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代序 堅持唯物史觀及其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原理,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形態歷史發展的道路*

* 原載《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動態》2019年5月14日第52期、5月15日第53期,正式摘要發表于《紅旗文稿》2019年第9期,收入王偉光主編《中國社會形態史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南開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王偉光

從當前意識形態斗爭的態勢和需要來看,捍衛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闡述中國社會形態演變歷史的本真事實,糾正歷史唯心主義特別是其變種——歷史虛無主義,對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科學性、純潔性和戰斗性,用唯物主義歷史觀武裝我們的干部群眾,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馬克思主義政敵否定和反對馬克思主義,往往集中火力否定和反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沒有歷史唯物主義就沒有辯證唯物主義,就沒有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恩格斯稱贊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認為“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1]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石,沒有這樣一塊基石牢固奠定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廈的基礎,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真理體系的全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作為一塊“整鋼”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辯證唯物主義也就沒有歷史唯物主義,沒有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沒有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前的一切舊哲學,其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是分離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偉大功績就是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結合起來,并率先運用于歷史領域,把唯心主義歷史觀從歷史領域徹底清除出去,創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建立恰恰是辯證唯物主義創立的標志,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的標志,是馬克思主義創立的標志。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諸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社會基本矛盾,人民史觀,階級和階級斗爭,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等,都直接觸動了資本主義最敏感的神經,撼搖了資本主義大廈的基礎,是一切馬克思主義政敵必欲除之而后快的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根基。

唯物主義歷史觀是最直接地指導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人民大眾展開反對一切剝削制度和反動階級的斗爭、翻身求解放謀幸福的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人接受馬克思主義,首先接受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而接受歷史唯物主義必定接受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觀點。中國先進分子學習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是為了尋找挽救中國的辦法。李大釗特別強調:階級斗爭學說是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內容,要解決經濟問題就必須進行階級斗爭、進行革命;如果不重視階級斗爭,“絲毫不去用這個學理作工具,為工人聯合的實際運動,那經濟的革命,恐怕永遠不能實現”。[2]毛澤東說,讀了《共產黨宣言》這本書,“我才知道人類自有史以來就有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初步地得到認識問題的方法論……我只取了它四個字:‘階級斗爭’,老老實實地來開始研究實際的階級斗爭”。[3]正是在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下開展了工人階級及人民大眾反對一切反動階級的階級斗爭,通過革命的手段,才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中國。

歷史唯物主義的對立面是歷史唯心主義,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是歷史唯心主義的典型表現。近年來,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突出表現在用歷史虛無主義取代歷史唯物主義上。一切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政敵首先挖掉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而一切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政敵又首先搞掉的是歷史唯物主義。堅持不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是堅持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試金石,堅持馬克思主義必定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必定反對歷史唯心主義。當前,反對歷史唯心主義首要的是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否定和反對歷史唯物主義,必定否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概括的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的科學原理,否定和反對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必然趨勢的正確結論。

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經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而達到共產主義社會的“五種社會形態”演變發展的一般規律(以下簡稱“五形態說”),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必然趨勢,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一個最基本的觀點。

否認和反對歷史唯物主義“五形態說”是一切歷史唯心主義特別是歷史虛無主義的通病。其表現為:有的根本不承認人類社會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必將經過社會主義的過渡而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這一人類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認為“五形態說”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臆造出來的,不是科學真理;有的變換手法,故意謊稱馬克思、恩格斯根本沒有提出過“五形態說”,“五形態說”是列寧、斯大林等后來人編造出來并強加給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制造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與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之間的對立和矛盾的假象,以混淆是非;有的則玩弄抽象承認、具體否定的伎倆,抽象地承認“五形態說”,但具體到對中國歷史與現狀的判斷,則認為中國沒有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曾幾何時,一些歷史課本、歷史讀物、歷史文述、歷史展覽、歷史陳列等不講人類經過“五種社會形態”的普遍規律,不講中國已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不講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中國也會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不講共產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而是用王朝更替史,或歷代藝術品發展史,或五花八門的歷史取代社會形態演變史。目前,以宗法組織、政治體制、文化形態演變取代社會形態演變,是史學界一部分人的看法。當然,許多人是避而不談社會形態演變問題的。更可笑的是有的中國歷史課本或讀物從三皇五帝講到末代皇帝,但在講到近代鴉片戰爭爆發、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樣大的歷史事件時,再也無法回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現狀,突然冒出了一個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須知沒有父母哪來的兒女?歷史是連續的,沒有封建社會哪來的半封建社會?沒有資本主義社會哪來的半殖民地社會?由此再向前追溯,沒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哪來的封建社會?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的科學理論,如同沒有父母就沒有兒女這樣最通俗的道理一樣,是不可否定的真理。

