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遠古傳說戰國亂

至晚到了周代,楚文化或南方文化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同域外的文化交流也已經有了一些。在這些方面,至少可以同北方文化并駕齊驅。

——季羨林 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系主任、副校長

盤古開天辟地

盤古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開天辟地的神,他殫精竭慮,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給后人留下無窮無盡的寶藏,是中華民族崇拜的英雄。

據民間神話傳說,盤古出生在黑暗團中,他不能忍受黑暗,于是用神斧劈向四方,一股清新的氣體散發開來,飄飄揚揚升到高處,變成天空;另外一些渾濁的東西緩緩下沉,變成大地。從此,混沌不分的宇宙變成天和地兩部分,不再是漆黑一片。為了防止天和地重新合并,他不斷地施展法術。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尺,天空就隨之增高一尺,經過一萬八千多年的努力,盤古變成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變得厚實無比。

盤古臨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氣變成了春風和天空的云霧;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盤古的左眼變成太陽,照耀大地;右眼變成皎潔的月亮,給夜晚帶來光明;千萬縷頭發變成顆顆星星,點綴在美麗的夜空;鮮血變成江河湖海,奔騰不息;肌肉變成千里沃野,供萬物生存;骨骼變成樹木花草,供人們欣賞;筋脈變成了道路;牙齒變成石頭和金屬,供人們使用;精髓變成明亮的珍珠,供人們收藏;汗水變成雨露,滋潤禾苗。盤古倒下時,他的頭化作了東岳泰山,他的腳化作了西岳華山,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傳說盤古的精靈魂魄也在他死后變成了人類,所以才會有“人類是萬物之靈”的說法。

盤古是自然大道的化身,在開天辟地的傳說中蘊涵了極為豐富而深刻的文化、科學和哲學等內涵,是研究宇宙起源、創世說和人類起源的重要線索。而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更是人類精神的至高境界。

燧人氏鉆木取火

從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初期人類生活是怎樣進化的,我國古代有許多傳說。傳說中往往把成就歸于個別的大人物。

原始人的工具十分簡單,周圍又有許多猛獸,隨時隨地會遭到它們的傷害。后來,他們看到鳥兒在樹上做窩,野獸爬不上去,不能傷害它們。原始人就學著鳥兒的樣,在樹上做起窩來,也就是在樹上造一座小屋。后來的人把這叫做“構木為巢”。傳授這種方法的人,就被人們稱做“有巢氏”。

最早的原始人,也不知道利用火,采摘來的植物果實和捕捉到的野獸都是生吃的。后來,才發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遺址上,已發現用火的痕跡,說明那時候我國的先民已經知道利用火)。火的現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發、打雷閃電的時候,樹林里也會起火。可是原始人開始看到火,不會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后來偶爾撿到被火燒死的野獸,拿來一嘗,味道挺香。經過多次的試驗,人們漸漸學會用火燒東西吃,并且想辦法把火種保存下來,使它常年不滅。又過了相當長的時期,人們把堅硬而尖銳的木頭,在另一塊硬木頭上使勁地鉆,鉆出火星來;也有的把燧石敲敲打打,敲出火星來。這樣人們就明白了人工也能取火(從考古材料發現,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從那時候起,人們就隨時可以吃到燒熟的東西,而且食物的品種也增加了。人們把教授他們人工取火方法的人稱為“燧人氏”。據說,燧人氏還教人捕魚。原來像魚、鱉、蚌、蛤一類東西,生的有腥臊味不好吃,有了取火辦法,就可以燒熟來吃了。這樣,人們的身體素質就有了極大的提高。

不知過了多長的時間,人們開始用繩子結網,用網去打獵,還發明了弓箭。這樣,平地上的走獸,天空的飛鳥,水里的游魚,都可以射殺、捕捉起來供人類食用。捕來的鳥獸,多半是活的,一時吃不完,還可以留到下次吃,這樣,人們又學會了飼養。這種結網、打獵、養牲口的經驗,都是人們在勞動中共同積累起來的。

這種漁獵的時期又不知經過了多少年,人類的文明越來越進步。開始,人們偶爾把一些野生谷子撒在地上,到了第二年,發現地面上長出苗來,一到秋天,又結出了更多的谷子。于是,人們就大量栽種起來。他們用木頭制造一種耕地的農具,叫做耒耜。他們用耒耜耕地,種植五谷,收獲的作物就更多了。后來傳說中把這些種植莊稼的人說成是一個人,名叫“神農氏”。傳說中的神農氏還親自嘗過各種野草野果的味兒,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碰到有毒的。他不但發現了許多可以吃的食物,還發現了許多可以醫治人們疾病的藥材。

從有巢氏到神農氏,這些傳說中的大人物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從鉆木取火,一直到漁獵、畜牧,發展農業,反映出原始文明的發展進程。

涿鹿之戰

涿鹿之戰,指的是距今約4600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縣一帶所進行的一場大戰。這是遠古時代一次很大規模的戰爭。

傳說約四五千年前中國母系氏族社會時期,興起于今關中平原、山西西南部的黃帝族與炎帝族經過融合,沿著黃河南北岸向今華北大平原西部地帶發展。而興起于今冀、魯、豫交界地區的蚩尤九黎族,則由東向西發展。兩大部落為爭奪宜于牧獵和淺耕的地帶,展開長期的爭奪戰。

據說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銅制兵器精良堅利,且部眾勇猛剽悍,生性善戰,進入華北地區后,首先與炎帝部族發生了正面沖突。蚩尤族聯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擊敗了炎帝族。炎帝族為了維持生存,向黃帝族求援。黃帝征集各部落、聯盟兵眾,與蚩尤大戰于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

黃帝族率領以熊、羆、狼、豹、雕、鹖等為圖騰的氏族,數戰不勝。后來,黃帝命應龍作水陣阻擋蚩尤,但被效忠于蚩尤的風伯雨師所破。蚩尤率領所屬七十二氏族(或說八十一氏族)利用濃霧天氣圍困黃帝族。黃帝請旱神女魃作法,天氣驟然放晴,旱熱難當,使習慣東南方陰雨氣候的蚩尤無法忍受,敗陣南逃,結果在冀州之野被擒殺。

