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研究背景、文獻探討及研究框架

一 研究背景

2016年3月17日,馬云宣布阿里巴巴正式啟動其“BUY+”計劃,成立VR(虛擬現實)實驗室,引領未來購物體驗。實驗室啟動的第一個項目是“造物神”計劃,聯合商家建立世界最大的3D商品庫,真正實現足不出戶,身臨其境購物。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片斷:上班途中,穿行于城市,沿途的戶外廣告似乎是每個城市的第一印象,車載電視或廣播傳出主持人悅耳的聲音,祝你早安,提醒您別忘了喝杯“雀巢”咖啡提神;等電梯時,樓宇電視向你熱情推介最新的打折信息,電梯門口,躍入眼簾的是莫文蔚代言新款凱迪拉克SRX,“縱橫,忠于自由”,鼓勵你適時逃出城市的鋼筋水泥,找回真正的自己;回到家,打開電視,漂亮的主持人在你夢寐以求的采光充足的廚房,使用著德國產的全套廚具,向你演示精美健康的菜肴制作;用完晚餐,新聞里播放著拉動內需、調節供給優化消費結構的最新政策,接下來的新聞你也許不感興趣,拿起手機看看微信朋友圈,發現已被微商占領,大V們正在展示各種商品,順手翻開下班路上順路買回的雜志或報紙,寒冷的冬日里,媒介展示的是溫暖的旅行度假地圖片,搭配有腔調的解說詞,讓你忽然間幸福指數飆升,心旌神搖,跟隨媒介的步伐舒暢地完成了一趟神游,往沙發后背靠靠,又被電視上熱鬧好看的綜藝節目吸引住了,明星云集;忽然想起網上的《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更新的時間到了,英式優雅風尚吸引你急切地打開電腦,Flash蹦出來,是《太陽的后裔》中宋慧喬的同款襯衫廣告……

把目光轉向傳播實踐中的真實案例:中國首次嘗試跨媒體平臺播出的時尚互動短劇《安與安尋》,2009年5月首播,每周更新,由樺榭集團與寶潔公司聯合出品,以頂級時尚雜志《安》的美女編輯安想為故事主角。安想是位時尚小公主,在優渥的環境中長大,工作光鮮體面,生活繁花似錦,25歲生日的那個早晨,她的人生突然發生逆轉,挫折接踵而至,讓她重新審視這個世界,迅速成長,真正地體驗并享受生活,在都市叢林里尋找到真愛,追尋到“安”。短片中的安想,生活在上海這座國際都市,是一位干練的時尚雜志編輯,工作瘋狂,用度奢華有品位,在意大利餐廳約會,在時裝秀場、體面的寫字樓工作,在精致明亮的公寓里生活,接觸的人群是名模和青年才俊。短劇跨媒體合作平臺的伙伴名單,包括:

網絡媒體Elle中文網,Youku(優酷)、Baidu(百度)、土豆網、新浪女性頻道、網易女人頻道等;

戶外媒體Tulip(郁金香傳媒);

