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媒介擬態消費環境場域研究
- 周娟
- 2725字
- 2022-11-17 16:26:32
摘要
本研究提出“擬態消費環境”概念,指代與消費有關的信息或信息產品構成的環境,即消費的信息環境?!皥鲇颉笔瞧ぐ枴げ紶柕隙颍≒ierre Bourdieu)思想體系中起核心組織作用的空間隱喻,是作為權力的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的特定分布結構,關注意義是如何通過符號以及和生產符號的社會動因之間的聯系而相關生產的,試圖在“詮釋”和“制度”之間架構聯系。本研究將媒介消費信息傳播納入擬態環境的次級環境視域,從社會空間角度切入研究,以場域分析為進路,為媒介擬態消費環境研究提供一種聯結宏觀層面上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中觀層面上的媒介組織信息生產分析以及微觀層面上的文本和受眾接收分析的架構,探求實現多重媒介環境中消費信息傳播研究的空間轉向,為多媒介社會中消費信息的傳播研究提供整體性的思考空間。
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進程中中國社會轉型與媒介轉型背景下,媒介鏡像和社會現實相對照的視野下,以中國境內媒介,尤其包括書刊、雜志、廣播、電影、電視及互聯網在內的媒介消費信息傳播為研究對象,回應新興媒體在消費信息傳播領域的迅速成長,在場域分析架構下,以空間、資本與權力為分析維度,對媒介擬態消費環境的基本型構、空間沖突、社會建構和傳播機制四個關鍵問題展開了研究。
媒介是我們生存于其中的環境,與由江河湖海、日月星辰組成的自然環境、由現實的蕓蕓眾生、紛繁世事連綴起來的社會環境并置,它是一種象征性環境,由技術和各種符號組成,構成我們生存于其間的生存環境。媒介的內容和形式是一體兩面,研究既應給予媒介擬態環境當中信息的內容面向足夠的關注,也應充分考慮長期被遮蔽的擬態環境的空間結構面向,特定的媒介形式影響著信息傳播方式和架構方式,這些都應被納入分析視野。消費信息傳播的意義,既源于其內容,又源于信息形式,媒介形式不是傳統認知上的中立渠道,它本身承載著意義。擬態消費環境是媒介內容和形式的復合體,是由消費信息構成的符號—感知和社會空間,建構于多種媒介共存的動態互動中。圍繞著消費,擬態消費環境通過場景展示和意義的詮釋,建構了一個另類的社會空間:它將物理空間與消費場景剝離開來,打破兩者傳統上看似天然的結合關系,讓消費場景與媒介結合起來,成為一種流動的空間。這種流動的空間在與現實消費空間的交錯互動中,衍生出全新的社會環境,而我們生存于其中。
研究按照消費信息的傳播量和影響力確定考察目標,對廣告、影視劇、生活時尚類傳媒三組主要研究對象展開分析。大眾傳媒曾經引以為傲的消費信息傳播方式的累積和遍在效果,正在被新興的媒介形式所挑戰或延伸。獨立雜志、時尚博客、微信公眾號營銷、微電影廣告等新興的媒介形式,以其參與式、互動式和個性化的用戶體驗,結合大眾傳播形式和口碑傳播,成為這個場域的新進者,在某種意義上挑戰了、亦在某些層面上延伸了傳統媒體的傳播理念和形式。中國正在轉型的媒介傳播模式和流行文化的興盛為“消費精英”空間的生產提供了關鍵而重要的機會。
以現代性、全球化的生活方式為訴求,以中國新興社會階層的審美情趣與生活愿景為標桿的媒介“消費精英”空間生產,呈現出明顯的階層化取向。消費精英空間的景觀文化和視覺修辭,和消費主義文化脈絡里對于感官享受的追逐是內在契合的,媒介的“消費精英”空間迥異于歐幾里得式的靜止狀態,變動不居才是其本質所在。“消費精英”空間中,“世代”成為一種營銷手段,既通過消費品的世代更替,也通過目標消費群體的世代劃分,拓展消費客體。媒介擬態消費環境中,“泛消費化”是一種持續的狀態,消費客體不斷演變拓展,媒介在全球范圍內嫻熟操弄一切可作為消費品的元素,將其重組以合目的的系列行為完成了“消費精英”空間的拼貼?!跋M精英”空間與真實世界的消費現實既存在交集,又有錯位,呈現出明顯的生態失衡癥候。
“消費精英”空間建構于各種行動主體運用自身的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在該場域中持續競爭和協商所產生的張力之中,它是全球化語境中匯集于擬態消費環境場域的各種結構性力量交匯而生的圖景。中國媒介擬態消費環境場域,位于全球消費資本主義體系這樣一個大的權力場域當中,消費是全球體系的一種關鍵性的經濟需要,也潛移默化地實現了一種對社會文化的重建,而新自由主義更是為全球消費市場的開辟提供了合法化理由。全球消費資本主義體系的確立,給全球與國家的關系帶來深刻變革,中國國家—市場—社會關系處于急劇的變革重構中,國家—市場—各社會階層之間的鏈接互動,深刻影響著身處此場域架構內的中國媒介體系改革重組方向與進程。媒介組織有著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的雙重追逐目標,在逐步市場化進程中,依然擔負意識形態功能,呈現出新的傳播與話語策略?!靶滦臀幕浇槿恕痹趫鲇蛑凶非蟛町?,獲取符號權力,積累文化資本,并通過文化資本獲取經濟資本。特定階層的受眾有一定經濟資本的積累,通過媒介尋求身份認同和階層歸屬。場域中各種行動者運動軌跡交錯的張力網絡,呈現出媒介擬態消費環境建構的內部動力機制。
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是一種組織原則,以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的交叉結構為基本框架,它組織著場域內部,也界定了場域之間的相對位置,不同場域在互動中逐漸確立邊界。媒介在現代社會的中介角色,使得“消費精英”空間在不同場域間產生一種聚斂,聚斂產生的引力場將其他場域拉近位于更大的權力場域,向經濟資本靠近,消費信息確立的原則、風格及其影響,浸潤到其他領域,成為一種通行的經濟和社會信念。新聞場域逐步向經濟場域方向遷移,傳統意義上的硬新聞領域被軟化,政治領域亦通過此中介感受到經濟場域的影響,文化生產場域內武俠電影的文化和結構轉型,實質上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社會深刻變革下,混雜著現代性追求、市場話語和快感消費邏輯的過程和型態。媒介將遠方的生活帶到受眾日常生活空間,促動了受眾日常生活場域的現代化和全球化轉型。媒介特定社會知識的生產,對于不同的受眾群體和社會階層而言,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也促成中國社會轉型期消費政治和生活政治的出現。
美國式的消費資本主義發展路徑帶來了環境污染、階層差距擴張等問題,生活政治關注多樣性全球化進程的可能性以及進程當中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和自我實現問題。生活政治理念倡導的個體生活方式多元化選擇態度,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朝向一個由公民媒體領域、社會性媒體領域、市場性媒體領域、專業性媒體領域共同建構的媒介擬態消費環境空間的理想模型。這樣一個更多元的、帶有理想性色彩但又處于實驗進程中的媒介信息來源體系構想,可以限制媒體過度卷入少數人的“壁龕”市場,讓大多數人喜歡的內容進入大眾視野。生活政治博弈中,國家、媒介、受眾等行動主體在市場機制完善過程中的良性制衡,是媒介擬態消費環境生態優化的可能路徑。
關鍵詞:媒介擬態消費環境;社會空間;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