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節養育:6種能力培養適應未來的孩子
- (日)加藤紀子
- 953字
- 2022-11-02 11:16:39
07 擁有“無條件的自信”——孩子堅韌成長所必需的重要力量
人們不擅長溝通的原因之一是對自己沒有自信。如果一個人沒有自信,就會害怕遭到別人的拒絕,害怕受傷,于是就怯于和他人來往。
孩子也不例外。對自己很滿意的孩子常常能自信地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醫師、臨床心理學家田中茂樹先生在工作的20年間,有過5000多次關于兒童教育煩惱的問診經歷。他認為當孩子堅持某些在父母看來錯誤的觀點時,我們不要講大道理去否定這些觀點,更重要的是承認孩子敢于說出自己觀點的勇氣。
■ 讓孩子真正體驗“被認可”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他人無條件的信賴是極為重要的力量,這種力量總是讓人“說不清楚,但就是感覺能順利地走下去”。
這種感覺在精神醫學上稱為“基本信任”。這種自己被認可的實際感受能夠消除與他人之間的心靈壁壘,促進溝通的意愿。
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具備“無條件的自信”?
■ 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
我們可以夸孩子考試得了滿分、賽跑獲得第一名等具體的成績,孩子由此產生的是有根據的自信。
如果沒有實際成果做根據,這些自信感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而無條件的自信并非上面那些附帶必要條件的自信,而是孩子在被父母認可并得到關心、關愛的體驗中滋生的自信。
■ 不執著于消除孩子的弱點和缺點
努力克服困難消除自己的弱點確實很重要。但是如果父母過度堅持己見,總是處處緊逼孩子,孩子很有可能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就別說什么自信了。
■ 大人永遠是聽眾
當孩子說話時,父母要永遠站在“聽眾”席上,并且時不時附和,表示共鳴或贊同。無論孩子講什么話父母都愿意好好傾聽,孩子才會有自信去毫不保留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 培養孩子重新振作的能力
孩子一上小學就會拿別人和自己做比較,如果“失敗就后悔得不得了”。
因此,重要的是在失敗時、在垂頭喪氣時能努力重新站起來的能力。心理學上稱這種恢復能力為“抗逆力”。(參見“34鍛煉孩子的抗逆力”)
當孩子失敗時,我們不要總拿他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而是要關注這個過程中他的成長,鼓勵他,承認他的努力和勇氣,這樣才能提升他重新站起來的能力。

■ 相信孩子
日本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佐佐木正美女士曾說過:“當一個孩子得到他人信任時,他才會去相信這個人。這種信任感也會讓他對自己有信心。”(《變成一個喜歡媽媽、喜歡自己的孩子》)。因此,父母首先要信任孩子,這樣孩子才會相信父母,才會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