平面媒體包括國內一線的時尚雜志《安25ans》《Elle世界時裝之苑》《嘉人Marie Claire》《名車志》等,雜志紛紛發行隨刊單行夾頁擴大宣傳。

第二季《安與安尋之美麗千尋》,兩岸人氣偶像加盟,網友可以進行每一集A、B兩個結局的自由選擇,還可贏取寶潔、多普達、愛馬仕、寶馬等商家送出的超值大禮。

2016年6月8號在湖南衛視首播的時尚劇集《是!尚先生》,由芒果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和力辰光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上海最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郭敬明擔任總導演。該劇以時尚行業為背景,講述風尚集團繼承人尚鉑燃,潛入自家的時尚雜志社,尋找母親離世真相,在人生的歷練中,遭遇了愛情與事業的雙重挑戰。該劇海報上的“Yes,it's love. Yes,it's fashion”,直截了當地點出了該劇的核心內容——時尚與愛情。主演陳學冬一向是時尚界的寵兒,私下里是位時尚愛好者,每次參加各大時裝周都會引來大家強烈的關注。此次在電視劇《是!尚先生》中,他自帶上百套私服,將自己獨特的時尚感,融入尚鉑燃這個角色里。另一位主演鄔君梅,美籍華人,首位被《人物》雜志評為“亞洲最美50人”的亞洲女星,也自帶了60多套私服參加演出。電視劇集以時尚行業為背景展開故事,時尚秀場、高檔餐廳、各種品牌展示貫穿劇情,觀感有如移動的時尚雜志。

以上情景描述和《安與安尋》案例從具象層面展示了本課題的研究問題緣起,消費信息遍布于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場景,傳統大眾媒介和新興的網絡媒體、社交平臺是最主要的消費信息傳播渠道。在我們熟知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之外,媒介建構起了一個立體的符號環境,彌散于日常生活當中,構成了我們生存空間的一部分。

置入宏觀的20世紀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的社會政治經濟脈絡中來考察,這一時期,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逐步邁入消費社會。在這樣一個進程中,媒介一直在引導和制造著大眾的消費需求,促推著資本主義社會消費文化的形成。新自由主義為推手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浪潮,消費文化作為現代性生活方式的代表,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傳播。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快速騰飛,從商品短缺時代進入大規模消費時代。進入21世紀,“白領”“小資”“中產”等社會階層,以及各類“精英”群體,迅速成長為中國社會引人矚目的力量,成為消費文化的重要符號意象和承載群體。羅德公關與精準市場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2016中國奢華品報告》顯示,在全球經濟低迷,奢侈品銷售大幅度下滑情況下,中國內地的消費需求依然穩定,42%的內地消費者仍計劃增加對各類奢華品的消費支出,且奢侈品的線上購物呈現上升趨勢。[1]此外,中國媒介體系引入市場機制的改革,雖然沒能在宏觀制度上改變媒介格局,但媒介在很多經營性的項目和消費娛樂類的內容上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市場自由和政治控制之間的博弈和動態的平衡態追求淡化了經濟、文化的政治色彩,給媒介和社會提供了協商空間。中國媒介從意識形態和實際運作層面在依然堅守“喉舌”功能的同時,逐步在市場競爭格局中樹立起受眾本位意識,媒介在國家意志之外,將越來越多的注意力轉向社會訴求,中國媒介消費信息傳輸總量的劇增,正是發生在這一時代背景下。

然而,這只是現實中光鮮的一面,離開更多被媒介所呈現的都市場景,一系列數據向我們展示的,是另外一番圖景。2008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DP)躍升至世界第三位,人均GDP排名卻是第104位。[2]2005年,世行大規模收集了國際可比性價格數據,將國際貧困線上調到每人日均1.25美元。當年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中國仍有2.54億人口每天的花費低于國際貧困線標準1.25美元。2009年4月8日,世界銀行發布了一份關于中國貧困人口的報告,依照國際標準,中國消費貧困人口的規模,僅次于鄰國印度,位列全球第二。[3]依照世行的貧困線標準,中國的貧困人口存在著巨大的城鄉差異,農村貧困人口占據了中國貧困人口的九成以上,而只有1%—3%的貧困人口分布于城市,貧困問題在農村地區更為明顯,但“整個國家高度分權化的財政體制卻持續地偏向城市”。報告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基尼系數持續上漲,從1981年的0.31上升到 2003年的0.45,收入不平等呈現持續擴大趨勢,即使考慮到城鄉差異,做了購買力平價調整之后,基尼系數也在迅速擴大,1990年是0.329,2005年是0.443。報告分析,兩方面疊加的結果,即城—鄉收入差距擴大,以及城市、農村內部收入的不平等,導致了收入不平等的加劇。報告指出,1994—2006年的12年中,國有企業和城市集體企業的就業人數減少了7300萬人,從 1.45億人下降到 7200 萬人。[4]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社會藍皮書(2009年)》顯示,2008年,中國城鎮人口的失業率大概是9.4%,其中85%是18—49歲的青壯年人口。[5]

