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席的島嶼故事:從頭開始說臺灣
- 楊渡
- 4984字
- 2022-11-17 15:22:58
7 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中的臺灣
在基隆市的中正路上,有一座“法國公墓”。而在基隆附近的山上,仍留有當年開采煤礦所挖掘的許多山洞,如今這些地方成為觀光的景點,名為九份、金瓜石。觀光客在這里不只可以看見侯孝賢執導的電影《悲情城市》的場景,更可以遙想一百五十年前,它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從十七世紀初大航海時代開始,臺灣就進入一個新時代。荷蘭把臺灣當作戰略據點,臺灣即成為亞洲海上貿易、遠程航行、戰爭補給的重要中繼站。
風帆船的時代如此,到了蒸汽船時代更是如此。從歐洲、美國遠航而來的船艦,最重要的補給是發動蒸汽機所需的煤以及食用的淡水。這些物品,基隆、淡水兩港口都有,于是港口遂不免成為列強覬覦的目標。
臺灣北部早在清初就已經發現煤礦,最初是由平埔人與移民自行在山上挖煤礦,下山出售。但清廷認為煤礦多在山上,容易聚集生事,特別是反清的勢力如果靠煤礦生存,不易剿滅,遂下令禁止采煤,給出的理由也甚為荒謬,是怕“挖斷龍脈”,貼出的公告上寫著“挖煤者斃”。
但禁歸禁,窮苦百姓為了生存,還是干冒得罪“龍脈”的危險,偷偷上山挖露天煤礦。一八三五年,臺北的士紳們覺得不能這樣破壞地脈,于是聯名向淡水地區的官員請命。結果就下了第二次禁令。這一次可不是貼告示,而是把四個大字“挖煤者斃”刻在石碑上。但沒用,窮人為了生存而冒風險自古皆然,這就有了一八四七年的第三次禁令。這次就不客氣了,干脆抓了一個偷煤者砍頭,想殺一儆百。
然而,全世界列強來亞洲都需要煤礦補給,市場所需讓黑市交易盛行,誰還理會這種官員都懶得執行的禁令。最關鍵的是,清廷官員們不知道煤的重要性,列強的戰艦可不會忘記。
影響臺灣命運的中英鴉片戰爭,終于來臨。
一八三八年底,清道光皇帝頒布禁煙令,由林則徐承擔清查鴉片之重任。隨著各地取締鴉片的沖突不斷發生,中英關系日趨緊張。一八四〇年,鴉片戰爭開始,英軍首先攻打廈門,與廈門一海之隔的臺灣立即提高警戒。臺灣兵備道姚瑩和臺灣鎮總兵達洪阿奉命嚴加戒備,加建了十七處炮礅與炮臺,并下令各港口不許任何船只接近。六月間,英軍曾試圖進入鹿耳門,但因封港而無法進入。姚瑩不僅戍兵一萬四千人駐守各港口,還從民間征集鄉勇民兵四萬七千多人,進行密集訓練。不能小看這四萬七千多人的民兵。能動員如此龐大的民間武裝,跟姚瑩走遍全臺灣、聯合了各地士紳鄉勇有關。清朝統治期間,不斷有內戰、海戰,居民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一直保有鄉勇團練的傳統,并且常常打仗,習慣戰事。幾個大家族,如中部霧峰林家、嘉義王得祿家,有財力、有土地、有能力練兵自保,現在為了保衛臺灣,能出錢出力征集四萬多人,一點都不意外。