更有甚者,不承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高喊“資本主義萬歲”,認為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才是修成正果。須知資本主義也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必經的一個過程,前有封建社會,后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實際上,新的社會形態因素——社會主義社會已經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母體中孕育產生,將來必定代替資本主義,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以往階級社會歷史可以表現為王朝更替的歷史,但其實質絕不能歸結為王朝更替歷史這么簡單。這就好比一個人,作為新生嬰兒已在母體中孕育,然后出生,經過兒童、少年、青年、壯年到死亡。作為人類歷史的某個具體社會形態必然由生到死,這是不可推翻的歷史鐵律。

還有,一些歷史讀物、歷史展覽、歷史影視,往往只是從唯美主義角度而不是從唯物史觀角度,離開社會形態發展的一般規律,離開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離開階級社會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主線,單獨展示歷代文物和歷史人物,把歷史僅僅變成精美藝術品的展示史,皇宗貴族、才子佳人的個人英雄史,從而取代社會形態演變的真實歷史,取代階級社會階級斗爭的歷史事實,一味地“去政治化”“去意識形態化”“去階級斗爭化”。羅列王朝更替歷史、陳列藝術品、介紹歷史文物、展示文明載體,讓人們享受美的、藝術的、文明的感受和熏陶是完全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只有把一定的歷史事件、一定的歷史人物、一定的歷史實物放到一定的社會形態歷史條件下認知,才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態度。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是不可否定的,否定了就會犯顛覆性的根本錯誤。一切歷史唯心主義特別是歷史虛無主義,一般都在這個重大問題上反對馬克思主義。

唯物主義歷史觀是分析說明一切社會歷史現象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史觀分析認識社會歷史問題,就是堅持一切從社會存在出發來說明社會問題。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最根本的社會存在就是生產方式的存在,就是“經濟的社會形態”的存在。社會發展史說到底就是社會形態發展史。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社會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一切都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決定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出發,從而必須從生產方式所決定的人類社會形態出發來認識人類社會現象,而不是相反,這是唯物史觀不可違背的根本原理。

人類社會形態的演進,根源于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生產工具從舊石器升級到新石器,再到青銅器、鐵器,再到機器、電子、信息、互聯網、人工智能……生產力逐步提升,促使生產關系、生產方式不斷發生變化,從而推動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進步到奴隸社會,再進步到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當代資本主義雖強,但已經開始衰落;當代社會主義雖弱,卻是必然勝利的新生事物。從長遠看,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可戰勝的。譬如,原始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導致人們的分工發生根本變化,進而引起剩余產品出現,產生了私有制,代替了原始共產主義公有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結構的變化引發社會結構從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為私有制社會的形成奠定基礎。經濟結構的變化引起政治結構、階級結構、社會結構的變化,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經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這就是人類社會歷史的客觀發展規律,這個規律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有人謬稱馬克思從來沒講過“五形態說”,企圖否定社會形態演變的普遍規律,這顯然是站不住腳的。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深邃的歷史洞察力深刻剖析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而收獲的重要理論碩果,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研究、對人類歷史觀的偉大貢獻。馬克思雖然沒有就社會形態問題撰寫過專著,但圍繞這一問題留下了大量論述。馬克思在1851年撰寫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提出了“社會形態”(Gesellchaft Formation)概念。馬克思寫道:“新的社會形態一形成,遠古的巨人連同復活的羅馬古董——所有這些布魯土斯們、格拉古們、普卜利科拉們、護民官們、元老們以及凱撒本人就都消失不見了。冷靜務實的資產階級社會把薩伊們、庫辛們、魯瓦耶-科拉爾們、本杰明·貢斯當們和基佐們當做自己真正的翻譯和代言人;它的真正統帥坐在營業所的辦公桌后面……”[4]馬克思這里使用“社會形態”概念是為了表明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不同于以往的社會形態。根據日本學者大野節夫的考證,“形態”(Formation)一詞是馬克思從當時的地質學術話語中借用的,該詞在當時的地質學中用以表示在地殼發展變化的進程中先后形成的不同巖層,一個形態就是一個不同的巖層單位。可以看出,馬克思使用“社會形態”這一概念,意在表明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由不同的歷史層次、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社會樣態構成的。

