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唯物史觀與中國發展理論體系框架的提出

唯物史觀對社會發展具有方法論指導作用,這一點定位,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具有重要意義。進入19世紀后,社會科學方法研究形成了許多不同種類的方法,如實證主義研究方法、新歷史考據研究方法、“新史學”研究方法,與這些方法相比較,唯物史觀既與它們有相容之處,不是完全對立的,同時又有著自身非常不同的特點。從時間歷程上看,唯物史觀的方法已經提出并應用了一百多年,至今仍是史學研究領域中的科學的、有效的方法,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一 中國共產黨選擇唯物史觀的歷史必然性

唯物史觀與中國社會發展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基本問題。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現象與規律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唯物史觀既是歷史學領域的基本理論方法,也是指導社會發展的重要理論,深入研究和系統總結唯物史觀,并以之指導中國社會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使命。

中國共產黨對唯物史觀這一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真誠信仰,是唯物史觀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與應用的組織保障。同時,中國的革命運動和社會主義建設,則賦予唯物史觀以偉大的社會實踐意義。唯物史觀指導下的中國社會發展,最終應提升到社會發展理論體系的探索和建構層面,只有這樣,它才能具有普遍的價值意義,才能成為可以貫徹于社會研究中的原則。

從近代以來,建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個里程碑。建黨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也隨之傳入中國,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以唯物史觀作為指導思想進行治國理政,改革開放是堅持唯物史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推進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回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它是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也是中國對唯物史觀的創造性繼承與實踐。

19世紀末,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其中的唯物史觀內容也被先進分子所宣傳、接受。1903 年,留日學生馬君武較早注意到了唯物史觀的重要性,他在《譯書匯編》上發表《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附社會黨巨子所著書記》,說“馬克司(馬克思)者,以唯物論解歷史學之人也”[9],他認為馬克思把階級斗爭看作歷史發展的動力,所以稱馬克思是唯物史觀的奠基人。1905 年,朱執信在《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中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進行了簡要介紹。此外,日本社會活動家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神髓》、英國社會黨主席漢德曼的《社會主義經濟論》也譯成中文出版,在宣傳唯物史觀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此后,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無政府主義學派等,較早主動地譯介馬克思、恩格斯著作,雖然他們是有選擇性地介紹馬克思主義,不夠全面,但希望用唯物史觀解釋中國社會問題,成為傳播唯物史觀的主要力量。

十月革命后,中國先進分子對唯物史觀的研究和傳播出現了一個新高潮,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人對唯物史觀方法論科學性的認識。代表人物是李大釗,他主要宣傳唯物史觀,在解釋唯物史觀時特別注重方法論。1920年,李大釗發表《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一文,推動著唯物史觀在中國進入全面系統的傳播階段。隨后,李大釗又相繼發表《馬克思的歷史哲學》《史觀》《研究歷史的任務》《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等文章,嘗試用唯物史觀分析中國歷史。1924年5月,李大釗作《史學要論》一書,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專著。1924年,蔡和森作《社會進化史》一書,15萬余字,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為藍本,結合達爾文的社會進化論,并融入《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等主要觀點,系統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并引用中國案例加以說明,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奠基做了思想準備,被看作中國第一部以唯物史觀方法寫成的社會發展史著作。這兩本書對唯物史觀的概括和總結,超越了此前任何學術組織與政治力量對唯物史觀的傳播水平,這表明唯物史觀正以內容上的科學性,快速發展為一股較為強勁的思想潮流。20世紀學術界能自覺強調、凸顯唯物史觀“方法”的重要性,李大釗為第一人,他把社會發展的兩大基本矛盾和群眾史觀提到方法論的高度來認識,這一點,直接開啟了20世紀20年代以后將唯物史觀理解為一種“科學方法”的先河。

一旦認識到唯物史觀對社會發展的科學價值,中國共產黨就毅然倡導以此為遵循,踐行和體現它的科學性與指導性。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對唯物史觀的運用,主要還是在歷史學和社會學領域。新中國成立之后,當唯物史觀成為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科學理論、科學方法時,用唯物史觀的方法來研究中國的社會發展,便產生了積極的效果。此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發展就行進在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的道路上,形成了史學理論的方法運用和中國具體問題研究的良性互動。中國共產黨運用唯物史觀的內容與方法,將其作為研究中國社會的方法論取向,提出了許多有見地的發展觀念。

