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保險要從孩子買起嗎
1.3.1 父母對孩子的愛
媽媽愛吃魚頭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看過,并且深有感觸。它講的是在我們年幼的時候,媽媽總是搶著吃魚頭,說魚肉不好吃。等到后來我們長大了,終于可以吃魚頭了,才發現魚頭寡淡無味,根本就不好吃。
這里不討論到底是魚頭好吃還是魚肉好吃,只是想說這么一種現象,就是在我們身邊真實生活和各種影視作品/書籍里,父母總是喜歡把自己覺得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
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與奉獻,永遠是人類不朽的傳承。父母愛孩子往往就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都給孩子。
自己出行都是騎共享單車,帶孩子出門卻總是打車;
舍不得春天給自己買一件新的風衣,孩子的衣服卻季季換新;
好幾年不換新手機,給孩子報起兩萬元一學期的課外班卻一點都不手軟。
這些父母和當初給我們留下魚肉自己卻吃魚頭的父母其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所以很多人來咨詢保險的時候,第一句話總是:我想給我們家寶寶買保險……
1.3.2 父母對孩子的責任
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很多人都會深感不易。
這種不易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更體現在我們養育孩子的一個基礎要求:責任。
做父母雖然是一個不需要考證就能上崗的“職位”,但是想要做一個好的父母,并不容易。
這體現在很多層面上,更多時候,是我們想把自己缺失的,全部彌補給我們的孩子。
魚肉可能就是某一代人的缺失,不管“魚頭”本質上好不好吃,這都是那一輩父母的愛,是從為孩子好的角度出發,才會產生的一種行為。
但是作為父母,更基本的責任和義務是讓孩子吃飽穿暖,讓他病有所醫,學有所成。
所以對很多人來說,當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他們便突然意識到,什么叫作責任。
怎么能更好地盡到這種責任,也是很多人的難題。
他們可能深知世道艱險,知道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自己曾經遇到或者沒有遇到過的問題。
他們也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擔心不能給孩子更多的幫助、更好的教育環境,不能滿足其特殊情況下的醫療需求。
但是他們依然想給孩子更多更有保證的愛,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網絡籌款,寄托在別人的善心上。
所以他們選擇了保險,當他們來咨詢保險的時候,第一句話總是:我想給我們家寶寶買保險……
1.3.3 給孩子買保險的優點
給寶寶買保險,相比于送孩子其他禮物來說,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1)買保險是一份愛
父母都愛孩子,所以希望孩子一生都平平安安,但是我們也知道,平平安安并不能只靠想象,更多是靠經濟能力和愛的守護。
經濟能力能保障基礎生活,它保證的是孩子的日常生活品質。孩子能穿上合適的衣服,吃上合適的食物,用上合適的東西,生病的時候能選擇合適的醫療,得到恰當的治療,這些都和經濟情況密不可分。
愛也是一種能力,有愛,我們會引領孩子的成長和學習,關愛他的身體和心理健康,讓他能有愛人的能力,也能保護自己,讓孩子成長為一個過得開心的、對社會有益的人。
而保險,無疑是愛與經濟的雙重體現。因為愛孩子,所以給他買保險;買了保險,能更有效地保證孩子在意外發生時能得到恰當的治療。
(2)買保險所需費用不高
年齡越小,出險概率越低。在給孩子買保險的時候,因為年齡小,生大病的概率低,所以孩子的重疾保險的費率通常都很低,這使得我們買起來更加輕松。而且,很多保險公司都專門設計了針對兒童的保險產品。
這些特定產品的特點就是保障時間短、針對性強、保額高、保費低,往往幾百元就能得到最高一百萬元保額的重疾保障,可以說是大部分家庭都能承受得起的費用,并且也是切實能解決問題的保額。
再加上醫療險和意外險,給孩子做個基礎且全面的保障方案,所需保費往往在2000元到10000元之間。
通過保險,用這樣的費用來保證孩子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可以得到合適的醫療,不得不說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
(3)買保險容易
買保險容易也是給孩子買保險的一大優勢。
現代社會的極速發展、快節奏的生活模式、難以避免的霧霾等環境問題、重油重鹽的飲食習慣等,這些都在緩慢地損害我們的健康。隨著年齡的增長,亞健康的概率越來越高,一個成年人只要去體檢,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小問題。
而這些小問題,在核保人員的眼里不一定就是小問題,因為核保人員考慮的是這些小問題,在未來的幾十年里,是否會令這個人得這方面重疾的概率比其他人高。
所以成年人在投保的時候,多多少少都要面臨核保難這一情況。甚至有不少人的健康告知,一張A4紙都寫不下,可是真說起來,健康也沒有什么大問題。
亞健康已經逐漸成為一個普遍的情況。
但大部分的寶寶都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因為他們剛剛出生,一切都還在起點上。
所以他們在保險產品的選擇上可以更加“任性”,區別只在于家長對保險公司、保險產品有什么樣的偏好。
1.3.4 出險率和疾病發生率
在2020年,銀保監會發布了《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2020)》,從這個表里,我們可以得到很多疾病發生概率的真實數據,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在重大疾病保險里面,有一個《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范(2020年修訂版)》(后文簡稱《規范》),里面對28種重大疾病進行了統一和規范,其中6種是必有病種。
如圖1.4所示,6種必有病種經驗發生率男表里,概率最低的是7歲,經驗發生率為0.131‰,也就是說,一萬個人里有1.31個人出險。