早在馬克思主義創立初期,馬克思、恩格斯在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第一次提出人類社會經過五種所有制形式:(1)部落所有制;(2)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3)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4)資產階級的所有制;(5)未來共產主義所有制。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中說:“在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社會地位分成多種多樣的層次。在古羅馬,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在中世紀,有封建主、臣仆、行會師傅、幫工、農奴,而且幾乎在每一個階級內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階層。”[5]緊接著,他們又說:“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并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它只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斗爭形式代替了舊的。”[6]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提出了三大社會形態:“家長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狀態隨著商業、奢侈、貨幣、交換價值的發展而沒落下去,現代社會則隨著這些東西同步發展起來。”[7]1859年1月,在《〈政治經濟學批判〉 序言》中,馬克思關于五種社會形態的思想表述得十分清晰:“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8]在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中,馬克思充分論證了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到此為止,還不能說馬克思已然十分精確地提出“五形態說”。比如,雖然馬克思肯定“古代”社會之前還有一個社會形態,但他對原始社會形態的概括只是初步提到“亞細亞”的社會樣態。在馬克思那里,古代社會顯然指古希臘、古羅馬的奴隸社會,但“亞細亞”是指什么社會形態,其屬性是什么,馬克思當時意指原始社會,但尚未明確其科學定義。當然,亞細亞社會是否是原始社會,爭論頗多。后來,歷史學有了一定發展,特別是歷史學家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整理,提供了原始社會詳盡的研究材料,進行了深入的科學研究,這使馬克思對原始社會有了明確的科學界定,這一科學認識集中反映在1880年到1881年他對《古代社會》一書的摘要中。最后,恩格斯利用馬克思批語,經過研究,于1884年撰寫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清晰勾畫出人類社會發展“五形態”的歷史進程。這說明,“五形態說”內在地包含在馬克思、恩格斯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對社會發展形態的科學分期認識中,構成了系統的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反映了人類社會形態發展進程最普遍的規律。

還有人試圖以馬克思曾說的“三形態說”為借口,用“三形態說”否定“五形態說”。圍繞“三形態說”和“五形態說”的爭論曾一度產生某些思想混亂,有人認為“五形態說”不是馬克思的本意,不是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就其實質而言,“三形態說”與“五形態說”是一致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

所謂的“三形態說”,是有人根據馬克思“倫敦手稿”對社會歷史進程的看法而提出的一種論點。馬克思在這部手稿中指出:“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9]依據馬克思關于人的依賴關系、物的依賴關系、個人全面發展這三大階段的劃分可以認為,馬克思把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和產品經濟視為人類社會經過的三個階段。這就是一些學者概括的社會發展“三形態說”。

事實上,“三形態說”同樣反映了馬克思根據生產力發展的歷史狀況對社會發展形態所做的一種科學分期的看法。從馬克思表達的整個思想看,第一個階段的“人的依賴關系”實質上是自然經濟社會的特點。自然經濟社會橫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當然,隨著每種社會形態的進一步發展,其自然經濟特點就會逐步減弱,商品經濟特點會逐步增加。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生產力低下,分工不發達,生產的直接目的是生產者的自身需要,必然采取人與人直接互相依賴的辦法來克服工具落后的狀況。比如,原始人必須依賴于原始群體,幫工必然依附于師傅,這就表現為個人對他人、對社會組織的依賴。第二階段的“人對物的依賴關系”實質上是商品經濟社會的特點。在商品經濟社會中,生產發展了,人們生產的目的主要是交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物化成商品,產生了“商品拜物教”,人依賴于商品,處于物化的、異己的關系的統治下。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人成為商品、貨幣、資本的奴隸。第三階段的“個人全面發展”是商品經濟消亡以后社會的特點,有人把這個社會概括為產品經濟社會。在這個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消滅了舊式分工,產品極其豐富,人擺脫了物及其外部關系的束縛,成為人自身的主人、社會關系的主人、物的主人,人可以自由、全面地發展。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預見的共產主義社會。

