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母校,你好

湯園中學是我的母校,1977年7月我從這里高中畢業。一別40多年,我對母校的懷念和感激卻一如往昔。每當回想起高中的時光,就越發覺得,20世紀70年代時,我們的母校是多么的不普通。

特別的教學氛圍

1975年9月,我由村辦戴帽子初中被推薦到湯園中學(當時改名叫“永紅中學”)讀高中,那年我13歲。能到公社最好的中學上學,我暗地里驕傲了很長時間,盡管每天要多步行10多里路。

20世紀70年代的中學教育,要求學生走出課堂,到工廠去,到農村去,到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去。學生不僅要讀書,還要參加生產勞動。有的學校“停課鬧革命”,有的學校全天去勞動,一派開門辦學的景象。那時,沒有國家標準的教學大綱,也沒有基本的課程體系,上什么、怎么上,基本上由當地教育局說了算。高中教育主要是學習“三機一泵”,這是當時教育改革的成果。

我們學校也不例外。老師帶著我們學“三機一泵”,即柴油機、電動機、拖拉機和水泵。課堂上講“三機一泵”的基本原理,勞動課時外出學開手扶拖拉機。但學校仍然把高中的文化課程排得很實,每天確保半天時間安靜地上課。校長對老師的要求很嚴格,精心調配各班各科老師。老師們也都非常負責、非常精心,經常考試,批改作業更是一絲不茍。哪個學生功課不好、作業沒完成,老師批評起來一點情面都不留。哪個學生落課了,老師還登門家訪幫學生補課。

湯園中學當時會集了不少教育精英。他們知道,我們這些孩子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經歷過“雙搶”大忙,從小就體會了田間勞作的艱辛,深知收獲的不易,具有吃苦耐勞的農家本色,唯缺系統的文化知識。老師們這么做,是冒著風險的,但為了我們不被耽誤得太多,他們也是豁出去了。

南通素來崇文重教,據說,時任如東縣教育局局長的蘇國光老師就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張謇的學生。當時教育系統有不少人是張謇的學生的學生,很多校長都是教育專家。很多年后我才懂得,當年他們是多么有作為、有擔當。

在那個年代,我們這所偏遠的農村高中能正常上課,要由衷地感謝當地教育局和校長。高考制度恢復后,蘇局長因為在基礎教育方面做出過重要貢獻,還曾出席過全國教育工作者表彰大會,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

特別的教師隊伍

特殊的時代,一群來自城市和他鄉的好老師,被迫下放到鄉村教書,他們相繼來到湯園中學。他們從南通市里來,從縣城來,很多來自名校,有的還曾經是大學的老師。很多老師是夫妻一起來的,有的還帶著他們的孩子。

那時候,湯園中學的校長和老師們個個舉止斯文,風度翩翩。在我們偏僻的鄉下,在那個普通的校園里,構成了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在我們眼里,他們是謙謙君子,他們就是古人所尊稱的“先生”。

湯園鄉位于如東縣最西南,是南通、如皋交界的地方。這里與縣城相距較遠,在公路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這個偏僻之鄉卻因距離南通市區更近,轄內又有一條寬闊的運河縱貫南北,而成為那些被下放老師的目標地。

從南通搭乘輪船,可以直達湯園鄉的小碼頭。一天開幾班,人們上岸后,步行到學校只需十分鐘。這在當時的條件下,算是最便捷的交通了。加上輪船票比汽車票便宜,對收入不多的知識分子家庭來說很劃算。我們那個地方人厚道,守本分,具有悠久的耕讀傳統,農家孩子喜歡讀書,家長都支持孩子念書,尊師重教的氛圍和傳統以及學校的公辦性質,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偏僻、普通的湯園中學,因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引來了師德與顏值齊飛的一個“教師天團”。

老師們各有各的風采,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他們課上得真好,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引人入勝。記得教我們數學的是郭林寶老師。郭老師腰板挺得筆直,聲音清脆,說話簡潔,講課沒一個多余的字。他對學生很有耐心,對功課不好的學生從來不嫌棄。陸文魁老師給我們上化學課。他文質彬彬,帥氣,和藹,非常善于傾聽,與學生交流從來不會不耐煩,加之他特有的苦口婆心式的講授,很受學生追捧。陸老師除了教我們高一年級的化學外,還擔任高二年級的班主任。陸老師夫婦對學生事無巨細關懷備至,他們家的兩間宿舍常被學生們擠得滿滿的。