最近十幾年來,中國的基尼系數一直在0.4以上,2010年前后,基尼系數略高于0.50,已經是處于一個比較嚴重的不平等的一個狀態。2012年,以家庭純收入計算的基尼系數為0.51,2014年為0.50。[6]

2016年,1%金字塔尖的家庭擁有中國30%的財產,而25%的居于社會底端的家庭財產擁有量,僅占社會財富的1%左右。中國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從教育機會到醫療保障,整體呈現擴大趨勢。[7]

歸結起來,當前中國現實消費環境的整體拼圖由兩部分構成:一方面,社會生產力整體飛躍,消費者處于主動地位,買方市場形成,內需存在著龐大的提升空間,商品短缺的賣方市場已成為歷史,一個包括“小資”“白領”的中間群體和各類“精英”群體正在迅速成長,并且在消費中尋求新的身份認同;另一方面,收入差距逐步轉化為社會鴻溝和消費差異,新的社會分層機制顯現,城市社會各階層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收入和消費差距,農民、城市失業人口、農民工及其他低收入人群收入低微,在生活機會、社會區隔、社會再生產循環圈方面都處于劣勢,購買力嚴重不足。

在這樣的現實情境下,媒介消費信息的傳播路徑為何,其意義建構方式是怎樣的?中國媒介消費信息傳播的軌跡是怎樣的,呈現出怎樣的獨特圖景和構型?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社會經歷著深層次的轉型變革,媒介的消費信息傳播與怎樣的力量存在著互動和鏈接?媒介消費傳播對于社會場域,尤其受眾的影響為何,其意涵如何得以呈現?本課題將竭力掙脫方法論民族主義[8]之囹圄,立意于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進程中中國社會轉型與媒介轉型背景下,媒介鏡像和社會現實相對照的視野下,以中國境內媒介,尤其是包括書報、雜志、廣播、電影、電視及互聯網在內的大眾傳媒的消費信息傳播為研究對象,回應新興媒體在消費信息傳播領域的迅速成長,在場域分析架構下,以空間、資本與權力為分析維度,試圖回答媒介擬態消費環境的基本型構、空間失衡、社會建構和傳播機制四個關鍵問題。

二 文獻探討

消費文化理論,是當前國內外對于媒介消費信息傳播研究的觀察視角和思考進路,關注傳媒在社會消費文化傳播中扮演的角色。

國內來看,現有文獻對于“消費文化”與“消費主義”概念在使用上界定模糊,有些地方存在爭議。以尹世杰和劉江為代表的學者主張,消費文化與消費社會產生的消費主義或消費主義文化是不同的概念范疇,它是人類在消費實踐中生產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或觀念財富,貫穿人類社會歷史。[9][10][11]黃平、董天策等人對此持不同意見,認為消費文化與特定的歷史階段相聯系,即消費主義和消費主義文化。黃平在《人民日報》上撰文指出,“所謂消費文化,或者如一些人所稱的消費主義文化,是一種以推銷商品為動力,無形中使現代社會普通大眾都被相繼裹挾進去的消費至上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12]董天策援引邁克·費瑟斯通(Featherstone,M.)在《消費文化和后現代主義》一書中關于消費文化的界定:“消費文化,顧名思義,即指消費社會的文化”,指出將“消費文化”與“消費主義”概念互換使用,不僅是國內多數學者的觀點,而且是西方消費文化研究的傳統。[13]研究者發現,在《消費文化》(Consumer Culture)一書中,西莉亞·盧瑞(Celia Lury)也是將消費文化與20世紀以來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進入消費社會的特定歷史階段相提并論,視其作為物質文化的一個特殊形式。[14]2008年9月,《文化研究》(Cutural Studies)雜志刊出一期消費主義研究專輯,2011年單獨出版。薩姆·賓克利(Sam Binkley)和喬·里特(Jo Littler)在序言[15]中,對消費主義(Consumerism)概念進行了厘清,提醒我們注意到,在英美社會里,消費主義一詞指代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是一種社會名稱的內涵,這種意涵面向上的消費主義呈現的是一種理性的、男性主義價值取向,與市場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意義上裹挾大眾的消費主義是針鋒相對的。這期專輯里收錄的文章,承襲費瑟斯通和盧瑞的概念理解,在研究表述中,將消費文化與消費主義在內涵等同意義上交替使用。本研究在概念使用上沿襲后一種路徑,認為消費文化與消費主義或消費主義文化指代的對象是基本一致的,即特定的消費社會階段的文化,但消費文化與消費主義或消費主義文化在意涵上,還是存在細微的差別:消費文化更具客觀表述與價值中立意味,而消費主義或消費主義文化的使用有意識形態傾向,包含價值判斷的意味。

