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戰亂連綿
- 廣州滄桑錄(1911—1949)
- 馮沛祖
- 15199字
- 2022-11-10 14:41:14
一、廣東軍政府·解散民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隨后不到一個月,全國有10個省及上海宣布獨立。11月9日上午,廣東宣布獨立。11月10日,廣東軍政府正式成立。廣州光復。
胡漢民任廣東軍政府都督,陳炯明為副都督,廖仲愷、丘逢甲、朱執信等人為各部正副部長。
廣東軍政府廢除了清朝的府、直隸州、州、廳的建置,將全省劃分為六道,設觀察使(后改為道嚴),道下轄縣,設知事。
從廣東軍政府成立到民國六年(1917),廣州沿清制,無常設軍事機構,由駐軍擔負廣州市區和郊區的守備、警備等軍事任務。
光復后的廣州城,新舊政權變換,社會秩序極其混亂,并非一個升平世界。
造成這種混亂局面,主要是省城內留下大批反正的新軍、防營、綠營、旗營等,與紛紛入城、號稱10萬之眾的民軍矛盾很大。“民軍以首義自居,視他軍如降虜;他軍則薄視民軍為起自草澤綠林。”廣東都督胡漢民“審視各部分之性質”,采取“先鞏固新軍,使其居中不動,作諸軍之監視,而張民軍之勢,以壓迫降軍與防營”的策略,頒布軍令8條:
1.不聽號令者斬;
2.反正之營勇、軍警與有敢與守法之國民為難者斬;
3.既經反正之營勇、軍警,如有敢向之勒令繳械者斬;
4.強買強賣者斬;
5.各鄉自衛之槍械,如經頒布命令后,仍有敢向之勒令繳出者斬;
6.保護外人生命財產者賞;
7.恪守軍令大功勞者賞;
8.能維持社會治安者賞。
同時,劃定駐防范圍:城內治安,由桂軍(龍濟光部)、旗軍負責;城外治安,由新軍、水師負責。
胡漢民命胡毅生、李文范成立軍務處,管理舊軍。委派龍濟光部到欽廉剿匪。
當時廣州城中盜匪橫行,煙館賭館遍布,劫殺案件頻發,社會秩序混亂。
光復之初,原清廷的舊官吏幾乎跑個精光。都督胡漢民建立廣東軍政府,任命鐵腕人物陳景華為民政部長兼省會警察廳長,整頓治安。
陳景華是廣東警察史上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本是革命黨人,反清志士。清末劉思復謀刺李準被捕,多得他暗中援救才獲釋赴港。現在他受任省城治安首長,上任后,隨即建立一支素質較好的警察隊伍,嚴厲打擊橫行市井、無惡不作的“百二友”(由120個匪徒組合而成的搶劫團伙)、“救世軍”等搶劫集團。厲行禁賭、禁娼,收養不堪受虐的婢女、侍妾、童養媳、尼姑、幼妓等。建立戶籍管理制度,健全各級警察機構。使社會治安明顯好轉。
不過陳景華因而得罪了不少人。相傳他曾不動聲色地處決過百二人(當時處決犯人的地方主要在東校場,也有在長堤)。1913年中秋節他在鎮海樓被龍濟光槍殺后,因棺材店相約不出售棺材與他成殮,以致暴尸多日。
1911年12月21日,孫中山經香港歸國,要胡漢民隨往上海組織民國政府。胡即辭去廣東都督職務,由陳炯明代理。陳遂回省就職。
1911年12月24日,廣東臨時議會在廣州成立。其中女性議員10名,開中國婦女參政之先聲。議會推舉汪精衛為廣東都督,因汪堅辭,陳炯明仍留任。
1911年12月29日,獨立之粵、桂、奉、直、豫、魯、晉、陜、蘇、皖、贛、閩、浙、湘、鄂、川、滇十七省代表在南京集會,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2月13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于袁世凱,4月1日正式解職。
其間,廣東軍政府曾出師北伐。
1911年11月下旬,北洋軍攻下漢陽,南京被包圍。廣東軍政府組織北伐軍共8000人,在12月上旬從廣州北上救援。三戰皆捷。在南北議和達成協議后(這個協議使袁世凱成了大總統)退駐南京,1912年5月自動解散。自作戰以來,廣東北伐軍陣亡將士20人,傷病死者34人。1912年3月,這54名烈士被葬于南京莫愁湖畔,墓名“建國粵軍烈士墓”。孫中山親題“建國成仁”四字勒石。廣東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撰聯歌詠:“渡江率子弟八千,淮上收功,破虜永除專制政;流血數健兒二十,國殤不死,雄風長在莫愁湖。”
“建國粵軍烈士墓”建成之際,陳炯明正著手以武力解散聚集在廣州城中的民軍。
1911年12月,四鄉八鎮的各路民軍約44支隊伍,約共10萬之眾相繼開入廣州城廂內外。其中以陳炯明的循軍和王和順的惠軍人數最多,勢力最大。4000人以上的民軍還有澳字軍、蘭字軍、康字軍、建字軍。4000人以下的有25路,共計2.5萬人。人數未詳者,有14路。(以上主要依據當年香港報紙的估算,亦有資料記載民軍擁入廣州最多時達50余路約14萬人。)