圖1.4 《規范》里6種必有病種發生率(男性)
0歲發生率為0.312‰,也就是說,在0~7歲之間,經驗發生率是遞減的,從7歲開始,發生率開始增長。
在30歲的時候,經驗發生率為0.646‰,是0歲的2.07倍,是7歲孩子的4.93倍。
和男性一樣,女性概率最低也是7歲,經驗發生率為0.107‰,也就是一萬人里有1.07個人會出險,如圖1.5所示。

圖1.5 《規范》里6種必有病種發生率(女性)
0歲女嬰的經驗發生率是0.239‰,比男嬰要低0.073‰,差距都快接近7歲女童的整體經驗率了。
到了30歲,經驗發生率變成了0.779‰,是7歲女童的7.28倍,是0歲女嬰的3.25倍。
《規范》中的28種重疾的經驗發病率走向和6種必有病種的走向差不多,都是0歲略高,然后慢慢降低,到7歲左右開始上升,30歲開始上漲幅度增加,如圖1.6所示。

圖1.6 《規范》中的28種重疾經驗發生率
1.3.5 孩子真正的保障
因為我們深愛孩子,有時選擇把自己舍不得吃大餐的錢留給他們吃大餐,舍不得買衣服的錢留給他們買衣服,舍不得換新手機的錢留給他們上補習班。
這種行為并不會對我們的家庭生活造成很大影響,究其根本,是因為:
我們不吃大餐也能吃得開心;
不買新衣服也不會衣不蔽體;
不換新手機,舊手機也能滿足日常使用。
但是,一旦我們把給自己買保險的錢省下來,只給孩子買保險,那么會出現以下幾種可能的狀況。
(1)孩子沒出險,我們也沒出事
這種情況皆大歡喜,大家都開心。
(2)孩子出險了,我們沒出事
這種情況下,我們給孩子買了保險,那么,符合保險理賠要求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獲得相應的理賠。
并且,如果我們的保障計劃做足了的話,我們得到的理賠往往能解決我們實際上需要的費用。
雖然出險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但是能得到足夠的理賠,也是不幸中的萬幸。
(3)孩子沒出險,我們出事了
這種情況是最壞的。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我們需要面臨:
1)我們的高額治療費用;
2)我們和孩子的日常生活費用;
3)我們的療養費用;
4)孩子的教育費用;
5)孩子的保費。
是的,你沒有看錯,一旦大人出事了,最壞的情況是,我們不僅僅需要面對常見的那些經濟困難,甚至給孩子買的保險都可能沒錢繼續交費。
這樣該怎么辦呢?
在保險方面的愛,我們需要調整一下我們的觀念。
那就是:
“孩子真正的經濟保障,來自整個家庭,而不僅僅是孩子自己的保障。家長自身經濟的穩定,才是孩子最堅強的后盾。”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
在當下,一個家庭中,誰出事會對家庭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所有人。
家庭中,任何一位成員出事的話,都需要去治療,去休養。
治療和休養則意味著高額的支出,甚至可能是遠超過我們收入的支出。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沒有辦法預測到誰是先出事的那個人。
但是我們知道大家都是一家人,不管誰出事,都將是整個家庭的不幸。
1.3.6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長遠
我們在各種新聞、網絡眾籌里面,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某個家庭的經濟支柱沒了,然后家庭經濟一下子遭受重創,配偶收入能力低卻又習慣了高消費,孩子的教育費用等問題一擁而上,整個家庭陷入困境。
父母在最開始的時候,都是從愛的角度出發,但是實施的方式不同,造成的結果也會有很大的區別。
買保險其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因為這個關系到的是這個人、這個家庭在面臨危機狀況的時候,家庭的經濟儲備。
每個家庭的狀況不一樣,需要儲備的“錢”也不一樣,所以每一份保障方案都有它的特色,而并不是說一個方案復制給所有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保險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家庭中的任何一個人,如果他出事會對家庭經濟造成影響的話,那么這個人就是需要得到保障的。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不只是保障孩子當下的生活,而是要有能讓孩子穩定生活的底氣。
從父母之愛出發,買保險,可以從孩子先開始考慮。
但父母更要明白的是,什么樣的實施方案才是更穩妥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