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唯物史觀是關于社會發展的理論與方法

一 唯物史觀的方法論內涵

方法論是什么?需要從內涵和外延兩方面分析。從內涵上看,所謂方法論,就是關于怎么做的一門學問,是人們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是關于方法的一套理論體系。從外延上看,根據領域標準、研究視角標準等,方法論可以劃分為哲學方法論、數學方法論、力學方法論等。

方法論也是一個哲學概念,歸納和總結方法論,也是哲學的目標之一,正如有學者指出:“任何人如果在思維方法上從來不作基本的分析、質疑、論證并維護思維的確定性、明晰性,那就很難追蹤以自由、民主為基調的公共哲學的基本思路?!?span id="frujpwm" class="super" id="ref7">[2] 所謂世界觀,指的是人們關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樣”的根本觀點,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對哲學的理解來源于人的思考,與思考的內容相比,思考的方法更重要,如對范疇、原則、理論、手段等的思考,都是推動社會科學發展不可缺少的力量,并起重要指導作用。

可靠的方法論既來源于人的經驗觀察,又是人的理性推理的結果,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經驗觀察主要指主觀經驗范圍內的感性經驗,主要來源于人們對客觀世界的長期考察與經驗積累,有一定的客觀基礎。理性推理主要指依靠抽象思維的概念、判斷、推理等,主要來源于人們對事物的本質、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的認識。經驗觀察是客觀基礎,理性推理是邏輯檢驗,如果完全脫離經驗觀察而僅僅依靠純粹的理性推理,那么這種方法的客觀性、有效性和真理性就無從檢驗。這就決定了我們要想得到可靠的方法論,既要訴諸經驗理性層面,同時又要對已經形成的公共性知識進行理性推理,只有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才是真正地掌握并運用方法論。

唯物史觀強大生命力的地方,在于講求歷史性與現實性的統一,理論的現實基礎是由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性質、過程規定的,這一理論的統攝作用,是通過方法論體現出來的,是建立在經驗與理性、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基礎上的。唯物史觀強調社會發展應該重視方法的概括和總結,而不能永遠停留在社會現象的記述和整理上。由此我們認為,唯物史觀方法論作為一種對人的活動和社會歷史發展進行分析的工具,在性質上是客觀的、科學的,是能夠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真理就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頭腦中的正確反映,是與對象相符合的知識,獲得科學的方法,離不開真理的指導。這樣,唯物史觀就成為對獲得的方法論進行研究、修補、檢驗的真理,成為使各種方法論形成科學體系的基礎。

唯物史觀體現的方法論既是宏觀層面的思想方法、理論方法,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論意義,同時也是微觀層面的實證方法與技術方法,對具體問題具有操作性指導價值。正是由于唯物史觀所蘊含的關于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定性,這一理論指導下的方法論,不僅是社會科學領域的參考方法,而且它也越來越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研究的理論工具,如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對唯物史觀的方法論意蘊進行考察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人們從社會性角度研究人類繁蕪復雜的歷史進程的基礎,能夠為把握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尤其是能夠為揭示當今時代的中國社會發展提供方法論的基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可能性提供積極的方法論指引。

二 發展理論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

研究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不能繞過也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就是唯物史觀究竟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恩格斯曾將唯物史觀同進化論相提并論,指出:“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span id="bbkreta" class="super" id="ref8">[3] 進化論是自然界規律的大發現,那么,在人類歷史領域有沒有發展規律呢?如果有的話,其內容又是什么呢?

如果說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那么,這一“發現”與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的研究是緊密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說,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在研究人類社會時所得到的,并用于指導其研究工作的理論與方法。唯物史觀要回答的主要問題,就是人類社會為什么會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

發展是唯物史觀的題中應有之義。唯物史觀就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發展出現的問題中提出的。當馬克思主義總結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時候,已經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體系,那就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學術體系和方法論體系。馬克思、恩格斯從對比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對立出發,以闡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和矛盾運動為基本內容,堅持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核心理念。重新審視并勘定唯物史觀的理論內容,全面理解唯物史觀的時代價值,無論是對于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還是對于繼承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唯物史觀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疇構成的一個博大精深、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大體可概括為六條,科學集中地回答了六個問題:人類歷史是客觀的,物質因素是最終的決定因素,人類社會和歷史是系統聯系的整體,人類社會是運動發展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源,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梢哉f,唯物史觀既是科學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世界觀,也是總結人類生產、生活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論,為我們認識社會、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具有指導意義。