遠古時代的這場戰爭,結束了部落時代的歷史,各部落的人都愿歸順軒轅,一致擁戴他為盟主。從這時起,世界上第一個中央有共主的國家建立起來了。中華民族開始形成了,從此以后,人們都尊稱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涿鹿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見于記載的最早的“戰爭”,對于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堯舜禪讓

堯,中國古代傳說的圣王。《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勛,后代又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因此稱為唐堯。堯當上部落聯盟的首領,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做湯,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塊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爛不堪絕不更換。老百姓擁護他,如愛“父母日月”一般。

舜名重華,又稱虞舜,建國號有虞。按先秦時代以國名作為姓氏的習慣,被稱為有虞氏帝舜。傳說他是顓頊的七世孫,距黃帝九世,生于諸馮(在今山東省境內),家世非常寒微。

堯在位七十年,有德政,常征求四岳的意見,而且設立謗木,讓平民可以發表意見,創立多個政權組織,要求薦舉賢人,加以任用。傳說堯還發明了圍棋。堯晚年的時候,想找一個賢能的接班人,人們一致推舉舜。堯聽說舜很賢德,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一番考察后,堯把部落聯盟首領的全部職權讓給了舜。這就是歷史上的“堯舜禪讓”。如果用四個字來概括禪讓制度的話,就是:能者居之。

舜接位后,親自耕田、打魚、制陶,深受大家愛戴。他通過部落聯盟會議,讓八元管土地,八愷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澤,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會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堯的樣子召開繼位人選會議,經過民主討論,大家推舉禹來做繼承人。舜到晚年身體不好,依舊到南方各地去巡視,竟病死在蒼梧(今湖南境內)的途中。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大禹治水

禹又名文命,字高密,相傳生在西羌(今甘肅、寧夏、內蒙古自治區南部一帶),后隨父遷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父親是鯀(ɡǔn),堯時被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或伯,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時也是奴隸社會的創建者。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堯就讓禹的父親鯀去治水。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后,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改變了他父親用堤壩擋水的做法,而是通過開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當時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他四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因此留下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終于取得了成功。

在治理水患的同時,大禹還積極指導人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史書記載,洪水退去后,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面,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洼的地方種植水稻。大禹為當時農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難怪孔子對禹毫不吝嗇自己的贊美之詞:“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孔子認為禹王的功德是無可非議的:禹自己飲食菲薄,然而祭祀的祭品卻非常豐富,這是至孝;平常他只穿粗惡的衣服,然而朝衣則講究華美,這是恭敬群臣;他不注重自己的宮室,所以宮室很簡陋,卻盡力來為農民修建溝渠,以利農田,這是厚愛百姓。孔子說了這些事實以后,再次夸贊“禹,吾無間然矣”。

公元前2070年,舜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禹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歷日稱為夏歷,又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征。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并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里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缺席,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首。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副其實的國王了。禹死后,他的兒子啟即位,打破了禪讓制度,開創了子繼父位的世襲王朝制度。

父傳子,家天下

夏朝(約公元前2146~前1675年),始于大禹,終于桀,共有十七位統治者,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也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朝代。大禹是我國歷史上“相揖遜”禪讓制度的最后一位受益人,史書上記載,與大禹一起治水的皋陶之子伯益功勛卓著,理應是禹的繼承人,但禹死后人們愛屋及烏,擁戴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開始了“家天下”的歷史。

夏王朝建立以后,夏王朝內部的貴族有扈氏反對夏啟即位,啟動用軍隊鎮壓了有扈氏的叛亂,才鞏固了夏王朝的統治。夏啟在位十年后去世,其子太康繼立。太康治國無方,追求奢侈淫樂的生活,由此發生太康兄弟五人爭奪王位的斗爭,在太康的孫子相統治期間,東夷的后羿趁夏朝內部王權之爭奪取了統治權,夏朝自此中斷了四十年。相的兒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奪回了政權,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夏代歷史上的“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和“少康中興”。少康死后,其子予即位。予重視發展武裝和制造兵甲,形成了夏代中興的局面。夏王朝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中興穩定后,到孔甲時,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逐漸走向崩潰。

夏桀即位后不思進取,驕奢淫逸,揮霍無度,日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顧。一些正直的大臣向他進諫,他卻厚顏無恥地將自己比作太陽。百姓得知后,紛紛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而這時,黃河下游的商部落在其首領成湯的領導下逐漸興盛起來。成湯以討伐暴君夏桀為名,發動了滅夏的戰爭;夏桀兵敗,死于南巢(今安徽壽縣),夏朝宣告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四百余年歷史,卻為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后來出現了“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的告誡。

夏朝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由于年代久遠,加之至今我們仍未發現任何原始的文獻與文字記載,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近年來,通過對夏都遺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我們對夏代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又有了新的認識。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村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發現了大量青銅器、陶器及大面積宮殿遺址群。由此看來,夏朝已由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器時代,并且掌握了冶金與鑄造技術。與石器時代相比,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業文明達到很高的程度,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夏朝人們努力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稱為夏歷的農歷就是那個時代發明的。此外,畜牧業也有一定發展,馬的飼養受到人們的重視。

夏作為上古三代之開始,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沒有夏朝就沒有此后中華民族三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

商湯伐夏

傳說,商人的祖先是帝嚳之子契的后裔,契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地(今黃河下游地區),開始興起。關于契的出生,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經過五百年的發展,到成湯時,已經成為夏國東方的強大部落。