(一)消費文化研究

國外對于消費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種路徑。

第一種研究路徑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取向的,關注宏觀社會層面的問題,主要代表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相關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異化勞動”“商品拜物教”和盧卡奇(Georg Lukacs)的“物化”理論是主要的理論淵源。研究者從擴張的商品生產和“需求”概念出發,對資本主義消費文化進行了批判。法蘭克福學派指出,社會制度和技術革新大幅度提升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商品生產擴張引起的消費商品等物質文化的大量積累情況,催生了資本主義社會新的需求,即通過意識形態操縱,將人類對于勞動的真實需要,異化為對商品無止境的“虛假需求”,使現代人淪為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不自由,不自知的,被“異化”的“單向度”的人。媒體的跨國界傳播背景下,這種研究思路,發展為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文化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意識形態功能研究視角。在《如何在迪斯尼樂園中成為一名將軍》一文中,多夫曼(Ariel Dorfman)與馬特拉(Armand Mattelart)指出,出于商業目的,迪斯尼通過其媒介產品,在歡樂溫暖的故事中不動聲色地向第三世界的兒童輸出了同質化的美國價值觀,這些觀念涉及對社會的基本看法,對事物的品味與模板化的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服務于迪斯尼的全球擴張戰略,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包含特定價值理念的信息,并且基于這些理念來建設他們的社會和家庭生活。[16]萊斯理·斯克萊爾(LeslieSklair)指出,全球消費資本主義體系,不遺余力地向第三世界推銷消費主義,誘導超越社會階段的、虛假的消費沖動,以維持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再生產和持續的利潤攫取,從而忽略對于他們自己社會發展階段,以及相應的生產能力和支付能力的思考。[17]

第二種研究路徑是文本取向的,關注意義的產生,分析消費個體層面上的情感快樂和體驗、欲望的滿足。這種路徑將消費世界看成一個個特定的文本,符號學是這種取向的重要理論工具和分析方法,關注消費文化給身體層面帶來的刺激與審美層面的快感植入。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將符號學引入消費文化研究領域,在其著作《神話修辭術》(Mythologies)、《流行體系》(Système de la Mode)中,巴特以“符號體系”的概念視角來看待包括時裝、食品、玩具、攝影等在內的日常消費文化,運用符號學方法進行意義的“祛魅”分析,揭示文本、符號神話背后真正在運作的社會關系。[18][19]列菲弗爾(Henri Lefebvre)在《現代世界的日常生活》(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一書中,從符號學的能指所指概念結構出發,考察了消費文化的符號學形態特征,并從應用維度對其進行了批判。[20]法國著名思想家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最負盛名的三部著作,《物的體系》(The System of Objects)、《消費社會》(The consumer society)和《符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是對消費文化符號價值最具影響力的思考成果,鮑德里亞認為,消費的必然結果,是通向對符號的積極操縱。[21]