首先,唯物史觀的形成是建立在批判唯心史觀的基礎之上。我們在堅持和發展唯物史觀的過程中,會受到歷史唯心主義的干擾。正所謂不破不立,關鍵是立。唯物史觀之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在很長時間內,占據主流地位。唯心史觀與唯物史觀,二者在內容與方法上,有著本質的區別。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二者究竟誰為第一性,誰決定誰的問題,是任何社會發展理論都不能回避的基本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區分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根本標準。

唯心史觀,又稱為神秘主義歷史觀,它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意識是第一性的,社會存在是第二性的,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中,起支配作用的,是超自然的意志和力量,包括主觀精神、客觀精神,如人們的思想動機、帝王將相和少數的英雄人物的意志、上帝、神、“絕對觀念”、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等。因此,唯心史觀不承認社會發展的物質根源,更不承認社會發展有客觀規律,不承認階級斗爭,不承認人民群眾的創造者地位及決定作用。

唯心史觀在社會發展問題上抽離了社會存在,顛倒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地位。唯物史觀形成后,徹底否定、顛覆了唯心史觀對人類思想的束縛,為人類社會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道路和前景。唯物史觀的內容體系與唯心史觀反向對應。它是針對唯心史觀顛倒了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否定了物質資料生產的決定作用而言。針對唯心史觀把社會意識放在社會存在的第一性的不足,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中第一性的東西,是社會意識的根源,社會意識則是社會存在的派生物,是第二性東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這就形成了唯物史觀注重客觀,重視史實,正確處理客觀與主觀、史實與史識之間關系的理論品格。只有正確樹立唯物史觀,讓唯物史觀成為包括學術界、思想界在內的社會各界共同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并將其運用于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在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當中,分析和解決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歷史唯心主義才能不攻自破。

其次,唯物史觀的形成是建立在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之上的。恩格斯曾評價政治經濟學是重要來源的地位,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理論來自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4]。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如果離開經濟問題談唯物史觀,是不可能獲得正確的答案的。馬克思明確指出了政治經濟學對唯物史觀的作用:“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用來消除已經發現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發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經發生變化的生產關系本身中。這些手段不應當從頭腦中發明出來,而應當通過頭腦從生產的現成物質事實中發現出來?!?span id="gs4q2ta" class="super" id="ref10">[5] 這段話用了“不應當……應當……”的對比方式,明確了唯物史觀在揭示社會發展規律時的研究立場,不應當來自理論與經驗,不應當來自哲學闡釋,而應當來自現實社會的物質生產與交換,應當來自現實經濟問題,這正是唯物史觀的研究對象。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在論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時,以生產剩余價值為邏輯前提起點,全面考察資本的運行過程與本質,歸納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最后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系起來,實現共產主義。這一邏輯推理過程,與唯物史觀的形成極為類似。唯物史觀就是從最基本的社會的經濟形態研究出發,重點關注經濟關系、階級關系、社會等級制度和社會變革等內容,這是一個社會發展的現實基礎。唯物史觀如果完全脫離這些內容,避開經濟形態的研究去講社會發展,顯然是不妥當的。除了論述資本外,唯物史觀更關注人類社會的復雜性,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有一整套辯證思維論述,不是淺層次的感悟、經驗、智慧甚至是詭辯,而是真正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科學思想。唯物史觀研究的“政治經濟學”基因,特色是馬克思對資本運作的解讀,蘊含了唯物史觀的內容,即按照馬克思的哲學思維,可以發現政治經濟學保持了唯物史觀的思維模式。

最后,唯物史觀是關于發展方法論的覺醒。從事社會發展研究的方法有許多種,但是,真正堪稱康莊大道的科學路徑卻不會太多。對于新發展理念研究者來說,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過程中,如何總結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自身歷史使命的科學方法論,是需要認真反思的問題。當前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學習掌握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堅持從歷史辯證唯物主義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關鍵在于掌握唯物史觀的根本方法,只有方法正確、科學,才能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

唯物史觀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被豐富、創新。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中,馬克思總結了唯物史觀的核心內容,這一經典性表述是我們繼承與發展唯物史觀的思想源頭。馬克思闡釋說: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經得到就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革,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6]