不難看出,社會形態發展進程的“三形態說”與“五形態說”這兩種劃分,都是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社會形態演變進行分析得出的正確結論,二者的理論根據是一致的。[10]實際上,“五形態說”和“三形態說”是互為補充的。按照馬克思的原意,自然經濟階段基本是前資本主義社會,如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商品經濟階段是資本主義社會,人們概括的產品經濟階段則是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形態的社會。按照馬克思最初的預見,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而作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商品和貨幣,只遺留資本主義的痕跡,如資產階級法權等。可是,現實的社會主義是在相對落后的國家建立的,這樣的社會主義必然要經過市場經濟充分發展的初級階段。當然,“五形態說”和“三形態說”也是有區別的。

對于社會歷史發展的分期,人們可以根據需要對同一對象按特定標準從不同角度劃分。例如,以階級斗爭為線索,可以劃分為階級社會、階級過渡社會和非階級社會;以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為標準,可以劃分為原始公有制社會、私有制社會、私有制向公有制過渡的低級形式的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和高級形式的公有制社會……當然,任何科學劃分都不能離開以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以生產力發展狀況為判定標準,根據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直接考察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和特征。“五形態說”是馬克思關于社會形態劃分的主線索,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的主要內容。制造“三形態說”與“五形態說”的對立,以“三形態說”否定“五形態說”,徹底偏離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的正確的軌道。在20世紀90年代初,我專門就“三形態說”和“五形態說”的爭論寫過一篇文章——《社會形態理論與社會形態演變規律》,發表于1990年5月7日《光明日報》,對相關錯誤認識進行了批駁。

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最核心、最根本的要旨就在于說明,人類社會發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由不同的歷史階段構成,表現為不同的“經濟的社會形態”的演進,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同以前的其他社會形態一樣,只是人類社會歷經的一個歷史階段,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由興盛走向滅亡,人類社會形態必將馳入一個全新的歷史進程。

歲月更替,人世滄桑。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并不因時代的變遷而喪失真理光彩;相反,它依然以其宏大的世界視野、科學的理論價值,對當今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在概括社會形態發展本質時,剔除了大量偶然因素,舍去了活生生的事例,只是對歷史發展客觀邏輯的一種抽象,并不是對全部社會歷史現象的總匯,也不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可能出現的某種跨越、倒退等偶然特例,必須科學辯證地認識馬克思主義“五形態說”。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唯物史觀關于人類社會經歷了五種社會形態,只是講的一種總的歷史趨勢或者說總的歷史規律,并不等于說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必須完整地經歷這五種社會形態。事實上,迄今為止,有些國家和民族沒有完整地經歷這五種社會形態。肯定五種社會形態發展的一般規律,并不等于否定歷史的跨越,也不等于否定歷史可能出現的倒退等特殊情況。從科學角度看,作為人類社會演進的基本歷史趨勢,馬克思主義“五形態說”的概括具有充分的歷史依據。但也要看到,理論概括源于實際,但并不等于全部具體的歷史實際。“五形態說”只反映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普遍性規律,而具體的歷史發展不是單一的、直線的、絕對的,不是毫無偶發性、毫無特例的。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哪個地區是否可以有特例、有偶然的情況發生,是否都要依次經過同樣的社會形態發展階段,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沒有把它絕對化。他們從來不以認識歷史過程的一般規律為滿足,而是努力進一步探索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符合一般規律的特殊發展道路。

馬克思主義以“五形態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本身,也需要結合新的歷史事實和現實實際,不斷進行新的科學概括、總結和探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創立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過程中,其注意力和著眼點主要是放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但后來的實踐發展促使他們開始注意并研究西方國家和東方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不同情況,提出了非資本主義國家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可能性問題,修訂和發展了原先的看法,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他們通過對東方國家和民族發展道路的研究認為,在一定條件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走上非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社會形態的跨越式發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一般地說,像英國等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國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通向共產主義的必經階段。但他們又預言,像俄國那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走向社會主義。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闡述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必然導致社會主義革命這一原理時,并不排除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依各自具體的歷史條件所采取的特殊發展道路,并不排除某些落后國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可能性。當然,人類社會形態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不論任何特殊國家的制度與道路的特殊選擇如何,社會制度可以跨越,但生產力的經濟發展過程不可跨越。歸根到底,這一切皆取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由這種運動所決定和表現出來的歷史環境,以及客觀條件所決定的人的主體能動性的主觀條件。這個重要思想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意義,它告訴我們: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要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形態,一定要從本國具體國情出發,選擇適合本國特殊國情的社會主義模式,走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可見,馬克思、恩格斯關于非資本主義道路理論不是對人類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的否定,而是對該理論的深化和豐富。

