相對穩定的關系,找到一個時機讓她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在這段關系中,你扮演著受害者的角色。這讓你很痛苦,但是你卻選擇不從這個角色里走出來,或許你也從這個角色中得到了一些好處?”
麗娜苦澀地撇撇嘴:“好處?沒有好處,只有痛苦?!?/p>
“如果留在關系中沒有給你一絲一毫的好處,你肯定就毫不糾結、早就分手了,對不對?”我把“一絲一毫”四個字說得很慢。
“也是啊。為什么自己明知這段感情沒有未來,卻沒法快刀斬亂麻地走出來呢?”麗娜問自己,帶著憤怒、委屈和疑惑。
在接下來一段時間的咨詢中,我和她一起抽絲剝繭。
一方面,扮演受害者是她熟悉的。熟悉的就是安全的,哪怕是令人痛苦的,我們也不愿意去打破。
小時候,麗娜的父母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感受里,對她的感受視而不見。父母的回應讓麗娜傷心,但作為孩子,她無力扭轉關系。麗娜用表現乖巧來討好父母,渴望得到回應卻不說出口,因為說出口就意味著被拒絕。但這樣的互動讓她感到傷心、委屈和羞恥。
唐納德·梅爾澤(Donald Meltzer)說:“一切防御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當我們感到痛苦卻又沒有辦法改變現狀時,便會做出防御。麗娜用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受害者的方式,讓自己可以更少地面對傷心、委屈和羞恥感:如果我天生就是個應該討好別人、付出和被羞辱的人,那我為這種境遇而感到的痛苦是不是就會少一些?
另一方面,我們在扮演受害者時,其實也是在推卸自己的責任??瓷先?,麗娜在這段戀愛中承擔了很多,但這讓她不用為自己的情緒和人生負責。當她感到傷心、憤怒時,她可以將其簡單地歸結為是對方造成的;當她提出的需要被對方拒絕,甚或無法進入婚姻時,她仍然可以將其歸結為是對方造成了這一切后果。
如果麗娜與一個“足夠好”的伴侶談戀愛,她就必須面對:哪怕伴侶再好,自己有時也會傷心、憤怒、羞恥,自己的需要有時也會被拒絕,感情也有無疾而終的風險……這時,她就不得不正視自己能力的有限和人生的無奈,而沒法再去責怪別人。
走進咨詢室的人常常講述自己有著不同尋常的悲慘經歷: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并且不被身邊的人理解。比如:面對挑剔的父母,一次次被指責、貶低;面對冷漠的愛人,表達需要時被無情地拒絕;面對自私的領導,被壓榨和排擠……其實,當我們明知道自己在關系中感到痛苦卻還是委曲求全時,往往是因為受害者的位置背后隱藏著我們想要的東西。
比如,有的女性為家庭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同時抱怨自己被剝削,丈夫和孩子都不體諒自己,這就是在扮演受害者。扮演這個角色,實際上也是在道德綁架他人。其他人必須感激她、回報她,絕不能拋棄她,否則就是“沒良心”。這是因為這個女性自尊水平較低,缺乏安全感,扮演受害者是她逃避想象中自己被拋棄的手段。當然,她自己對這個潛在的過程并沒有覺察。
習慣做受害者的人,往往在大部分關系里都會選擇扮演這個角色。因為根據神經科學與依戀理論的研究,早期的互動方式會塑造大腦的神經連接,讓我們形成固定的行為模式。但是,大腦的神經連接并不是不可改變的,當我們對自己的行為及其后果有所覺察時,我們就可以選擇打破習慣。
以前麗娜和朋友交往總是小心翼翼,不提出自己的需求。比如一起吃飯時,朋友問吃什么,麗娜說“都可以”,但朋友們選定地方后她又覺得很委屈:自己最近感冒了不想吃辣,朋友們卻選了一家川菜館,她覺得自己沒有被照顧到。其實她心里希望的是,不用自己說對方也能留意到自己的需求。如果自己說出來對方才注意到,那會讓麗娜感覺自己很卑微,產生羞恥感和無助感。
當麗娜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有所覺察后,她不再為這段感情后悔,也嘗試建立新的關系,結識新的朋友。她開始明白,一段好的友情或戀情是平等的關系,自己也值得擁有這樣的關系。
改變的過程并不容易。打破熟悉的事物就像一場冒險,等待我們的也許是更好,也可能是更壞。
比如,當麗娜向朋友提出自己的需求時,對方可能會回應她,也可能會拒絕和漠視她。前者是一種矯正性體驗,能夠讓麗娜相信自己是值得被重視的;后者會讓麗娜感受到傷心、委屈,如同童年所經歷的一次次挫折。這個時候,焦慮和恐懼就會冒出來,成了攔路虎,想要嚇退她。但只要她邁出第一步,就會開辟新的可能。
有時候,受害者其實不是被動成為的,而是主動選擇的。只有停止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才能真正走出傷害,獲得幸福。
這也正是我和麗娜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探究的部分。當你在關系里扮演受害者,看似是讓渡更多利益給別人,其實也在無形中把他人推上了迫害者的位置,這對他人也是不公平的。不再扮演受害者,意味著一種真誠——對自己和對他人的真誠。
咨詢后記
如何才能在關系中停止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呢?
1.表里一致的溝通
把自己放在被害者的位置,是因為你相信只有取悅他人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抱有這樣的信念,只是因為你沒有體驗過其他生存方式——兩個人共贏的生存方式。
此時,不妨嘗試使用表里一致的溝通:向對方如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期待,但期待只是期待,并不是要求和必需。
我可以有我的感受,你也可以有你的感受,我們彼此理解,但是并不強求相同。
2.留下獨處的時間,優先照顧好自己
當你以自愛和接納填滿自己的“杯子”時,你便不再一味向外尋求他人的認同。
每天留一些獨處的時間給自己,做悅納自己的事情。比如,寫日記、為自己的愛好投入時間、進行正念練習、享受按摩或做瑜伽。
人生從來不是只有一種模式,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創造你想要的可能性。
當然,人無法得到自己不相信的東西,所以只有先在意識層面發生改變,先相信你值得比“受害者”更好的角色,值得成為生活的主人,值得幸福與美好,你才會真正得到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