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風云激蕩
- 廣州滄桑錄(1911—1949)
- 馮沛祖
- 14371字
- 2022-11-10 14:41:14
一、聲援五四·抵制日貨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五四運動。廣州各大報刊紛紛報道。廣東省會學生聯合會、廣東外交后援會等組織先后發出通電予以聲援和支持。
5月11日,廣州國民外交后援會聯合各界民眾,在東堤東園廣場召開國民大會,參加者有10萬之眾。各界群眾代表及一些國會議員先后登臺演說,痛陳“國破家亡”危機。會后游行,要求釋放被捕“五四”愛國學生,取消“二十一條”,嚴懲國賊。這是現代史上廣州人民的第一次反帝示威。
5月29日上午11時,廣州各校學生約3萬人,自天字碼頭出發舉行抵制日貨大游行。沖擊出售日貨之先施公司(在長堤大馬路,今華夏百貨公司前身)等百貨公司。粵督莫榮新派出軍警彈壓。
5月30日晚,爆發了轟動全城的抵制日貨風潮,數萬人分頭擁向主要售賣日貨的百貨商店,強令停業。
6月,北京、天津、上海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的代表來到廣州,廣東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成立,各校學生紛紛罷課。之后,各行業工人先后舉行罷工,一部分商人罷市。
11月8日,廣州各校學生于是日開追悼會及游行,追悼因奔走抵制日貨積勞病故的廣州學生黃復顏、范曾養、古太一、程萬鎰4人。游行隊伍行至長堤先施公司門前時,廣東警務處長兼廣州警察廳長魏邦平派武裝警察數十人到場彈壓,學生死傷多人。學生領袖張殿邦等11人被逮捕。
11月11日,廣州各校學生數千人,先后赴軍政府督軍、省長公署請愿,各校校長、職員代表亦赴省署請愿,要求立即釋放學生。15日凌晨,張殿邦等11人被釋放。
二、共產黨與社會主義青年團
當時馬克思主義開始在廣州傳播。香山南屏(今屬珠海市)人楊匏安(1896—1931)從1919年5月到12月底,在《廣東中華新報》上以《世界學說》為總題,先后發表了40多篇介紹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1920年10月,曾親身經歷過五四運動的譚平山、譚植棠、陳公博等人從北京返回廣州,在泰康路水母灣創辦了《廣東群報》,作為在廣州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陣地。這期間,陳獨秀從上海函請陳公博、譚平山等人在廣州建立共產黨組織。11月,他們組織了廣州社會主義青年團,作為黨的外圍組織。
1920年12月25日,陳獨秀從上海抵達廣州,下榻大東酒店。不久即定居在泰康路回龍里九曲巷11號二樓,齋號為“看云樓”。
從1921年1月至9月,陳獨秀在《廣東群報》《新青年》《勞動與婦女》等刊物上發表了40多篇文章、演說詞和通訊等,宣傳新文化和馬列主義,產生了很大影響。
陳獨秀、李大釗等創辦的《新青年》《每周評論》以及其他刊物,如《新潮》《政衡》等也大量傳入廣州。1920年9月,共產黨的早期出版機關人民出版社相繼出版了“馬克思全書”“列寧全書”和“康民尼斯特叢書”等數十種書刊。廣州一些報刊如《唯民》《真共和報》《國民報》等都有關于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介紹。
1920年夏秋之交,陳獨秀等建立了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同年秋,俄國人米諾爾和別斯林到廣東,建立俄國通訊社,出版了《勞動者》周刊,建立了共產黨組織。1921年春,陳獨秀在廣州與譚平山、譚植棠、陳公博等人重新組建“廣東共產黨”,成員共9人,陳獨秀任書記,并將《廣東群報》作為“廣東共產黨”的機關報。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陳公博作為“廣東共產黨”的代表,前往上海出席。至此,“廣東共產黨”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后,廣東共產黨組織創辦《勞動婦女》雜忐,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1921年1月中旬,陳獨秀等人以廣東省教育委員會名義,在高第街素波巷創辦了“廣東宣傳員養成所”“注音字母教導團”“俄語學校”等,進行廣泛宣傳與培養干部。3月,陳獨秀與譚平山、譚植棠等人成立廣東共產主義小組,地址在高第街素波巷19號。
1921年8月,在廣州惠福西路玉華坊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南方分部,創辦“機器工人夜校”,建立工會組織,發動了1922年五一勞動節大游行,并倡議、促進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召開。