體育老師好像叫顧韌言,年歲要稍長一些。我是班里年齡最小的,但瘦高,生性活潑好動,被顧老師挑到籃球隊訓練打中鋒。顧老師很用心地訓練我立定投籃、左右45度角投籃、摘籃板球等技術。我常常一個人苦練,空心球和擦板球投得不錯,但體能差,爆發力不行,奔跑速度慢,彈跳跳不高,重心下不去,心理素質也不好,屬于“上場昏”的那類。顧老師一直樂呵呵地鼓勵我,指導我如何發揮出中鋒的組織功能。我打籃球和乒乓球都是顧老師指導訓練的,那點基本功還派上了用場。大學里,我曾得過女子乒乓球單打亞軍(那時全校學生還不到千人);我們南京糧食經濟學院女子籃球隊在南京高校的一次比賽中獲得過第二名的好成績,我打的還是中鋒。

還有教物理的吳老師、教體育的厲老師、二班的班主任……

我印象中的老師們,態度謙和、溫文爾雅,看學生的眼神充滿著關愛和溫暖,他們的教導如縷縷清風吹過一顆顆粗糲素樸的心靈。我們在他們的臉上看不到憂愁,盡管他們可能有不少的憂愁。從他們身上也看不出窮困,實際上,他們很多人上有老下有小,手頭并不寬裕,但讓我們感動的是,他們有人還時常接濟貧困學生。

那時的老師,大多一對一對的,吃住在學校,捧著書本從教室到宿舍,忙里忙外、夫唱婦隨的樣子很讓人感動。那時的老師,他們聚在一起時講的是南通方言,談笑風生的樣子,像是從電影里走出來的;而上課的時候,他們卻都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聽起來很優美、很高級。

那些老師是很君子的一群人!

那些老師是真負責任的一群人!

那些老師是很有風骨的一群人!

他們是我們眼里的先生。在這群先生里,施云松老師別具風采,他是我們的班主任。

了不起的班主任

與很多科任老師不同,施云松老師是如東本地的。那些外地來的老師,有的是學術權威,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是名校專家,而施老師調來湯園中學前,只是一名普通教師。這位施老師,卻很會當班主任。他既是一位優秀的語文老師,更是一位不同凡響的班主任。

施老師博學多才、為人謙遜,學的師范,很懂教育。他熟悉農村,了解農村孩子,教學經驗豐富。特別難得的是,施老師似乎有種與生俱來的統籌能力,應對復雜環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他深諳以誠相待、以簡馭繁的道理,協調事情總能四兩撥千斤。如果當年不是施老師當班主任,校長的很多想法恐怕難以落實,我們獲取的文化知識會更少,底子會更薄。我們能平靜快樂地度過高中時光,要由衷感謝施老師的長袖善舞、機智協調。

施老師教語文,實在是教我們做人。凡是好文美文,他就領著我們誦讀。58個人的聲音匯集在一起,整齊又響亮,那是多么難忘的一段時光啊!我們喜歡施老師的板書,他的字影響了很多屆學生,甚至學生的學生。施老師抓得最狠的是寫作文,必須表達真實的思想感情,說真話,講真事,訴真情,這是他的要求。謀篇布局、遣詞造句,也是不放過的教學點。40多年過去,我們對老師講課的樣子和聲音都還記憶猶新。

施云松老師更是點亮我人生的人。1977年是極不平常的年份,七七屆高中畢業生恰逢國家停了十年的高考在這一年恢復,我們有機會考大學了!9月的一天,施老師騎著一輛舊自行車,穿行彎彎扭扭、坑坑洼洼的鄉間小路到了我們村,讓人把我從莊稼地里叫回家。他給我們全家人帶來了這個天大的好消息。老師一個勁地鼓勵我,動員我,并說服我父母,支持我報考。當年,施老師還動員了很多應屆和往屆的學生。對早已畢業離校的學生,班主任老師就是這樣不辭辛苦地把教育改革的春風送到學子們的心坎上。能遇上施云松老師這樣的班主任,我等何其幸運!每念及此,便油然而生對老師再造之恩的感激之情。我能上大學,能到國家商業部和央企工作,完全得益于當年施云松老師的遠見和愛心。

可惜湯園中學在前些年撤鄉建鎮時被合并,以前的舊校址,現在變成了一所養老院。湯園中學已經不存在了,母校似乎再也回不去了。

可當老同學們聚在一起時,當我們舉起酒杯彼此祝福時,當我們再一次圍坐在施云松老師身旁聽他講述當年時,這一刻,感覺母校又回來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山县| 华容县| 滕州市| 山东省| 蒲城县| 大城县| 荣成市| 新乡市| 泸州市| 共和县| 怀来县| 凤凰县| 益阳市| 天门市| 古浪县| 麟游县| 姚安县| 南川市| 康定县| 博客| 哈密市| 台前县| 呼玛县| 平泉县| 益阳市| 无为县| 健康| 平远县| 明水县| 南充市| 万载县| 军事| 华安县| 博湖县| 马龙县| 临猗县| 新安县| 宜兰县| 高密市| 新乡市| 托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