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努力,根本就不需要動力
- 我愿生活冷冷清清又風風火火
- 芃芃
- 3534字
- 2022-11-03 10:31:24
我害怕哪天一睜開眼,三年校園時光已經逝去。而那時的我,除了一紙文憑一無所有,那太可悲了。
01
前幾天,有讀者私信問我:“環境真的很重要嗎?”
我回答:“主要是靠自己。”
但不可否認,有時候,好的環境也是各方面資質的證明。
我給她分享了自己一路走來的感受:
從一開始的專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我的感受是:不同的學校,學習環境是完全不一樣的。
首先,不同院校師資力量之間的配比是不平衡的。
在一個好的院校,你可以得到一些在學術上比較優秀的教授的指點,有時候你聽他們的一節課就會對自己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甚至如果有機會和那些教授一起做項目,他們會親自指導你如何深入某一項課題的研究,這無疑是一筆寶貴的成長財富。
其次,不同的學校,學習氛圍大相徑庭。
我之前所在的專科學校,圖書館無論是館藏書目還是數字化的學習資源,其種類與豐富度都比本科所在的院校要好得多。可不一樣的是,在本科的圖書館每日所見皆是看書、考證、考研的同學,甚至在考研沖刺階段,每天早上天還未亮時圖書館門口就已經排起了兩條長長的隊伍,而在專科學校,圖書館里總有一半的座位是空著的。
我就讀的專科和本科兩個院校之間隔著一座山,曾經有一段時間,本科圖書館里沒有的資源,我常常跑到專科圖書館里,利用它的資源來下載所需要的學術資料。
但是,有時候環境也不是必然的決定因素。一個不求上進、整天過得渾渾噩噩的人,哪怕置身再好的環境也改變不了什么。
我至今還記得,去上海一所院校參加研究生復試,當時我在樓下大廳和朋友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能夠在這樣的院校學習三年,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那時,旁邊長椅上坐著一個一直低頭玩手機游戲的女生。在我說這句話時,她抬頭看了我一眼,我不知道為什么,就僅僅那一瞬間,我看到了她眼神里的不解與迷茫。
同樣的環境,不同的學習心態、求知欲望,最后所造就的個人是不一樣的。最終能夠決定我們走多遠的,永遠只有自己。
如果一個人真的有足夠的上進之心,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克服外界的不利因素。這種內驅力會促使一個人不斷突破自我的認知局限,主動走出生活的舒適區,最終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
02
我之前寫作時收到過一段很長很長的留言,留言里表達了一個女生由于家庭、自身性格、身邊環境等原因給自己的成長帶來的觸動。她寫道:我曾經想象過考研的事情,但一直沒有行動。直到今年春節期間,34歲的表哥發了一條微信觸動了我的心,內容為:“34歲的我,每天比別人多努力幾個小時,考上了上海同濟大學的研究生,我很珍惜這次機會,我要努力珍惜研究生的三年時光。”表哥34歲,結婚生子,在上海扎根,背負著房貸、車貸,能考上研究生真的不容易。所以,我立志此生也要讀研。曾經我認為,人到30歲能回校讀書是一件此生都無法完成的事,我給自己判了“死刑”。如今看到表哥,我覺得,原來只要你想讀書,何時都不晚……我目前正在備考教師招聘考試,我是一名1990年的師范中專生,由于自己的任性、自卑以及老母親關于女孩無才便是德的老觀念,還有當時的自甘墮落,導致自己在讀書的路上吃了虧,如今30多歲還在追夢的路上,不過慶幸身邊的人告知我學歷提升的方法,2012至2018年,我拿到了函授大專和本科文憑……
言語里透露出的,沒有對現在的抱怨、對未來的恐懼,而是不斷吸收身邊人的正能量,心懷一顆永求進取之心,積極地過每一天的生活,她用決心、信念、行動承擔起自己對人生每一個階段的期待。
無論身處什么樣的環境,面臨怎樣艱難的處境,請永遠不要放棄自我成長的機會。
03
讓我感觸很深,甚至曾經讓我三刷并落淚的電影《隱藏人物》,講述了當時的弗吉尼亞實行種族隔離制度,黑人各方面都受到限制。電影的主角是三位黑人女性,在當時極端種族以及性別歧視的社會背景下,她們克服種種輿論與偏見,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瑪麗勇于嘗試不可能之事,她想要成為美國宇航局(NASA)的工程師。但要成為一名工程師,她必須在弗吉尼亞的一所白人院校上課,以取得所需的學位證明。為此,她向法庭提出申訴,打破了黑人不能在全白人學校學習的規則,拿到了工程師學位。
在法庭上,她聰明地引述法官的人生經歷,提出論點:“敢為人先”,并以此論證道:“弗吉尼亞州從來沒有黑人女性能入讀全白人的高中,這聞所未聞。在艾倫·謝波德坐上火箭之前從來沒有美國人進入過太空。現在,他將名垂千史,成為首位觸碰星辰的新漢普頓群美國海軍戰士。而我,我想成為美國宇航局的工程師,但是如果我不去白人學校上課,我就沒辦法達到目標。我無法改變自己的膚色,所以我只能踏上一條前人沒走過的路。”
