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違天性,教育孩子要因勢利導(1)
- 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養
- 李玉娥
- 5461字
- 2014-11-16 20:20:03
孩子生來就有一種追問和探究的欲望,他的好奇心驅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每一件事直到掌握為止。但是,只有在他有意識地做出行動來反復觀察事情的發生過程后,才能理解事件的起因和結果。因此孩子往往喜歡自己動手做事,并在做的過程中尋找答案。父母要像呵護風中蠟燭一樣呵護孩子的天性,而不能成為孩子發展的障礙。
“一視同仁”的教育不可取
男孩和女孩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的品質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在培養男孩和女孩時的目標、方法和途徑也要有所區別。
不管是教育男孩還是教育女孩,家長都希望他們會成長為一個正直、善良、勤勞的人。同時,我們還希望女孩溫柔可人,希望男孩能堅強勇敢。如果不在孩子小的時候有意培養這些品質,當他們長大成人之后很可能無法承擔家庭和社會的角色。例如,如果男孩在小時候沒有經過鍛煉,結婚之后就會連那些最起碼的家務都不會做,無法承擔家庭賦予他的責任。同樣,如果女孩過于獨立自主,缺少溫和、耐心和寬容,日后就無法好好地照料家庭。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為他們作長遠的規劃,讓他們擁有幸福的一生。
男孩女孩在生理上的發育很早就表現了差異。男孩一天所消耗的能量略比女孩高,他們的體能也不一樣,男孩通常會跑得比較快,也有很好的臂力。而女孩則有比較好的平衡感。男孩喜歡的游戲通常比女孩更緊張刺激,他們喜歡打打鬧鬧的游戲,女孩則喜歡玩那些有關生活的較為平靜的游戲,比如過家家等。
如果問一個女孩的理想是什么,女孩的回答一般都是醫生、老師、芭蕾舞演員等,而男孩一般都會說想成為宇航員、飛行員、科學家、警察等。孩子所向往的職業與他們的性別關系密切。
在成人眼中,女孩更依賴成年人,而男孩則具有很大的攻擊性和獨立性。
男孩與女孩這些與生俱來的差異,使家長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才能促進不同孩子的心理發展?雖然孩子將來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先天的因素,但是教育所發揮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不少家長都認為對男孩女孩的教育是一樣的,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的。當男孩遇到煩心的事情時,父母要和孩子多多進行交流,而女孩不開心時,則需要父母給孩子更多的安慰。在家庭中,女孩總是會比男孩得到更多的溫暖、關懷和鼓勵,受到家長更多的表揚,而男孩則會受到更多的懲罰。由此可見,在對待男孩與女孩的教育問題上,“一視同仁”的教育是不可取的,家長需要根據他們的性別特點,尋找最適合的教育方式:
1.父母分別做男孩女孩的偶像
一般來說,母親對女孩性格的形成所產生的影響是最大的,而父親則會對男孩性格的形成產生重大的影響。
有的媽媽喜歡亂發脾氣,總是無法克制心中的怒火,動不動就對家人大喊大叫,給家庭帶來一種不和諧的因素。而有的媽媽則非常親熱,對丈夫很尊重,對孩子體貼入微,讓家庭充滿了祥和的氛圍。在兩種不同的環境中成長的女孩肯定也是不同的,由第一個媽媽教育出來的女兒將來肯定無法把家庭照顧得細致周到,而第二個媽媽教育出來的女兒日后一定會成為一個好媽媽,她會給家庭帶來一種寬大友愛的氣氛。