1922年3月,重建了一度解散的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3月19日,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在素波巷召開第一次團員全體討論會。5月5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東園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5月14日,在東園召開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大會。上半年在廣州發展團員400余人。
1922年春,中共廣東黨組織進一步擴大,支部開會除在高第街素波巷廣東省宣講員養成所外,并經常在廣衛路楊家祠楊章甫家中舉行。
1922年6月,廣東共產黨黨員數32人,僅次于上海。同時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簡稱“廣東區委”“廣東區委員會”,又稱“粵區委”),舊址在文明路75—81號。廣東區委之下設有廣州、海陸豐、汕頭等特支或地委。其中廣州地委按行業系統成立了總支、支部。
1922年9月,廣東勞動組合書記部設通訊社于廣州惠福中路玉華坊中約20號之二的二樓,作為中共領導工人運動的公開合法機構。
1923年5月,中共中央機關遷來廣州。6月10—20日,在廣州恤孤院后街31號(現為恤孤院路3號)一幢普通居民住宅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有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30余人,代表全國黨員420人。共產國際派代表馬林出席大會。大會正式確定了國共合作的方針。
1924年2月,中共中央局決定撤銷中共廣東區委,成立中共廣州地方執行委員會(簡稱中共廣州地委)。直屬中央局領導。10月,中共中央又將廣州地委改為廣東區委員會(簡稱“粵區委”,因領導廣東、廣西,又稱“兩廣區委”)。
在鼓動和領導各種運動的同時,共產黨人發展工會,擴大組織。到1925年上半年,僅廣州就建有30多個支部,有黨員400余人。
1927年5月20日,中共廣東區委改組為中共廣東省委。
三、罷工浪潮此起彼伏
在這個風云激蕩的時代,勞工大眾已懂得團結起來爭取權益。罷工浪潮此起彼伏。自1921年5月至1922年2月這九個月內,發生了近三十起罷工事件,涉及多個行業,人數多者近萬人,少者二百余人,目的只有一個:加薪。有的當天就解決了問題,有的拖了好幾個月。勞資雙方協商解決,大部分罷工最后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下表是對當年各行業罷工及收效的記錄。
廣州各行業工人罷工一覽表(1921年5月—1922年2月)
行業 罷工人數(人) 罷工日期 解決日期 結果加薪
搭棚業 2500 1921年5月22日 1921年6月13日 加二成
爆竹業 8501921年5月24日1922年2月10日 加一點五成
油漆牌匾業 520 1921年5月22日 1921年9月6日 加二點五成
機器業 3500 1921年5月26日 1921年6月8日 加三成
茯苓業 350 1921年6月29日 1921年10月10日 失敗
茶葉業 2500 1921年7月12日 1921年12月17日 加二點五成
油業 3450 1921年8月7日 1921年11月26日 加三點五成
機織業 340 1921年8月10日 - 未解決
酒樓菜館 8640 1921年8月12日 1921年8月25日 加五成
建筑業 9400 1921年8月16日 1921年8月25日 加四成
牛肉業 720 1921年8月19日 1921年9月5日 加三點五成
陶瓷業 340 1921年11月1日 1921年12月8日 失敗
縫業 3300 1921年10月6日 1921年10月8日 加四成
華履 3300 1921年9月20日 - 未解決
革履 3200 1921年11月28日 1921年12月8日 加四成
洋服業 622 1921年11月11日 即日 加三成
車衣業 1630 1921年11月24日 即日 加五成
紙業 1400 1921年12月14日 - 未解決
打包 1500 1921年12月12日 - 未解決
鋸木 1420 1921年12月9日 1921年12月18日 加五成
理發業 2430 1921年12月16日 即日 收入四六分
排印 3400 1921年12月13日 1921年12月25日 加四成
洗衣業 620 1922年1月2日 即日 加三成
釀酒業 1200 1922年1月7日 1922年2月11日 加二點五成
宰牛業 210 1922年1月12日 即日 加二成
白鐵業 1520 1922年1月13日 1922年1月18日 加三成
木箱業 1320 1922年1月29日 即日 加四成
四、國民黨“一大”·國共合作
1923年1月26日,《孫文越飛宣言》發表,標志孫中山正式確立聯俄政策。
4月1日,孫中山恢復了國民黨廣東支部。
截至1924年1月12日,廣州全市國民黨員登記數為8218人,兩個月新增黨員4569人,新增黨員多數為學生和工人,其中工人占60%。依據黨章草案,全市共成立9個正式區黨部,3個代理區黨部,66個區分部,3個特別區分部。著名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如阮嘯仙、劉爾崧、楊匏安、周其鑒、周文雍等20人分別出任國民黨廣州市各區分部或區黨部執行委員。