唯物史觀與中國社會發展相結合,既是中國歷史上最重大的變革,也為世界上渴望實現民族獨立、期望實現社會發展的國家樹立了一個榜樣。近代的先進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唯物史觀,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和歷史根源的。

首先,唯物史觀滿足了先進分子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需求。這一需求最初指向西方社會,近代中國內憂外患不斷,救亡圖存、求強求富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向西方尋求發展的真理。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方資本主聯合侵略中國,學習西方的可能性失去了。20世紀初,隨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開始傳入中國,唯物史觀猛烈地沖擊著中國傳統發展觀念,成為當時先進知識分子在社會發展領域思想解放、破舊立新的銳利武器。與此同時,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列寧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立起了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具有直接現實指導意義的科學方法。這一模式,為中國先進分子打開一扇新的窗口,那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走社會主義道路救中國。

其次,唯物史觀是一個科學的思想體系。它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運用、私有制的起源、階級斗爭的作用、人民群眾的決定作用等理論,具有辯證性和說服力,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樸素的唯物辯證法具有相似之處,中國人接受起來并不隔閡與陌生,反而能夠較為信服地接受,并能自覺將其作為改變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理論武器。正因為如此,自20世紀初期唯物史觀傳入中國之后,先進知識分子與這一理論就結下了深刻淵源,唯物史觀對20世紀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特點和趨勢具有深刻的影響,在激烈的社會革命、社會變革、社會建設中,唯物史觀的內容與影響也在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從早期傳入到廣泛傳播,從宣傳介紹到接受運用,唯物史觀在近代中國的發展進程中,不斷擴大自己影響力。按照唯物史觀分析,中國革命與建設是一個唯物的、歷史的、發展的過程。中國最大的國情是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這是唯物史觀與中國社會發展相結合得出的基本判斷。當前,對唯物史觀作為一種社會發展方法論的探索遠遠沒有結束,我們有必要不斷重新考察它的方法論內涵、具體要求,并在新時代的中國繼續充實與發展它。

二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發展思想的演進

雖然唯物史觀為人們提供了認識歷史和社會發展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一理論并未對社會主義國家應當如何發展給出具體的行動方案和建議。遵循唯物史觀的方法論,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以自力更生、自給自足為發展策略,實現了社會的全面變革和發展,形成了一系列關于中國發展的理論體系。這個發展理論體系無疑是符合唯物史觀基本原理與方法的,但是它并不等同于唯物史觀,而是唯物史觀指導下的結合具體的中國國情所形成的帶有規律性的認識。

凡一國之發展思想落后必導致一國之發展實踐長久落后,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事實。一個發展理論在國家綜合國力提升中的地位和作用,既受到世界國際格局的影響,也取決于自身特定歷史階段的現實實踐狀況。回顧歷史,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的社會發展理論發生過深刻的調整和變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唯物史觀指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踐,并在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論成果,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具體來說,主要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發展思想的奠基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思想的創立與發展階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思想的形成階段。

(一)社會主義社會發展思想的奠基階段:1949—1978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變了中國社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使中國走上了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面對西方國家施加的強大壓力,新成立的中國政府,主要以蘇聯社會發展模式為模仿對象,在有限的戰略空間內積極謀求自身發展,為維護新中國的主權獨立、加強工業化建設水平而努力。具體來說,主要發展措施有:第一,根據當時的國際環境,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方針。1949年之前,中國幾乎沒有任何工業體系和技術,只有一些殘破的造船廠、發電廠,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缺少技術、工人,工業產業幾乎為零起步狀態。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一五”計劃,按照“一化三改”(社會主義工業化與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以支持和保證國家工業化建設。第二,推動國家公有化建設。自1953年開始,中國農村合作化道路開始,以農民自愿為原則,逐漸推進。同時,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步進行,以加工訂貨為主的初級與中級國家資本主義形式,逐步轉入公私合營的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1956年年底,全國基本上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從體制上保證了重工業的快速發展。

