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河南瀕危曲種聲腔藝術傳承保護研究作者名: 楊冬梅本章字數: 961字更新時間: 2022-11-16 20:45:34
第一章 河南瀕危曲種的類型與價值
第一節 瀕危曲種的界定
近年來,瀕危曲藝問題已廣泛地受到我國音樂學家的重視,成為當代曲藝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學界對瀕危曲藝所面臨發展局面的嚴峻性有了共識;對瀕危曲藝與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認識日益深入;以記錄保存瀕危曲藝為主旨的課題在不同層面和范圍先后開展。這表明,瀕危曲藝已成為曲藝研究的一個新的重要領域,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這一問題的討論和實際工作之中。
首先,最重要的問題仍然是如何界定瀕危曲種。對此,研究小組綜合了各項因素共同核定的主要界定標準,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地域內曲種的普及率,如果該曲種的發展及流傳地區都已不為人知,并呈擴大趨勢,則走向瀕危邊緣。
2.曲種演出者的數量及年齡段分布比例,如果只有50—70歲年齡段的若干藝人在從事演出活動,青少年已失傳,表明已有瀕危先兆。
3.曲種的演出市場及場次,如果該曲種即使存在,但已經喪失演出可能的,或者說已經沒有演出市場及受眾群體,說明這個曲種的功能已嚴重衰退,已經面臨無法以其自然狀態生存與發展,正走向瀕危。這與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
其次,造成瀕危曲種的因素是什么?瀕危曲種之所以瀕危,既有曲種外部因素,如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娛樂的多樣化、審美變化等;又有曲種自身的因素,如曲種音樂、表達內容和演出形式不能適應社會需要等。
1.藝術屬性,大多瀕危曲種的傳承歷史已有百年以上,歷經數代藝人的創造和發展,已然形成獨立、嚴謹的藝術架構,并具有較原始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特征及獨具一格的審美特征和藝術價值觀。
2.地域屬性,瀕危曲種是集一個地域內歷史、社會、文化、人民生活的綜合體現,是地域內形成的自然藝術形態,反映了地域內厚重的人文主義精神,具有不可復制的屬性,更不可冠以“一種模式”進行研究。
3.文化屬性,瀕危曲種的發展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變遷的體現,擁有深厚文化的瀕危曲種是在民族文化藝術的自然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扎根于最樸實的民眾的喜怒哀樂中形成的,它隨著藝術這一載體在歷史的演變中,積淀和保存了地域人民最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
以上基于兩個角度六個方面對瀕危曲種進行了界定,但怎樣對待瀕危曲種呢?瀕危曲種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已面臨著瀕滅、消失的局面,但誰也不能規定若干個藝人去維持面臨瀕危的曲種。對研究小組來說,當前的任務是盡快地記錄和保存面臨瀕危曲種的音樂、唱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