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州縣官的銀兩:18世紀中國的合理化財政改革(海外中國研究文庫·一力館)
- (美)曾小萍
- 463字
- 2022-11-04 18:15:23
第二章 非正式經費體系
自自由貿易主義者和傳教士第一次置身于中國社會之日起,西方人就對中國抱有這樣的形象:由腐敗的官僚機構統治,“敲榨”和賄賂是常用的達到目標的手段。雍正皇帝掌握權力之初,他也視腐敗為政府財政困難的根源。這樣的分析,有可能除去西方人對中國統治制度的誹謗。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對于中國人來說,司空見慣的官場腐敗促成了對財政制度不加批判的接受,這種財政制度早已遠離了它所要服務的行政制度。如果政府的虧欠都是由邪惡之人的邪惡之舉所造成,那么需要做的就是強化道德勸誡以及嚴懲最可惡的犯法者。正是通過這些手段,中國歷代的改革者企圖恢復整個官僚體制的健康和純潔。
沒有人否認中國帝制晚期充斥著財政的不法行徑,也沒有人會否認這些邪惡行徑的主要受害者是普通百姓。然而,如果全然從中國社會統治階層的見利忘義來看待腐敗,我們將會錯過理解它為什么在中國公共生活中起如此重要作用的機會。損公利己的人存在于任何社會,操縱法定的稅收,完全是中國官僚體制生存的需要,這種情形則遠為有害。一旦這種做法被認可,看到它們的表現方式層出不窮也就無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