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病延壽:健康專家嚴忠浩談老年人保健
- 嚴忠浩主編
- 3109字
- 2022-11-28 18:38:02
1 健康與疾病
“祝您健康!”是我們生活交際中最常用的祝福語之一,但你想過“什么是健康”嗎?也許大部人會回答:“身體沒有病,就是健康唄!”這種傳統的看法已經過時了。
什么是健康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醫學的進步,人們對健康的觀念不斷更新。目前,人們已從生物、心理、行為、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研究與健康有關的種種觀念,跳出了“沒有病就健康”的舊框框、舊觀念。
早在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時,在其憲章中提出健康的定義:“健康是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病和虛弱?!?/p>
1990年,WHO又明確指出:健康包括軀體(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健康和道德健康4個方面。心理健康是健康的精神支柱,軀體(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于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生理功能而引起疾病。
現代醫學認為,對健康的影響和作用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維護健康的職責也不只是醫療機構一方所能承擔的。應該充分重視和發揮個人在維護自身健康,尤其是心理行為模式方面,有著其他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作用。
從生物學意義上講,健康是一種生理狀態、心理狀態、精神狀態;從人類學上講,健康是一種生存能力;從社會學上講,健康應該是一種責任,是對社會、對家庭、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責任。
筆者認為,健康是相對的,健康的本質是人體的動態平衡。正如宋朝詩人戴復古的《寄興》詩中所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上沒有絕對健康的人。
人體還有一個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這就是意大利醫學家格林和蘇聯學者布赫曼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所提出的“人體第三狀態”——亞健康,并且大多數人都處于亞健康狀態?!皝喗】怠睜顟B實質是“疾病早期階段”,因為你的身體儲備、代償功能使你在早期沒有出現明顯的疾病癥狀、沒有明顯不適,或者目前醫療條件尚不能早期發現你的病理變化。所以,健康只是相對的,人人趨向不健康是絕對的。老年人年老體衰,大多都處于亞健康狀態。
什么是疾病
疾病是人體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身調節紊亂而發生異常生命活動過程,并引發一系列代謝、功能、結構的變化,從而表現出癥狀、體征和行為的異常。疾病是個極其復雜的過程,許多情況下,從健康到疾病是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達到一定強度或持續定時間,也就是說,致病因素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就會引起機體的損傷,就會出現功能、代謝、形態結構紊亂,從而發生疾病。
很多人誤認為,自己身體舒服就沒病,不舒服就是病了,把疾病和自己感覺聯系在一起,作為有病沒病的衡量指針。自我感覺好并不等于健康,有些富貴病、文明病、非傳染性疾病,它是慢慢地潛伏著、發展著、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幾年、十年、二十年,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暴發往往是大病。很多病沒有癥狀,像血管硬化沒有癥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了50%甚至80%沒有明顯的癥狀;高血壓沒有癥狀,有人曾做過調查,在1萬個高血壓病人中,有53%的人沒有癥狀;有些癌癥早期沒有癥狀,可一旦被發現往往到了中晚期,治療困難重重。
美國的《科學》雜志上發表一項研究表明,肺癌可以在體內潛伏20多年,然后突然轉變成具有侵襲性的癌癥,開始攻擊人的身體。這個時候,肺癌會迅速惡化。那么,在肺癌潛伏的這20多年,身體可能沒有任何明顯的不舒服的感覺,是沒病嗎?實際上,多數癌癥都經歷了個漫長的沒有明顯癥狀的過程,等癥狀出現已經進入中晚期。所以感覺良好并不代表沒病,“感覺如何”不能和“有沒有病”畫上等號。因此,老年人定期體檢,早期發現疾病十分重要。