這些民軍各部互不相屬,品流復雜,紀律松弛。大部分是無業游民、綠林會黨,甚至有山賊海盜;還有市井無賴、地痞流氓、販夫走卒、破產農民,基本上是抱著“撈一番新世界”來到省城,各據地盤,包煙庇賭,嫖賭飲吹,搶劫商鋪,尋釁斗毆,無所不為。比較嚇人的是石字營首領石錦泉竟然在多寶路當街殺人。另傳他令手下在咨議局門前將跟他有嫌怨的原清新軍標統秦覺劫持,當場挖出其五臟六腑,懸掛路旁樹上。
當時的廣州城中,到處是三五成群、四出游蕩的民軍。一到晚上,所有街閘關閉,斷絕行人,氣氛恐怖。一群商人聯名給各報館主筆寫信,把廣州形容為“行者居者常有戒心,商務凋零,亂機隱伏,如弓在弦”的盜賊世界。
民團總局局長先后由劉永福(晚清中法戰爭時期黑旗軍統領)、何克夫、黃世仲(與民軍素有聯絡的著名記者、作家)擔任,但根本約束不了這些民軍。
這種狀況對新政權與廣州治安顯然構成了嚴重威脅。
身為廣東都督的陳炯明將所部循軍編為正規陸軍,加強裝備。他決意解散民軍,一為鞏固政權與安定社會,二為減少支出,因為當時廣東軍政府要給民軍支付軍餉,而自身財政卻十分困難,故民軍常有“迫餉鬧事”之舉。
晚清時的廣東財政收入,大部分靠賭餉和其他苛捐雜稅。辛亥四月間,實行禁賭,光復后又宣布廢除苛捐雜稅,收入大為減縮。光復后數月間,政費和軍餉主要是靠香港各地華僑的捐助和廣州住戶、商店的捐租來維持的,入不敷出。整理財政是陳炯明代理都督后的當務之急。
陳炯明初時用較為溫和的辦法來解決民軍問題。他把民軍中最弱的一部分解散,另一部分送去北伐。廣州街頭的民軍少了,治安漸有好轉。隨后,把各路民軍首領召集到軍團協商,說明“民軍編遣,勢在必行”。赫赫有名的民國元勛朱執信亦出面勸告各路統領服從編遣,不要在省城滋事。開始時遭到反對,吵吵嚷嚷到深夜,最后大都表示服從。
2月27日,一批軍政府購買的軍火運抵廣州。石字營首領石錦泉拉了一隊人馬,趕赴虎門去打算截劫軍火。陳炯明聞訊大怒,下令都督府軍政司副司長魏邦平率軍追上他們,一網打盡。
當晚大批陸軍開入廣州城內戒備,在各主要路口布哨巡邏。都督府和大佛寺門外,挖起街石壘成炮臺,架起機關炮,氣氛異常緊張。魏邦平在去虎門的途中拿獲了石錦泉,把他押回省城。另外一支4000人的軍隊則包圍了石字營的總部,把石錦泉的部下統統繳械,遣散回鄉。營地由政府新軍進駐接管。當晚全城肅靜,沒有嘩變。
石錦泉被直接押到都督府后院槍決。
宣布石錦泉罪狀的告示隨即張貼全城,并送到各大報館。陳炯明發出嚴厲警告:“其余軍隊務宜各守本職,勿蹈覆轍。”
惠字軍首領王和順、仁字軍首領關仁甫和協字軍首領楊萬夫,驚惶不安,擔心自己成為石錦泉第二,于是匆匆結盟,相約在受到攻擊時,互相支援。
王和順是老同盟會員,曾追隨孫文參加過鎮南關起義,在江湖上頗有威名。
對陳炯明來說,這三軍結盟顯然是一個危險信號,若不能制止,所有民軍都會群起效法。那么政權瓦解,將為期不遠。但如果公開宣戰,則可能會三面受敵,甚至會有更多的民軍趁火打劫。這真是一個危險的時刻。
陳炯明和朱執信、鄧鏗等人在咨議局商量了一個晚上,一致認為,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裁抑民軍。
從3月1日開始,陳炯明把龍濟光的濟軍調回省城,在城廂內外遍布巡查軍,以資震懾。在不到10天內,宣布編遣民軍40多營,共3萬多人。大部分民軍自知無力抗拒,只好服從;更有兩位民軍首領主動提出解甲歸田,以換取政府的恩餉功牌。陳炯明立即明令褒獎,并贈送一塊寫著“追蹤張范”的牌匾——張、范指古代名人張良和范蠡,他們在功成名就之后,都選擇了急流勇退。
王和順不肯屈從,他認為自己資格比陳炯明老,和孫中山的關系比陳炯明深,因而比陳炯明更有資格擔任廣東都督。他公開指責陳炯明“自任職以來,擅作淫威,厲行專制,與革命宗旨大相違悖”。至此雙方攤牌,只能武力解決了。
從3月7日開始,城里的新軍漸漸向東堤、南關逼近,形成包圍,把盤踞大南門一帶的惠字軍、東堤的仁字軍、歸德門的協字軍分隔開來。雙方發生了一些零星槍戰。陳炯明事后報告,稱惠軍“率先狙擊派出巡查軍隊,經理員彈壓,彼并擊所派人,致斃排長一人,從卒三人,傷數人”。究竟誰先開了第一槍,已無從查究。
3月9日晚上,鄧鏗奉陳炯明之命去見王和順,勸他不要破壞大局。王堅決不從。
3月10日,雙方終于爆發大戰。惠軍副司令陸梅指揮開炮轟擊都督府,全城為之震撼。陳炯明迅速調兵圍剿。仁字軍首領關仁甫和協字軍首領楊萬夫果然出兵策應,但未能遏制政府軍的凌厲攻勢。其他民軍大部分采隔岸觀火立場。街上店鋪,到處飄揚著“中立”的旗幟。
天字碼頭、永漢街(今北京路)、財政司署前、倉前街、廣府街等地先后發生了槍戰。長堤、南關一帶戰況尤烈。政府軍步步進逼,把盤踞在大南門附近的惠軍趕出來加以清剿。這些民軍本來就沒有什么戰斗力,此時更是亂作一團,很快后撤。
陳炯明宣布,只要投降交槍,每支槍可領回槍價銀15元,一律不復究辦,“或愿歸農,或愿編歸吳協統部下,均聽其便”,“倘仍助虐肆兇,定受嚴剿”。惠軍士氣頃刻瓦解,士兵紛紛向巡警區所和新軍繳槍,然后揣了15大元,溜之乎也。
3月12日,政府軍完全控制了大局。王和順帶著妻子逃往日本。3月19日,政府軍攻克被惠軍占據的黃埔炮臺。3月21日,朱執信兵臨虎門,把那里的殘余惠軍統統繳械遣散。
入民國后發生在廣州城中的第一場戰亂終于平息。“統共軍民死傷逾2000余人”,其中“惠軍居八九成,余一二成則為陸軍或過路人”。