成湯,名履,又稱武湯、大乙、天乙,是商朝的第一代君王,因此后人也稱他為商湯。他本是夏朝的方伯,專管征伐之事。夏末,王室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君王荒淫無道。成湯則在國內布德施惠,輕賦薄斂,使百姓親附,政令通行。湯看到夏桀的無道,決定推翻夏朝,于是開始實行滅夏的計劃。他先滅掉了商附近的一個小國,后經過十一次出征,滅掉了夏王朝的三個重要同盟國,剪其羽翼,之后一舉滅夏,歷史上稱之為“鳴條之戰”。鳴條之戰是我國軍事歷史上一篇輝煌的杰作。它是中國古代通過“伐謀”“伐交”“伐兵”“用間”的全面運用,最終達到戰爭速勝的最早的成功戰例,對于后世戰爭的發展、軍事理論的構筑,都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公元前1600年,湯正式建了我國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商湯立國后,吸取夏代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的暴政,采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面趨于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起來。商湯開了以武力奪得天下的先例,打破了天子不可變的定律,是中國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史稱“商湯革命”。

伊尹輔政

成湯在位十二年后去世了,死后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經仲壬至太甲幾代執政時間都很短,商朝的大權實際掌握在伊尹的手里。伊尹努力教太甲如何做一個好君王,但是太甲不遵湯規,橫行無道,被伊尹流放到桐宮(今山西省萬榮縣),令其悔過和重新學習湯的法令。三年后,迎回太甲復位。商的統治又呈現出清明氣象。伊尹為貫徹商湯的治國方略、使商王朝長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伊尹因此也獲得了“大仁”“大義”的美名。太甲死后,傳位于其子沃丁,其后歷經太庚、小甲、雍已、太戊四代,商朝統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執政期間,商朝才再度興盛起來,出現了繼成湯之后最好的政治局面,因此商人稱太戊為“中宗”。商朝中期,國力衰敗,諸侯不朝,各種矛盾交錯,危機四伏。盤庚為了挽救王朝的危機,于大約公元前1300年不顧當時權貴的反對,強行將都城遷至殷,并進行改革,推行成湯的政治,革除奢侈惡習,使局勢得以安定,政治、經濟、文化開始迅速發展,史稱“盤庚遷殷”。從此,直到商亡的二百七十三年間再未遷都,所以商朝又稱做殷商或殷朝。武丁即位后,大力選拔人才,任用傅說、甘盤等賢能志士,征服了周圍各方國,大大地擴充了商朝的疆域。這段時間,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空前的發展,達到商朝后期的鼎盛時期,史稱“武丁中興”。武丁之后的商朝,開始逐漸走向了衰亡。至帝辛(商紂王)時,商王朝終于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帝辛于公元前1075年即位。他天資聰穎,不僅體格魁偉,而且能言善辯,但好酒色、喜淫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除此之外,商紂王非常殘暴,制定了很多嚴刑峻法。紂王在危機日益加深時,還大規模地對周邊部族用兵,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速了商王朝的滅亡。在現在看來,商紂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可忽視。他開拓山東、淮河下游和長江流域,使商朝疆域得以擴展,促進了中原文明的傳播。公元前1046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領導下,在牧野一舉擊潰商軍,從而結束了商王朝的統治。

商王朝在政治、經濟以及科學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長足的進步。從我們考古出土的殷墟遺址來看,商朝已完全脫離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為定居。農業和畜牧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開始了人工養殖淡水魚。手工業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細,規模巨,產量大,種類多,工藝水平高,商朝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中,在安陽發現的“司母戊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除此之外,商朝人已經發明了原始的瓷器,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現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藝。在殷墟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龜甲,上面的文字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因此稱為甲骨文。甲骨文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現在還形成了專門研究甲骨文的學科“甲骨學”。

在商朝統治的同時代,古埃及王國的統治已進入鼎盛時期,古希臘的邁錫尼文明正在崛起,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帝國也在崛起。它們和商朝東西輝映,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牧野之戰

周族是西方一個古老的民族,滅商之前,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神農的“后稷”。后來經過公劉的賢明統治,周族開始興旺起來。《史記·周本記》說:“周之興自此始。”公劉下傳九世,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陜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姬昌(周文王)即位后,繼承先人后稷、公劉開創的事業,仿效先人制定的法度,實行仁政,敬老愛幼,禮賢下士,治理岐山下的周族部落。他對內奉行德治,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對外招賢納士,對于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這引起了商紂王的不安,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周文王被囚在羑里,在囚禁期間他在獄中寫了《周易》一書,即司馬遷筆下的“文王拘而演《周易》”。被釋放后,他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就在這大功即將垂成之際,姬昌不幸死去。后來,文王的兒子姬發即位,稱周武王,繼續文王未竟的事業。

商湯所建立的商王朝,歷經初興、中衰、復振、全盛、漸弱等階段后,到了商紂王時期,已步入了全面危機的深淵。在紂王的統治下,殷商王朝政治腐敗、刑罰酷虐,連年對外用兵,民眾負擔沉重,痛苦不堪;貴族內部矛盾重重,分崩離析,從而導致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周文王死后,武王做滅商準備,曾率師東觀兵于孟津,八百諸侯不約而至孟津相會助周王,這就是有名的“孟津觀兵”。武王以時機尚未成熟,率師還周。兩年(公元前1046年)后,紂王殘暴更甚,武王在姜子牙等人輔佐下率戰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渡孟津伐紂,諸侯會集,其他方國也出兵助周。商紂王也發兵十七萬來與武王對抗。兩軍會戰于牧野,商軍大敗。紂見大勢已去,登上鹿臺,自焚而死。武王率兵入商都,商朝滅亡。

武王滅商之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歷時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開啟了奴隸制社會最興盛的時代。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是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根據這樣的計算方法,周朝共延續約八百年的時間,是我國歷史上統治時期最長的朝代。

周公輔政

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當國,成王的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不服,勾結商紂的兒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周公旦奉命出師,三年后平叛,并將勢力擴展至東海。后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周公旦還制禮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西周的統治進一步鞏固,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局面。此后周朝向外擴張長年不斷,并對周邊的一些國家分封了諸侯國,疆域覆蓋了長江、黃河流域和今天的東北、華北的大部分地區。