同樣的道理,如果作為父親總是逃避對家庭的責任,粗暴且冷漠地對待家人,那男孩在這樣的父親影響下,長大之后也會具有這些特點,無法成為家庭的頂梁柱。如果父親在家中的角色扮演得很好,主動承擔家庭中的責任,在這樣的父親的影響下,男孩在將來必定會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當然,母親對兒子的影響,父親對女兒的影響也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因為它們同樣重要。母親那種鮮明的女性氣質同樣有助于男性氣質的培養,父親的那種男性氣質則會對女兒女性氣質的培養有所幫助。所以,父母雙親對子女的影響都是不可缺少的。
2.分配給男孩女孩不同的家務勞動
父母在給孩子安排家務勞動的時候,一定不能忽略孩子的性別差異,對于男孩來說,可以讓他們干一點力氣活,女孩則可以幫媽媽擇擇菜、洗洗碗、擺擺餐具等。
媽媽可以讓女兒和自己一起來做飯,還可以教她學一點針線活,教她學會發現自己身邊美好的事物,并盡量地把美融入到家庭生活中來。在和與女孩一同勞動的過程中,媽媽要讓女孩懂得愛護小動物和植物,讓女兒學會用溫和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而對男孩來說,家長可以讓他到沒開燈的房間幫自己拿東西,讓他幫媽媽提東西,幫爸爸修理椅子等。在教育男孩的過程中,家長要知道他是未來的男子漢,日后會成為家庭的支柱,因此不能嬌慣他,要給他展示意志和勇氣的機會。
女孩和男孩的差別是與生俱來的
盡管男孩和女孩有一些相同的荷爾蒙,但是這些荷爾蒙所發揮的作用并不相同。可以說,女孩和男孩的差別是與生俱來的。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女性和男性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并不存在明顯的差別。在20世紀70年代,即使那些專門從事生理學研究的學者也持有類似的觀點。與此同時,由格洛麗亞·斯泰納姆、貝蒂·弗里丹等人發起的一場女權主義運動也曾公開宣揚:女人之所以和男人不同,完全是由后天的教育造成的。這種觀點認為,女孩和男孩起初在生理結構上僅存在著某些細微的差別,只是在后天的環境中,由于受到了不同家庭、社會教育的影響,而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點。難道造物主賦予女孩的生理結構只是形同虛設嗎?
事實上,與男孩相比,女孩有著極為顯著的個性。女孩之所以成為女孩,并不是后天的教育方式所造成的結果。相反,她們自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和男孩有著質的區別,在她們的身體深處發出這樣的呼喚:我是女孩,我應該這么做!
這種呼喚來自于本性,本性告訴我們:女孩和男孩的差別是與生俱來的。在遙遠的古代,人們認為女孩與男孩的不同是自然的,而且也是固有的。甚至對女孩來說,這種差別是一直都是神秘而重要的。在生活中,我們也很容易看到女孩和男孩的各種差異--大部分女孩都是愛哭鼻子的“小天使”,為了一點小事就會淚眼汪汪;而男孩則不然,他們即使突然栽倒在地上,也會像什么都沒發生一樣爬起來就接著玩。其原因在于女孩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這五種感覺都比男孩敏感。與剛出生的男嬰相比,女孩對噪聲更容易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女孩喜歡的游戲一般都是跳皮筋、過家家等,這種游戲的秩序感比較強,每一個步驟都有明確的規定,其競爭性也不強。坦白地說,她們在乎的只不過是“一起玩”的感覺而已。相比之下,男孩則會偏愛那些充滿競爭和戰斗的色彩的游戲,三五個小男孩在一起玩“奧特曼”大戰“怪獸”的游戲,這種游戲的輸贏是顯而易見的。