1924年1月20—30日,在廣州市文明路廣東高等師范學校大鐘樓禮堂(今文明路215號)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的海內外代表總數為196人,實際出席165人,其中有23名共產黨員,如李大釗、毛澤東、張國燾等。陳獨秀也是大會代表,但沒有出席。
孫中山以總理身份提任大會主席。其他會務組織如宣言審查、黨務審查、黨章審查、出版及宣傳問題案審查等委員會,都有共產黨員出任“委員”。
國民黨一大的目的有二:“一改組本黨,一建設國家。”通過了同意中國共產黨黨員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中國國民黨章程》。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對三民主義做了新的解釋。大會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一般認為是近代大革命的起點。
五、國民革命運動的中心
國共合作的建立,使廣州成了全國國民革命運動的中心。
當年廣州地區工潮、學潮、農運不斷;群眾大會,示威游行,此起彼伏。而在1924年大革命時代來臨之前,這似已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這在民國以前是沒有的,故可稱為民國時代的產物。最早的一次集會,是民國元年(1912)5月4日,廣州報界19家共60余人在東園開會歡迎孫中山發表《民生主義之實施》的演說;以后陸續有來。而自民國七年(1918)五一集會,至民國十六年(1927)12月廣州暴動,將近十年的歲月,廣州城幾可謂一片“熱土”,每年都有集會、游行,屆時會場里、馬路上旗幟飄揚,口號聲響徹云霄。如1923年5月,共產黨人發動青年學生組織“五九廢約運動大會”和5000多人的集會游行。以后又成立“反基督教大同盟”和“反帝國主義大同盟”。轟轟烈烈,風云激蕩。
1921年,共產黨正式誕生,其最成功的活動是“發動群眾”,鼓動、組織和領導城市工人運動、學生運動、城郊農民運動,同時發展組織;當然,當年也有很多社會活動是自發的。也有很多活動是國民黨政府公開領導的,或兩黨共同組織領導的。如1924年6月30日,國民黨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決定在廣州附近各縣開展農民運動,并派遣農運特派員(基本上都是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前往指導。
當年有好幾個地點是經常舉行群眾集會的地方:一是東園(今沿江東路北側東園路、東園橫路和東園后街一帶),二是廣東大學操場(文明路舊貢院地),三是東校場(今省體育場),四是西瓜園(今人民中路廣州日報社一帶)。這幾處地方都是大片空地,適于舉行人數眾多的集會。會后往往就舉行示威游行。
作為國民革命運動的中心,廣州創建了黃埔軍校,開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成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發生了不少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
(一)商團事件
廣州商團(亦稱廣東商團)成立于民國元年(1912),原系廣州商人及金融資本家為了防備盜匪搶劫,保護自己生命財產的一個自衛組織。后為英國人所支持,組建商團軍。
成立初期,廣州發生變亂,商團總是嚴守中立。
1922年8月,廣州商團在豐寧路(今人民中路)西瓜園建立商團總部。
1924年國共合作建立后,出任商團團長的是香港匯豐銀行駐沙面華人經理,已入了英國籍的大買辦陳廉伯,當時有英國勢力暗中鼓動他運動商團,反對政府,承諾幫助他組織商人政府。陳廉伯遂與廣東政府公開對抗,組成了一支擁有6000人的武裝,司令部設在廣州西瓜園。
1924年5月27日,陳廉伯主持召開“商團鄉團會議”,宣布要在8月13日成立“全省商團聯防總部”,以他為團長,李頌韶、鄧介石為副團長,并定于8月14日“推翻大元帥府,取而代之”。
廣州政府對商團的陰謀早有覺察,并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
1924年7月,陳廉伯為武裝商團向英國南利洋行購買大批槍械,于8月初利用挪威哈佛輪私運大批軍火進了廣州。廣州政府獲悉后,命長洲要塞司令蔣介石派艦赴沙角截緝,扣留哈佛輪的軍火,存儲于黃埔軍校,并下令通緝陳廉伯。
陳廉伯攜眷逃往香港,同時煽動商團1000余人向孫中山請愿,要求發還槍械,并以總罷市相威脅。
8月20日,商團總機關遷往佛山,由佛山大地主、商團副團長陳恭受主持。
8月22日,罷市由佛山開始,迅速蔓延到廣州和全省數十個市鎮。
8月23日,商團向孫中山提出三項要求:1.無條件發還全部槍械;2.準許商團成立聯防總部;3.取消陳廉伯的通緝令。
8月24日,廣州各界團體2萬余人在第一公園舉行“聲討陳廉伯私運軍械,鼓動商團以圖罷市,以危害市民安全,擾亂地方治安大會”。
8月25日,商團總部由佛山遷回廣州,廣州商人實行總罷市,且在各大商號掛出英法國旗;商團軍也配合散發大量宣傳品,并通電各縣商團,驅逐縣長,宣布“獨立”。