一八四一年八月十三日,英國雙桅軍艦納爾不達號(HMS Nerbudda)停泊雞籠港(今基隆港)。八月十六日,納爾不達號發重炮攻擊基隆二沙灣炮臺,清朝守兵立即還擊,擊傷英艦,迫使納爾不達號撤出港灣。撤離中因不熟悉地形,誤觸暗礁,船體進水,多名船員落水溺斃。艋舺營參將邱鎮功乘勝追擊在海上漂浮的沉船,總計俘虜印度人一百三十三人、船上的英國軍官十人,另有二十二名印度人喪命。
十月十九日,英國派軍艦到基隆要求換回俘虜。清軍遲遲不予答復。二十七日,英軍再攻擊二沙灣炮臺,把炮臺打壞后登陸二沙灣。守軍先是開炮還擊,無奈武器不行,打不過。但上岸的英軍不熟悉地形,東追西跑,也很快被當地民兵“引君入甕”,帶入地形復雜的海岸,逐步分別殲滅。英軍趕緊撤回海上,第二天中午退走。
打了敗仗的英軍不甘心,三個月以后派了阿恩號(HMS Brig Ann)開到梧棲港外海,伺機進攻。清朝水師自知海上戰力不如人,通知淡水與鹿港等地的守兵不得出海與英國海戰,決定借鑒基隆之戰,誘敵上岸后決戰。
一八四二年一月三十日,阿恩號東轉西轉,觀察了幾天,想從中部大安溪上岸。清軍派出數艘漁船,繞著英船打轉,再假裝逃跑進入大安溪。誘使英艦追上來。臺灣漁船較輕,在大安溪航行無礙,英軍艦又大又重,又不諳地形,沒開多遠碰上礁石,在大安溪擱淺。漁船上立馬跳下數百戰士,潛水進攻。英軍大炮無用武之地,對靠近來的螞蟻雄兵只能開槍。而這些螞蟻雄兵又使了絕招,把英軍艦鑿開一個洞致其沉沒,數十名英國人被殺,還有十八名英國軍官、一名印第安人、三十名印度人、五名廣東人被俘虜。清軍還擄獲十一門大炮等兵器。
姚瑩對抓到的英軍俘虜并不是關押了事,而是親自審問,著意調查英軍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歐美國家的情勢。這在清朝官員中非常少見,是姚瑩了不起的地方,他能在鴉片戰爭中打贏“臺灣之戰”,絕非僥幸。
四月五日,大安之役戰果傳到北京,朝廷賜達洪阿太子太保銜,賜姚瑩“二品頂戴”,還下令姚瑩與達洪阿:除了船長及高級軍官外,連同稍早基隆之役所俘虜的英國軍人,全數斬首。
然而,作為主戰場的大陸沿海,英軍卻節節勝利,連續攻下廈門、定海、寧波、上海、鎮江等地。一八四二年七月下旬英國軍艦打入南京江面,清廷大臣耆英、伊里布等趕到南京議和,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條約簽訂后,英國人即要求清廷將在臺灣的英國俘虜全數解往廈門。清廷怕和約生變,不敢說出俘虜大部分已經被處死了。九月,英人派船長尼夫(W. Nevil)攜帶英軍統領文書到臺灣要人,卻只從臺南載回九名戰俘。他向英國負責《南京條約》的公使璞鼎查控訴臺灣道姚瑩殺害俘虜一事。雙方交涉中,璞鼎查完全否認英國的兩艘戰艦首先攻擊臺灣,硬說臺灣道姚瑩殺害非軍職的英國公民。姚瑩以繳獲的英軍大炮、槍支等,證明英軍對臺灣的進犯,但清廷怕再起戰端,只能接受英人的要求。一八四三年,閩浙總督怡良親自到臺灣,把姚瑩與達洪阿以“冒功”的罪名革職,押回北京。
鴉片戰爭全面潰敗。臺灣是鴉片戰爭中的“附屬品”,卻罕見地打了勝仗,但悲哀的是,打勝仗的將領到頭來反而成為替罪羊。
怡良到臺灣時,上千臺灣民眾人人手持一炷香,在府衙前長跪不起,為姚瑩抱屈。不過,道光皇帝對姚瑩還是了解的。七個月后,姚瑩被押送到北京關到刑部審訊,只關了十二天即釋放,對外宣稱降調四川,但實為升遷。一八四五年,他在西康、西藏等地實地考察,寫成《康紀行》一書,介紹英、法、俄、印的歷史地理情況和印度、尼泊爾、錫金入藏交通要道以及藏傳佛教、天主教、回教源流等問題。一八五〇年,姚瑩任湖北武昌鹽法道,又升廣西按察使,署湖南按察使。一八五三年卒于任上。