第三種研究路徑來自社會學視角,關注個體和群體的消費方式。文本意義取向看到的商品和消費是一個符號世界的話,社會學視角的消費文化中,商品是一個個個體和群體的社會聯系和社會區別,是人們的教育背景,收入水平,職業類型等信息,人們通過商品向外界表征這些信息,建立和維護自己的社會地位,積極尋求與同類群體的認同。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和伊舍伍德(Baron Isherwood)研究了物的社會意義和儀式意義,指出一切物質商品都具有社會意義,物的秩序直接反映著社會的秩序,人們對商品享用過程在理性范疇內表達自己的過程,這種表達包括將其作為進入理想的社會階層的標簽。對于商品的使用,在于在任何場合泰然處之,并能恰如其分地消費,[22]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區隔》(La Distinction: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1984)一書中,將社會階級以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費的“趣味”為指標進行定義。他指出,消費及生活方式的審美趣味與家庭出身、教育經歷、職業類型和社會階層、群體密切相關,各個社會階層或群體在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兩個層面上,為“獲取地位性商品”而展開競爭,“新型文化媒介人”群體——提供符號產品生產與服務的新型小資產者和知識分子,正是產生于這一爭斗過程當中。[23]社會學視角的重要研究,還有邁克·費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的《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西莉亞·盧瑞的《消費文化》。研究者在這兩本著作中,探討了消費的風格化、消費文化的全球傳播、消費與生活政治等問題,這些都拓展了研究思路。

最后是消費文化與環境保護問題的視角,這種研究路徑伴隨著近年來環境保護運動在全球的興起而出現。美國紐約世界觀察研究所(Worldwatch Institute)資深觀察員艾倫·杜寧(Alan Durning)的《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的未來》(How Much is Enough: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the Future of the Earth[24]一書,從地球資源和環境保護的角度,論證了由更多的小汽車、空調、購物街所構成的消費主義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續的,努力說服人們轉變生活方式,打破無止境消費的惡性循環,建立量入為出的社會。這種研究視角關注公平貿易、血汗工廠、企業的社會責任等問題。《文化研究》雜志在2008年9月消費主義研究專輯當中,刊出多篇文章探討上述議題,反映出這種研究取向的受關注狀態。

此外,維爾納·桑巴特(Werner Sombart)的《奢侈與資本主義》(Luxury and Capitalism)、凡勃倫的(Thorstein Veblen)《有閑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堤清二的《消費社會批判》以及尼古拉·埃爾潘的《消費社會學》(Sociologie De La Consommation)等著作從資本主義的起源、制度經濟學、產業社會學等角度為消費文化研究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國內有關消費文化的研究主要來自文學批評與社會學領域。

文學或文藝學視角的研究,多探討符號文化與視覺文化主題。王曉明在《在新意識形態的籠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學分析》一書中,以廣告、時尚雜志、建筑、電影、酒吧、小說等種種新的消費文化現象為視角,探討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社會形態及新神話的主角。此外,代表性的研究來自陶東風的《90年代審美文化研究》《當代中國的文化批評》《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兼論文藝學的學科反思》,王一川《中國消費文化中的悖謬》,周憲的《視覺文化的轉向》《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研究》《從視覺文化觀點看時尚》,戴錦華的《書寫文化英雄》等。

在上述系列文章和刊物中,研究者主要的理論工具是西方文藝批評理論資源,從審美、視覺等角度,對新興的消費文化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行批評。

社會學視角的研究,有王寧的《消費社會學》《消費與認同——對消費社會學的一個分析框架的探索》,陳昕的《救贖與消費——當代中國日常生活中的消費主義》,姚建平的《消費認同》等。

上述研究為本課題的開展提供了中國語境下媒介消費信息傳播的重要理論思考和社會學實證調查的支撐。

(二)消費信息傳播與媒介

西方新聞傳播學領域關于消費信息傳播與媒介的研究,主要從兩個維度展開:

