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始社會
一 原始社會概況
1.人類社會的產生
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極為漫長的階段,它從人類產生開始,直到人類社會出現國家為止。地球上早就有了生命的存在,而人類只有約三百萬年的歷史。人是從猿進化而來的,不同于動物的一點是人能夠勞動,能夠制造工具,并利用工具進行生產。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中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1]
恩格斯指出:
我們的祖先在從猿過渡到人的好幾十萬年的過程中逐漸學會的使自己的手能做出的一些動作,在開始時只能是非常簡單的。最低級的野蠻人,甚至那種可以認為已向更近乎獸類的狀態倒退而同時軀體也退化了的野蠻人,也遠遠高于這種過渡性的生物。在人用手把第一塊石頭做成石刀以前,可能已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時間,和這段時間相比,我們所知道的歷史時間就顯得微不足道了。但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邁出了:手變得自由了,并能不斷掌握新的技能,而由此獲得的更大的靈活性便遺傳下來,并且一代一代地增加著。
所以,手不僅是勞動的器官,它還是勞動的產物。只是由于勞動,由于總是要去適應新的動作,由于這樣所引起的肌肉、韌帶以及經過更長的時間引起的骨骼的特殊發育遺傳下來,而且由于這些遺傳下來的靈巧性不斷以新的方式應用于新的越來越復雜的動作,人的手才達到這樣高度的完善,以致像施魔法一樣產生了拉斐爾的繪畫、托瓦森的雕刻和帕格尼尼的音樂。[2]
可見,勞動和制造工具用于勞動,對人類的形成多么重要。今天有學者也強調:“在數百萬年的時間里,古人類群體中的突變最終導致了更適應自然選擇的變化——雙足行走、制造工具、食肉等行為。這些變化使得這一群體相較于其他陸生靈長動物而言,更加具有優勢。”[3]“工具的使用使人體結構發生了改變?!?span id="7vox781" class="super">[4]
中國是世界上早期人類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F已發現的我國境內最早古人類化石是在巫山縣發現的“巫山人”,絕對年代距今約200萬年。超過100萬年的直立人化石有“元謀人”、“藍田人”和“鄖縣人”。距今20萬年前,是智人開始形成的階段。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早期智人是“大荔人”,其體質顯示出正在形成中的黃色人種的某些特點;晚期智人形成時期,無論是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還是廣西的“柳江人”,都帶有原始黃種人特征。[5]
從地質年代上講,人類社會主要處于第四紀冰期。第四紀冰期(冰川期)大約始于200萬—300萬年前,結束于1萬—2萬年前。在地球處于冰川期時,氣溫較低,天氣相對寒冷,對主要依靠自然提供生存條件的人類來說,發展演進就會很緩慢。“大約兩萬年之前,最后一次冰川期形成的堅冰開始融化。大約公元前8000年,全球氣溫已經穩定在與今天大體相當的水平上。大約公元前5000年,世界已經呈現出與今天相差無幾的面貌。”[6]大約在1萬多年前,人類社會進入了發展演進較快的階段。這與全球氣候的變化有利于人類生產生活應是有緊密聯系的。
在漫長的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長期主要靠采集和漁獵生活,強烈地依賴大自然提供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只有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求得生存,因此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共同勞動、共同支配勞動成果。
原始社會是全人類都經歷過的歷史發展階段。“整個人類的歷史是從原始公社制度占統治地位的時期開始的。這是全世界各族人民都經歷過的一個社會經濟形態?!?span id="an3vmku" class="super">[7]原始社會這一概念的英文是“Primitive Society”;不管是中文還是英文,“原始”(Primitive)都具有“最早時期”或“最早階段”的含義,并且給人們一種非常落后的印象?!啊忌鐣拍顏碜詺v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形態發展的‘五形態’學說。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五種社會形態’的第一種形態,是以生產資料原始公社所有制為基礎的社會?!?span id="rp9f7rp" class="super">[8]
學術界對是否存在著原始社會,看法并非完全一致,也有學者認為沒有原始社會。例如,C.R.霍爾皮克就曾發表過文章《存在一個原始社會嗎?》。文章介紹了有的學者認為沒有原始社會:關于原始社會的理論是一種關于從來就不存在的事物的理論。不過,霍爾皮克在文章中認為,有關學者否定存在原始社會的嘗試是“徹頭徹尾的失敗”;“他們真的可以與宣布地球是平的那些古怪的現代地理學家們有一比”。[9]
2.原始社會的發展
