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方翻譯學的發展歷程
在展開翻譯學元理論研究之前,有必要先對翻譯學發展做出梳理。為此,本章首先陳述西方翻譯學的發展歷程[1]。按照翻譯學界通行的觀點,霍爾姆斯于1972年發表的會議論文《翻譯研究的名與實》標志著翻譯學的誕生。在40余年的發展過程中,西方翻譯學經歷了數次理論格局的轉換。姜秋霞和楊平曾中肯地指出,翻譯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的時期:前理論期(又稱經驗期,公元前3世紀至20世紀50年代末)、語言學理論期(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多元理論期(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2]。到目前為止,翻譯學的發展依然未脫離這一路線。有據于此,本書沿用這一劃分,對西方翻譯學的發展歷程進行呈現[3]。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陳述前理論期,就忠實、通順、美感三個主要價值訴求予以展開;第二節陳述語言學理論期,展示雅各布遜和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等人的前期理論鋪墊、奈達的對等學說,以及對等理念在語言學翻譯理論中的各種延伸;第三節陳述多元理論期,集中于功能與交際、文化與描述、解構與顛覆的主題,展示多元化價值導向下各個翻譯學流派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