8月28日,英國集中炮艦9艘于白鵝潭,對廣州政府進行武力恫嚇。
廖仲愷一面令駐粵各軍緝拿陳廉伯、陳恭受歸案查辦,一面電告各地商會,勸其復業,不要附逆作亂。廣州的工團軍、農民自衛軍、學生軍、工人代表會、農民協會、婦女團體反對商團罷市,紛紛到孫中山大元帥府游行請愿,要求下令討伐。
隨后,政府實行妥協。9月20日,取消了對二陳的通緝令,并于10月初發還被扣押的部分槍械。
商團得到槍械后,悍然發動叛亂,在長堤西濠口一帶戒嚴。
1924年10月10日,廣州30多個團體6000多人在第一公園(今人民公園)舉行慶祝“雙十”節大會。周恩來發表演說,譴責商團叛亂。下午群眾游行到太平路與西濠口之間時,遭商團軍襲擊,死傷二三十人。史稱“雙十慘案”。
慘案發生當晚,廣州成立了革命委員會,孫中山任會長,廖仲愷、許崇智、汪精衛、蔣介石、譚平山、陳友仁任委員,作為平定叛亂的最高指揮機關。
10月11日,商團軍進一步封鎖市區,迫令商店一律罷市,同時散發攻擊政府的傳單,張貼“打倒孫政府”“驅逐孫文”“請孫文下野”等標語,十余艘外國軍艦停泊在珠江上,聲言如政府當局向市區商團開火,即進行武裝干涉。
10月13日,參加北伐的全部警衛軍和部分湘軍、粵軍,星夜兼程回到廣州。翌日,孫中山發布平定商團手令,任命蔣介石為總指揮,廖仲愷、譚平山為正副監察,負責平亂,限令在24小時內務必解除商團武裝,“以免后患”。
當時,廣州商團軍有1.5萬人,駐扎西城一帶,據樓堅守。
蔣介石指揮政府軍和工團軍、農民自衛軍、黃埔軍校學生隊,共2萬余人。以粵軍許崇智部進占豐寧路,李福林部進入太平南路至西堤一帶,警衛軍進入大德路,滇軍集結西堤,湘軍、黃埔軍校學生隊進入城北,分路攻擊商團軍。
10月15日凌晨,政府軍發起總攻。
警衛軍進攻二圍、西瓜園,并先派便衣潛入西關為內應。許崇智部和黃埔軍校學生隊向西關攻擊前進,中午進抵西關,占領廣州商團公所。李福林部攻太平門、普濟橋、回欄橋。滇軍攻長堤、黃沙。湘軍攻西村。商團軍無法抵御,于13時停止抵抗。
商團軍西關大本營崩潰。其他各處商團軍紛紛繳械投降,陳廉伯、陳恭受逃亡香港。商團軍被粉碎。
商團事件反映了當時廣州日益復雜的政治形勢。
(二)省港罷工·沙基慘案
1925年5月30日,上海發生了五卅慘案。
消息很快傳到廣州。1925年6月2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等六個團體在廣東大學操場舉行援助滬案示威大會,有萬余人參加。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代表李森(李啟漢)主持,羅亦農代表中國共產黨發表演說。會后示威游行。
6月上旬,中共廣東區委以中華全國總工會名義,派鄧中夏、楊殷、楊匏安為代表赴香港聯系和發動香港工人罷工,成立了“全港工團聯合會”作為香港工人罷工的統一指揮機關。馮菊坡、劉爾崧、周文雍等負責組織發動廣州工人罷工。
6月19日,省港大罷工爆發。
首先發動的是蘇兆征等領導的香港海員、電車、印刷等行業的工人,其他行業群起響應,僅15天內罷工人數即達25萬。
6月21日,廣州沙面租界工人也宣布罷工。廣州市英、日、美洋行及私人住宅雇傭的中國工人紛紛加入罷工行列,紛紛離港回到廣州,與廣州的罷工斗爭合流。罷工浪潮激蕩著整個廣州社會。
1925年6月23日,省港罷工工人和廣州的工農商學兵各界共10萬人集會東校場,大會提出收回租界、海關和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等要求。
下午二時半,舉行大游行。按工農商學兵次序列隊,軍界按粵軍、警衛軍、湘軍講武學校、黃埔軍校入伍生、黨軍一、二團各連之次序上街游行示威。沿途高呼“打倒帝國主義”“取消不平等條約”“援助上海五卅慘案”等口號,航空局飛機也升空散發傳單。
游行隊伍沿惠愛路(現中山路)、財政廳前轉入永漢路(現北京路)、泰康路、一德路、太平南路(現人民南路),到長堤直趨沙基(現六二三路)。
14時40分,當游行隊伍的前隊經過沙面西橋附近轉入內街,后隊(黃埔軍校學生)行至沙基西橋口的時候,沙面英國軍警突然向游行隊伍施放排槍,停泊在白鵝潭的英、法、葡等國軍艦也發炮轟擊。由于事起倉促,路狹人稠,游行群眾死傷慘重。據不完全統計,當場中彈死亡52人,重傷170余人,輕傷者不計其數,其中軍校學生士兵死23人,傷53人。釀成震驚中外的“沙基慘案”,又稱“六二三慘案”。
廣東省長公署于當日照會英、法、葡三國領事,提出嚴重抗議,要求嚴懲肇事者,撤退外國兵艦,收回沙面租界,賠償傷亡華人等。并照會各國,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廣東各界紛紛集會,援助罷工。
6月27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廣州召開香港工人代表大會,通過“經濟封鎖法”“援助省港罷工工人辦法”,決定成立“省港罷工委員會”以加強對罷工的組織領導。
1925年7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正式成立;4日,廣州市政府成立。國民政府支持罷工,并在經濟方面給予支援。
1925年7月3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省港罷工委員會在東園(今東堤挹翠路與東園路交界處)成立,為罷工最高領導機關。罷工工人清除東園的野草瓦礫,蓋起了一座座葵篷竹寮。同時組織工人武裝糾察隊,協同廣大工人群眾嚴密封鎖沙面、香港,禁止糧食外流,扣押走私物資,厲行抵制英貨。