遵循經驗主義研究傳統,采用量化研究方法,針對媒介消費信息傳播的效果研究。這方面爍如繁星的成果主要來自廣告營銷和媒介社會學領域,探討廣告傳播對消費者態度、行為變化的影響,或媒介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展示對受眾個體認同、社會評價的影響等。

遵循批判研究傳統,以文化研究和傳播政治經濟學為理論支撐,沿襲上述消費文化研究當中的批判取向和文本意義分析路徑,對傳媒與資本、國家話語共謀,使本應具有獨立批判意識的公民淪為沉迷于商品占有的消費者的實踐進行批判。這方面衍生出許多重要的研究取向,如比較研究視野下的媒介帝國主義、性別研究視野下的女性主義和傳媒消費文化研究、亞文化群體與消費文化研究,等等。

中國新聞傳播學領域媒介消費信息傳播的研究,在研究取向上大多遵循西方的批判研究傳統,具體來說,呈現出兩方面的特點:

一是研究對象上,針對單一媒體或媒體文本進行研究,尤其集中在針對廣告、時尚雜志媒體的信息文化意涵上,即消費文化傳播內容研究上,鮮少涉及與媒介形式密切相連的“信息方式”[25]的研究。如邰小麗的《白領時尚消費文化——試論時尚雜志的價值經營哲學》、周春玲的《時尚雜志與大眾文化》、汪瀟的《廣告與消費主義文化》、劉柯蘭的《時尚雜志與消費主義文化研究》等。

二是研究思路和方法上,遵循文化研究或批判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路徑,關注微觀層次上,個體從媒體消費文化中獲得的情感快樂,夢想與欲望的滿足,或是在宏觀層面上,關注資本的逐利本性導致的對媒介消費主義文化的操縱問題,對其進行解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闡釋與批判。理論視角上,多從西方消費文化的理論話語中擷取資源,用以剖析傳媒現象。研究取向亦多集中于上述消費文化研究路徑的批判的政治經濟學和文本意義取向,如肖顯靜的《消費主義文化的符號學解讀》、楊魁、董雅麗的《消費主義文化的符號化解讀》、秦志希的《新聞傳媒的消費主義傾向》、蔡騏、劉維紅的《論媒介化社會中媒介與消費主義的共謀》等研究。

近年來,新生代的學者開始運用大數據、實證分析方法進入這個領域的研究,多集中在廣告、品牌傳播的效果分析上。

從國內外既有文獻來看,許多研究者都關注到了現代媒介是當代社會消費信息傳播的最重要載體和放大器,西方大眾文化理論對消費快感的貶抑態度,在媒介與消費信息傳播領域延續,研究凸顯了消費主義文化的問題。具體到中國的研究現狀來看,批判研究的相關理論在媒介消費信息傳播研究中占據著主導的話語權,以單一媒介及其文本內容為研究對象,批評其消費主義傾向。該領域的研究缺乏對中國語境下媒介消費信息型構與傳播的細致具體的考量,西方理論話語中的消費主義概念及其對消費主義嚴苛的批判取向,遮蔽了對于中國傳媒消費信息傳播與實在的中國經濟、政治、技術、社會之間聯系的更理性、更切近的思考。本書認為,這種研究路徑揭示了當前中國媒介消費信息傳播的某些文本內容層面的意涵面向,但媒介化生存是我們的現實生存狀態,對于單一媒介及其文本內容的研究已無法真實、客觀、立體地體現當前人們消費信息的接收狀態,對于媒介消費信息傳播的研究亟需回應現實的新視角。《媒介制造》(Media Making)一書的作者葛羅斯伯格(Grossberg)富有洞見地指出,不同媒體及內容的“區隔”,使我們看不到媒體之間及媒體與社會文化互動所構成的整體性。[26]本書提出“擬態消費環境”概念,為多媒介社會中消費信息的傳播研究提供整體性的思考空間。