在學習方面,一般女孩的語文學得都比較不錯,因為女孩的語言能力優于男孩。在小學階段,一般都是由女孩來擔任班長一職,對一群男孩進行“指揮”。到了中學階段,這種狀態就會逐漸發生轉變。但女孩的空間識別能力明顯不如男孩,男孩很容易通過看地圖找到要去的地方,女孩則需要經過一番仔細的觀察,才能找出正確的方向和道路。
在記憶方面,對于毫不相干的人名、地點、數字等女孩都能記得非常清楚,在背誦時一般能原原本本地從頭背到尾。由于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單純的機械背誦比較多,因而女孩的記憶力就顯得比男孩強。然而,女孩記憶時的邏輯思維相對較差,不會注意其中的邏輯關系,而在這方面男孩比較拿手。
女孩一般喜歡粉色或者其他柔美的顏色,她們的衣服也大都是粉色、紅色的。女孩天生就喜歡漂亮的衣服,她們很小的時候就會偷偷穿上媽媽的衣服,拿著媽媽的包包,甚至蹬上媽媽的高跟鞋,盡情地“臭美”。而男孩則更偏愛天空藍或白色的衣服,對于衣服的款式和質量也不在意。很多時候,在男孩眼里,一件質量上乘的衣服還比不上一件做工粗糙但印有“奧特曼”的衣服。
女孩更看重親密的人際關系,不像男孩那樣富有“侵略性”。女孩更喜歡與一兩個好朋友來往密切,互訴衷腸。這就是說,對女孩來說人際關系更加重要,因此她們在這方面顯得比男孩更出色。這樣女孩對他人也有更強的感受性,她們可以更多地表達對他人的關心和同情。而男孩通常都是成幫結伙,形成較大的團體,大部分都屬于“泛泛之交”,具有更強的社會性。
通過上述事實可以看出,與其說是周圍的社會環境塑造了一個女孩,對女孩的興趣、情緒、態度、自信心以及人際交往的方式產生了影響,還不如說女孩的社會角色正是由女孩自身的神經生理所決定的。
科學研究還表明,男孩和女孩的差別是由大腦結構、荷爾蒙、染色體的不同而決定的。由于在大腦結構和功能方面存在差異,所以女孩的生理與男孩呈現出很大的不同。
在4個月大時,對于照片里家庭成員的面孔,女孩就比男孩擁有更好的識別能力。而男孩在這方面表現得就很差。出生一周左右的女孩,對于其他嬰兒的哭聲比男孩有更好的辨識力。通過研究發現,在大腦很多區域的發育上,小女孩與小男孩是非常不同的。
男孩大概到了4歲半的樣子,才能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講清楚,而女孩在3歲時就做到這一點了。所以,男孩在娛樂、學習和交流更多地借助于他的身體運動。在感覺、記憶、喜好和個人的需求與欲望方面,女孩和男孩也是不同的,這樣她們對世界、人際關系、精神世界的感受也與男孩不同。
男孩愛嘗試,更喜歡冒險
男孩體內過多的睪丸素會使他具有強烈的、尋求刺激的欲望,家長就要注意引導男孩,讓他在相對安全的范圍內做一些創造性活動,以鍛煉他的膽識和創新能力。
越是難做到的事情,男孩越希望自己能夠嘗試,哪怕因此付出慘重代價,這就是男孩冒險心理的表現。敢于冒險讓男孩的生命總是充滿跌宕起伏。
5歲的兵兵總喜歡跳上跳下,媽媽教訓過他很多次,他總是聽不進去。這天,他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要從寫字臺上往下跳,看看自己敢不敢。這個高度將近一米,是他從未嘗試過的。
兵兵想到這里,激動地馬上行動起來。他借助凳子爬上了寫字臺,就像爬山一樣。他站在寫字臺上,用力向下跳了下來,只聽咔嚓一聲,他沒有受傷,把桌子上的一個杯子帶了下來,摔了個粉碎。
媽媽聽到后,啊的一聲尖叫,趕緊跑了過來。兵兵知道自己闖了禍,趕緊跑進臥室關上門,躲進被子里。媽媽氣壞了,在門外大聲責罵他,兵兵緊緊鎖著門不敢出聲。
男孩出于冒險心理,常常會做出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于是,總會有媽媽嘆息:有了兒子之后,我一刻都不敢讓他離開我的視線,整天活在擔驚受怕里。