罷工委員會以蘇兆征、何耀全、林偉民、李啟漢等13人為執行委員,蘇兆征為委員長,聘請廖仲愷、汪精衛、鄧中夏、黃平、楊匏安為顧問。下設干事局、財政委員會、糾察隊、保管拍賣處、會審處、工人醫院、宣傳學校、文書部、招待部、庶務部、宣傳部、交際部、交通部、游藝部等。中共廣東區委在罷工委員會中設黨團組織,由鄧中夏任黨團書記。
在東園大門掛著“中華全國總工會省港大罷工委員會”和“中華全國總工會省港大罷工委員會糾察隊本部”兩條長匾。
7月15日,選舉產生了800余名代表組成的省港罷工工人代表大會,作為省港罷工最高議事決策機構。
罷工委員會組織了2000多人(最多時達5000多人)的工人武裝糾察隊,嚴厲抵制外貨。使香港交通運輸中斷,食品供應斷絕。隨后又改變為單純對英封鎖,規定“凡不是英國貨英國船及經過香港者,可準其直來廣州”。
罷工期間,1925年7月21日,省港罷工工人筑路委員會決定籌建中山公路。該路自東山至黃埔,全長24公里,由罷工工人修筑。
1926年10月10日,省港罷工委員會在廣東革命政府決定增加25%的關稅附加稅以安置罷工工人的條件下,發表關于停止封鎖香港的布告,歷時16個月之久的省港大罷工至此結束。過了不足一個月,11月6日,省港罷工委員會會址——東園被人縱火焚毀。僅存一座門樓和紅樓前的一棵大樹。省港罷工工人及社會各界紛紛譴責這一罪行。事后,罷工委員會發動罷工工人重建了罷工會址。
(三)建立國民政府
平定劉、楊叛亂,廣州政權得到鞏固。
1925年6月7—9日,滇軍3次渡江企圖襲擊河南革命政府所在地,均被政府兵艦擊退。6月10日,大元帥府任命魏邦平為渡河攻城軍總指揮,由河南向珠江北岸廣州市區進攻。
1925年6月14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發出第11號訓令,提出整頓軍隊和統一財政、民政,并決定將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隨后頒布國民政府組織法和省、市政府組織法,依據民主集中制原則,實行委員制,即對各種重大問題“采用合議制”,“由委員會議執行之”。
1925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正式宣告建立。定都廣州市,廣州又稱穗京。以汪精衛、胡漢民、譚延闿、廖仲愷、徐謙、許崇智、伍朝樞、孫科等16人為國民政府委員,由汪精衛、許崇智、譚延闿、胡漢民、林森擔任常務委員,汪精衛任國民政府主席,胡漢民為外交部長,廖仲愷為財政部長,孫科為交通部長,許崇智為軍事部長,聘任鮑羅廷(1923年奉派到廣州,任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及蘇聯駐廣州政府全權代表)為國民政府高等顧問。
當天,在廣州中央公園(今人民公園)舉行成立典禮,有10萬人參加。國民政府委員宣誓就職。誓詞是:“余等誠警宣誓,恪守總理遺訓,服從黨義,奉行國家法令,盡忠本職。決不營私舞弊,授受賄賂。謹守誓言,決不違背。”
國民政府還發表了《成立宣言》和《告世界各國人民書》。《成立宣言》指出:國民政府之唯一職責,即履行先大元帥之遺囑,致力實現中國的獨立、平等、自由,當前國民革命之任務即著手廢除不平等條約及召集國民會議。
國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各項方針政策和決議,促進了工農運動發展。
7月3日,廣東省長公署改組為省政府,推舉許崇智為主席。
7月4日,改組廣州市市政府,成立市政委員會為本市立法機關,以伍朝樞為市政委員長,執行市長職權。同時,廣州市市政廳也未撤銷,依然是市長辦公機關。原各局分出,與市政廳一同由市政府統轄。
按市政府組織法規定,市政委員會成員,由現在職業團體、農會、工會、商會、教育會、自由職業團體等六種團體中各委任3人擔任,并采用選舉制產生。
7月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廣州成立,設在廣州河南士敏土廠,為最高軍事機關。以汪精衛、胡漢民、伍朝樞、廖仲愷、朱培德、譚延闿、許崇智、蔣介石為委員,汪精衛任主席(后為蔣介石)。下設海軍局、航空局、軍需局、參謀團、政治訓練部及團務委員會等機構。
8月26日,軍事委員會為統一軍政,議決編組國民革命軍,取消原有地方軍的名稱。軍事委員會共編組五個軍,由蔣介石、譚延闿、朱培德、李濟深、李福林分任第一、二、三、四、五軍軍長。第二次東征至北伐前夕,又增編了六、七、八三個軍,由程潛、李宗仁、唐生智分任軍長。各軍編組后,仿效蘇聯紅軍的建制,建立黨代表和政治部,許多共產黨員擔任各級黨代表和從事政治工作,蘇聯專家受聘擔任顧問。
國民政府成立后,大力整頓民政以統一政令。
1925年7月22日和8月1日,先后成立了懲吏院和監察院,積極肅清奸商,懲辦貪官污吏,以整頓內部。
另外,國民政府在清匪保民、廢除苛捐雜稅、禁絕煙賭、整頓交通、扶植地方自治、發展工商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兩廣統一
1925年10月1日,國民政府東征軍各部相繼開拔,進行第二次東征。14日,東征軍攻克軍事重鎮惠州,殲滅陳炯明軍主力。11月中旬,陳炯明軍被全殲。第二次東征勝利結束。