三 研究思路

格雷厄姆·默多克(Murdock,G.)指出,許許多多文化研究成果在闡釋的范疇內徘徊,進行意義建構論述過程分析,缺乏將闡釋與制度面、經濟面、物質面結合起來觀察的視野,另外的一些研究,分析文化工業,卻很少或根本沒有關注這個產業真正的運作狀況。他認為,我們應“將各種傳播過程均涉及的兩個部分——具體的物質部分與曲折的符號論述部分,經濟的與文化的——打從構思階段,就要讓它們產生關聯,而不是一面倒向任何一個部分”。[27]李金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傳媒分析的架構:第一個最宏觀的層次是政治經濟學的分析,第二個層次是媒介社會學路徑的分析,第三個層次是媒介的文本分析,第四個層次是脈絡分析,看解釋社群(interpretive communities)從媒介獲得的意義。[28]

本書沿襲這種思路,提出“擬態消費環境”概念,以場域作為整體分析架構,擬體現出一種社會—傳媒—個人日常生活實踐的關系性研究路徑,分析國家與市場、與各種社會力量之間、市場與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復雜型構與動態鏈接在傳媒消費信息傳播領域的形貌。在認識論和方法論層面,本書取徑詮釋學,以演繹理解的方式,同時從文化研究與傳播政治經濟學中汲取學術資源,運用文本分析方法,探索媒介消費信息的建構、運作和意義生產方法,并以社會學式的切入點分析文本形構后的政治經濟脈絡,綜合考量媒介的文本、機構與受眾因素。

研究內容的主體分為七個部分。

第一章 探討擬態消費環境,社會空間,場域分析等關鍵性概念,確立概念框架和分析進路,從觀念層面上勾勒研究對象。

第二章 分析媒介擬態環境內主要的機構化行動者及其運動軌跡,剖析場域的基本構型及其意義發生建構機制。

第三章 討論媒介擬態消費環境場域內蘊的沖突、運動,探討媒介鏡像和社會現實交錯中所呈現的場域特征。

第四章 以場域的外部分析為進路,探討媒介擬態消費環境場域建構的外部動力機制。媒介擬態消費環境場域受到全球消費資本主義體系確立的規則影響,國家—市場—社會力量的鏈接對媒介擬態消費環境場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五章 以場域內部分析為進路,探討媒介擬態消費環境內部建構的動力機制。探討作為次場域的當代媒介擬態消費環境場域在將外部動力轉譯為內在邏輯,并爭取場域自主性的過程中,機構和個體行動者的策略和斗爭軌跡。

第六章 探討媒介擬態消費環境場域的傳播機制:中介和聚斂。以個案分析形式,探討媒介擬態消費環境場域對新聞場域、電影生產場域、日常生活場域的影響。

第七章 從消費政治的角度,探討媒介擬態消費環境中特定知識的生產和割裂的社會現實,從生活政治角度,探討解放政治后的生活方式選擇問題。


[1] 《中國內地奢華品需求依然強勁》,《周末畫報Business》2016年3月26日第8期。

[2] 《人大經濟論壇》2009年6月18日,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447285&highlight=2008%C4%EA%C8%CB%BE%F9gdp。

[3] 世界銀行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扶貧與經濟管理局:《從貧困地區到貧困人群:中國扶貧議程的演進》,《世界銀行》2009年6月17日,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EXTEAPCHINAINCHINESE/Resources/3885741-1199439668180/China_PA_Report_March_2009_chn.pdf。

[4] 世界銀行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扶貧與經濟管理局:《從貧困地區到貧困人群:中國扶貧議程的演進》,《世界銀行》2009年6月17日,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EXTEAPCHINAINCHINESE/Resources/3885741-1199439668180/China_PA_Report_March_2009_chn.pdf。

[5] 《中國社科院發布2009年〈社會藍皮書〉》(摘要),《中國新聞網》(2008年12月15日)[2009年6月16日],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8/12-15/1488153.shtml。