成王死后,即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于政事,平易近民,社會更加安定。武王、成王、康王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周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周昭王作為天子,竟然在南征楚國的回途中沉水而死。其子周穆王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鞏固政權的措施,但是難以改變西周逐漸衰微的大勢。之后,經過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加上周圍少數民族的不斷侵擾,王朝陷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即位的周厲王,不僅不采取安撫民眾、發展生產的措施,反而貪財好利,暴虐無道,壓制民言,殘酷地剝削和壓迫奴隸和平民。他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制政策,又命令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對大臣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忠告聽而不聞。公元前841年,忍無可忍的國人(平民或庶人)在都城鎬京發動武裝暴動。周厲王倉皇逃跑,死在外地。宗周無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掌,史稱共和行政。同時這(共和元年)也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后來,周厲王的兒子宣王即位,整頓朝政,出現了短暫的“中興”。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重。幽王在位期間,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他還任用貪財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國人怨憤;又聽信寵妃褒姒的讒言,廢掉王后申后及太子,立褒姒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為博取褒姒的一笑,幽王還上演了著名的“烽火戲諸侯”一出鬧劇,弄得眾叛親離,人心盡失,最終自食惡果。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臨城下,周幽王急忙命令點燃烽火,但是諸侯們之前上當的次數太多,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周幽王被殺。后來諸侯們擁立幽王的兒子繼承王位,是為周平王。平王將國都遷至東都,這就是歷史上的“平王東遷”。以這一事件為標志,西周結束,東周開始。

中國文明在西周時期又有了發展。所以孔子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論語·八佾》)周人從其始祖時起便非常重視農業,整個西周時期,農業是最重要的生產部門。這一時期出現了少量的青銅農具,農作物種類較商代有所增加,而且人們已經開始重視對土地肥力的保護,采用了休耕制。手工業、商業以及自然科學的發展也得到了促進。青銅業生產進一步擴大,用途也更廣,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文字的使用也更廣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還有在銅器上鑄刻的銘文,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許多事件。周朝禮儀制度比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禮制。由于儒家的推崇,周禮對后世的影響很大。

夏、商、周所處的時代是我國的奴隸制社會。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夏、商、周在當時只不過是一個眾多小國中的一個,只是它們的實力比較強大,受到其他小國的擁護,擔任主持公道的角色。儒家對這三個朝代有著獨特的看法。儒家認為,堯、舜、禹的時代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而夏、商、周只能算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的“小康社會”。這也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小康社會”最早的歷史淵源了。

春秋爭霸

東周時期分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與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兩個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制度的轉變時期。

平王東遷以后,一些諸侯國經過長期休養生息發展了起來,而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周天子漸漸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諸侯國之間經常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進行兼并戰爭。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實力較強的諸侯就出來充當仲裁者的角色,通過會盟的方式發號施令,這就是所謂的“霸主”。歷史上把先后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不過以各自的實力來看,宋襄公和吳王闔閭是不能入選五霸的。

“春秋”得名于孔子修訂的《春秋》,是我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急劇變化,政治局面錯綜復雜,軍事斗爭層出不窮,學術文化異彩紛呈的一個變革時期。這段時期,鐵農具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精耕細作,農業產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潰,土地關系向私有化發展。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致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此外,煮鹽、冶鐵、漆器等部門也發展起來。

曹劌論戰

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齊桓公,不聽主政大夫管仲內修政治、外結與國、待機而動的意見,于公元前684年春發兵攻魯,企圖一舉征服魯國。魯莊公注意整修內政,取信于民,決心抵抗。深具謀略的魯國士人曹劌自告奮勇,請隨莊公出戰。魯軍根據齊強魯弱的形勢,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一說曲阜北)迎擊齊軍。兩軍列陣畢,魯莊公欲先發制人,被曹劌勸止。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發起沖擊,均未奏效。齊軍疲憊,士氣沮喪。魯軍陣勢穩固,斗志高昂。曹劌見戰場形勢已呈現“彼竭我盈”的有利變化,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將士一鼓作氣,擊潰齊軍。莊公急于追擊,曹劌恐齊軍佯敗設伏,即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旌旗,發現轍亂旗靡,判明齊軍的確敗退,才建議乘勝追擊,終于將齊軍逐出魯國邊境。

曹劌根據齊軍來勢兇猛、人數占優的實際情況,采取堅守不出、挫其銳氣的策略。通過雙方勇力的此消彼長,很快就扭轉了雙方力量對比的優劣關系,結果一舉潰敵。取勝之后,曹劌并未盲目追擊,因為他深知兵不厭詐之道,唯恐中齊國誘敵伏擊的圈套,表明他在極善用計的同時,高度警惕,時刻防備對方運用計謀。曹劌在戰爭中知己知彼,運籌帷幄,表現出一位軍事家的卓絕風采。他謀略得當,正是魯軍戰場取勝的關鍵所在。

這次戰爭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以后發制人、敵疲再打的防御原則取勝而著稱。

管鮑之交

管仲青年時家里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的。可是,賺了錢以后,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不過去,就抱怨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說:“不能這么說!管仲家里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通過一些日常的交往,鮑叔牙逐漸意識到管仲是位難得的賢才。

后來鮑叔牙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后來,齊國的國王去世后,公子諸當上了國王,他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公子糾逃到魯國。不久之后,公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發生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后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就是齊桓公。

小白當上國王以后,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得很好。

后來,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管仲改革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一時間齊國國力大增。

政治方面實行國野分治的方法,國都為國,其他地方為野,并劃分各級官員的職權范圍,屬大夫管刑獄,縣帥管劃分田界,鄉帥管一般政事,要求他們兢兢業業,不許荒廢政事,不然處以刑罰。每年1月,五屬大夫要向桓公匯報述職,桓公根據政績來進行獎懲。軍事方面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經濟方面采取通過減少稅收增加人口生育水平的措施,從而提高齊國的總體人口數量。在經濟方面,對商業特別是鹽商加以重稅,以補足稅收的差異,并實行了糧食“準平”的政策,避免富人搶奪窮人的糧食,進一步限制貧富的差距。這也間接承認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還保障了私田農的生產利潤。

