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碌碌有為:微觀歷史視野下的中國社會與民眾(全2冊)
- 王笛
- 2278字
- 2022-11-02 11:15:39
自序 觀察中國社會的宏觀視角和微觀視角
本書和我們通常談論的那種從宏觀層面關注大人物、大事件的歷史不同,它以一種微觀的視角滲入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關注普通民眾創造的歷史。我們先看看切入歷史的這兩種視角:宏觀視角和微觀視角。
對不同主角的選取,其實可以看作不同的觀察歷史的方式,也就是我們所講的觀察歷史的宏觀視角和微觀視角。
我們先來看什么是宏觀視角。
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們從前在學校里學的歷史課本,歷史教科書的編撰就是按照宏觀視角來切入的。翻看歷史教材的目錄,我們可以看到一系列諸如秦始皇統一天下、鴉片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等大事件,偏重政治、經濟、戰爭、國家政策這些大問題,或者與皇帝、宮廷、封疆大吏相關的大人物,這些是知識精英的歷史,是英雄豪杰的歷史。
中國的歷史學傳統也是以講這種大歷史為主,比如,我們熟悉的“二十五史”、《資治通鑒》秉承的就是英雄史觀,記載的都是帝王將相,與普通人關系不大?,F在暢銷的各種歷史學讀物或者課程,大多也都是這種視角。在宏觀視角下,歷史學的意義是要為治理國家服務,在這些對歷史走向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大事件”中,總結出經驗教訓和發展規律供統治者借鑒,也就是司馬遷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大歷史當然重要,那我們是不是只需要了解大歷史就夠了呢?
我們就要來講講反其道而行之的另一種歷史:微觀史。
微觀史對歷史的意義,就像在顯微鏡之下對細胞進行觀察,側重點不在宏觀事件和精英文化,而在平凡人的日常生活。
它的特點主要有兩個,一是關注普通人,二是有故事和細節。如果寫一位大臣,比如曾國藩或李鴻章,寫得再細也不能叫微觀史,因為它研究的是上層人物。
很多人可能要問,普通人的歷史有什么看點?大家會覺得微觀史沒有大歷史那種驚心動魄的力量和意義,帝王將相的一個決定能影響一個國家百年的進程,普通人能做什么?普通人能創造歷史嗎?
一個小人物、一個小家庭,到底能夠告訴我們什么?對我們理解中國歷史有多大幫助?我認為,一個個平凡人的經歷,可以反映整個時代的變化,我們可以從有血有肉的“小歷史”中真實地感受大時代的轉折。如果沒有微觀視角,我們的歷史就是不平衡的歷史、不完整的歷史。
這里我要引入一個小人物。
她的故事在本書中會不時出現,貫穿我們整本書的多個主題。我們將通過一戶民國時期的普通農家,看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
這個人物樣本來自1944年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生楊樹因的本科畢業論文。楊樹因于1943年暑假到成都附近做社會工作實習,并為她的畢業論文收集資料。在這里,她認識了40多歲的杜二嫂,也就是故事的主角。
杜二嫂一家住在一個叫石羊場的地方,“場”就是市集的意思,所以石羊場就是一條開滿商鋪的街道。杜家從事的是傳統手工紡織業,以加工生絲、售賣絲綢謀生。這樣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農家,如何能成為我們洞察中國社會的一個窗口?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杜二嫂是1900年前后出生的人,在1900年到1944年的這40多年時間里,宏觀層面發生了許多改變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比如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軍閥混戰、北伐戰爭、抗日戰爭等等。
在深入杜二嫂的生活后,我們會發現,這些事件幾乎沒有對她的人生產生直接的決定性影響。在之后的章節里,我們將會看到一個女性個體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家庭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她自己從一個絲織傭工變成小型個體老板的過程。杜二嫂及其家庭的經歷,是中國大歷史的一部分嗎?他們的個體人生與國家命運之間有關聯嗎?
表面看起來關聯不大,其實密切相關。四川的絲織業在近代不斷受到洋貨的打擊,日漸衰落,但是抗戰的爆發使洋貨很難進入內地,給杜家這樣的絲織戶創造了非常好的商機。因此,國家的大命運便與個人和家庭奇妙地聯系在一起了。
這只是杜家故事的一個側面,我們在本書中還會由這戶農家日常生活的不同側面延伸到各個主題,深入了解豐富多彩的中國民眾史。
如果把宏觀視角和微觀視角結合起來探索歷史,我們會發現什么有趣的現象呢?
有時候,有些看起來毫無關聯的事件卻可以相互影響,這也是微觀和宏觀結合起來探索歷史奇妙的地方。例如,有歷史學家把1815年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坦博拉火山大爆發與清朝的衰落聯系在一起。
歷史上的1815年正是清朝嘉慶年間,印度尼西亞火山爆發對全球氣候產生巨大影響,全球氣溫驟降。這一效應在第二年顯現,在1816年這個“無夏之年”,災荒席卷全球,而中國云南省許多地方居然在7月盛夏下起雪來,農作物顆粒無收,大饑荒席卷而來。
在糧食匱乏的背景下,罌粟從緬甸等地傳入云南并普及開來。隨著鴉片種植越來越廣,大量耕地被擠占,隨后又是一連串的自然災害乃至動亂。這些單獨的事件就像蝴蝶效應,最終推動大局勢的走向。我們知道,清政府的崩潰以及中國之后數十年的混亂,鴉片是重要的推手。
雖然我對這樣的因果關系還存有相當的疑慮,但是這種思路是很有意思的。這其實是告訴我們,有些看起來毫無關聯的個體事件,有著隱藏的、內部的邏輯聯系,這種聯系可能會影響以后的歷史進程。
在大多數人只關注宏觀歷史的時候,如果我們獨辟蹊徑,通過微觀和宏觀結合的視角進行觀察,是不是能比別人多一層對歷史的解釋和認知呢?
但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微觀視角的研究是有相當困難的。
困難的原因主要在于收集和解讀資料方面。微觀史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在中世紀歐洲,教會權力很大,事無巨細都要管,有的審訊會持續好幾年,留下了豐富的史料。特別是意大利,宗教裁判所留下了大量審訊記錄。但在中國,很難找到類似記錄。中國的歷史從來都是由精英階層書寫的,并不重視對下層和一般人資料的記錄和保存。
宏觀和微觀,大歷史和小歷史,不存在孰輕孰重的問題,只有將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我們才能看到歷史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