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藏醫藥浴是藏醫外治療法的重要領域,是在藏醫藥理論指導下,充分利用雪域高原的道地藥材,以藥液為介質,針對本地區常見病和疑難病形成的獨特外治技術,具有應用歷史久、適用范圍廣、臨床優勢明顯、可及性強等優勢。

藏醫藥浴起源于藏文化獨特的人文環境,在千百年的發展中一脈相承。《四部醫典》是最早系統記載藏醫藥浴療法的藏醫經典,尤其在其《后續部》專門論述了藏藥浴的適應證、藥物構成、用法和注意事項,強調“凡是四肢強直、瘰疬、疔瘡、新舊瘡傷、腫脹、駝背、骨內黃水病、一切隆型疾病等”,都可以用藥浴療法施治,并反復提及了藏藥浴基礎方“五味甘露”,還收錄有大量藥浴處方。《祖先言教》則首次明確記載了“五味甘露”處方的具體構成,形成了以刺柏、黃花杜鵑、水柏枝、大籽蒿、藏麻黃為主方的定型處方,成為藏藥浴臨床組方和隨癥加減的基礎。后世歷代藏醫經典如《藏醫十八支》《千萬舍利》《藍琉璃》等,均以《四部醫典》為宗,對藏藥浴療法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發揮和總結,全面豐富了藏醫藥浴療法的經驗體系,并傳承至今。

依托漫長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經驗積累,藏醫藥浴療法在近年來臨床服務中煥發了巨大生命力,成為各地藏醫院的重點專科和特色技術,甚至還成為一些中醫醫院的引進項目,在腦卒中后遺癥、類風濕關節炎等一批慢性病和疑難疾病的治療康復中顯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受到醫學界、文化界尤其是廣大患者的肯定和青睞,服務范圍和服務能力穩步提升,成為藏醫藥走出高原、走向世界的代表性療法。尤其是2018年“藏醫藥浴法”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我國傳統醫藥領域繼針灸后第2個世界非遺項目,藏醫藥浴療法再次迎來嶄新的歷史性發展契機。

在藏醫藥浴療法傳承發展的同時,尤其在面對多層次健康服務需求的形勢下,藏醫藥浴療法的一些技術短板也逐漸顯現。各地藥浴基礎方所用藥材因缺乏標準容易導致質量差異,改進傳統藥液制備工藝是否影響療法有待評估,該療法對優勢病種的“優勢程度”缺乏高水平證據,臨床實施中的量效關系普遍依賴醫生經驗,藥浴設備難以實現定量化控制,成為制約藏醫藥浴療法長遠發展的技術瓶頸。此外,該療法還存在操作環節多、耗時長、人工強度大,難以適應大型醫院的服務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療法的推廣應用。

2013年以來,本書主編才多教授在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西藏自治區藏醫藥管理局科研專項等多個項目支持下,先后在藏醫藥浴的文獻整理、制備工藝傳承、臨床規范化、設備創新等4個領域開展了多層次研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為進一步挖掘藏醫藥浴療法經驗,在保持和強化傳統藏醫藥浴特色的同時,探索提升藏醫藥浴關鍵技術的方向和方法,我們對前期研究成果加以凝練,草成此書。在本書撰寫過程中,青海省藏醫院關確才讓主任醫師、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北京藏醫院劉英華副研究員、江南大學糧食發酵工藝與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陸震鳴教授對本書不同章節均有貢獻,在此一并致謝!

此外,在本書編撰過程中及課題實施期間,藏醫藥界多位知名專家和前輩給予指導和鼓勵:國醫大師、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原院長占堆主任醫師,世界非遺項目藏醫藥浴法代表性傳承人、西藏山南藏醫院明珠副主任醫師,西藏自治區藏醫院白瑪央珍院長,西藏自治區藏醫院藥浴科主任卓瑪主任醫師,青海省藏醫院藥浴科主任索南才旦主任醫師,特此鳴謝!同時也向西藏自治區藏醫院風濕病防治研究羊八井基地全體工作人員對藏醫藥浴做出的貢獻表示由衷謝意!

由于本書涉及研究領域較為廣泛,加之時間較為倉促,難免存在疏漏,敬請廣大讀者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再版時修訂完善。

本書編委會

2021年5月于拉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州市| 肇东市| 全州县| 鲁甸县| 涪陵区| 江阴市| 甘南县| 宁津县| 阿克陶县| 凤凰县| 湟源县| 依兰县| 峡江县| 焦作市| 巴林左旗| 亳州市| 桐庐县| 华容县| 来安县| 台湾省| 河间市| 吉首市| 巴楚县| 平舆县| 尚义县| 珠海市| 商丘市| 泉州市| 武乡县| 黑河市| 云安县| 华安县| 万州区| 都江堰市| 乌苏市| 宝丰县| 册亨县| 蒲城县| 都江堰市| 固始县| 东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