經過鴉片戰爭,英、美、法等國更認識到臺灣的重要性。
一八四八年,英國海軍中將戈爾頓來臺,勘察基隆一帶的煤層,發現質量非常優良,返回后上報英政府。清道光末年(一八五〇),英國駐北京的公使向清廷申請開采基隆煤礦,遭清廷回絕。翌年,英輪船開始在淡水、基隆請求互市,并愿意依照商船納稅。此外,美國水師提督彼爾理于清咸豐五年(一八五五)也來到臺灣,且派人調查基隆的煤源,返國后發表公告,想要謀取采礦權。
擁有天然港口及煤礦資源的基隆,成為列強覬覦的目標。
一八六〇年英法戰爭后,中國和英法簽訂《天津條約》,基隆變成淡水的副港。海禁既開,基隆成為各殖民帝國的遠東要道及通商口岸。
一八八三年,法國想取得越南主權,遂與宗主國清朝開戰。由于法國眼見清軍在鴉片戰爭中不堪一擊,頗有輕敵之心,不料戰端一啟,雙方互有勝負。法國為了迫使清廷早日投降,決定學英國擴大戰場,把戰事延伸到整個大陸的東南沿海,攻占沿海城市,以逼迫北京?;诖?,法國又相中了既有煤礦又有食物補給的基隆港。
一八八四年五月間,法國艦隊波爾達號(Vo ta)突然駛入基隆港,要求供給煤炭,其艦長福尼亞(Fournier)致信說:“對于急需的煤炭如果不立刻供給,將對基隆加以炮擊!”清朝官吏迫不得已,只好供給一些煤炭,船艦才離開向北航行。
清廷了解法國的戰略企圖后,通令東南沿海各港口加強戰備,其中當然包括臺灣。臺灣兵備道劉璈立即筑炮臺、建堡壘、買新槍、置水雷,還把臺灣分為前后北中南五個防區。戰云密布中,清廷特別派劉銘傳以福建巡撫兼欽差大臣的身份,來臺督導軍務。劉銘傳在一八八四年七月十一日到臺灣,十五日就進駐了臺北城,增筑炮臺,全面備戰。
七月二十二日,法國副水師提督李士卑斯(Lespes)作為侵臺的司令官,派遣烏伊拉爾號(Vilara)軍艦先行偵察基隆港灣地形,同時將艦隊兵分兩路,一路侵占淡水港,一路進攻基隆港,并且準備讓陸戰隊登陸基隆,會師于淡水。八月四日,李士卑斯率領艦隊進入基隆港后,向清朝政府下最后通牒,要求割讓基隆港,并限定在二十四小時之內答復。但清廷不理,談判破裂。
八月五日,李土卑斯艦隊開始全面進攻。
法軍首先炮擊基隆港口炮臺,打垮主炮臺后,派二百余名陸戰隊士兵由東部的二沙灣登陸,破壞海岸炮臺。基隆守將提督蘇得勝、章高元等不敵。次日,法軍陸戰隊攻進了基隆市區,但遭到頑強的抵抗,只好退回船上。最后李士卑斯艦隊退回馬祖。
八月底,為了拿下臺灣,法國把東京灣艦隊和中國海艦隊合并,成為遠東艦隊,任命孤拔為司令,派遣五艘戰艦再度進攻臺灣。這一次是志在必得。這一戰,全臺灣都動員起來了。臺灣地方鄉勇為了保衛家園,拼死抵御,其中最著名的則是霧峰林家的林朝棟率領臺中、苗栗的民團加入戰斗,劉銘傳將他們編入獅球嶺防線。
劉銘傳的戰略是等法軍登陸,利用地形地勢打游擊戰,在山后將法軍包圍,逐一殲滅。九月底,孤拔率五艘戰艦趕來臺灣,與原本停泊在基隆外海的六艘軍艦會合,以十一艘軍艦的火力,打算一舉拿下臺灣,讓臺灣成為進攻大陸東南沿海的根據地。