管仲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相地而衰征”:把田地按土質好壞、產量多少分為若干等級,按等級高低,征取數量不等的實物稅,從而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客觀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這些實際上都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

管仲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

齊桓公九合諸侯

最早稱霸的是齊桓公。

齊是太公呂尚的封國,其歷代君主致力于整頓政治,發揮濱海魚鹽的優勢,提倡家庭紡織業,發展商業和手工業,使其國力逐漸發展起來。齊桓公,于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在位期間,他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迅速成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然后,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他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聯合中原各國攻楚的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內訌,齊桓公聯合諸侯保住了太子鄭的地位。不久,又擁立太子鄭為王,即周襄王。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宋、魯、鄭、許等諸侯在葵丘會盟,周襄王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在葵丘之會上,齊桓公代表諸侯各國宣讀了共同遵守的盟約。其主要內容是,不準把禍水引向別國;不準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代妻;不準讓婦女參與國家大事。這些內容,有些是各國在經濟上互相協作的要求,有的是維護宗法統治秩序的需要。條約規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通過葵丘的盛會,齊桓公終于達到了聯合諸侯、稱霸中原的目的。這是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峰。

公元前651年的葵丘會盟是齊桓公稱霸的標志。在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中,管仲至關重要,正如孔子所說:“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晉文公退避三舍

在齊桓公去世晉文公崛起之前,宋襄公以抵制楚人北侵為號召,企圖充當中原的霸主。但無論從國力還是從業績來看,宋襄公都不能夠稱霸。

齊桓公死后,齊國出現爭奪君權的內亂,力量削弱,晉國發展了起來。晉文公重耳,因為他的父親立幼子為太子,曾被迫流亡國外十九年,后在秦王的援助下于公元前636年回國即位。他在賢臣的輔佐下,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整頓內政,發展農業、手工業,增強軍隊戰斗力,國力大增。因平定周室內亂,接襄王復位,獲“尊王”美名。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為營救遭楚攻打的宋國,出兵討伐楚的盟國曹、衛。由于晉取得了齊、秦的支持,楚王意欲退兵,但楚將子玉執意與晉決戰,于是北進抵抗晉兵。晉文公遵守當年對楚王的承諾,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到達城濮(在今山東境內)與楚軍對峙。晉軍利用楚軍的輕敵,殲滅楚軍兩翼,子玉率中軍逃走,晉軍大勝。在這場戰爭中,楚軍在實力上占有優勢,但是由于晉軍善于“伐謀”“伐交”,并在戰役指導上采取了正確的揚長避短、后發制人的方針,從而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楚軍。

城濮之戰確立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不久,晉文公會諸侯于踐土,周襄王正式冊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也就是霸主),并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由此,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晉文公死后,西方的秦國和南方的楚國相繼強盛起來。秦國原是地處西隅的小國,因為在周平王東遷的過程中護衛有功,獲得了王室的賞賜才逐漸強大起來,在秦穆公時期達到鼎盛。秦穆公于公元前659年即位,非常重視人才,在位期間獲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擊敗晉國,俘虜了晉惠公,又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但在后來的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之戰中敗給晉軍,轉而向西發展。在周襄王時期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于函谷關以西的國家,獲得大片土地。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于是稱霸西戎。

楚莊公一鳴驚人

楚國原是南方的諸侯小國,春秋初期由于兼并了漢水流域的一些小國而逐漸強盛起來,開始雄心勃勃地爭霸中原。楚國在城濮之戰后,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達今天的云南,北達黃河,同時,經濟文化也有了極大的發展。楚國到了楚莊王時期具備了爭霸的實力。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新即位,做了國君。晉國乘這個機會,把幾個一向歸附楚國的國家又拉了過去,訂立盟約。楚國的大臣們很不服氣,都向楚莊王提出要他出兵爭霸權。但是楚莊王終日郊游圍獵,沉湎聲色,并下命:“有敢諫者,死無赦!”大夫伍參冒死進諫,逢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間。伍參請猜謎語:“有鳥止于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

之后,莊王親理朝政,先后得到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在內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賞罰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為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齊國衰落后,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霸主。

吳越爭霸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攻進楚都郢。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又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闔閭戰敗,因傷身亡,其子夫差立志報仇,于次年打敗越兵。為了保存力量,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歸國后,臥薪嘗膽,時時不忘滅吳雪恥。他任用范蠡、文種等人,改革內政,休養生息。后來勾踐利用夫差北上爭霸、國內空虛之機,一舉攻入吳國并殺死了吳太子,夫差返國后只得言和。勾踐不斷舉兵伐吳,吳亡后,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并遷都瑯琊(今山東膠南),與齊、晉諸侯會盟,后經周元王正式承認,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此后不久,歷史進入戰國時期。

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于是由宋發起,于公元前579年和公元前546年,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從此,戰爭大大減少。

兔死狗烹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弱為強,終于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范蠡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為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鏟除。兩位大夫為什么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己留點余地呢?”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拔劍自刎。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著:“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文種此時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范蠡的這番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但時間久了還是引起了勾踐的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鏤”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戰國風云

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國的戰國時期,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開始,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

戰國早期,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的實力暫時弱于三晉。楚國雖向東方掠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后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后因長期內亂,于公元前306年,被楚國滅亡。戰國中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

歷經254年的戰國時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從公元前475~前356年,是魏國最先強盛的時期。在這期間,魏國任用李悝實行變法,從而強大起來。但是,魏國的強大,引起了周圍趙、韓等國的不安。他們邀集秦國和齊國介入斗爭。公元前362年,魏國被秦國打敗,丟失了戰略要地西河,而且不得不遷都。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公元前353年)和馬陵之戰(公元前341年)中兩次敗給齊國,從此一蹶不振。