東征開始之際,1925年10月初,國民政府南征軍發動了南討鄧本殷之役。1926年2月,退縮海南的鄧本殷殘部被肅清。廣東全境統一。
廣東全境統一后,1925年11月間,國民政府將廣東94個縣劃為東江、南路、廣州、兩江、北江、海南等六個行政區,每區設行政委員一人,為該區最高行政長官。其中東江、南路、廣州、西江區行政委員為周恩來、甘乃光、宋子文、古應芬,領導該地區的民政工作。
在統一民政的同時,國民政府還對財政進行了治理,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統一國民財政收支,規定各地方財政收入集中于政府財政部;建立國家預算制度,統一稅收政策;建立中央銀行,改革幣制。以上措施的施行,使政府財政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廣東全省軍事、行政、財政的統一,促進了政權的鞏固,為即將進行的北伐戰爭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后方基地。
1926年3月,兩廣統一會議決定廣西政府、軍隊、財政均接受國民政府的命令和指揮監督。6月,廣西省政府正式成立,黃紹竑出任省府主席。至此廣西受轄于國民政府,兩廣統一。
(五)北伐·遷都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北伐,統一中國,是其遺愿。孫生前曾兩次親自督師北伐,均無結果。
1926年5月,廣東國民政府通過出師北伐案,頒布出師北伐令。
5月1日,周恩來代表中共廣東區委在司后街(今越華路)葉家祠(葉挺家中)召開葉挺獨立團連級以上共產黨員干部會議,對即將出師的獨立團作北伐前政治動員。
6月2日,葉挺獨立團進抵湖南安仁縣,擊退正向安仁推進的直系軍隊,并乘勝占領攸縣。同時,廣西李宗仁的第七軍第八旅也由桂入湘,到達衡陽一帶,協助唐生智的第八軍擊退直系軍隊的進攻,揭開了北伐戰爭序幕。
6月5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廣州召開臨時全體會議,通過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案;同日,國民政府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成立總司令部;后任命李濟深為總參謀長,白崇禧為總參謀次長,鄧演達為總政治部主任,加倫為軍事顧問。下轄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軍,何應欽、譚延闿、朱培德、李濟深、李福林、程潛、李宗仁、唐生智分任軍長,總兵力約10萬人。
7月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蔣介石發布北伐動員令。
7月4日,國民黨中央第二屆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通過《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宣言》,宣言稱:“中國人民之一切困苦之總原因,在帝國主義之侵略及其工具賣國軍閥之暴虐。”這次北伐的任務和目的是:“剿滅賣國軍閥之勢力”“實現中國人民唯一的需要”“建設一人民的統一政府”。
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東校場舉行北伐誓師大會。省港罷工工人、黃埔軍校師生、北伐各軍、粵軍各部及廣東各界群眾約共30萬人參加典禮。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和國民政府委員何香凝、林祖涵、吳稚暉、張靜江、甘乃光、鄧穎超、楊匏安、彭澤民、許蘇魂、陳公博、譚延闿、孫科、宋子文、鄧澤如、陳友仁、古應芬、陳樹人等出席了大會。
會場搭起大禮臺,臺上的橫額用鮮花綴成“我武維揚”四個大字。禮臺的正中懸掛著孫中山遺像、遺囑以及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誓師詞。
誓師典禮由張治中擔任司禮官,李濟深擔任檢閱總指揮。
軍旗招展,刀光耀日,典禮莊嚴肅穆,士氣昂揚。當時的上海《民國日報》形容典禮是“秩序整齊,禮容甚盛,為民國以來絕無僅有之盛典”。
大會開始,國民政府代理主席譚延闿和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吳稚暉分別向蔣介石授印、授旗,蔣介石宣誓就職。然后,國民革命軍舉行宣誓:“僅以至誠實行三民主義,服從長官命令,捍衛國家,愛護人民,克盡軍人天職。”
會后,國民革命軍正式從廣州出師北伐。
十萬大軍從廣東出師,兵分三路,一路向湖南、湖北,一路向南昌、九江,一路向福建、浙江進軍。北伐的主要對象是直系軍閥吳佩孚、奉系軍閥張作霖和從直系軍閥分化出來自成一派的孫傳芳。
1926年8月22日,廣州各界群眾30余萬人聚集東校場,舉行預祝北伐成功大會。全市商戶懸燈結彩慶祝。
10月,北伐軍攻占湘、鄂,進軍江西。全國革命重心由廣東轉移到長江流域。