研究中國社會形態發展歷史,要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梳理出中國社會形態演變的清晰脈絡,概括、提煉出在遵從人類發展普遍規律基礎上中華民族社會形態發展的獨特歷史和發展道路。

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存在于不同的國家、地區、民族發展的特殊規律之中,對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概括是從對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發展的具體歷史事實中總結、提煉出來的。人類社會發展“五形態說”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發展的特殊規律的抽象概括。要用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這個正確的“一般抽象”,來指導分析中國特色社會形態的演變規律,分析中國獨特的發展道路,梳理、概括出中國社會形態演變歷史和中國道路發展的特殊性,而不是把中國社會形態歷史和發展道路人為地編造為中國王朝更替史或才子佳人史。正如毛澤東指出的那樣:“中華民族的發展(這里說的主要地是漢族的發展),和世界上別的許多民族同樣,曾經經過了若干萬年的無階級的原始公社的生活。而從原始公社崩潰,社會生活轉入階級生活那個時代開始,經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到現在,已有了大約四千年之久。”[11]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民族工商業在一些地區獲得規模性發展,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如果沒有西方列強的侵入,中國也能自發地走向資本主義。毛澤東指出:“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12]到了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先于中國發展起來,將全世界的殖民地瓜分完畢。資本主義列強不允許中國再按照人類社會形態的一般發展規律,獨立自主地走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而迫使近代中國淪為受西方剝削壓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形態演進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中國的特殊情況決定其既不能走原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走過的資本主義道路,也不能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而要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再經過社會主義革命而不經過資本主義制度的痛苦,經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跨越性發展,走出一條非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社會形態和中國道路的獨特歷史。只有從社會形態演進層面予以理論剖析,才能認清中國社會形態歷史和發展道路的特殊性。當然,也決不能因為中國社會形態歷史和發展道路的特殊性而否定歷史唯物主義“五形態說”的普遍性,否定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理論的科學性,進而否定中國已經經歷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經過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終將向更高的社會形態過渡的必然性。

為什么否認唯物史觀必定否定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的理論,必定否定“五形態說”的普遍性?

第一,這樣做,可以直接否定階級社會的存在,從而否定階級和階級斗爭學說。不承認階級社會、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存在,否定馬克思主義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已經成為否定唯物史觀的“時髦”思潮。在階級社會中,人是分為階級的,是存在階級差別和階級矛盾的,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前進的動力。《共產黨宣言》指出,有文字記載以來“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13]。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加注:“從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會解體以來”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14]這對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后階級斗爭這一矛盾主線給予了精確概括。列寧指出:“階級關系——這是一種根本的和主要的東西,沒有它,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15];“必須牢牢把握住社會劃分為階級的事實,階級統治形式改變的事實,把它作為基本的指導線索,并用這個觀點去分析一切社會問題,即經濟、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問題”[16]。毛澤東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階級斗爭并沒有結束”,“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誰勝誰負的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如果對于這種形勢認識不足,或者根本不認識,那就要犯絕大的錯誤,就會忽視必要的思想斗爭”。[17]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首先就是階級立場,進行階級分析。有人說這已經落后于時代了,這種觀點是不對的。我們說階級斗爭已經不再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并不是說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不存在了,在國際大范圍中也不存在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一直是明確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觀點在《中國共產黨黨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上表述得十分堅定、明確。我們既要反對“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觀點,又要反對“階級斗爭完全熄滅”的錯誤認識,堅持馬克思主義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實事求是地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科學方法。當今仍有一些文藝作品和理論著述否定階級和階級斗爭的歷史事實,從而“虛無革命”“告別革命”“虛無中國革命歷史”、虛無唯物主義歷史觀。