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階段,從主要生產工具發展水平講,可以分為兩大時期,即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很漫長,人類自誕生以來主要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已到了原始社會末期。學術界也有這樣的看法,在新石器時代之后,還有一個“金石并用時期”。
原始社會末期與國家產生后的奴隸社會之間有一個較長的演進過渡期。這個過渡期主要發生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演進到奴隸社會,是發生在新石器時代還是發生在金石并用時期,現在看來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很可能情況是這樣的,有的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就進入了有國家的社會形態——奴隸社會階段,有的地區在金石并用時期才進入到奴隸社會階段。這也許正好體現了世界歷史發展的不平衡性。關于這一點,在第二章考察奴隸社會時,我們還會討論到。
原始社會,從社會組織結構來講,可以分為原始群階段、血緣家族階段和氏族公社階段。氏族公社又分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在原始社會時期,顯然世界各地發展是不平衡的,世界各地區進入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并非同步。這正如世界各地區進入文明階段形成國家一樣,也不是同步的。一般而言,父系氏族公社是產生貧富分化、形成不同階級從而向國家過渡的歷史發展階段。
在原始社會,人們長期依靠自然條件提供的食物生活,就是主要靠采集和漁獵生活。到了原始社會末期,才逐漸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并出現了兩者的分離。
相對于后來人類的發展進步,原始社會的確是非常落后的。因此,原始社會也不被人們認為是“文明的社會”。人類文明的產生與國家的形成可以說是同步的。人類在地球上已存在了約三百萬年,但文明時期只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一個短暫的階段,人類生活的漫長歲月屬于野蠻落后的原始社會。世界各個地區都經歷過漫長的原始社會,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人類的原始社會,學術界不稱為文明社會,也是有共識的。人們通常習慣地說“人類社會有幾千年文明史”。我們也一般地講: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這里“文明”的標識是什么呢?關于這一點,學者們會有不同看法。我們認為文明的標識主要是國家的出現。而國家是原始社會后期,在社會發生貧富分化,出現階級并產生了激烈的階級矛盾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而這正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社會也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盡管這種發展進步的步伐十分緩慢。不斷發展進步是人類社會總的趨勢,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也是如此。
討論原始社會時,有學者指出:“原始社會沒有一個單一的最高權力來維持和平與提供防衛”;社會上存在著幾層權力結構,“最高政治權力”不是像今天的國家那樣直接實施于個人,而是實施于次一層次的群體;最高政治權力不受“個人自由”的限制,而受“群體的權威”或“酋長的權威”的限制。[10]這也說明在人類的原始社會階段,沒有國家,因此也沒有單一的最高國家政治權力。
人類社會在原始社會時期雖然發展緩慢,但也是不斷發展的,有著發明創造和技術進步?!翱茖W技術的歷史和整個人類的歷史同樣古老。”[11]
石器是人類早期制造的勞動工具。最初的石器主要是打制石器,把石塊打碎,挑選形狀合適的碎塊當作砍砸器、刮削器、手斧等。
在舊石器時代,火的使用是人類的一個標志性進步。首先,人類學會了利用天然火。我國境內,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已知道利用火了;距今約70多萬至20多萬年的北京人,不僅懂得用火,還能保存火種。后來,人類逐漸學會了人工取火,如擊石取火、鉆木取火等?;鸬氖褂么龠M了人類自身的進化,提高了人類的自我防護能力和活動空間,同時也為人類新的發明創造提供了條件。
在舊石器時代,除了制作石器工具外,人類還制造多種多樣的工具,如木制工具、骨器(魚鉤、魚叉等)。
舊石器時代一個重大創新是弓箭的發明。弓箭發明于舊石器時代后期。我國至少在2.8萬年之前就有了弓箭,實物證據是發現于山西朔州市峙峪遺址的石鏃。[12]恩格斯曾指出:“弓、弦、箭已經是很復雜的工具,發明這些工具需要有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較發達的智力,因而也要同時熟悉其他許多發明?!?span id="yhiezqu" class="super">[13]弓箭的使用使狩獵的范圍擴大,效率提高,還使單個的人有行獵的可能。
在舊石器時代末期,人類已有了相當豐富的技術發明物,如棚舍、縫制的毛皮衣、袋、桶、獨木舟、鉤、擲槍等。[14]