11月2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在廣州召開,決定將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機關從廣州北遷武漢。
12月13日,已到達武漢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成立黨政臨時聯席會議,代行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職權,標志著國民政府遷到武漢。
1927年1月1日,臨時黨政聯席會議開始辦公,并發布命令,以武漢為國都。此后進入武漢國民政府時期。
今越華路廣東省民政廳地為廣東省政府所在地。
六、清黨·決裂
國民政府北遷,廣東省的黨政軍權力逐步為李濟深所控制。
1927年1月2日,廣東機器工會出面糾集200多人,襲擊了粵漢、廣三兩個鐵路工會,打死10人,傷10余人。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清黨”。當天,李濟深和古應芬從上海回到廣州,著手廣州的“清黨”運動。
4月15日凌晨2時,廣州戒嚴司令錢大鈞宣布全市戒嚴。馬路街道布滿步哨偵緝,交通斷絕,槍聲四起。佩戴白色藍字臂章標記的軍警分三路進攻粵漢鐵路總工會、廣三鐵路總工會和廣九鐵路總工會,搜捕共產黨人和工農領袖,解除了黃埔軍校和省港罷工委員會的武裝,包圍搜查了全國總工會廣州辦事處、省港罷工委員會、廣州工代會、鐵路工會、海員工會、廣州洋務工會、農民協會、婦女協會、中山大學等機關、團體和學校200多處。史稱“四一五”政變。
在這次政變中,一種記載是,5000余人被捕,其中2100多人被殺。另一種記載是,2100多人被捕,先后被秘密槍殺的有100多人;另有黃埔軍校師生400余人被捕,其中約200名共產黨人被秘密殺害。著名共產黨人鄧培、蕭楚女、熊雄、李啟漢、劉爾崧、何耀全、張瑞成、畢磊等死難。
當時廣九、廣三、粵漢鐵路工人,在農民軍配合下,進行了抵抗,終被鎮壓。
4月23日和6月19日的政治性罷工和游行示威亦均遭鎮壓。
國共兩黨徹底決裂。
余波未了。
1927年6月底,軍隊包圍太平南路嘉南堂省港罷工工人公共食堂,拘捕工人200多名。11月3日,省港罷工工人在中央公園前舉行反對政府封閉罷工工人組織的示威游行,被軍警用槍械沖散,多人被捕。11月7日,省港罷工委員會及工人代表在西瓜園召開紀念十月革命十周年群眾大會,到會1000余人,提出“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口號。11月23日,省港罷工委員會所屬香港金屬業總工會在中央公園召開群眾大會。突然被軍隊包圍,當場被捕25人。大會停開。
一方發動進攻,一方奮起反擊,并試圖建立政權。再過了不足二十日,廣州暴動。
七、張黃事變·廣州暴動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立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8月20日,中共廣東省委決定組織廣州暴動委員會。
1927年9月下旬,粵籍將軍張發奎率軍從江西返回廣州。
10月10日,李濟深部同張發奎部沖突,李濟深在河南實行戒嚴。
汪精衛于10月29日來到廣州,企圖借廣東實力,恢復其“正統”領袖的地位,重新控制國民黨中央。
11月17日凌晨,張發奎部下黃琪翔率第四軍會同李福林、薛岳等粵系將領發動政變(或稱兵變),宣布解除李濟深在粵一切職務,包圍了廣東省軍事委員會主席黃紹竑等桂系將領住宅,勒令駐廣州的桂軍繳械。黃紹竑事前聞訊出逃,桂系在粵部隊急忙向廣西撤退。張發奎自任廣州軍事委員會主席,任命第四軍軍長黃琪翔兼任廣州衛戍司令,由第四軍教導團、警衛團和新編第二師第三團、炮兵團以及李福林的第五軍一部擔負廣州警備任務。張發奎、黃琪翔由此取得了廣州的統治權。這一事件,史稱“張黃事變”。
桂軍很快重整旗鼓。陳銘樞和黃紹竑各率軍旅從東西兩面夾擊廣州。張發奎派黃琪翔主力西去阻擊黃紹竑軍,而將廣州防務交給自己的參謀長葉劍英負責。葉兼任教導團團長,而該團實際上是共產黨掌握的武裝力量。
11月26日,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和共產國際代表羅曼等議決,趁此粵桂軍閥混戰與粵軍主力離穗之機,立即發動武裝暴動,奪取廣州政權,并正式成立了廣州起義總指揮部——革命軍事委員會,張太雷任委員長,葉挺(原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副軍長兼第二十四師師長)、葉劍英任正、副總指揮,徐光英任參謀長。
1927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批復廣東省委同意廣州暴動計劃。
12月7日,中共廣東省委革命軍事委員會在越華路一家劇院內召開工農兵代表會,確定12日晚起義。
參加起義的主力是葉劍英領導的第四軍教導團和由葉劍英推薦的共產黨員梁秉樞為團長的警衛團,另有周文雍任總指揮的工人赤衛隊3000多人,還有黃埔特務營和憲兵一連等,再加上近郊農民武裝,約五六千人。
汪精衛得到消息,即派其妻陳璧君從上海趕來廣州,要張發奎迅速解決教導團,并令黃琪翔從西江前線速回廣州。12月10日,廣州市公安局宣布戒嚴,四出搜捕,形勢十分危急。省委決定提前起義。
12月11日凌晨2時,張太雷、葉挺、徐光英、周文雍、惲代英等來到北較場四標營教導團駐地,舉行起義誓師大會。