從公元前365~前241年,是齊國和秦國東西對峙的時期。這時,東方的齊國與秦國實力旗鼓相當,雙方在不斷兼并周圍弱國、擴大勢力范圍的同時,又進行著所謂“合縱”“連橫”的外交斗爭。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人物在外交斗爭中十分活躍。秦在這期間基本占據上風,先后制伏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占領齊國長達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公元前241年,最后一次合縱攻秦戰爭以失敗而告終,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

從公元前241年開始,秦國以絕對優勢向東方六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兼并戰爭。秦國采用“遠交近攻”的戰略,自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了“掃六合”的統一大業,形成“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統一國家。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戰國時期,商業和交通的發展互相促進,出現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鄭國渠、鴻溝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僅促進了當時農業的發展,而且造福后世。在文化和思想學術方面,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辯家鵲起,創造了輝煌的先秦文化,對后世有極大的影響。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黃金時期。

李悝、吳起變法

戰國初期,魏文侯當政期間(公元前445~前396年),任用李悝為相,主持變法。其主要內容為: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善平糴”的政策,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加產量,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余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抑糧價,主張同時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按“食有勞而祿有功”的原則選拔官吏;又制定《法經》,分《盜經》《賊經》《囚經》《捕經》《雜經》《具經》六篇,以加強法制。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李悝變法”。李悝變法增加了魏國的國力,使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之一。變法同時開啟了戰國大變法運動的序幕,各國紛紛變法強國,最終匯成了一股時代潮流,這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歷時最長、成效最顯著的一場變法運動。

戰國初期,楚國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楚聲王竟至被“盜”所殺。而此時北方三晉正在興起,國力強大,對楚步步進逼,楚國處于一種十分困窘的境地。在楚國內憂外困之時,中原的政治家吳起從魏國來到楚國。楚悼王素聞吳起賢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主持變法。吳起變法,從打擊大貴族入手,旨在富國強兵。變法的內容是消滅世卿世祿制,任用賢能,因此這又是一次打擊世襲貴族政治、經濟特權的運動。吳起變法打擊了楚國大貴族既得的政治經濟利益,遭到大貴族的激烈反對。變法因楚悼王和吳起的死而遭遇挫折。

吳起變法雖然失敗,但變法卻在楚國貴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瀾。吳起變法所采取的各項措施在楚國的政治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在位期間以富國強兵為目的實施的改革,對戰國末年秦國的崛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在這一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商鞅變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變革。主要內容如下:廢井田、開阡陌,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發展封建經濟;統一度量衡。

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主要內容如下: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以增強軍隊戰斗力;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并推行縣制;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等。

蘇秦合縱

秦國經過變法,國力日益增強。面對不斷強大的秦國,六國感到非常恐慌。為了抵抗秦國,有人建議六國采取聯合的策略,稱為“合縱”。也有人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建議拉攏各國與秦國合作,破壞六國的聯合,這種策略稱為“連橫”。蘇秦和張儀是“合縱連橫”的主要代表人物。

蘇秦,戰國時期韓國人,主張聯合其他國家對抗強大的秦國,為此他四處游說。他出身農家,素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蘇秦連橫說秦惠王,其主張未被采納。憑著堅強的毅力終于在燕國打動燕文侯而一舉成名,促成了六國之王結盟于洹水。

在燕文公的支持下,蘇秦繼續去游說趙國。

蘇秦來到趙國,對趙肅侯說:現在的局勢是,趙國是崤山以東最強的國家,同時也是秦國的心腹之患。秦國之所以沒有起兵攻趙,是擔心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背后遭受韓、魏兩國的算計。但是秦國攻打韓、魏兩國很方便,因沒有險要的山川作保護,秦國只要占領一些土地,很快就會威脅到這兩國的國都。韓國、魏國不是秦國的對手,就會依附秦國,俯首稱臣;到那時秦國沒有了后顧之憂,馬上就會把矛頭指向趙國了。

再讓我給您分析一下天下的地圖吧!各國的土地面積之和是秦國的五倍,各國的兵力恐怕是秦國的十倍,如果六國結成同盟,一致向西,抵抗秦國,一定可以攻破它。依我看來,為您自己著想,您不如和韓、魏、齊、楚、燕等友邦聯合,共同抵抗秦國。約定各國派出大將、相國在洹水商議大事,各國互換人質,結成同盟,宣誓:不論秦國攻打哪一個盟國,其他五國都要盡心竭力,出兵相助,要么從后方牽制它的行動,要么直接出兵救援。如有一國不遵守盟約,其他五國就合力攻討它!各國團結一致,對抗秦國。秦國也害怕強敵,就再也不敢派兵出函谷關,覬覦崤山以東各國了。

蘇秦的話正合了趙肅侯的心意,他非常高興,把蘇秦當做貴賓,賞賜他許多財物,資助他繼續聯合其他國家。

于是,蘇秦的奔走游說,終于促成了六國的聯合。蘇秦當仁不讓,成為六國聯盟的縱約長,兼任六國的國相。他聯合成功,向北回趙國復命時,車馬隨從成群,簡直就是一個君王的氣勢。后來,蘇秦與趙秦陽君共謀,發動韓、趙、燕、魏、齊諸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退地。

張儀連橫

張儀,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310年,一說卒于公元前309年。魏國貴族后裔,早年和蘇秦一起在鬼谷子先生門下求學。完成學業之后,張儀到各諸侯國游說,希望得到重用。

張儀歷經千辛萬苦來到了秦國,得到了秦惠王的賞識,被任命為秦國的相國。當時,六國正在組織“合縱”,秦國面臨危機。六國中,齊國和楚國的實力最強大。張儀認為,如果要破壞六國的“合縱”,必須拆散齊國和楚國的聯盟。那時秦惠王想用秦武關以外的地方,換楚國黔中之地,于是派人通知楚懷王。楚懷王記恨張儀曾經蒙騙楚國,說:“我不想換地,但黔中之地可以給你,我要用張儀交換。”張儀并不害怕,還主動請求秦王同意他出使楚國。張儀剛到楚國就被楚王下到獄中,準備處死。張儀巧妙地利用楚王寵姬鄭袖的關系,安全脫險,被赦免后還得到了豐厚的贈禮。

