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國再制造發展機遇
隨著我國老舊機電產品進入報廢高峰期,以及國家為深化經濟發展而不斷推出系列再制造配套政策法規,再制造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1.巨大的需求為再制造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工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工業機械裝備也迎來了快速發展階段。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汽車、機床、工程機械、辦公設備及石油、礦山等設備飛速發展,保有量巨大;大型艦艇、飛機、盾構機等高附加值裝備的數量快速增加。截至2018年底,國內市場的盾構機保有量已經達到2500臺以上,預計未來年平均增幅將達到30%以上,盾構機設計壽命一般為10km,而市場上現在的近30%盾構機產品即將進入大修或報廢階段;我國機床保有量上千萬臺,若保守估計,按3%的年機床報廢淘汰率計算,每年將有20萬~30萬臺機床報廢、閑置、技術性或功能性淘汰。針對廢舊機電產品采取傳統的回收—熔煉—鑄造—制造加工的回收利用方式,一方面不能最大限度利用其使用價值,另一方面還會形成巨大的資源和能源浪費,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再制造是廢舊機電產品再循環利用的重要手段,大力發展再制造技術及產業,是解決上述問題的理想途徑。再制造以廢舊機電產品為加工對象,巨量的廢舊機電產品為再制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也對再制造產業規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巨大的再制造需求成為我國再制造發展的強大動力。
2.大力的政策支持為再制造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資源與環境問題,中國政府將再制造產業作為重要的優先領域,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大力推動再制造產業發展。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分別組織認定了共計154家再制造試點企業,建立了一批再制造產業園區或基地,并在財政、稅收、市場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旨在通過對國內優質再制造企業的重點支持,帶動我國再制造業整體發展。由全國人大推進、2009年1月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中,明確表明國家支持企業開展再制造生產,將推動再制造產業發展納入了法制化軌道。在政府部門的主導下,國內再制造政策法規不斷完善,為再制造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3.不斷深化的國家重大戰略為再制造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步入重要轉型期,國家相繼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和“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制造2025》重點將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制造作為重點工程加以推進,力爭用三個十年時間,使中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隨著《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的不斷深入推進,制造業迎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時期,傳統機電產品的自動化、智能化升級改造需求變得更為迫切。“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大大推動我國與此相關的西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的基礎建設水平,包括鐵路、公路、石油、海運、通信設施等在內的眾多機電產品將迎來爆發式發展,這為我國大力發展在役再制造、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4.日新月異的新技術突破為再制造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進入21世紀以來,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一大批高新技術,也加快了人工智能、納米科技、增材制造等高新技術的突破發展。互聯網+技術為加強再制造系統規劃、完善再制造逆向物流系統提供了基礎,可望解決廢舊機電產品回收逆向物流技術難題;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為再制造產品健康監測與壽命評估提供了便利的工具,推動了再制造產品健康監測與壽命評估向精細化的突破;而人工智能、納米科技及增材制造則進一步提高了再制造產品的質量。系列高新技術的興起為完善再制造產業鏈條、豐富再制造生產手段、提高再制造產品質量提供了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