省議會隨后通過決議:“一、請飭知警察廳調查城內外商民,因此次軍事損失生命財產實數,分別撫恤。二、請查照本省會知會整理民軍原案,實行令城內外民軍,務定期限一律遷出遠郊空地。三、請責成衛生司,一律將城內外各街道整理潔凈。”
開進廣州城廂內外的10萬民軍大約被裁去十分之九。僅陳炯明的循軍和李福林的福字軍等少數隊伍得以保留。
二、反袁討龍·海珠之變·桂軍據粵
廣州城度過了危機之時,袁世凱當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開始踐踏共和。1913年3月謀殺了即將在國會選舉中可能獲勝的國民黨領袖宋教仁。
1913年5月1日,廣東都督胡漢民通電反袁。6月14日,袁世凱將胡漢民免職,由陳炯明接任。政局危急,孫中山從日本回國,力主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袁。7月18日晚,陳炯明通電討袁。袁世凱則在7月26日任命龍濟光、龍覲光為廣東正、副鎮撫使,主持廣東事務。與二龍聯合變節附袁的肇軍統領李耀漢,一致反陳。接著,第二師師長蘇慎初也叛陳,由沙河出兵炮轟都督府。8月3日,陳炯明被迫出走香港。4日,蘇慎初任臨時都督,5日,又推舉張我權代替蘇慎初,蘇為之宣布取消廣東獨立。廣東討袁至此失敗。
8月11日,龍濟光(1867—1925),這位云南省蒙自縣彝族封建土司,進駐廣州,正式任都督,兼署民政長、陸軍上將,成為袁世凱在粵代理人,忠實走狗。據粵后,龍采取了一系列禍害粵民的措施:
第一,剪除異己,擴編軍隊。陳景華即為其所殺。又曾懸賞通緝陳炯明,鄧鏗、朱執信、姚雨平、廖仲愷等革命黨人。同時,將所部濟軍擴編成四個旅,在粵中驕橫跋扈。據1914年2月統計,龍濟光共擁有軍隊118個營又2個連。此外,還有警備隊、游擊隊、護沙警察、海軍艦艇等。自1913年8月至1916年7月。三年軍費支出共達4334.2萬元。
第二,橫征暴斂,掠奪錢財。龍濟光巧立屋、地、米、柴、屠牛、殺豬、售雞、賣狗、品茗、拜神等名目,強征苛捐雜稅。又開放煙、賭,使賣煙、吸毒合法化。1915年,廣東賭餉收入達206.4萬元。龍還下令“娼寮妓院律復業”,以收取花捐、筵捐。
第三,實行專制獨裁。禁止集會結社。先后封閉了《平民報》《中國日報》《中國報》《民生報》等,逮捕編輯。《震旦日報》(曾發表《不斬袁頭誓不休》等反袁文章)編輯人康仲犖即為其所殺。
第四,在廣州成立“集思廣益社”,為袁稱帝大造輿論,因而深得袁的賞識,1914年6月,被袁授予振武上將軍。袁稱帝后,更賜予一等公加郡王銜。孫中山稱龍濟光“在粵三年,無惡不作”。
1914年9月,中華革命黨派鄧鏗等人回粵主持討伐龍濟光。此后在外縣多次舉事,均告失敗。城里則未能舉事,反被龍濟光查獲捕殺。11月中旬,朱執信、鄧鏗等策動駐防廣州觀音山(越秀山)炮兵內應,失敗。炮兵數十人被捕殺。
1915年7月17日,龍濟光前往其兄龍覲光住宅時,路經積厚坊,中華革命黨人鐘明光(1881—1915)預伏于此,擲炸彈行刺,傷龍左腳,并擊斃擊傷其衛士共計17人。鐘明光被捕,第二天被凌遲處死。后葬于今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內的四烈士墓。
1915年,廣西都督陸榮廷聯合唐繼堯、岑春煊等滇、粵、黔、桂四省實力派,在肇慶成立軍務院。準備進攻廣州。
1916年1月,龍濟光將精銳軍隊調離廣州前往抵御滇、桂護國軍。2月9日,朱執信集合民軍,計劃兵分三路進攻廣州。各路民軍千余人集結在廣州附近的石湖村,不幸事泄,遭龍濟光鎮壓。接著,中華革命黨人又在廣州策動了襲擊黃埔“肇和”艦事件,亦失敗。3月17日,廣州革命黨人襲擊觀音山制造局,又失敗,6名黨人被捕死難。
隨著全國護國運動進入高潮,先期反袁獨立的桂軍陳兵粵桂交界地區,云南護國軍也在李烈鈞率領下進攻廣東。廣東的各支討龍力量,乘龍濟光抵御桂粵兩支軍隊、內部力量空虛,加緊軍事行動。到1916年3月底,中華革命軍占領城鎮31處,據有軍艦2艘;進步黨的護國軍占領城鎮1處,軍艦10艘。肇慶、欽廉、潮汕駐軍也相繼宣布獨立。
4月6日,滇、桂、黔、粵四省軍警同盟會為粵獨立事向龍濟光發出通牒,要龍“24小時內決定大計,表示態度,若逾期不報,則此后唯有自由行動”。護國軍艦隊駛入廣州白鵝潭,聲言將開炮攻城。17時,停泊在珠江的寶璧艦向觀音山開炮,促龍濟光立即宣布獨立。龍當即派人上艦協商。19時,在討袁軍壓境、境內民軍蜂起、部屬不穩、四面受敵的窘境中,龍濟光被迫通電宣布“獨立”(一說4月14日宣告獨立,疑誤),以作緩兵之計。
因龍濟光態度曖昧,所屬濟軍與民軍在各地不斷發生沖突。省會官員及民軍司令徐勤均致電廣西,邀陸榮廷、梁啟超來粵商討調和辦法。
4月12日,在龍濟光的策劃下,各方面力量的代表在廣州海珠島水上警署開會,商議廣東獨立的善后問題以及反袁軍與龍濟光的合作事項。到會的有兩廣護國軍的代表湯覺頓、徐勤,龍濟光的代表賀文彪、顏啟漢,中路民軍司令吳仲銘,北路民軍司令王偉,將軍府顧問譚學夔,廣東省警察廳長王廣齡,商團領袖岑伯著等。
