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外國倫理思想
- 宋希仁主編
- 11字
- 2022-11-07 20:39:20
第二章 當代印度倫理思想
第一節 印度倫理學的界定與流派
對于印度倫理學,很久以來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其一曰,印度只有倫理學,亦即印度不存在獨立于倫理學的哲學;其二曰,印度沒有倫理學。[1]這兩種極端的見解固然與對倫理學的不同界定有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印度倫理思想的獨特之處。許多印度思想家和印度思想研究者已經指出,印度哲學的目的不僅是對于理智的窮究,而且是對于一條正確的生活道路的追求。一般說來,后者比前者更為重要。[2]如果我們將倫理學等同于對于人生意義和終極目的的探究,那么,勢必會得出印度哲學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倫理學的結論。然而,印度思想家對于人和人生的探討集中于輪回業報與解脫,并且通常是建立在個體精神與最高神(Brahman,梵)的關系的體悟之上。至于人與人的關系,個人對集體的義務等問題,往往被看做是次要的,這些關系和義務可以通過宗教戒律或帶有宗教色彩的法律來確立和調整,不需要進行詳盡的理論探討。從這個意義上說,印度歷史上從來不存在注重分析各種人倫關系的思想學派,關于世俗社會的人際關系學說的確淹沒在追求神秘和超越的彼岸境界的信仰的汪洋大海之中了。一個很能說明這種趨勢的現象是,多少年來,有關“印度哲學”或“印度宗教”的著作汗牛充棟,但卻很難見到專門研究“印度倫理學”的著作,直到1985年,才由I.C.沙爾瑪首開紀錄,出版了《印度倫理哲學》(Ethical philosophies of India),對印度古代和近代倫理學作出系統研究。
另一方面,各國印度學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印度古代乃至中世紀的傳統,而置印度近代思想于不顧。不少思想史著作,以商羯羅(Sankara)或羅摩奴喑(Ramanura)作為最后一個加以分析的人物。許多人認為,印度哲學是一種“死”的或“靜態”的哲學。自從各個哲學派別在紀元前后大致定型以來,便很少有新的學派出現。吠陀文獻一直是印度正統思想家信奉的經典,思想家的大量著述采用“注疏”的形式,很少有獨立闡發創造性思想的作品。近現代印度的思想家們,不少仍以“吠檀多”(Vedan-ta)學派的追隨者自居。這些,都是造成人們對于印度思想的靜止性的印象的原因。假如印度哲學的確沒有歷史發展,那么研究印度近現代思想也就確實失去了意義。事實上,印度思想家們雖然尊崇傳統,卻不無創新精神。進一步說,通過“注疏”或“解說”經典的形式來表達思想,乃是世界上中世紀諸哲學文化體系的共通之路。只不過注釋的對象各自不同而已:印度有《吠陀》,歐洲有《圣經》,中國有“五經”。歐洲近代哲學的誕生早于其他兩大文明,但這并不意味中國和印度無近代思想可言。雖然中國和印度的一部分近代思想家仍然以儒家和吠檀多自居,但他們的思想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決不僅僅是重復古代傳統思想。
一定的意識形態,包括哲學、宗教、道德等諸多因素,是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自從英帝國主義在印度封建社會危機之際開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以來,印度的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殖民主義的掠奪破壞了印度傳統社會的整個結構,摧毀了印度原有的農村經濟和手工業;另一方面,某些印度沿海地區被動地引進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這樣,印度人民大眾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矛盾,新與舊的斗爭,加之由來已久的宗教、種姓和部落之間的沖突,使印度近現代社會的矛盾和斗爭十分錯綜復雜。印度近現代思想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成長起來的。19世紀初,近代印度的資產階級啟蒙運動在印度沿海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興起。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出現在南亞大地,這一運動中誕生了一批建立新體系的印度思想家,他們往往同時兼為精神指導者與政治組織家。這一運動經過長期曲折的歷史發展,最終導致了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和印度的獨立。由于印度近現代思想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已處于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其內容和形式都不可能重復歐洲近代哲學的發展道路。印度是一個具有悠久豐富文化傳統的國家,印度傳統思想博大精深,同中國、希臘古典哲學一道,被譽為世界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印度中世紀思想的發展也相當充分。因而,印度現代思想家在建立其哲學體系的時候,沒有、也不可能拋開傳統徹底重建??梢哉f,創造性地改造和發展傳統思想是現代印度思想家的共識和反抗殖民主義文化侵略的需要。而在這一過程中,又勢必吸收西方哲學發展的最新成就,于是,這些因素造成了印度近現代思想印西混雜、古今交融的特色。