工業化和國有化的發展政策,是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富有前瞻性的科學理論。如果沒有工業化,中國的工業產品的消費市場就會被國外產品壟斷,國家安全也就受到威脅,如果不推進國有化,工業化就難以為繼,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也就沒有說服力。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在全國如火如荼展開,農業國有化發展程度提高,與工業化道路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農業發展為工業發展服務,農業成為國家工業原始資本積累的重要支持力量,這是一條充滿艱辛的漫漫長路,也是新中國社會發展理論的典型特征。實踐證明,在不到30年的時間內,中國經濟從多年的戰亂中得到恢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國家有了相對完善的工業體系,相對合理的國民經濟體系,一定水平的工業規模,能走完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發展道路,成為世界主要工業大國之一,毛澤東同志的高瞻遠矚的工業化發展理論功不可沒。不過,由于沒有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面對西方國家封鎖形成諸多發展瓶頸,重工業優先發展,工業化的積累壓縮了生活開支,造成經濟發展不穩,人民生活改善有限,長期存在著普遍貧窮的事實。

毛澤東同志運用唯物史觀,最先提出了有關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理論體系的框架,對社會發展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問題的認識有獨到見解。他熟悉中國歷史,1919年,他較早接觸到了《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史》《階級斗爭》等著作,逐漸成長為中國第一批先進的馬克思主義者,明確提出“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這是事實”[10]。毛澤東同志用唯物史觀作為理論工具,把握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規律,分析中國近代社會的矛盾與性質,科學闡述了中國近代革命的任務、目標、對象、動力等一系列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又進一步深化,形成了關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同志十分強調歷史主義分析方法,指出要尊重中國歷史的辯證發展,他說道:“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11] 這說明,唯物史觀的歷史主義原則,是一種科學分析歷史的方法,能夠為近代中國的國情分析提供科學依據。

毛澤東同志對唯物史觀的最大建樹,在于重申了馬克思“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立場。他把這一觀點與中國革命宣傳結合起來,具體化為“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的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對群眾負責、一切依靠群眾與向群眾學習。毛澤東同志靈活運用了唯物史觀,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掌握和運用唯物史觀樹立了光輝典范。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思想的創立與發展階段:1978—2012年

改革開放以后,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并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思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斷豐富、成熟與完善。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工業上擺脫計劃經濟體制,農業上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具體來說,主要發展措施有:

第一,優化工業化發展結構。除了繼續堅持重工業發展之外,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輕工業也被提上日程,注重以輕工業增長為主導,采取改善人民生活第一、工業全面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工業化戰略,體現了工業發展結構的全面性,使重工業、輕工業相互促進、結構協調、同步發展。

第二,開展國有企業改革。通過解除國有企業全面公有化的單一機制,鼓勵私營和個體經濟的發展,積極引進外資投入,極大地解放了國有企業的生產力。在多種經濟成分的推動下,以家用電器和日用消費品為中心,中國進行了一場持續十余年的消費改革,社會發展活力大大增強。中國經濟在規模、技術、資金、人才、信息、渠道、體制等方面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多樣化、豐富化。

第三,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題。鄧小平同志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從理論上糾正了對社會主義的偏見,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讓中國人民富起來,而富起來的任務就是經濟發展和人民富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最直接的成就就是使中國總體上告別了短缺經濟,進入了豐衣足食的小康社會。

鄧小平同志非常善于運用唯物史觀解決實際問題,把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必要性及其現實意義等,闡述得十分透徹。1975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全黨講大局,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講話,突破了傳統社會主義模式,創造性地運用唯物史觀,不但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而且還大膽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深刻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社會主義沒有定于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等科學論斷。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利用唯物史觀,將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和對世界形勢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鄧小平同志強調唯物史觀對中國發展的指導意義,說道:“二十年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一條最重要的原則:搞社會主義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12]。不可否認,中國社會發展中出現過不同時期的曲折與倒退,這正是違背唯物史觀的原則造成的,中國共產黨能夠及時地依據唯物史觀,實事求是地糾正錯誤,體現了堅持與發展唯物史觀的自覺性。