3時30分左右,教導團發射3顆信號彈,全市3000余名革命軍和工人武裝系紅領帶,高舉紅旗,按原定部署,向市區各指定目標發起攻擊。
教導團分三路出擊,一路直奔沙河,一路進攻東校場、廣九車站和公安局,一路進攻省長公署和觀音山(越秀山)。同時,市內各地工人赤衛隊亦手執紅旗,分路舉事。第四軍警衛團宣布起義。
霎時間,槍聲四起。經過數小時激戰,起義軍占領了珠江北岸的大部分市區。張發奎、黃琪翔、陳公博、朱暉日等逃往南岸李福林處。
周文雍帶領的赤衛隊和敢死隊,從龍藏街太邱書院出發,分兩路進攻市公安局:一路由四牌樓(現解放中路)向北,經惠愛路(現中山五路),進到維新路北口;一路由四牌樓向南,經惠福路,進到維新路南口,對市公安局形成鉗形攻勢。
此時,埋伏在第一公園(現人民公園)的敢死隊,經惠愛路向市公安局連續發起沖擊。
守軍以鐵甲車和機關槍阻擊,并得到駐維新路的保安隊的支援,起義軍進攻受阻。在戰斗緊急關頭,葉劍英率領的教導團第一連趕到維新路,投入戰斗,以密集火力壓住敵人,炸毀鐵甲車。起義軍乘勢逼近守軍。20多名敢死隊員搭人梯,爬上圍墻,向市公安局院內投擲手榴彈,趁守軍混亂之際,跳進院內,從側后攻擊守軍。預先打入保安隊做內應的士兵,此時也突然向市公安局門口射擊,守軍被迫后撤。起義軍趁勢砸開公安局鐵柵門,沖進院內。
公安局長朱暉日越墻逃跑,保安大隊長李作日被擊斃,頑抗的守兵被消滅,其余的繳械投降,關押在公安局牢房的800多名共產黨員和群眾被解救。駐維新路的保安隊也全部繳械投降。
12月11日上午6時,廣州蘇維埃政府(又稱廣州公社)和臨時工農紅軍總指揮部,在維新路(今廣州起義路)廣州市公安局宣告成立,以蘇兆征為主席(因蘇時在上海,由張太雷代理),其他成員有:內務兼外交委員黃平,肅反委員楊殷,土地委員彭湃,勞動委員張太雷,秘書長惲代英,葉挺為工農紅軍總指揮,葉劍英為副總指揮。
蘇維埃政府發表了宣言和告民眾書。宣布“一切政權歸蘇維埃,打倒反革命國民黨和各式軍閥,工人實行8小時工作制,監督生產,一切土地收歸國有,歸農民耕種,聯合蘇聯,打倒帝國主義”。
廣州工人代表會在學宮街渭濱書院恢復辦公。中共廣東區委員會設在明星戲院(今新星戲院)。赤衛隊總部設在原廣東省政府。
國民黨軍立即停止內爭,聯合對付起義軍。
12月11日廣州蘇維埃政府宣布成立。張發奎、黃琪翔、朱暉日等逃至河南李福林住地。
張發奎、黃琪翔緊急調回防堵桂軍的黃琪翔部,集中五萬余兵力,從江門、韶關、石龍三面進逼廣州。英國商船公開運載張、黃和李福林部隊渡河到市區鎮壓。
12日上午8時,各軍同時發動攻擊。起義軍據守長堤江畔,堆沙包為壘進行抵抗,激戰至10時,漸不能支,被迫撤退。
12月12日中午1時,在豐寧路(現人民中路)西瓜園空地召開群眾大會。張太雷宣布廣州蘇維埃政府成立。并發出宣言,公布政綱。
12日下午,從韶關南下之國民黨軍由大北門攻占觀音山(越秀山)起義軍部分陣地,并分兵直撲廣州市區。張太雷聞訊乘車趕赴大北門,途經惠愛路(現中山五路)與大北直街(今解放路)相交處時,突遭機器工會體育隊伏擊,死難,年僅29歲。廣州暴動失去指揮重心。
12日黃昏,葉挺、聶榮臻登上永漢北路財政廳天臺,觀察全市戰況。鑒于當時敵軍已包圍廣州,建議乘包圍圈尚未合攏之機,將起義軍撤出廣州,轉向農村。當日夜,由徐光英在起義指揮部主持召開軍事會議(葉挺等軍事指揮員沒有參加),經討論決定起義軍立即撤退。教導團大部和警衛團、赤衛隊各一部,向沙河方向撤退。
12月13日,張發奎、薛岳會同李福林及英、美、德、日軍艦向起義武裝大舉反撲,從河南分兵四路向市區進攻。
13日上午,國民黨軍約4000人,分六路向尚未撤離的起義軍圍攻:第一路第五軍600余人由金花廟橫渡珠江,進攻西濠口;第二路第五軍一部和第二十六師第七十八團由石圍塘火車站渡江,攻占黃沙;第三路教導第一師第一、二團由士敏土廠渡江,進攻東堤;第四路新編第三師黃慕松團由獵德進攻東堤;第五路第二十五師沿廣九鐵路進攻沙河;第六路教導第四團由西村進攻觀音山。
國民黨軍炮艦發炮助戰。
第四軍教導團女子隊班長游曦帶領全班在珠江北岸天字碼頭附近血戰,除一人送信離開外,全部戰死。
13日下午3時,廣州蘇維埃政府和工農紅軍總指揮部所在地失守,起義部隊撤出廣州。
經過三天激戰,暴動至此失敗。
張發奎率部進駐廣州,任命李福林部第十五師師長李俊任廣州衛戍司令。
大屠殺隨后開始。在14—19日內,5700多人被殺。東方通訊社香港分社12月19日報道:“路上到處皆有慘殺之尸體,大有血流成河之勢。”加上土匪、地痞乘機肆虐,城中秩序一片混亂。據統計,廣州被焚鋪戶900多間,被劫商鋪1000余家。
1954年,在當年大批死難者之地紅花崗興建了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紅陵旭日”曾為新羊城八景之一。
廣州暴動失敗后數天,12月下旬,張發奎便在反對派的攻擊下通電下野,張部也在李濟深、黃紹竑部隊東西對進的威逼下,撤出廣州,開赴東江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1月初,李濟深回廣州復職,任命鄧世增為廣州衛戍司令。
1929年3月下旬,李濟深遭蔣介石軟禁,南京政府任命陳濟棠為廣東部隊編遣特派員,負責廣東的整編并指揮廣東境內各軍。“南天王”自此崛起,“治粵八年,確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