綜上所述,倫理思想與宗教哲學的相互滲透以及印西古今學說的交融匯合,給印度現代倫理思想研究造成了很大困難。然而,也只有充分認識印度現代倫理思想的上述特殊性,才能科學地分析這一思想。當然,承認印度現代倫理思想的特殊性并不意味否定人類現代倫理思想發展的共性。事實上,有一些印度思想的研究者正是試圖夸大印西思想的差別來否定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印度思想發展的可能性。這種觀點,已受到了印度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批評。盡管印度現代倫理學思考問題的角度及其理論來源具有很大的特異性,但它不可能回避諸如善與惡的起源,人的理想與幸福、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道德發展與物質文明發展的關系等一系列倫理學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印度近代與現代或當代思想的劃分也是一個困難的問題。不少題為“當代印度哲學”的著作把“當代”的上限劃在20世紀初,也有人將印度現代哲學定義為1947年印度獨立以后的思想發展。必須考慮到,大多數有代表性的印度現代思想家誕生于19世紀末,在20世紀前半葉建立起思想體系,這些體系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也就是說,不可能將1947年以后的思想發展同20世紀上半葉印度思想偉人輩出的時代截然分開。因此,本書所說的當代印度倫理思想,是指在20世紀初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中發展起來的,在當今印度依然流行或有重大影響的倫理學說。
當代印度倫理思潮的流派或發展趨向相當錯綜復雜,我們可以最為約略地作四重劃分:其一,以封建經濟政治的殘余為背景的傳統倫理觀念。在當代印度,這一思潮雖未能產生出典型的新的理論代表,正像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頑固守舊派無力產生重要理論家一樣。但是,對于印度大眾的實際生活說來,傳統倫理觀念的影響仍然是不可輕視的,特別是通過仍然十分強盛的宗教勢力而控制人民思想的宗教倫理觀念,還是決定人們行為模式的主要因素之一。這種情勢,可以通過印度當代的婚姻、家庭等生活側面清楚地顯露出來。其二,由西方引入的近現代資產階級倫理學,這種學說在印度的一些大學中是哲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大學的倫理學課程幾乎完全是照搬西方。以著名的德里大學哲學系為例,碩士研究生的倫理學課程使用8種教科書,7種是西方倫理名著,從亞里士多德到美國實用主義,只有1本是印度學者所著;而在17種推薦參考書中,更是清一色的西方著作。但是,純粹的西方倫理學說既不能在印度民眾中扎根,也不可能造就有代表性的印度倫理學家。顯然,只有對外來思想在本國的社會環境下加以改造和發展,它才可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三,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倫理學說。它以印度傳統人生哲學,特別是以吠檀多學派為代表的正統思想,以及以近代西方的資產階級倫理學說作為主要的理論來源,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社會背景下產生,并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發展,構成了當代印度倫理思潮的主體。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倫理學在其不同的代表人物那里,具有很不相同的理論形式和特點,對待傳統和西方影響的態度也各有不同,對印度社會的影響不盡一致,需要加以具體分析。其四,印度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自1920年以后,馬克思主義逐漸在印度傳播和發展,雖然未能在全國范圍成為主導的意識形態,但卻一直保持著相當強大的力量,對于印度工農大眾和左翼知識分子有重要影響。著名的印度馬克思主義哲學家D.恰托帕底亞耶(1918—?。┻\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研究印度思想的歷史發展,對印度哲學遺產作批判繼承,發掘被埋沒的印度古代唯物主義傳統,反對宗教和唯心主義。他的研究涉及倫理與道德哲學。另外,專門介紹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著作也在印度問世。然而,根據現有材料看,印度馬克思主義者還沒有能夠建立起具有印度特色的倫理學體系。
考慮到上述四個基本派別的現狀,我們不能不以印度當代倫理思潮的主體——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倫理學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下面將對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加以介紹。
注釋
[1]參見[?。軵.T.拉卓:《印度思想的結構深度》,558頁,新德里,英文版,1985。
[2]參見[?。軲.希里衍那:《印度哲學綱要》,18~19頁,倫敦,英文版,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