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節養育:6種能力培養適應未來的孩子
- (日)加藤紀子
- 1215字
- 2022-11-02 11:16:39
06 正確批評孩子——批評時要簡明扼要,就事論事
近年來,“不要批評,好好表揚孩子才是育兒之道!”的觀念盛行。日本東京大學發展心理學家遠藤利彥教授則認為,有表揚、有批評才稱得上是“家教”。
二宮尊德有言:“養兒,三揚兩抑方可成才。”意思是說:“教育孩子分五成,表揚三成,批評兩成。”他的觀點其實是對“家教”很好的詮釋。
如何正確地批評孩子?
■ 批評前先深呼吸
當我們提醒孩子好幾次,卻依然被孩子當作耳邊風時,大人會不由得情緒化地抬高聲音訓斥。
當我們生氣發怒時,孩子會焦躁不安,會覺得爸爸媽媽討厭自己,不再愛自己了。因此,當我們氣得頭上冒火快要崩潰時,先要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
■ 盡可能在與孩子單獨相處時才批評
當孩子在眾人面前被批評時,他的自尊心會受挫,感覺無比的羞恥,腦袋一片空白,完全聽不進任何東西。如果周圍有其他人,請大人盡量找個人少的地方批評孩子。
■ 不否定孩子的人格
當我們批評孩子時,要具體指出他的哪種言行舉止不正確,絕不能說出“你就是個笨蛋!”“腦子天生就蠢!”等否定人格的言論。孩子一旦聽慣了“你是個笨蛋!”,往往會逐漸認為自己真的是笨蛋,承認自己沒有才華,放慢努力的腳步。
■ 告訴孩子具體理由
日本明治大學臨床心理學家諸富祥彥教授認為,那些常常吼著“你自己好好想想我為什么訓你!”的父母其實是在偷懶。大人應該做的是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向孩子具體解釋哪些地方沒有做好,為什么以及接下來應該怎么改善。

■ 不將孩子和他人比較
和優秀的人比較,人們一般都會生出自卑感。尤其是當孩子被大人拎出來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做比較時,他心里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于是孩子反抗得更加激烈,越來越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了。
其實,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父母心里也不痛快。如果父母試著改掉這個毛病,會意外地發現,在很多事情上“其實自家的孩子并沒有做得不好,沒必要批評”。
■ 建立“讓孩子平靜下來的空間”
在歐美國家,一種叫作積極暫停(Positive Time-out)和思考時間(Thinking Time)的兒童教育方法廣為流行。這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平靜下來,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簡單地說,就是當孩子情緒特別亢奮時,給他時間讓他自己平靜下來。這個時長大致是“孩子的年齡乘1分鐘”。
因此,我們需要提前準備一個讓孩子平靜下來的空間。等孩子的心情平靜下來,他就會去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會再做同樣的事情。
■ 逼著孩子學,沒效果
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和倍樂生教育綜合研究所聯合發表的《2015—2016年有關兒童生活與學習的親子調查》顯示,“好學的孩子”很大部分都是出于好奇心或主動關注等自發性的動機去主動學習的,而那些“厭學的孩子”很大部分是出于不想被老師或家長批評等外發性的動機去被動學習的。
當一個人的意見和行為受到強迫或壓制時,他會進行反抗,甚至固執己見,堅持到底。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心理逆反”。越是逼著孩子學習,孩子越是激烈反抗,越發不想學習。諸富教授說:“與其胡亂批評一通,倒不如在開始的10分鐘陪著孩子一起學一學更有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