第二,這樣做,可以直接否認社會革命的偉大意義,從而否定無產階級社會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按照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觀點,新的社會形態代替舊的社會形態是一場偉大的社會革命。當舊的生產關系已經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舊的上層建筑已經嚴重束縛經濟基礎的發展,改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之時,社會革命就將到來。社會革命表現為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新興階級推翻代表落后生產關系的反動階級的政治統治,表現為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政治統治、建立新的社會形態。當然社會革命還有另外一個意義,也就是狹義的社會革命,指在不改變政治制度和社會形態的前提下,通過調整、變革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環節,從而推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革命是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的,是代表先進生產力、先進階級利益的。維持舊利益、舊制度、舊統治、舊秩序、舊思想、舊習俗的一切反動階級總是貶低、否定、反對社會革命。資產階級及其政客們總是千方百計地反對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當前,在我國具體表現為“否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否定人民民主專政”這類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觀點。

第三,這樣做,可以直接否認意識形態的階級性,否定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意識形態學說。在階級社會中,人的思想具有意識形態階級性質,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決定意識形態上層建筑。在階級社會,人類思想的相當部分是具有強烈階級特性的意識形態。階級社會的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思想都帶有鮮明的階級性、政治性和意識形態性,這決定了階級社會的意識形態必然分為兩大對立陣營,貫穿著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后、真理與謬誤、革命與反動的意識形態斗爭。新興的革命階級要戰勝落后的反動階級不僅要進行政治領域、經濟領域、軍事領域的斗爭,還必須開展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只有在意識形態領域最終戰勝反動落后階級的意識形態,才能真正取得歷史進步的勝利。西方資本主義打出“普世價值”的旗號,抹殺意識形態的階級性和政治性,實質是企圖用資產階級的腐朽意識形態反對無產階級的先進意識形態,達到維護舊制度、挽救舊秩序的目的。“淡化意識形態”“去意識形態化”是典型的錯誤觀點。

第四,這樣做,可以直接否認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否定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一切反動階級都不承認人類社會發展的“五形態”的一般演進規律,不承認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把自己的政治統治說成是永不滅亡、常青永駐。資產階級向來侈言自己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亙古不變的“千年王國”,而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說成是虛無縹緲的或不可實現的臆想,認為它的出現不過是過眼煙云,最終歷史將在資本主義這里“終結”,從而達到否定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摧毀共產黨人理想信念追求的目的。

第五,這樣做,可以直接否定一切歷史進步性,從而否認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是歷史進步學說。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演變規律理論,人類歷史發展總體是向上、向前、向進步方向發展的,盡管有暫時的倒退,但歷史前進的步伐是不可逆轉、不可阻擋的。凡是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就是進步的,反之就是反動的,這就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歷史進步論。用這樣的觀點來看待歷史就是唯物主義歷史觀,否則就是唯心主義歷史觀、就是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真理,真理是打不倒的。恩格斯認為,在唯物史觀發現之前,人們對社會歷史的一切認識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唯物史觀從生產工具、勞動分工的發展,到生產力的發展,到所有制的變化,到生產關系的發展,到整個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從而引起整個社會生產生活的變化,到階級,到國家,到上層建筑,再到意識形態,形成了一個科學的認識邏輯。正是從這個基本分析線索入手,馬克思發現了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的秘密,揭示了資本主義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說明了資本主義必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必勝的道理。必須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我們的人民、教育我們的黨員,武裝我們的人民、武裝我們的黨員,才能獲得對人類歷史認識的全部科學解釋并指導中國的改革發展實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18]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2頁。

[2]《李大釗選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33—234頁。

[3]《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9—670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401頁。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頁。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頁。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頁。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08頁。

[10]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二者的理論根據根本不同。參見盧鐘鋒《馬克思的社會形態學說與歷史發展階段性》一文,《中國社會形態和歷史變遷的探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

[11]《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2頁。

[12]《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頁。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頁。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頁。

[15]《列寧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2頁。

[16]《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頁。

[17]《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231頁。

[18]習近平:《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 更好認識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人民日報》2013年12月5日第1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泉市| 土默特左旗| 青田县| 汨罗市| 丰原市| 聊城市| 宁武县| 台湾省| 岱山县| 襄垣县| 象州县| 垦利县| 三门县| 长沙市| 阿克| 彰化市| 辉县市| 朝阳区| 石林| 武清区| 新建县| 襄樊市| 临江市| 景洪市| 伊川县| 灵寿县| 慈溪市| 江源县| 民勤县| 田林县| 莒南县| 磐安县| 元氏县| 墨竹工卡县| 拉萨市| 毕节市| 哈密市| 云梦县| 沈丘县| 开原市| 万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