會議由徐勤主持。會上龍濟光的代表提出取消護國軍名號,改并到廣東警衛軍問題時,遭到各方的強烈反對,會議為此爭執不下。龍的部將顏啟漢、潘斯凱和衛士等突然開槍,廣西陸榮廷、梁啟超的代表湯覺頓、陸軍少將譚學夔(將軍府顧問)當場中彈斃命,王廣齡、吳仲銘、岑伯著亦負重傷,相繼身亡;徐勤和王偉逃出會場,幸免于難。史稱“海珠兇殺事件”“海珠兇殺案”,或稱“海珠之變”。
“海珠之變”使社會各界為之震驚。
龍濟光極力推脫責任,出示布告:“據警備廳報告,本日徐君勉邀請各統領在海珠會議。當場言語沖突,開槍互擊,旋已各散。現已由本都督加派軍隊嚴密逡巡彈壓,維持秩序。商民人等務即各安生業。毋得悖惶。”對何人是兇手,此案如何了結則一字不提。后龍下令槍決參與策劃密謀此案的四省禁煙督辦蔡乃煌,了結此案。
孫中山、朱執信、陳炯明及各路民軍均主張用武力驅逐龍濟光出廣東,朱執信曾與駐肇慶的護國軍代表岑春煊商討了討龍計劃。但梁啟超及桂系陸榮廷卻以不要境內“自生葛藤”為由,主張對龍濟光妥協,以便一致對付袁世凱。
4月19日,龍濟光親赴肇慶,與陸榮廷、岑春煊、梁啟超進行談判。達成五條協議,以龍仍任廣東都督為條件,換取龍濟光同意即日調兵北伐反袁。然而,龍濟光不僅不履行協議出兵北伐,反而以準備北伐為借口,乘機招兵籌餉,擴張私人勢力。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死北京。7日,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留任,稍后,將袁政府時的國務卿改為國務總理。9日,龍濟光宣布取消廣東獨立,被任命為廣東巡按使。廣東各界紛紛致電北京政府,要求罷斥龍濟光。孫中山致電黎元洪,指出:“龍在粵三年,無惡不作,粵人惡龍,甚于洪水猛獸。此人不去,粵無噍類。政府與民更始維新,萬不宜留此奇兇。”7月6日,北京政府任命龍濟光為督辦兩廣礦務,移住瓊崖。龍濟光自此離開廣州。
1916年9月,朱慶瀾來廣東接任省長。10月,陸榮廷率桂軍進入廣州。開始了桂系軍閥據粵時期。
陸榮廷為控制廣東,一方面排擠滇系的朱慶瀾,并迫使他于1917年8月辭職;一方面把廣西軍隊大量調粵,增強桂系在廣東的實力。廣設各項苛捐雜稅,開放煙賭,以致“煙苗遍地,賭館滿街”。將廣東造幣廠所出毫洋運回廣西,同時設立廣東地方實業銀行發行紙幣,榨取民財。同時大借內債外債。陸榮廷統治廣東五年,計借內外債1665萬余元。
三、中華民國軍政府
1917年7月17日,孫中山自上海來到廣州,開展護法活動,住農林試驗場。
7月22日,海軍總長程璧光在上海發表海軍護法宣言,艦隊從上海起錨開往廣州。南下廣州的護法艦隊加上次年前來附義的肇和艦,共有艦只11艘,占全國海軍總噸位44%。
孫中山在廣州組織中華民國軍政府。8月上旬,贊成護法的國會議員陸續來到廣州。
9月10日,軍政府成立。孫中山在廣州河南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陸榮廷、唐繼堯任元帥。是夜,廣州城萬余人舉行提燈大會以示慶祝。
9月11日,頒令特任軍政府的財政、外交、內政、陸軍、海軍、交通各部總長。下旬,大元帥府和軍政府遷到廣州珠江南岸士敏土廠(現海珠區紡織路廣東省農機公司所在地)。
1917年11月,莫榮新奉陸榮廷命繼陳炳焜之后任廣東督軍,在軍事、財政上對軍政府多方掣肘。
1918年1月2日,粵督莫榮新槍殺孫中山衛隊連、排長及士兵多人。3日,軍政府派員招兵亦被捕殺。
孫中山大怒,于1918年1月3日下令海軍、滇軍、粵軍討伐莫榮新;并親登同安、豫章兩艦駛至大沙頭,于4日凌晨向督軍署及各桂軍駐地炮轟50余發。但各軍均不執行命令,討莫行動未獲成功。莫因慮戰端一啟不利桂系在廣東的統治,令熄滅督軍署燈火,沒有還擊,次日派人言和,許諾尊重軍政府,實際依然故我。
1918年1月9日,孫中山向各界解釋炮轟督軍署是為“表公道,申不平,而使軍政府自辟其生路”。
此時,北洋軍閥內部皖系與直系矛盾加深,直系馮國璋為了反對皖系,提出南北停戰議和。桂、滇系首領準備響應,孫中山堅決反對。
1918年5月4日,滇、桂系軍閥通過《軍政府組織大綱修正案》,決定以七總裁合議制取代大元帥元首制。同日,孫中山被迫通電辭大元帥職。5月20日,非常國會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中山、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岑春煊七人為總裁,又推舉岑春煊為主席總裁。孫中山未就總裁職,于21日離開廣州去上海。第一次護法運動以失敗告終。
四、驅逐桂軍·討桂戰爭
1920年8月,孫中山命陳炯明率在福建發展壯大起來的粵軍回師討伐桂系軍閥。
廣東歷史上曾聲名顯赫的粵軍,便是從建立援閩粵軍開始的。
1917年9月,原廣東省省長朱慶瀾將桂系軍閥控制下的警衛軍20營,改為省長親軍,歸孫中山元帥府管轄;并在孫中山授意下,任命陳炯明為親軍司令。這支部隊備受桂系軍閥敵視和刁難。適值北洋軍隊自福建南侵,粵東告急。為保存一支由軍政府直接掌握的武裝,將這20個營約5000人組成援閩粵軍,開赴粵東。