[6] 謝宇、張曉波:《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6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4、24頁。

[7] 《諾獎經濟學家:為什么中國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21世紀經濟報道》(2016年4月11日)[2016年4月15日],http://m.21jingji.com/article/20160411/herald/46324e62664af71955 be40607d2f8134.html。

[8] 指脫離世界歷史和世界體系來討論民族國家內部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關系的思維定式。詳見趙月枝《國家、市場和社會:從全球視野和批判角度來審視中國傳播與權力的關系》,《傳播與社會學刊》 2007年第2期。

[9] 尹世杰:《加強對消費文化的研究》,《光明日報》1995年4月30日第7期。

[10] 尹世杰:《消費文化與消費主義》,《人民日報》1996年8月24日第6期。

[11] 劉江:《消費者行為研究的新視野:消費文化》,《北京商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12] 黃平:《面對消費文化,要多一份清醒》,《人民日報》1995年4月3日第11期。

[13] 董天策:《消費文化的學理內涵與研究取向》,《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10期。

[14] [英]西莉亞·盧瑞:《消費文化》,張萍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9—43頁。

[15] Sam Binkley & Jo Litter,Introduction:Cultural Studies and Anti-consumerism:A Critical Encounter,Sam Binkley & Jo Litter,Cultural Studies and Anti-consumerism,New York:Routledge,2011,pp.1-12.

[16] Ariel Dorfman,Armand Mattelart.Introduction:Instructions on How to Become a General in the Disneyland Club,Meenakshi Gigi Durham and Douglas M.Keller.eds.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Key Works,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6,pp.122-129.

[17] Leslie Sklair,Culture-ideology of consumerism,Ritzer,George. eds.The Wiley-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Globalization,Wiley Online Library,2018-06-08,https://on line library.wiley.com/doi/10.1002/9780470670590.wbeog 099.

[18] Roland Barthes,Operation Margarine and Myth Today,Meenakshi Gigi Durham and Douglas M.Keller.eds.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Key Works,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6,pp.99-116.

[19] [法]羅蘭·巴特:《流行體系——符號學與服飾符碼(序)》,敖軍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頁。

[20] 傅其林、趙修翠:《論列菲弗爾的消費文化符號學》,《文化研究》2009年第2期。

[21] 參見羅鋼、王中忱《消費文化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頁。

[22] Mary Douglas,Baron Isherwood,The World of Goods,Hove:Psychology Press,1996.

[23]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劉暉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24] [美]艾倫·杜寧:《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的未來》,畢聿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5] 馬克·波斯特借用馬克思的生產方式理論,提出了信息方式這一概念,旨在表明,“歷史可以按符號交換情形中的結構變化”被區分為不同時期。波斯特信息方式關注信息的存取方式及其構型(Configuration)。詳見[美]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結構主義與社會語境》,范靜嘩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3—20頁。

[26] 楊芳枝:《媒體與“真實”世界——評葛羅斯堡等人的“Media Making”》,《傳播文化》2002年第9期。

[27] [美]戴維·莫利:《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馮建三譯,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0—11頁。

[28] 李金銓、黃煜:《中國傳媒研究、學術風格及其他》,李金銓《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3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都市| 湛江市| 赤城县| 雅安市| 翁牛特旗| 淳化县| 绥化市| 绥阳县| 宜都市| 翼城县| 虞城县| 松桃| 安吉县| 上杭县| 奉新县| 镇巴县| 晋江市| 天等县| 邢台县| 中阳县| 广汉市| 徐水县| 界首市| 浑源县| 平乡县| 泌阳县| 石楼县| 郸城县| 尼木县| 饶阳县| 汕尾市| 竹北市| 饶河县| 佛山市| 清流县| 武威市| 阿勒泰市| 建始县| 新巴尔虎右旗| 共和县| 阿拉善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