張儀勸說楚王道:“秦國強如猛虎,現在各國要聯合起來對付秦國,那簡直就是把羊趕到一起去進攻猛虎,羊再多,也不會是猛虎的對手。現在大王您不肯向秦國屈服,如果秦國一怒之下,逼迫韓、魏兩國聯合攻楚,楚國可就岌岌可危了。如果秦國在西部巴、蜀兩地,準備戰船,征用糧草,沿岷江順流而下,戰船可日行五百里,十天之內就會兵臨武關。驚動了武關,人人自危,由此以東的各城都要修護城墻,準備防守,黔中、巫郡就不再受大王您控制了。如果秦國興師動眾攻出武關,那么楚國就會失去北部的屏障,秦兵再南攻楚國,三個月內就能決定楚國的存亡,而各國要來救援,楚國至少要等上半年。無視強秦的威脅,只期盼著那些弱國危難之時來救援,大王您現在的做法很讓人擔心啊!如果大王能真心誠意聽我勸告的話,我可以說服秦國與楚國結為永久的兄弟之邦,絕不互相攻掠。”

楚王并非真心想用黔中之地來交換張儀,于是答應了張儀,退出抗秦聯盟。之后,張儀繼續到韓國、齊國、趙國游說,并取得了成功。

接下來就到了張儀的最后一站——燕國。他對燕王說:“如今趙王想要把河間獻給秦國討好秦王,他現在已經在路上了。大王您再不行動,向秦國示好,秦國就會進軍云中、九原,讓趙國進攻燕國,您就會失去易水、長城了!況且,現在齊國、趙國就像秦國的附屬一樣,哪里敢和秦國兵戎相向。如果大王您臣服于秦國,齊國、趙國就威脅不到您了。”燕王趕緊請張儀帶上恒山腳下的五個城獻給秦國,表示愿意求和。

從公元前328年開始,張儀運用縱橫之術,游說于魏、楚、韓等國之間,利用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或為秦國拉攏,使其歸附于秦;或拆散其聯盟,使其力量削弱。但總的來說,他是以秦國的利益為出發點的。在整個秦惠王時期,他不僅使秦國在外交上連連取得勝利,而且幫助秦國開拓了疆土。

張儀作為杰出的縱橫家出現在戰國的政治舞臺上,對列國兼并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田單退燕的連環計

燕國攻打齊國安平時,田單只是臨淄市的一個小官,當時他正在城中。他料到安平將不保,于是計劃如何逃跑,預先讓族人用鐵把車軸頭包好。安平被攻破時,人們爭相逃跑,混亂中碰撞,許多人的車軸碰斷,使得車輛無法前進,因此被燕軍俘虜。可是田單一族因為提前做了準備,用鐵皮包裹車軸,從而順利逃到了即墨。

當時,燕國將軍樂毅帶領燕軍一連攻下齊國數城,占領了他們大部分地區,僅有莒城、即墨還未攻陷。于是,要集中攻打這兩城,他把右軍、前軍集中起來包圍莒城,左軍、后軍就被集中去包圍即墨。即墨大夫為護城陣亡,城中百姓擁立田單為守將,帶領人們抵御燕軍。

一年后,樂毅和這兩城還是處于相持的狀態。三年過去了,兩城還是沒有攻下。這時燕昭王去世了。繼位的燕惠王從當太子時,就和樂毅不和。田單得知后,想出用反間計離間樂毅和燕惠王的主意。于是,他派人到燕國散布說:“齊國已經沒有君主,現在只差兩座城就被完全占領了。樂毅又不被燕國新王寵信,他擔心被新王殺害而不敢回國。他現在雖然聲稱要攻打齊國,實際是想自己在齊國稱王。”燕惠王本來就不信任樂毅,聽了謠言,更加懷疑他,于是將樂毅召回,派騎劫代替他擔任大將軍。樂毅知道燕王將他換走是別有用心,于是逃奔趙國去了。樂毅戰功卓越,又忠于燕國,卻被驅逐,燕軍將士都憤憤不平,從此軍隊內部有了分歧。

離間計成功后,田單一方面想出各種方法來激發城內守軍的斗志,另一方面麻痹城外的敵軍。田單看時候已到,這時的齊軍斗志昂揚,一定會拼命死戰。于是帶領士卒拿起板、鍬一起修筑城墻,自己的妻妾也被編進軍隊,還把全部的食品都分發了出去,犒勞將士。他下令全副武裝的盔甲兵在城下潛伏,只讓老弱婦孺登城守衛。同時派人去向燕軍投降,燕軍聽說他們要投降,都歡呼雀躍,放松了戒備。田單卻在積極準備回擊燕軍,他搜羅了一千多頭牛,將大紅綢衣給它們披上,身上畫上五彩天龍花紋,把鋒利的尖刀綁在牛角上,而將浸好油脂的葦草綁在牛尾巴上。當晚,趁著夜色,齊軍點燃牛尾,再把牛從預先鑿好的幾十個城墻洞中趕出去,牛群后面尾隨著五千名壯士。牛尾被火燎燒灼痛,一千多頭牛都瘋了一樣,奔向燕軍大營。燕軍完全沒有防備,而且天黑混亂,他們只能看到牛身上有天龍花紋,碰到的非死即傷。加上鑼鼓齊鳴、吶喊助威、敲擊銅器的聲音鋪天蓋地而來。燕軍無從分辨,驚恐萬分,早就忘記抵抗,紛紛逃跑了。齊軍對逃亡的燕軍緊追不舍,并收復了那些曾經被燕國占領的城邑。田單乘勝追擊,軍隊日益壯大,所到之處,燕軍望風而逃。一直把燕軍打退到黃河邊,齊國失去的七十幾座城都失而復得。