該軍總司令部設在廣州越秀南路惠州會館(今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紀念館)。12月2日,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援閩粵軍總司令,鄧鏗為參謀長。1918年1月12日在廣州東郊誓師,開赴潮梅地區整訓,5月進軍閩南。
現在,這支粵軍奉孫中山命回師廣東。
1920年8月12日,粵軍在福建漳州公園誓師出征,兵分三路回粵討伐桂系軍閥。
陳炯明以“粵人治粵”為號召,贏得廣東各地軍民的支持。
8月16日,粵軍開始發動對桂軍的全面進攻,連克詔安、梅縣、饒平、潮安、汕頭、惠州。消息傳到廣州,各報發出號外。粵督莫榮新欲掩飾敗績,令廣州報紙停刊。
與此同時,朱執信奉孫中山指示策動虎門要塞于9月6日宣布獨立,響應粵軍回粵。
9月26日,廣東省警察廳廳長、原依附桂系的護國第五軍軍長魏邦平和廣惠鎮守使李福林率部約2萬人于廣州河南宣布獨立,實行“兵諫”,通電主張“粵人治粵”。響應粵軍回粵討桂。江防艦隊的江漢、江鞏、江固和廣元、廣亨、廣利、廣貞等10余艘軍艦,也為魏邦平所控制。江防艦隊集中白鵝潭,直接威脅桂系廣東督軍署。
9月30日,魏邦平、李福林等推舉軍政府海軍次長、廣東花縣人湯廷光任廣東督軍。陸榮廷則以索要200萬桂軍開拔費為由,拖延退出廣州。
10月中旬,討桂粵軍進逼廣州。20日,廣州學生罷課,要求驅逐莫榮新。在廣州外圍,19日,粵漢鐵路廣州韶關段機車工人在國民黨人策動下舉行罷工,拒運桂軍,廣九鐵路工人罷工響應。廣東各地農民和香港工人也積極支援討伐桂系的戰爭。
10月22日,粵軍向廣州發起總攻。楊仙逸等粵軍飛行員駕機轟炸廣州德宣街督軍署。桂軍在廣州的統治秩序開始混亂。
10月24日,岑春煊、林葆懌、溫宗堯等桂系軍政府四總裁聲明辭職。桂系軍政府作鳥獸散。
10月25日,廣九鐵路司機及機器工人,與粵漢鐵路工人采取一致行動舉行罷工,抗議桂系軍閥廣東督軍莫榮新鎮壓工商學界罷市罷工。聲言“桂不離粵,兩路不行車”。
10月29日,陳炯明等部粵軍攻克廣州,洪兆麟、魏邦平、李福林所部開入廣州,陸榮廷桂軍殘部退往廣西,結束了舊桂系軍閥在廣東的統治。
11月10日,孫中山委任陳炯明為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鄧鏗為粵軍參謀長,葉舉為參謀處長。部隊整編為2個軍,下轄3個師,鄧鏗兼第一師師長,駐防廣州,司令部駐東堤舊官紙局,各團分駐東、北郊營房及黃埔,兼負警衛廣州任務。
陳炯明率援閩粵軍回師驅逐桂系軍閥時,周天祿率海防艦隊寶璧、廣金、廣玉、廣海等艦宣布獨立,脫離桂系,被陳炯明委任為廣東江防司令。后陳炯明將江防司令部改為水上警察廳,委龍榮軒為廳長,設辦事處于廣州南堤舊水師行營,將東西北三江和珠江三角洲一帶河道,劃段分泊,派出艦艇巡邏,負責水上治安。
五、非常大總統
1920年11月28日,孫中山重返廣州。次日,軍政府在廣州重開政務會議,建立政府機構。
12月1日,軍政府政務總裁孫中山、唐紹儀、伍廷芳、唐繼堯等聯合發表通電,宣布繼續執行職務,并發表建設方針宣言,“以護法諸省為基礎,厲行地方自治”。
1921年2月25日,廣東海陸軍同袍社在東園召開大會。孫中山發表演說,指出“粵軍回粵只做到第一步,尚未完全成功”,號召軍人“贊助組織政府”。
1921年4月中旬,通過了《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草案》,規定實行大總統制,組建“正式政府”。孫中山當選“正式政府大總統”。
5月5日,孫中山宣誓就任“大總統”,同時撤銷軍政府,改為總統府(府址在越秀山南麓今中山紀念堂地)。由于“大總統”是非常國會所選舉,故俗稱“非常大總統”。廣州20萬人執旗游行,晚間舉行提燈大會以示祝賀。
5月7日起,陸續發表了政府各部總長和次長人選:伍廷芳、伍朝樞分別為外交總長、次長,唐紹儀、廖仲愷分為財政總長、次長,陳炯明為陸軍總長兼內政部長,湯廷光為海軍總長,李烈鈞為參謀總長,馬君武為秘書長。
護法政府在外交上爭取國際承認,但未獲成功。在內政方面,厲行禁賭;進行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民選縣長的選舉,由有選舉權的公民直接選出3名縣長候選人,再由省長從中擇一任命。全省共選出88個縣的縣長。
1921年6月27日,孫中山下令討伐陸榮廷,蕩平桂系軍閥。8月中旬,粵軍占領南寧,滇、粵、贛各軍占領桂林。陸榮廷逃出廣西,兩廣遂告統一。
統一兩廣后,10月15日,孫中山在廣州天字碼頭乘寶璧艦溯江赴廣西,在桂林成立北伐大本營,準備北伐。
粵軍總司令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反對北伐,電辭本兼各職,并取消了對北伐軍軍餉的接濟,截留應解交中央政府的各項稅收。
1922年4月21日,非常大總統孫中山下令免除了陳炯明的軍政職務。當晚,陳炯明退守惠州,密令其心腹葉舉等人占據廣州城要沖。