其實,每一個男孩基本都是在各種外傷中度過的,沒有受過任何傷害,那是不可能的事。男孩喜歡沖動、激烈、刺激的事情,越是能激起他們情緒的事,他們越喜歡嘗試。
男孩喜歡冒險是由于他們體內的睪丸激素在“搗亂”,就是睪丸素在讓男孩要選擇一種冒險的行為來釋放體內的能量。
于是,幾乎每個男孩都愛冒險、沖動自負,喜歡與人爭吵、斗毆,喜歡出風頭。在這些方面,男孩與女孩的這種行為區別非常明顯。
男孩喜歡冒險并不是壞事,有很多正面的意義。男孩的冒險行為除了睪丸素的作用外,也源于男孩的好奇心理,而許多科學知識、生存技能、勞動技能,都可以在好奇心的推動下獲取。世界上許多科學發明,例如輪船、飛機等,都是好奇男孩長大后的杰作。
總之,男孩天生就愛冒險,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未知,充滿好奇,于是很自然地有了探索、冒險的行動。既然是冒險,那么可能存在危險性,所以,如果父母有時間,盡量和男孩一起去冒險,一方面可以起到保護男孩的作用,另一方面男孩有了父母的陪伴會玩得更盡興,更歡快。
每個男孩都有“英雄情結”
對于男孩的英雄情結,父母首先要理解他們,不能責怪他們。如果父母引導得當,男孩的這種英雄情結,不僅有利于他們男性氣質的培養,更能使他們盡快成長為真正的男子漢。
男孩從小就有英雄情結,這種情結將伴隨男孩一生。男孩英雄情結的表現是愛打抱不平,愛管閑事,見不得人欺負弱小。每一個男孩都想做英雄,都希望被人崇拜。
劉偉回家后,媽媽發現他的臉有一道傷痕,以為他在外面受欺負了,于是問道:“誰干的啊,你的臉怎么受傷了?”
劉偉低著頭不說話,媽媽只好把聲音放柔些說:“沒事,跟媽媽說,媽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劉偉便詳細跟媽媽講了事情的經過。
原來,是劉偉的同學張彪下課時欺負低年級的小朋友,還把低年級小朋友的玩具扔在了地上。張彪平時就很兇,這時嚇得低年級的小朋友直哭,老師又不在。劉偉看不過去了,就走過去幫助低年級的小朋友。劉偉與張彪理論時,臉被張彪抓傷了。
媽媽了解了事情的經過,想了想說:“原來你在幫助人啊,這是好事,是個小英雄的行為。不過你以后遇到這樣的事情,不要貿然上前去理論,最好去找老師或請同學們評理,相信大家都會站在你這邊的。”劉偉聽后,認真地點了點頭,同時臉上滿是自豪的表情。
對于男孩的英雄情結,父母應該給予充分理解,因為男孩獨有的Y染色體和大量分泌的睪丸素激發著他的英雄情結,這是男孩區別于女孩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如果你足夠細心就能夠發現,男孩從小就愛玩坦克、手槍等玩具,也愛看帶有英雄情節的故事或影片,并立志成為“警察叔叔”……這些現象說明,男孩天生具有英雄情結。
男孩的英雄情結經常會傾注到對某些偶像的崇拜上,它們可能來自男孩平時看的動畫片,如奧特曼、蜘蛛俠、蝙蝠俠、黑貓警長等等,這類英雄偶像正義、勇敢、智慧、仗義,具備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圓了男孩的英雄夢。
男孩心中的英雄形象,是偉大、神圣、沒有缺點的。父母正好可以利用男孩的這種英雄崇拜情結,培養男孩勇敢、堅毅、正義等優良品質。
每個男孩都有英雄主義情結,這幾乎是一種本能反應。只要男孩的天性沒有過分被壓抑,在任何場合下,他們路見不平時,都有拔刀相助的沖動。男孩總是幻想自己是“奧特曼”,身懷一身絕技,能夠幫助弱小、扶危濟困,與惡勢力斗爭,甚至拯救地球,成為人心目中的大英雄。
在現實中,男孩的英雄夢卻是難以實現的。由于年齡和閱歷的緣故,男孩無論在身體還是心理上,都不能如愿地施展自己的英雄抱負。他們常常覺得自己很弱小,希望得到安慰和激勵,并希望有一些勇敢的舉動被認可,于是在別人危難之際,總喜歡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