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樂在日本
- 張云駒 (日)上野慶夫
- 1740字
- 2022-11-17 16:46:36
序言
張云駒
任何國家或民族的發(fā)展過程中,都會有與其他國家、民族進行文化交流的歷史。國家或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互相影響、補充、滲透,互相借鑒、吸收、融合,利己利他,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文化交流的有無,交流的深度、廣度,直接影響國家或民族的社會進步、文明進程。
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具有持久性、全面性、雙向性、自主性四個突出的特點。早在秦漢時期,以徐福為代表的大陸移民就大量東渡日本,此后每當中國社會出現(xiàn)重大變動,均有大量移民移居日本列島。對日本來說,每次移民潮的到來,都極大地提升了日本的社會文明程度,對日本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世紀末,自3世紀漢朝滅亡之后一直處于分裂狀態(tài)的中國在隋朝(公元581—618年)和唐朝(公元618—907年)時進入復蘇、繁盛時期。中華帝國的強大威武在各個方面均讓日本感到震撼并折服。對統(tǒng)治階層來說,唐朝完善的政府體制,佛教教義的制度化,尤其有吸引力。大量的“遣隋使”、“遣唐使”被派往中國,全面學習、吸收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經(jīng)驗,用于日本的政治、社會、經(jīng)濟等方面的建設與發(fā)展。
隋唐時期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是廣泛的。在政治上,日本留學生歸國后,效仿唐朝制度進行“大化改新”,使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在文化領域,日本大量吸取了唐朝的文化,仿效唐的教育,以儒家經(jīng)典為教科書,也在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在生活習慣上,也習染唐風,學會唐朝制茶方法,后發(fā)揚光大,形成獨具風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陽節(jié)登高,日本的傳統(tǒng)服裝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裝改進而來,他們還向唐朝學會了做豆腐、生產(chǎn)醬油以及榨糖、縫紉等工藝,圍棋也于此時傳入日本。唐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正如日本漢學家內(nèi)藤湖南所說:日本民族未與中國文化接觸以前是一鍋豆?jié){,中國文化就像堿水一樣,日本民族和中國文化一接觸就成了豆腐了。這形象地說明了唐朝對日本的巨大影響——促進了日本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中日文化間的這種交流,不僅讓人感受到唐朝在與日本交往中所顯示的強盛,同時還感受到日本民族是一個非常善于向先進文化學習的民族,這種好學精神有利于推動其本國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也告誡后人,只有和平友好往來,雙方民族才會共同進步。
日本人的博采眾長,使他們在建筑、服飾、醫(yī)學、文字等方面受益匪淺。現(xiàn)在的日本還保留著一些唐朝遺風,而在文化交流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文字和語言。日本民眾在中國漢字標音表意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日本假名字母——平假名和片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fā)展,與此同時,“唐镢”“唐犁”“唐鍛冶”“唐訛”“唐墨”“唐物”等名稱在日本語言中大量出現(xiàn),極大地豐富了日本的詞匯。同時儒學和道家精神也同時在日本蔓延開來,深深地影響了日本的文化與人們的思想,中國文化已經(jīng)深深地烙進了日本的歷史里。
中日文化交流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內(nèi)容是音樂文化的交流。2013年,通過時任濰坊學院王守倫校長結識了青島市音樂協(xié)會副主席黃鋼先生。黃先生當時正在研究日本的雅樂,多次交流之后我也開始關注起中日及朝鮮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其后研讀了故人金文達先生的《中國古代音樂史》、趙濰平先生的《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東流日本的研究》等音樂著作,對中日之間音樂交流的歷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查找、閱讀日文原版資料的過程中,通過日本《每日新聞》社“論說委員”土屋繁先生,認識了日本雅樂團體“洋游會”的上野慶夫會長。上野先生在日本長期從事雅樂的演奏、組織和推廣活動,熟悉日本雅樂的歷史、雅樂活動的現(xiàn)狀,在日本雅樂界有著廣泛的人脈資源,經(jīng)常撰寫雅樂研究的文章。
以上各種因緣巧合,才有了本書的醞釀。本人雖長期從事中日交流活動,從第一線的外事翻譯,到赴日留學并從事研究,再到后來回國任教,從未離開過中日交流的研究,但就音樂來說,幾乎可以說是門外漢,沒有以上各位的大力協(xié)助,沒有各位專家、學者的眾多研究成果作為基礎,我的所謂研究只不過是空中樓閣。在此,除致敬金文達先生外,還要特別感謝趙維平教授等長期研究中日音樂文化交流的各位專家和學者們。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蘇倫高娃、藺鵬、魏靜等幾位老師在本書成稿過程中承擔了大量翻譯和后期校對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謝。
限于作者的水平和經(jīng)驗,書中難免有錯誤和不足,懇切地希望各位讀者不吝指正。
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