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二程后學研究
  • 李敬峰
  • 2559字
  • 2022-11-16 20:57:21

總序

哲學發展史的歷程表明,任何最為抽象的哲學觀念、哲學理論的提出,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都有其深厚的人類生存與生活的根基,都是對于某種現實問題的回應、詮釋和批判性反思。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哲學不僅在內部通過自己的內容,而且在外部通過自己的表現,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各種外部表現證明,哲學正在獲得這樣的意義,哲學正變成文化的活的靈魂。”[1]馬克思的上述論斷深刻地表明,任何一個富有時代氣息和旺盛的生命力哲學,都擔負著時代賦予它的使命,都必須回答時代提出的最根本問題,都必須密切關注、思考和回答現實中提出的重大問題。

置身“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此人類文明轉型的新的歷史時期,當代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當今中國也正在經歷更為全面、更為深層次的社會轉型。面對日益復雜的歷史變遷格局,如何運用哲學思維把握和引領這個大變革、大轉型時代,是重要的時代課題。

本套叢書的選題,從論域來看,涵蓋了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科技哲學等多個學科。本套叢書的作者,均是陜西師范大學哲學系一線教學科研人員,多年來專心致力于相關理論的研究,具有深厚的哲學理論素養和扎實的學術功底。

本套叢書的鮮明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倡導中西馬的辯證融通與對話。叢書編輯的主題思想,在于倡導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觀上的會通。隨著經濟全球化,哲學在精神領域從過去的各守門戶、獨持己見而開始走向融通、對話與和解。不容否認,中國傳統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理解世界、認識人類發展命運上都獨具自己的認識和思考。中國傳統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橫向層面的哲學形態,它們之間不是簡單的相加和并列關系,而是一種“互補互用”的互動關系。中國傳統哲學的整體性思維,對理解世界與科學的復雜現象提供了具有中國文化精神特質的歷史思維淵源;西方哲學則從個體性、多樣性,多角度地闡釋科學人本內涵的復雜性和深刻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基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的科學論斷,以“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的姿態,深入而全面地闡述了人及其實踐與世界關系的理論,努力推動哲學由傳統向現代形態的轉變。隨著中國現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國哲學界的主體意識的覺醒,迫切需要通過中西哲學的對話,以及現代與傳統中國思想之間的融通,找到一條適合當代中國哲學未來發展的路徑,探尋哲學創新的突破口。

2.返本與開新并重基礎上的創新努力。在研究方法上,本套叢書的作者們嚴格遵循“立本經”、求“本義”宗旨,力戒空疏的抽象詮釋,務求“實事求是”的學風和求真、求實的治學精神,從而在新的時代和語義環境中實現返本開新意義上的當代哲學創新。創新是一個艱深的理論難題,其目的在于以新理念、新視角、新范式、新理解、新體會或新解釋等形式出現的對時代精神的高度提煉和精準把握。無疑,思想、時代與社會現實是內在地統一在一起的。換言之,只有切入時代的思想,從問題意識、問答邏輯、問題表征和問題域等方面展開對問題范式內涵的分析,才能真正把握社會現實的真諦。同時,也只有反映社會現實的思想,才能真正切入時代。“問題范式”內含于“哲學范式”中之中,以問題導向展現研究者的致思路徑,通過對時代問題的總結歸納,實現從不同視角表達哲學范式及范式轉換的主旨。本套叢書分屬不同的哲學研究領域,涉及不同的思想主題,但其共同的特點在于,所有的作者要么是基于對于特定問題研究中一種約定俗成的觀念的質疑,要么是致力于核心理念、研究范式的糾偏,要么強調思維邏輯的變革與創新。

3.敏銳的問題意識與強烈的現實關切情懷境界中的使命擔當。對哲學和現實關系問題的不同回答,實質上是不同時期的哲學家各自立場和世界觀的真實反映。基于現實問題的基礎理論探討,本套叢書著眼于現實問題的多維度哲學反思,致力于文明轉型新時期人類生存與生活現實的深刻的哲學理論思考與精到詮釋,力求在慎思明辨中國實現以問題為導向的對“具體”現實問題的理論自覺。中西哲學史的演進史表明,一種具有深刻創見的哲學理論和觀念的出場,都是通過回答時代提出的問題,客觀地正視現實、理解現實、推動現實,務求真正把哲學創新落到實處。在這方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堪稱典范。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觀變革,所確立的新的哲學觀,是對社會現實進行無情批判的“批判哲學”,變革了以往哲學的思維范式,提升了人類哲學思維的境界,開辟了關注現實個體之生活世界的“生活哲學”;關注現實人的生存境遇與發展命運的“人的哲學”;改變現存世界的“實踐哲學”;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理論的與時俱進的哲學;善于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開放哲學。

4.“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治學規范與學術理性堅守。“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出自《校讎通義序》:“校讎之義,蓋自劉向父子部次條別,將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非深明于道術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語此。”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梁啟超有感于“中體西用論”和“西學中源論”的爭辯,用于變革傳統的“學術”概念,梁啟超指出:“吾國向以學術二字相連屬為一名辭(《禮記》)鄉飲酒義云:‘古之學術道者。’《莊子·天下篇》云:‘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又云:‘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凡此所謂術者即學也。惟《漢書·震光傳》贊稱光不學無術,學與術對舉始此。近世泰西學問大盛,學者始將學與術之分野,厘然畫出,各勤厥職以前民用。試語其概要,則學也者,觀察事物而發明其真理者也;術也者,取所發明之真理而致諸用者也。例如以石投水則沉,投以木則浮,觀察此事實,以證明水之有浮力,此物理也。應用此真理以駕駛船舶,則航海術也。”[2]論及“學”與“術”之間的關系,梁啟超指出:“學者術之體,術者學之用,二者如輔車相依而不可離。學而不足以應用于術者,無益之學也;術而不以科學上之真理為基礎者,欺世誤人之術也。”[3]梁啟超既不贊同一味考據帖括學,皓首窮經,而不能為治世所用的做法,同時也反對那種離學論術,模仿照抄他人經驗的學舌之術。

袁祖社 謹識

2019年12月


[1] [德]馬克思:《〈科隆日報〉第179號的社論(1842年)》,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頁。

[2] 《梁啟超全集》第四冊,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1頁。

[3] 《梁啟超全集》第四冊,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台市| 武定县| 炉霍县| 芦山县| 迁西县| 隆安县| 梁平县| 丹寨县| 运城市| 济南市| 简阳市| 青神县| 北川| 罗江县| 三穗县| 卓尼县| 瓦房店市| 锦州市| 五原县| 介休市| 河曲县| 龙泉市| 岚皋县| 江城| 抚顺县| 洪湖市| 万盛区| 阿克| 宁陕县| 合水县| 苍山县| 黄骅市| 通化市| 丰顺县| 大兴区| 久治县| 通城县| 奇台县| 桃源县| 毕节市| 富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