最終,她如愿成為美國宇航局和美國首位黑人航空工程師,并在不久之后獲委任蘭利女性計劃經理,為所有膚色的女性爭取權益。
多羅西干著主管的工作,卻因為自己的黑人身份始終得不到主管的頭銜。
但是,她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在IBM大型電子計算機被初步投入使用時,她主動學習編程譯碼技術,使自己成為不可替代的唯一,成了美國宇航局的首位黑人主管。此后,她作為譯碼專家,奮斗在電機運算的前線,被視為美國宇航局最聰明的人之一。
凱瑟琳在工作中從一開始上廁所都要跑到800米外的有色人廁所、喝咖啡都只能用被貼有色人字樣的咖啡壺,到后來克服重重工作壁壘、讓之前對她懷有歧視的同事放下偏見,并被委任負責阿波羅11號登月以及穿梭機的運算,這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此后,美國宇航局為表彰其在太空旅行領域的卓越貢獻,將計算機大樓命名為凱瑟琳·G.約翰遜大樓。在97歲時,她又被授予總統自由勛章。
這三位黑人女性,面對無法改變的膚色、種族,并沒有抱怨外界的環境,沒有自怨自艾,而是憑借堅強的意志以及卓越的硬實力,成為不可替代的專業人才。
瑪麗的經歷告訴我們,在不利局勢下,要有敢為人先的勇氣,時刻記得為自己爭取機會。多羅西的經歷啟發我們,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要時時刻刻抱有憂患危機意識。凱瑟琳的經歷則讓我們領悟到,努力工作,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有價值,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與認可。
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04
每次重新觀看這部影片,最深的一個感觸是:同樣是人,面對相同的生活環境,不一樣的生活心態、處世態度決定了一個人能夠走多遠。
一個總是習慣將自己的失敗、不順心歸因于外界因素的人,一定不會取得什么突出的成就。他永遠是稍稍遇到一些煩心事就會無止境地抱怨身邊的人、周圍的環境,而不會從自身出發反思自我、克服不利條件。而一個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不斷改進的人,在生活中一定是一個積極樂觀、充滿正能量的人。這種積極的能量,反過來會助力他的人生之路走得越來越寬暢。所以,當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先別急著抱怨,而是應該清醒下來,先反思自己。
比如,上班遲到,你抱怨公交擁堵導致自己不能夠準時出現在辦公室;但如果換個角度,每天出門前將堵車的因素考慮在內,提前半個小時出門,也許在清晨上班路上心態會更加從容,工作起來也會更加有干勁。
比如,作業沒準時完成,你抱怨平時忙的事情太多、課業太繁重;但如果你能夠將寫作業需花費的時間做一個大概的估算,然后落實到每一天固定的時間段,就不會整天以忙為理由,為自己沒能準時完成作業找一個看似合理的借口。
比如,得不到升職加薪的機會,你抱怨領導處事不公平,上司偏心埋沒了自己;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否把每一件工作都做到了實處,一天有一天的進步,而不是抱著多年的工作老本荒廢時日。
比如,你抱怨學校學習環境很差、學習氛圍不強,導致自己畢業之后一無所學;但你有沒有反思過,大學四年你是否主動為自己爭取過進步的機會。例如,和某一位任課老師交流自己的學習近況并請求得到一些建議;積極參加一些大型的比賽,為自己未來的履歷增加出彩的經歷;多看一些經典書籍,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對事物的認知能力。
這些,你都做到了嗎?還是只是人云亦云、鸚鵡學舌地抱怨。
其實,所有一切的抱怨,80%的原因都在于自己。
05
之前有朋友問我:“你每天這么努力的動力是什么?”
其實,當你真的具有深刻的自我改變的意識,努力根本就不需要動力。因為發自內心的那種向上的欲望,會內化為生活的本能。
當能夠達到這種程度,那么對于你而言,還有機會、有時間、有精力去拼搏,就已經是一件足夠幸運的事,哪里還會專門花精力去找各種外在動力,刺激自己去努力呢?
你的內驅力足夠激發你對生活的無限熱愛,鞭策自己不斷追求卓越。
想起曾經和朋友聊天時,我說:“現在在杭州上學,我幾乎每天都很緊張。”
我當時基本的生活節奏是晚上十一點睡覺,睡覺之前定好第二天五點的起床鬧鐘,然后在腦海里反復告訴自己:明天請一定要準時起床。
因為,我害怕哪天一睜開眼,三年校園時光已經逝去。而那時的我,除了一紙文憑一無所有,那太可悲了。
其實,對于每個人而言,面對每個階段的不如意,方法總比困難多。無論遇到什么挫折,請告訴自己:不要輕易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