此后,江澤民同志依據唯物史觀的生產力理論、文化學說與群眾觀點,將其與堅持黨的先進性聯系在一起,強調指出:“如果頭腦里沒有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就不可能以正確的立場和科學的態度來認識紛繁復雜的客觀事物,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13]他把唯物史觀的地位上升到與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以及指導思想緊密關聯的高度,構成“三個代表”這一完整的理論體系,科學地解決了在新的歷史時期“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胡錦濤同志將唯物史觀與科學發展相結合,堅持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理論特征,強調要學習掌握唯物史觀對社會本質與規律的認識,努力提高探索解決新時期基本問題的本領。“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這兩個發展理論,都表達了一個明確的宗旨:唯物史觀是用來說明現實、指導現實的,這就為中國在21世紀的社會發展理論建設奠定了基礎。它們對社會發展的一些重要理論問題都有涉及:如何處理先進生產力與落后生產力的關系,如何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地位問題,如何處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怎樣對待生態文明的問題,如何處理政治、經濟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問題,等等,都做了精辟的論述。

可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及時、果斷地將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發展成為新時期中國的主題。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中國社會發展轉型是成功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現代社會發展體系的建構,在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指導下,勇于拋棄意識形態籠罩下的陳舊理論,不斷調整發展思路,逐漸摸索出了一套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范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講話,再度點燃了中國經濟改革的激情,他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中國社會為什么要發展、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論述和思想,讓市場經濟全面取代計劃經濟,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中國社會發展引進了現代企業制度,資本市場開始崛起,開創了中國科學發展觀的淵源,為我們沖破政治意識形態羈絆、走向科學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扭轉了學術界對發展理論的“妖魔化”“牛鬼蛇神化”的研究路向,推動著唯物史觀視域下發展理論研究走向更加寬容、客觀、科學的方向。

在前30年經濟建設的基礎上,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社會發展,逐步消除了計劃經濟的體制弊端,形成了市場經濟下的有效激勵機制,推動資源重新配置,創造了史無前例的發展奇跡。但是也要看到,中國經濟被局限在工業化的狹窄空間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占據著主導地位,與人民生活有關的其他發展領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工業化道路無法創造出足夠的財富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無法滿足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發展依然任重而道遠。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思想的形成階段:2012年至今

20世紀中國社會發展出現了不曾有過的深刻轉折。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隨著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封建主義發展理論為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所代替;1978 年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社會發展理念的變革,在本質上都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都是時代的呼喚。作為西學東漸中的理論,中國主動選擇唯物史觀,不僅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表現出的鮮明的時代特征,直接影響到21世紀新時代新發展理念的提出。

發展理論只有在實際運用中才能有所發展,才能得到升華,并逐步形成有系統的認識。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開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新情況和新挑戰,中國人民對發展的愿望更加迫切,也更加具體。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唯物史觀,總結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深度思考中國社會發展與實踐中出現的新的重大問題,重新概括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在多個國際國內場合的重要演講和談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從歷史和現實、物質和精神、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角度,創造性提出新發展理念的偉大命題,目的就是要闡明中國是一個什么樣的發展程度和將要發展成什么樣的狀態,推動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思想——新發展理念的形成。

新發展理念提出了一些新見解:第一,關于創新發展,突出了生產者、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相互關系,把科技創新作為生產力的一個關鍵方面對待。第二,關于協調發展,認為應當從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狀態上把握一個時期的整體性。第三,關于綠色發展,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具有眼前的現實意義,還具有長遠意義。第四,關于開放發展,闡述了世界對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在世界發展中的重要性。第五,關于共享發展,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與判斷標準。可以說,與之前的發展理論相比較,新發展理念有了明顯的不同,它的理論創新主要表現在:一是視野更開闊,提出了許多新理念,二是思想更加解放,看到了更大局面,三是突破了一些傳統觀念禁區,內容更加全面。

新發展理念表明,新時代的中國,不僅要全面發展,還要有質量、有水平的發展,即更加注重人民主體的感受和存在價值。這是對之前中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集體的發展思想的繼承和創新,以高度的時代站位、以人民為中心的民本情懷以及寬廣的世界視野,實現了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史上的偉大飛躍,可以說,新發展理念不僅僅是新時期中國道路的經濟發展觀,更是新時期中國道路的發展立場和理論坐標。