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后,生產工具有了較大的改善。人們能夠制造精細的磨制石器,學會了在石器上鉆孔;石器的功效更高、類型更多、用途也更專一。新石器時代代表性的生產工具是石斧、石鏟、石鐮、石刀、石鋤、石犁等。在新石器時代和金石并用時期,人們能夠制作精美的玉器。我國古人在玉器制作上取得了尤其輝煌的成就。
在原始社會后期,人類也能制作各類陶器,有紅陶、灰陶、黑陶等?;鸬膹V泛利用促進了陶器的發明創造。此時,人們也能生產編織、紡織品,建筑房屋,釀酒等。在新石器時代后期,出現金屬加工,但金屬工具并未能完全取代石器工具,構成了一個金石并用或銅石并用的時期。
在金屬工具產生之前,人類社會的主要生產工具是石器。根據石器制作水平的高低,人們把原始社會主要劃分為兩大時期: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最早的石器時代稱作“舊石器時代”,大約從兩三百萬年前到1.5萬年前。人類歷史的絕大多數時間屬于舊石器時代。在這樣一個漫長的時期,顯然人類社會也是不斷進步的,只是前進的步伐十分緩慢。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只能制作粗糙的石器?!芭f石器時代的特點是使用打制石器”。[15]當然,在整個漫長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制作石器的技術也不是停滯不前的。
“新石器時代”是一個常見的重要學術概念,也是人類社會演進歷程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中國大百科全書》“原始社會”詞條講:新石器時代“最早約出現在公元前第8千紀”,即距今約1萬年。關于新石器時代起始年代,學術界是有不同看法的。不過,有學者指出:“把農業視為新石器時代的起始標志,也成為國內考古學界的重要學術觀點之一”;“在綜合各種因素的基礎上,把磨制石器視為新石器時代的起始標志似乎最為妥當”。[16]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制作石器的水平大為提高,能夠制作各種精美的磨制石器?!靶率鲿r代的特點是使用磨制石器”。[17]陶器的大量出現也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個特點。
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這個時期,產生了農業和畜牧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剩余財富不斷增多,出現了私有制和貧富分化,逐漸形成了不同的階級?,F在看來,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早期國家也有可能出現,社會進入奴隸社會時期。
新石器時代后期,世界一些地區出現了金屬工具,主要是銅器。但是,金屬工具還不夠多,而且銅器在堅韌度上相比于石器,優勢并不明顯。因此,存在一個“金石并用時期”。世界各地進入金石并用時期的年代并非完全一致,中國是進入金石并用時代較早的地區之一。我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銅制品出現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代。[18]也有考古專家認為:大約公元前3500年,我國進入了銅石并用時代。[19]《史記》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的說法,這表明黃帝之時人們已在開采銅礦、制造金屬器物了。
這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較快的時期。但是,在不同的地區,社會形態可能處于不同階段。在金石并用時期,有的地區已進入奴隸社會早期階段,而有的地區則可能仍然處于原始社會后期。實際上,在原始社會末期與奴隸社會早期之間有一個過渡時期,其社會形態顯現出復雜性。這一點,在后面的敘述中,我們將作更多的探討。
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發生了社會大分工。我國學術界撰寫古代史,多討論三次大分工問題,但對分工發生的時間有不同看法。這三次大分工是:農業與畜牧業的分離、手工業與農業的分離、商人階層的出現。這三次大分工主要發生在原始社會末期的新石器時代和奴隸社會的早期階段。
一是農業與畜牧業的形成。在原始社會人類長期依賴大自然提供的條件——食物生存,因此得“逐水草而居”,主要從事采摘和漁獵。原始社會后期,特別是到了新石器時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氣候的變化,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人們馴化了的農作物有小麥、大麥、小米、水稻、玉米、馬鈴薯等,馴養的家畜有狗、綿羊、山羊、豬、牛等。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標志著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化為食物的生產者。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為人類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食物,促使人口增長,擴大了原始社會人類共同體的規模。農業和畜牧業的分離是人類社會進程中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現了主要從事農業的農耕部落和主要從事畜牧業的游牧部落。