5月26日,葉舉等向孫中山提出恢復陳炯明原職和將廖仲愷等人撤職的要求,并在廣州北郊一帶布防。
為穩定廣東后方,孫中山于6月1日從韶關返回廣州,希望通過報界輿論,敦促“陳家軍”退出廣州。
6月14日,陳部扣押廖仲愷。
六、六一六事件
1920年11月28日,孫中山偕伍廷芳、唐紹儀等自上海抵廣州。29日,通電宣布恢復軍政府(設在越秀山南麓舊廣東督軍署),重開政務會議。孫中山在總統府發表《對外宣言》,頒布了工會條例、禁止蓄婢、禁種鴉片等法令。
孫中山要北伐,統一中國。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保境息兵”,抵制北伐,既不派兵,也不援糧。兩人矛盾激化。
1922年6月1日,孫中山由韶關返回廣州,翌日巡視觀音山,獲情報,知粵軍將謀叛。6月12日,孫中山召集廣州各報記者舉行談話會,闡述有關出師北伐的問題,并稱陳炯明實行武人專制,陰謀篡權,希望記者以輿論壓力迫使敦促“陳家軍”退回東江。此時葉舉等人在廣州白云山總指揮處舉行軍事會議,策劃兵變。
6月15日,孫中山接報粵軍可能兵變,認為是謠言,不必置信。
6月16日凌晨2時(一說3時),粵軍兵變,攻占廣州市各要害機關,控制市內要隘,4000多人圍攻總統府(舊址廢后,建今中山紀念堂),炮轟孫中山住所粵秀樓(今越秀山百步梯東側“孫先生讀書治事處碑”位置)。葉舉以粵軍總指揮名義,布告安民:“國會恢復,護法告終。請孫下野,表示大公。粵軍將領,一致贊同。諸色人等,安業無恐。”史稱“六一六事件”。
孫中山的衛士們在粵秀樓英勇抵抗叛軍。孫中山和宋慶齡先后脫險。
孫中山原要堅守粵秀樓。秘書林直勉、參軍林樹巍、輜重隊長陸志云等人再三勸告,最后強行要他撤離。孫中山裝扮成醫生,著長衫,戴眼鏡,從側門走出粵秀樓,沿越秀山的小路步行下山,經今中山紀念堂北面芒果樹街、蓮花井、雨帽街,到達珠江岸邊,雇了一只小艇劃向海珠島(20世紀30年代前期筑海珠新堤,海珠島從此被埋沒。故址在今新堤一橫路與沿江路相交處一帶),海軍艦隊司令溫樹德親自迎接孫中山前往海軍司令部。隨后,孫中山登上停在白鵝潭的楚豫艦,號召各軍平定叛亂。各艦駛入白鵝潭,威懾廣州。孫同時電令入贛的北伐軍回師討伐叛軍。回師北伐軍在韶關遭到陳炯明軍和直系軍隊的夾擊,未能進軍廣州。
孫中山駐節永豐艦,在江面與叛軍對峙了50多天。援軍不至,株守省河,有損無益。8月9日,孫中山乘英國炮艦摩軒號離開廣州,轉赴上海。第二次護法戰爭遂告失敗。
今廣州天字碼頭有浮雕兩幅分別嵌于碼頭大門兩邊的墻上。所載大事,一是清道光時欽差大臣林則徐于1839年3月10日抵達廣州查禁鴉片,自天字碼頭上岸進城的場景。二是六一六事件中孫中山化裝出走,在天字碼頭登上軍艦的場景。
1924年元旦,孫中山在大元帥府舉行盛大的頒獎儀式,給姚觀順等61名在粵秀樓抗敵的侍衛頒發了獎牌和獎狀,并頒發訓詞:“今天執行獎賞、頒發從前在觀音山打仗有功諸衛士獎牌,這是本大元帥親自執行的第一次。”
七、收復廣州·滇桂軍入粵·江防會議事變
陳炯明竊取廣東軍政大權后,由許崇智率領的北伐軍由粵經贛入閩,于1922年10月12日攻克福州。18日,孫中山將入閩北伐軍改稱東路討賊軍,許崇智為東路討賊軍總司令,下轄3個軍,準備取道閩南進攻潮汕,討伐陳炯明;并派鄒魯以特派員名義駐香港,聯絡駐廣西境內的滇、桂、粵軍,組成西路討賊軍,由梧州沿西江而下,直逼廣州。同時,任命駐欽廉的黃明堂為南路討賊軍總司令,協同東西兩路討賊軍作戰。
當時,陳炯明粵軍分布全粵,近10萬人。陳炯明一面出兵攻閩,以阻擊東路討賊軍回粵;一面以鄧本殷部在高州、廉江一帶阻擊黃明堂部。
1922年12月,楊希閔任滇軍總司令、劉震寰任桂軍第二路總司令、沈鴻英任桂軍第一路總司令,與粵軍代表在廣西藤縣白馬廟舉行會議,決定討伐陳炯明,成立滇、桂、粵西路討賊聯軍。
孫中山令西路討賊軍約4萬人,在南路討賊軍協同下,沿西江而下,討伐陳軍。
聯軍迅速沿西江東下,與駐梧州的粵軍莫雄、陳濟棠、鄧演達等部倒戈會合,東進攻擊盤踞廣州的陳炯明。
12月28日,西路討賊軍占領梧州,隨即分兩路東進:進展順利,陳軍敗退。
1923年1月3日,粵軍第一師團長陳濟棠、卓仁機等在封川反正,脫離陳炯明。
1923年1月4日,孫中山在上海發布討伐陳炯明通電。滇、桂、粵聯軍隨即于9、10兩日連破陳炯明的肇慶、三水防線,直逼廣州。
1月12日,滇、桂軍會合粵軍第一師攻克三水,陳軍殘部敗退。同日,陳軍譚啟秀部及駐廣州城觀音山炮隊,受鄒魯策動,相繼反正。廣東各地魏邦平、朱卓文、陳策、周之貞、方瑞麟等部,也紛紛響應討逆。
1月15日,陳炯明軍洪兆麟部在潮汕宣布歸順孫中山。
陳軍四面受敵。陳炯明見大勢已去,于15日通電下野,率葉舉、熊略等殘部倉皇退走惠州,鄧本殷部退據高州、海康。
1月16日,滇、桂、粵聯軍進入廣州。
西路討賊軍占領廣州后,南路討賊軍黃明堂部收復瓊崖、雷州半島。粵北各地也被討賊軍先后攻克。
20日,孫中山任命胡漢民為廣東省長,許崇智為粵軍總司令,魏邦平為廣州衛戍司令。孫原擬27日由滬回穗,因沈鴻英圖謀不軌而延期南下。