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過程中,中國經歷了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有失敗的教訓,更有成功的經驗。雖然不同時代的發展理念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進步,使人民逐漸走出了物質匱乏時代。但是,傳統發展理念這種摸著石頭過河式的發展,有成就,也有弊端,舊發展理念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部分錯位,反過來可能制約社會發展,這些制約性的凸顯,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傳統發展理念的滯后和對新發展理念的呼喚。

通過對不同階段中國社會發展理論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認識:真正的社會發展不僅僅是在順應歷史,而是在科學方法論的指導下通過實踐在改造客觀現實。對社會發展理論的總結和概括,將會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得到進一步加強。一方面,沒有理論就沒有方向,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理論的支持和指導;另一方面,在社會發展理論研究成果的表述上,將更加重視研究理論描述和理論概括。新發展理念的提出和建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指導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

具體來說,中國社會發展理論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

其一,唯物史觀的發展是和中國社會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發展,需要唯物史觀的理論指導,需要唯物史觀能真正不回避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現實問題。唯物史觀是有生命力的科學理論,在反映社會歷史矛盾運動發展的一般趨勢的同時,也能夠滿足中國現實實踐的特殊需要。也就是說,唯物史觀和現實實踐是分不開的。唯物史觀自身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社會發展的需求,只有扎根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做到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唯物史觀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而前進。

其二,唯物史觀的方法論,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唯物史觀方法論作用的發揮,是在中國社會革命與建設的廣闊背景下進行的。沒有唯物史觀,就沒有工業化建設理論,就沒有社會主義改造理論,就沒有改革開放。20世紀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表明,學習并運用唯物史觀方法論,從來都是和中國社會的革命和建設聯系在一起的。盡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社會現實問題的特殊環境所決定,運用唯物史觀的具體內容不同,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中國社會發展理論的主流指導始終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唯物史觀方法論。方法論不能脫離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從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出發,將對唯物史觀方法論的介紹和研究,緊緊地同中國社會主義的建設聯系在一起。

其三,中國的社會發展理論,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成就,首先是理論上的成就,沒有唯物史觀理論的不斷進步,就沒有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沒有唯物史觀研究的馬克思主義,是不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它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發展理論研究方面已取得了長足進展。中國共產黨對社會發展的一些主要問題,如社會的主體和客體的辯證關系、社會發展過程的一般規律、社會評價的真理性與價值性的辯證關系等,都有理性的、全面的認識。在方法論層面,唯物史觀也吸收了不同研究領域的經驗,如計量方法、比較方法、心理學方法、社會學方法、人口學方法、政治學方法、口述方法等。這些方法是科學研究領域對唯物史觀方法論的補充,對促進中國社會發展理念的現實運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時代的中國,正處在社會變革之中,現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為唯物史觀的運用提供了空前廣闊的舞臺,唯物史觀不僅面臨著尖銳的挑戰,而且也面臨著自身發展的難得機遇。我們應該自覺地站在時代的前列,順應歷史的潮流,將唯物史觀研究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結合起來,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使社會發展理念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頁。

[2]顧肅:《理想國以后——政治哲學與法學論札》,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頁。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1頁。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6頁。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頁。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592頁。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頁。

[8]《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5頁。

[9]馬君武:《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附社會黨巨子所著書記》,《譯書匯編》第11期,1903年2月。

[10]《毛澤東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頁。

[11]《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頁。

[12]《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頁。

[13]江澤民:《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9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岛县| 乐业县| 沂南县| 四子王旗| 肇庆市| 怀集县| 肇源县| 通河县| 民乐县| 大竹县| 天等县| 竹溪县| 南昌市| 汉沽区| 泰州市| 饶阳县| 仁寿县| 洞口县| 嵊州市| 深水埗区| 原平市| 临潭县| 太和县| 通道| 县级市| 南漳县| 正镶白旗| 广南县| 南昌县| 若尔盖县| 大同县| 保康县| 巴中市| 沐川县| 永川市| 永登县| 那曲县| 义马市| 璧山县| 黄梅县| 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