于是,田單到莒城把齊襄王迎回國都臨淄,田單被封為安平君。

完璧歸趙

趙惠王得到了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知道了這件事,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趙王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們商量。藺相如知道了,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里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兒,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他想出了一個計策,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然挺好,可是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趕緊叫人把寶玉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后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一塊兒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撞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摔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并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說:“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說:“好!就這么辦吧!”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就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趙國去了。至于秦王會把他怎么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后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后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做了準備,怕打不贏,最后只好作罷。

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多次為國爭譽立功,被封為上卿,位于大將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這話傳到了藺相如的耳朵里,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么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于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兩人結為生死之交,趙國將相和睦,國勢大振。

遠交近攻

范雎(?~公元前255年),又名范且,字叔,戰國時魏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范雎當初想為魏國建立功業,因家貧無法見到魏王,只得投在中大夫須賈門下當門客。魏昭王讓須賈出使齊國,范雎也跟著一同前往,憑雄辯之才深得齊王敬重。齊王欲留他任客卿,并贈黃金十斤,牛、酒等物,但都被范雎謝絕了。須賈回國,不僅不贊揚他的高風亮節,反向相國魏齊誣告他私受賄賂,出賣情報。魏齊將他拷打得肋折齒落,體無完膚。范雎裝死,才躲過這次劫難。返家后,范雎托好友鄭安平將自己藏匿,化名張祿,并讓家人舉喪,使魏齊深信自己已死。半年后,秦昭王派使臣王稽訪魏。鄭安平設法讓范雎暗中同王稽會面。經交談,王稽發現范雎是難得的人才,于是將他和鄭安平帶回秦國。

公元前266年,范雎出任秦相,輔佐秦昭王。他上承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志,下開秦皇、李斯統一帝業,是秦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謀略家。對外,為達到兼并六國,范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他認為秦國對齊、楚等距秦較遠的國家先行交好,穩住他們不干預秦攻打鄰近諸國之事。魏、韓兩國地處中原,有如天下之樞紐,離秦又近,應首先攻打,以除心腹之患。魏、韓臣服,那么就可以威懾北方的趙國,向南又可以討伐楚國,最后再攻打齊國。這樣由近及遠,得一城是一城,逐步向外擴張,好比蠶食桑葉一樣,必能統一天下。對內,范雎主張實行“固干削枝”的政策,堅決剝奪親貴手中的大權。通過這些變革,消除了內部隱患,使權力集中于以秦昭王為首的中央手中,政權更加鞏固。

范雎同商鞅、張儀、李斯先后任秦國丞相,對秦的強大和統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他提出的“遠交近攻”的謀略在今天依然被政治家推崇。

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秦、趙為了爭奪韓的上黨郡,發生了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之戰。

趙將廉頗考慮到秦遠道來攻欲速戰的情況,就采用堅壁高壘等到秦軍疲困的時候,然后再反擊的策略。廉頗堅守三個月不出擊,秦軍不能進。趙孝成王多次派人責讓廉頗出戰,范雎又派人用重金到趙國行反間計,稱秦軍只怕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將要降秦了。趙王中秦計,于是派趙括代替廉頗為將。趙括是趙奢的兒子,兵書是讀了一些,但絲毫沒有實戰經驗,是位只會紙上談兵的人。趙王要任他為將時,趙括的母親不同意,趙王不聽。趙括母親要趙王保證其子失敗后,不牽連她。趙王也同意了。

趙括取代廉頗后,全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針。秦國聽到趙括已代替廉頗,于是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王龁為副將,下令軍中絕對保密。趙括到后,改守為攻,全線出擊。秦將白起兵分二路,一方面假裝潰敗引誘趙軍深入,一方面切斷趙軍退路,使趙軍糧道斷絕,被困在長平。趙括戰死,四十余萬降軍被全部活埋。長平之戰使趙國國力大衰。

長平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這場戰爭,由于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趙國遭受毀滅性打擊,從而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的進程。

雞鳴狗盜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賢才,號稱賓客三千。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和家人,怎么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

秦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昭王對她言聽計從。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當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原來這個門客最善于鉆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將那件狐白裘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著月光,輕易地鉆進貯藏室把狐白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并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并沒有等兩天,而是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高枕無憂

馮諼是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的門客。有一次,他自愿為孟嘗君到薛地去討債,不但沒有把錢討回來,反而把債券都燒掉了。當地的人們以為是孟嘗君叫他那樣做的,所以對孟嘗君非常感激。后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了相國的職務,只好前往薛地,受到了當地人們的歡迎。孟嘗君這才知道馮諼燒債券的原因。但是馮諼卻對孟嘗君說:“狡兔有三窟,才能免除一死。現在您僅有一窟,還不能高枕無憂,我愿意替您再鑿兩窟。”于是馮諼去見梁惠王說:“齊國解除了孟嘗君相國的職務,使諸侯有了任用孟嘗君的機會。誰如果先把他請去治理國家,一定能夠富國強兵。”梁惠王聽到這話,就派使臣帶著黃金萬兩和車馬百乘,去請孟嘗君到梁國做相國。馮諼又建議孟嘗君不要答應梁國的聘請,梁國的使臣跑了三趟,都沒有把孟嘗君請去。齊王知道了這件事,害怕孟嘗君會到梁國去做官,趕緊用隆重的禮節,請孟嘗君回去仍做相國。馮諼又勸孟嘗君向齊王請求賜給他先王傳下來的祭器,以保證薛地的安全。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三窟已經鑿成,您可以‘高枕無憂’了。”后來,人們便用“高枕無憂”來形容滿足現狀,無憂無慮。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泉市| 子长县| 南漳县| 许昌县| 阿坝县| 高邑县| 南安市| 固原市| 敦化市| 子长县| 山阳县| 新竹县| 盐池县| 丰宁| 潞城市| 宜兰县| 车致| 景洪市| 屯昌县| 雷山县| 安乡县| 大洼县| 泰和县| 桐庐县| 怀安县| 平原县| 象山县| 遵义市| 枞阳县| 澳门| 临澧县| 阜南县| 安西县| 军事| 永丰县| 定陶县| 峨眉山市| 五大连池市| 大城县| 济源市| 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