世界各地農業的出現(或曰農業革命)有先后。[20]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較早的地區?!霸诠?000年前后,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普遍存在著農業文化遺存,從其農業和家畜飼養業的發展程度看,脫離其起源階段已有一段歷程。這一時期陶器的形制比較規整,已脫離了陶器產生的最初形態。在這個區域內,還應存在早于公元前6000年的農業文化?!?span id="6wjqxah" class="super">[21]
關于這個時代的“農業革命”,有學者講:“可以解讀為包含兩種復雜適應體系的一個過程,一方面是人的體系,另一方面是動植物的體系,二者相互適應,但前者居統治地位,人的目的在于從某個地域獲得更多的物質和能量。因此,馴化對人類和由人類監管的少數動植物來說是有好處的?!迸c此同時,“農耕體系”得到發展?!斑@種農業體系不只定期引進新物種,還持續不斷地推出新技能,如犁、石磨等新工具,并努力確保土地保持肥力,如通過定期灌溉?!?span id="mj4igh7" class="super">[22]
農業和畜牧業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原始農業和畜牧業即食物生產的出現,是人類經濟史上繼掌握用火技術之后又一次偉大的革命,有學者稱之為‘新石器革命’或‘農業革命’。其偉大的歷史意義,就在于它開啟了人類社會從自然型經濟向生產型經濟的轉變,并為人類社會完成從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并最后向奴隸制的過渡,奠定了經濟基礎?!?span id="le4f2hf" class="super">[23]有學者將“自然型經濟”稱為“攫取經濟”,將“生產型經濟”稱為“生產經濟”?!叭绻f攫取經濟是依靠天然提供的產品為謀生手段的話,生產經濟則大為進步,它是人們以一定的生產工具,通過對土地的加工或對動植物的飼養和種植以增加產品的方法,故稱生產經濟。這是人類征服自然的重大突破。”[24]有學者強調:“農業革命讓人類邁上了一條大道,這條道路將直接通向現代世界的令人吃驚的復雜性?!?span id="yoynjhr" class="super">[25]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農業的發展,社會財富增多,對財富的不同占有導致社會發生分化。“農業生活方式”出現后,當社會變得越來越大時,社會成員之間的不平等也不斷增長,權力與獲取資源的權利逐漸被一小部分人掌控,從而導致“國家社會”(state societies)的產生。[26]
農業和畜牧業的分離就形成了社會大分工?!稗r民和牧民之間出現了更多的相互依賴,因為游牧民族需要農民生產的碳水化合物,而農民也需要牧民掌控的部分牛肉蛋白質及其他產品,如羊毛。”[27]我國學術界也有學者認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并非一定是通過農業與畜牧業的分離而出現的?!霸谑澜绺髅褡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經過不同的途徑完成的,一些民族通過游牧生產方式,從其余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出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另一些民族未經過游牧業階段,直接從采集和漁獵發展到農業經濟階段,較早地產生了經常性的交換,出現了私有財產和階級,這種情況相當普遍,因此,關于雅利安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表述就表現出了它的局限性。”[28]
二是手工業的出現。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的分離,不同人群之間特別是游牧部落和農耕部落之間的交換增多,這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如制陶、制革、紡織、釀酒、榨油等手工業也變得越來越專門化。這就導致了手工業與農業的分離。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第二次大分工。
三是商業發展與商人階層的形成。第二次大分工后,出現了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出現了專門從事交換的階層——商人階層;商業與農業、手工業分離了。這是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有學者指出:“除個別地區外,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是進入階級社會后才發生的?!?span id="hsljfmd" class="super">[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