滇、桂、粵聯軍進入廣州后,并沒有給廣州城帶來安靖。他們各占一方強征暴斂。
滇軍入粵后即擴充為3個軍5個師,楊希閔任滇軍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范石生任第二軍軍長,蔣光亮任第三軍軍長(后由胡思舜接任)。
滇軍總司令部初設在農林試驗場,后遷往廣州八旗會館。第一軍第二師駐廣州西關及其附近地區。第二軍駐廣州,該軍司令部設在天字碼頭舊水師提督署內。第三軍駐佛山、三水、石圍塘廣三鐵路沿線。
1月22日,沈鴻英部李易標師進攻觀音山譚啟秀防地,收繳譚部槍械。
其間,桂系軍閥沈鴻英(中央直轄桂軍第一路總司令)利用“客軍入境,廣東亡省”的流言,離間滇、桂軍與粵軍的關系,稱魏邦平將聯絡粵籍各軍,驅逐入粵的滇、桂客軍。
1月26日晚,沈鴻英在海珠江防司令部滇軍楊如軒旅部駐地,以召開地方善后和衛戍會議(史稱江防會議)為名,企圖誘殺廣東軍政首要胡漢民、鄒魯、魏邦平等人。以鞏固自己在廣東的統治。開會時,沈鴻英托故缺席。會議由桂軍總司令劉震寰主持。
會上,沈鴻英部幾名將領蓄意挑起爭端,攻擊魏邦平,沈部軍長李易標隨即拔槍向胡漢民、魏邦平等射擊,胡、魏等臥倒未中,會場大亂。
楊如軒以事件發生在其旅部,責任重大,出面勸阻。
胡漢民、鄒魯由劉震寰護衛逃離會場,魏邦平被沈部警衛人員捉獲捆綁。李易標等欲將魏押往沈軍總部,遭楊如軒拒絕,改送滇軍總部。
會后,沈軍參謀長黃鴻猷與軍長劉達慶乘汽車返部,途經長堤時被誤作胡漢民被沈軍擊斃。
這次事件,史稱“江防司令部會議事變”或“江防會議事變”,亦稱“沈鴻英事件”。
事變發生后,沈鴻英與滇軍總司令楊希閔聯名宣布魏邦平罪狀,稱魏反復無常,勾結陳炯明圖謀不軌,并將魏舊部粵軍第三師駐穗部隊繳械;沈又擅自委派其第二軍軍長古日光為廣州公安局長。
胡漢民被迫辭去省長職務。
孫中山聞變,立即致函各路海陸軍將領,指斥沈鴻英逆跡,說對沈“必須從速進剿,遲恐滋蔓難圖”。
擁護孫中山的粵軍許崇智部正離閩回粵,滇軍李烈鈞部、朱培德部也陸續入粵,形勢于沈鴻英不利。
1923年2月12日,沈鴻英為緩兵計,發電迎孫回粵主政,并率部退出廣州,移駐西江、北江一帶。
八、陸海軍大元帥·討沈之戰
1923年2月21日,孫中山經香港抵達廣州,并于當天設立元帥府,以大元帥名義行使管制陸海各軍等職權。
2月23日,以大元帥名義令沈鴻英部移駐肇慶及西江北岸,原屬沈部北江防地,由滇軍楊希閔部接防。
3月2日,中華民國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正式建立,設在東山農林試驗場,與北京政府分庭抗禮。孫中山就任陸海軍大元帥,譚延闿任內政部長,程潛任軍政部長,廖仲愷任財政部長,鄧澤如任建設部長,伍朝樞任外交部長。另外,孫中山還任命楊庶堪為秘書長,蔣介石為行營參謀長,胡漢民為總參議。共產黨人陳獨秀曾任宣傳委員會委員長,譚平山為委員。
大本營建立后,廣東省政府、廣州市政府隨之建立起來,由廖仲愷、孫科分任廣東省長、廣州市長。
4月1日,大元帥大本營由廣州農林試驗場遷到廣州河南士敏土廠(現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
大元帥大本營是孫中山第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也是國民政府的前身。其管轄范圍只限于廣州及其周圍一些地區,而且還處于軍閥的四面包圍之中,西北兩面有桂系沈鴻英,東有粵軍陳炯明,南有鄧本殷。政府內部成分復雜,軍內矛盾重重。
4月10日,沈鴻英以移防為名,將所部近2萬人集結于廣州北郊及新街、韶關、高塘一帶,謀攻廣州。
1923年4月15日,沈鴻英宣布接受北洋政府任命的“廣東軍務督理”職務,要求孫中山“取消帥府,赴滬倡導兵工”。16日,沈軍李易標部7個營,由白云山進攻滇軍總司令部駐地農林試驗場及觀音山等地。
孫中山立即宣布撤銷沈鴻英的桂軍總司令職務,并親臨鎮海樓,命令楊希閔、劉震寰等部反擊叛軍。
4月19日,沈軍放棄白云山南麓和廣州附近陣地,沿粵漢線潰退,平叛軍乘勝追擊,在江村橋殲滅沈軍一部后,徒涉流溪河,于21日占領新街。沈軍退至源潭。
7月,沈鴻英發動的叛亂以失敗告終。
九、廣州保衛戰·收回“關余”
1923年5月8日,孫中山指揮滇、桂、粵軍同沈鴻英叛軍于北江、西江戰斗正酣之際,惠州的陳炯明軍兵分三路,進攻廣州。孫中山任命程潛為東江討賊軍總指揮,統率滇、桂軍分路向惠州攻擊。
5月30日,孫中山親赴石龍督戰。
6月11日,滇、桂軍克復博羅,陳軍退回惠州。
10月,陳軍又分三路攻向廣州,并于11月中旬占領石龍,直抵廣州的石牌、黃埔、瘦狗嶺一帶;豫軍樊鐘秀部三個旅也由北方抵達韶關準備進攻廣州城。廣州陷入恐慌。正危急之際,譚延闿奉孫中山命率湘軍自湖南趕來援救,樊鐘秀亦倒戈參加廣州保衛戰。經11月18日和19日兩天戰斗,陳軍主力敗退,廣州轉危為安。
19日,朱培德部得豫軍樊鐘秀部支援,一舉占領聯和市,切斷陳軍退路。陳軍洪兆麟部被包圍于龍眼洞,隨后被擊潰。