戰事一開,強大的法軍先攻占基隆,但只能占領局部,部隊隨即不斷遭遇伏擊。另一隊主力戰艦攻進淡水,派了六百名陸戰隊員登陸。但劉銘傳早就把主力部署在淡水,三千清軍加上民團利用地形打伏擊。由于早有部署,清軍戰斗有序,法軍被打得非常狼狽,死傷慘重,最后只好退回軍艦。
這一仗打了十天,法軍沒占到便宜。特別是淡水一役,損失慘重。法軍看占領全臺灣無望,于是改為占據基隆,封鎖臺灣海岸,意圖迫使臺灣投降。然而臺灣腹地廣闊,受損的只有通過港口外銷的茶葉、樟腦等生意,食物供給無虞,基本戰力還保存得很好,而且為了保衛家園,各地民團不斷增加,在基隆開始對法軍實施反攻突擊。法國為了增強戰力,又從越南增兵三千人。至此,法軍形成對越南、臺灣兩面作戰,被臺灣戰場拖住了。
從十一月開始,法軍再發動新一波攻勢,想從基隆打進臺北。但基隆與臺北之間的通道易于防守,兩軍形成拉鋸戰。這一拉鋸就是長期之戰。法軍雖然擁有武器優勢,但打死一個少一個,清軍雖然武器和船艦落后,但臺灣團練越打人越多。白天法軍打下的地盤,天黑以后一退,清軍再占回來。法軍日漸師老兵疲,補給和戰斗力衰退。法國為了增加與清廷談判籌碼,希望孤拔打一場漂亮的勝仗。為此,特地再增援一千外籍兵團到臺灣,法軍兵力達到四千人。然而清軍、民團卻是打不完的。
從一八八四年九月打到來年的三月,七個多月時間磨盡了法軍的士氣。法國也不耐煩了,不再增兵基隆,反而要孤拔轉攻澎湖。孤拔大軍輕易拿下澎湖后,得知法軍在越南戰場失利,又準備調部隊去增援。但五六月間,澎湖暴發瘟疫,孤拔也染上了赤痢。六月十一日,孤拔在馬公島病逝。
法軍未曾料到臺灣民間的反抗力量如此強韌;指揮法國遠東艦隊的大將孤拔,在臺灣戰役中被拖磨得如此狼狽,客死異鄉。
當時,馮子材在諒山大捷,法國托英國向清廷求和,李鴻章不太了解臺灣的軍事形勢,認為如果失去澎湖,臺灣恐難保,應該借由諒山戰勝之際與法國談和,法國就不致需索無度。事實上,臺灣之戰,法軍幾度進犯淡水,都以失敗告終,基隆戰局來回反復,大耗元氣,再加上法軍水土不服,很多人罹患瘟疫死亡,連孤拔都病死澎湖,可見只要戰爭拖長,清廷有望獲勝。可惜的是,李鴻章提出和議,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法國居然在和議中要求派兵駐守基隆五年,所幸李鴻章沒有應允,基隆才不至于在喪權辱國的和議中被犧牲。
至今,臺灣基隆市中正路上,還留下埋葬法國七百軍人的“法國公墓”。一九五四年所建的紀念碑上寫著:“基隆法軍公墓內葬有于一八八四年至一八八五年間,為國殉職的法國海陸軍官兵七百人,由中國官民妥為保護?!?/p>
縱觀清末時期,基隆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它擁有豐富的煤礦資源以及天然港灣。煤礦的不斷開采,使得基隆每年可以運銷福州、廈門等地的生煤約有十萬噸至十四萬噸。淡水的貿易已與全球接軌。
不過,從荷、英、法諸帝國都把臺灣當成進攻大陸東南沿海的據點,臺灣也因此不斷卷入國際爭端這一點上,就知道臺灣確實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誰也不能忽略。
清廷未曾料及的是,比鄰而居的日本早就覬覦臺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