可以說,沒有突然發生的病,只有突然發現了病。所以,我們要有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些癌癥早期發現治愈率90%以上,而晚期發現5年以上成活率只有10%。有些疾病只要治療及時是可以治愈的。所以請大家記住千萬不要跟著感覺走,該查體就查體,該療養就療養,該住院就住院。
也有很多老年人誤認為,有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沒病,疾病和健康是對立的。其實,我們的生命注定離不開疾病,疾病是生命的一種常態,疾病與人終生相伴。如果健康是“沒病”,那這個世界上就不存在完全健康的人了。沒有疾病的絕對健康,是一種永遠都不可能實現的理想狀態。疾病和健康之間,沒有一條絕對清晰的界限。
例如,隨著年齡增長人的血管開始逐漸老化,青少年時期以后人體血管就可出現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壁上開始出現斑塊,血管會慢慢硬化、變窄。通常在35歲左右是動脈粥樣硬化發展的高速期,如果隨著年齡的增加,動脈粥樣硬化也會進一步發展,那么40歲以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ê喎Q冠心病)和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就會明顯增多。那么,這個時候如果還沒有出現心腦血管疾病的癥狀,算是健康的嗎?肯定是的。算是生病嗎?也應算是的,血管壁上出現粥樣斑塊,當然是病,這也是一種健康和疾病共存的狀態。當血管狹窄的程度超過70%甚至達到90%的時候,人就開始出現心絞痛或腦血管梗死的癥狀了。這個時候,人就不光是生病了,嚴重的話甚至需要接受手術治療,更甚可危及生命。
所以,健康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健康是可以包容疾病的;第二,健康并不是排斥疾病,健康的人不代表不可以生病,而是具有從疾病中康復或自愈的能力。疾病和健康之間并不存在一個絕對界限,二者是可以共存的。
疾病與生命共存
為什么疾病會與生命共存,終生相伴?
現代醫學告訴我們:因為人類的進化并不能做到盡善盡美,而這些不完美,就是導致疾病伴隨生命終生的原因。進化的不完美,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我們的基因是不完美的。多數的慢性疾病都和體內的基因有一定的相關性,比如糖尿病、高血壓、癌癥等?;蜻@種包含了生命巨大遺傳信息的最底層的東西是不完美的,也就決定了人始終處于生病的風險之中。例如,如今危害人們健康的大多數疾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都只屬于“遺傳易感性疾病”,人們從父母那里得到的并不是這些病本身,而只是得到了對這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的“易感性”,這些疾病的發生主要還是取決于后天的、外界的因素。
第二,人體器官是不完美的。人體器官權衡了人類物種整體的利益和風險,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人體的基本功能和生存需求而進化出的“妥協”和“折中”的方案。
比如,我們的胃分泌胃酸,可以殺滅進入胃里的絕大多數細菌,但是這么強悍的器官卻斗不過小小的幽門螺桿菌。這種細菌會使我們患上胃炎、胃潰瘍,并使得我們患胃癌的風險明顯增加??梢哉f,每個人體器官都不是“精心打造”的永不出錯的“作品”,在外界環境因素和自身因素作用下、都可能受疾病的困擾。
第三,人類的適應能力是不完美的。人類進化的速度永遠趕不上環境變化的速度,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疾病的到來。在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我們這副身體已經適應了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現代穩定的社會環境讓我們衣食無憂,我們不用再為尋找食物到處奔跑了,而很多代謝類疾?。ū热缣悄虿 ⒏哐獕骸⒏哐?、高尿酸等)也就隨之而來。
不僅人類的身體沒能完美地適應外界環境,人類需求與自身能力的匹配也是不完美的。人類擁有了語言、意識、理性和想象力等這使得人類對自身不斷提出新的需求;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時間、攝取美食、活得更久、通過不斷競爭來實現自身價值……不斷增加的需求給人體帶來的各種壓力逐漸累積,從而也會可能產生疾病。
在“生老病死”中,如果沒有“老”和“病”,人就不會死,所以“老”“病”是自然法則。為此醫學的任務主要是“延老”和“減病”;“延老”就是延緩衰老,以達到天年,而不是通過基因編輯達到長生不老。對疾病也只是“減少(預防)”和“減輕(治療)”疾病,而不是“消滅”疾病。
人們應該學會與疾病共生共存,因為真正的健康是包容疾病的。我們的生命注定離不開疾病,疾病是生命的一種常態,疾病與人終生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