26日,滇、粵、桂、湘、豫軍會同增城守軍,擊敗陳軍主力李易標部,攻克石龍。陳軍殘部退回惠州。廣州保衛戰勝利結束。
在進行廣州保衛戰的同時,廣州大元帥府采取收回粵海關“關余”的行動。
早在1919年廣東軍政府時期,北京外國公使團準廣州南方軍政府獲取粵海關13.7%的“關余”。但在1920年軍政府分裂后,外交使團便停付此款。到1923年2月止,廣州政府本應得到的“關余”及其積存達400萬兩。當時廣州大元帥府財政日益困難,連士兵軍餉和機關職員的薪俸都無法正常發放。如能得到這筆款項,一可緩和財政危機,二乃事關收回國家主權,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1923年9月5日,大元帥府照會北京外交使團,要求將“關余”及1920年以后的“關余”積存,全部交還廣州政府,英美等國政府稱未與廣州政府建立外交關系,置之不理。
后經多次交涉,1924年4月11日,北京外交使團終于做出將粵海關“關余”撥付廣州政府的決定。收回“關余”的斗爭取得勝利。
十、平定劉、楊叛亂
1924年10月,直系將領馮玉祥在北京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曹錕、吳佩孚控制的北京政府。此后,馮玉祥等人多次通電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11月13日,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以及隨行人員汪精衛、李烈鈞、陳友仁等30多人離粵北上。北上之前,孫中山任命胡漢民留守廣州代行大元帥職權,以譚延闿為北伐軍總司令,駐守韶關負責大本營事務。
陳炯明自1922年冬戰敗后,退居東江一帶。
1925年1月初,陳炯明自稱“救粵軍總司令”,以10個軍10萬多兵力集中于河源、興寧、惠州一線,分三路向廣州進發。
1925年1月中旬,廣州大本營組成“東征聯軍”討伐陳炯明。主力是黃埔軍校的學生軍和兩個教導團,共3000人。2月15日,攻克淡水,3月13日取得棉湖戰役的勝利。4月22日占據惠州,陳炯明主力被擊垮,退往江西和閩南。
第一次東征勝利結束。
當東征軍節節勝利之際,滇軍楊希閔、桂軍劉震寰卻在廣州發動叛亂。
1923年1月,劉、楊進入廣州以后,各占一方強征暴斂。“滇、桂軍盤踞廣州兩三年,搜刮民財,無惡不作……連長以上的軍官都是腰纏萬貫,姬妾成群”(《包惠僧回憶錄》第159、175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滇、桂軍閥搶占市內繁華地區,霸占稅收機關,使政府財政極度困難。當時身為大元帥府財政部長的廖仲愷,為了黃埔軍校的經費,“常常夜里要到楊希閔吸食鴉片的煙床旁邊,去等楊希閔簽字,然后才能領款到黃埔軍校”(何香凝《我的回憶》,《雙清文集》下卷第939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東征開始后,擔任左路、中路進攻任務的楊希閔、劉震寰部抗命不動。
1925年3月下旬,劉、楊調集滇、桂軍駐扎廣州城鄉,控制戰略要地。廣州局勢驟然緊張。
5月19日,大元帥府遷往廣州河南士敏土廠辦公。21日,由許崇智、蔣介石率領的東征軍回抵廣州。
6月2日,李福林受大元帥府命令,宣布保護河南,并架炮指向河北,準備進攻。
6月3、4日,劉、楊占據省長公署和財政廳等要害機關,并自行任命廣東省長和廣州衛戍司令。5日,滇、桂軍公開發動武裝叛亂,占領省長公署、粵軍總司令部、財政廳、公安局、電報局等要地。
6月5日,大元帥府下令免除楊希閔、劉震寰的滇、桂軍司令職務,并宣布其叛逆罪狀。任命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為總指揮,率領革命軍及廣州工團軍、農民自衛軍,共5萬人,分三路進剿叛軍。
黨軍第一旅、粵軍第四師與第一旅、警衛軍、黃埔軍校學生隊為東路軍,由潮汕直趨廣州;駐粵北的湘軍和建國軍為北路軍;西江的粵軍第一師第二旅及珠江南岸的李福林部為西路軍,協同東路軍會攻廣州,并發動鐵路職工罷工,切斷滇、桂軍的聯絡,使其首尾不能相顧。
6月11日,政府所屬各軍向叛軍發起攻擊,叛軍潰退。
12日上午,政府軍發起總攻。東、西路軍對白云山、觀音山、大沙頭、瘦狗嶺一帶的滇軍猛烈攻擊,激戰3小時,滇軍全線崩潰。12時,滇軍撤至市區。14時,革命軍占領觀音山,廣州宣告收復。北路軍及粵軍第一師第二旅向石井、江村、三元里攻擊,生俘桂軍師長張天泰。敗退石井的桂軍,全部繳械投降。廣州局勢轉危為安。
楊希閔、劉震寰見大勢已去,逃入沙面租界,后轉香港。盤踞廣州四年之久的滇、桂軍遂告覆滅。
同日,廣州政府任命蔣介石為廣州衛戍司令,吳鐵城為副司令。
同日,滇軍第三軍軍長胡思舜率部由惠州回援楊、劉,因鐵路職工罷工,交通阻塞,14日始抵廣州近郊,當即被政府軍包圍繳械。至此,平定滇、桂軍叛亂結束。滇、桂軍閥在廣東的統治亦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