這段話表述了唯物史觀的內容有三方面。第一,社會的基本結構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而成的;第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第三,社會變革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結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不相適應。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最基本、最核心的觀點,是馬克思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歷史進程出發,得出的關于社會發展本質與規律的概括。遵循這一觀點,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一切從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物質生產方式出發,而不是從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出發。

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先后兩次在《共產黨宣言》再版時的序言中概括了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1883年6月,恩格斯為《共產黨宣言》德文第3版作“序言”,認為唯物史觀是貫穿《共產黨宣言》的基本思想。他總結道:

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因此(從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即社會發展各個階段上被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之間、被統治階級和統治階級之間斗爭的歷史;而這個斗爭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壓迫和階級斗爭,就不再能使自己從剝削它壓迫它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下解放出來。[7]

在這段話中,恩格斯揭示了唯物史觀的核心內容有三點:一是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二是階級斗爭的動力作用,三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階級斗爭的本質及其必然趨勢。1888年1月,恩格斯在為《共產黨宣言》英文版所作的“序言”中,又重述了這一思想,并對這一理論的形成史做了進一步闡述。

繼恩格斯之后,列寧以及毛澤東同志等中國領導集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繼承了唯物史觀理論。列寧在《弗里德里?!ざ鞲袼埂贰犊枴ゑR克思》等文章中對“唯物主義歷史觀”進行了分析。列寧總結道:

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或者更確切地說,把唯物主義貫徹和推廣運用于社會現象領域,消除了以往的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第一,以往的歷史理論至多只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研究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探索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把物質生產的發展程度看作這些關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論從來忽視居民群眾的活動,只有歷史唯物主義才第一次使我們能以自然科學的精確性去研究群眾生活的社會條件以及這些條件的變更。馬克思以前的“社會學”和歷史學,至多是積累了零星收集來的未加分析的事實,描述了歷史過程的個別方面。馬克思主義則指出了對各種社會經濟形態的產生、發展和衰落過程進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徑,因為它考察了所有各種矛盾的趨向的總和,把這些趨向歸結為可以準確測定的、社會各階級的生活和生產的條件,排除了選擇某種“主導”思想或解釋這種思想時的主觀主義和武斷態度,揭示了物質生產力的狀況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種不同趨向的根源。[8]

列寧指出,唯物史觀雖然是歷史理論和歷史研究方法論,但是依然能夠貫徹和推廣到社會現象領域。通過對比唯心史觀,列寧歸納了唯物史觀的兩個開創性優點:一是把物質生產看作社會發展的根源,二是重視人民群眾活動的研究。這兩點是唯物史觀的理論原則,科學地說明了社會發展是一個復雜、充滿矛盾而又是有規律的過程。

唯物史觀不是假設,也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科學地證明了的原理。新時代中國的物質生產力、物質生產方式是什么?黨的十八大之前,“全面落后”是中國生產力的典型特征,十八大以后,生產力水平出現了巨大提升與飛躍,“落后的社會生產力”已經轉變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進步呢?從理論根源來看,就是因為馬克思所說的形成了“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

當然,物質生產力、生產關系不可能一成不變,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更重要的是,它們不但有自身變化,而且這些變化還會影響到上層建筑、社會意識的變化,變與不變的矛盾運動,構成了社會變革的常態。堅持一切從物質生產力、物質生產方式出發,重點是要看到它們在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每個階段都會呈現出新特點,新的風險、難題都是矛盾沖突的表現,我們要準確把握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以變革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來適應生產力水平,為生產力發展保駕護航,這是我們必須牢記的發展原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锦市| 精河县| 黑河市| 昌江| 黑河市| 晋江市| 敦化市| 金华市| 古蔺县| 陆良县| 察雅县| 济南市| 深水埗区| 瑞昌市| 高唐县| 措勤县| 政和县| 梅河口市| 东海县| 左权县| 友谊县| 抚州市| 宝鸡市| 八宿县| 绿春县| 灵宝市| 凤凰县| 政和县| 巴林右旗| 牡丹江市| 富川| 汪清县| 宁晋县| 元谋县| 洛宁县| 东宁县| 都兰县| 磴口县| 三河市| 林芝县| 马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