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法實務(第二版)
- 李新 賈玉潔主編
- 4619字
- 2022-11-04 17:45:08
單元一 經濟法基礎知識
一、經濟法概述
“經濟法”一詞起源于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當時的魏瑪共和國直接以經濟法命名,頒布了《煤炭經濟法》和《鉀鹽經濟法》。之后,德國出版了很多以“經濟法”為題的學術著作和教科書,這時經濟法概念才有了較為完整的含義。西方國家的經濟法,是在自由資本主義經濟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的過程中,國家為應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壟斷、市場失靈和經濟危機等問題,而越來越普遍采取干預措施的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在我國,經濟法是在改革開放和加強經濟法制建設的背景下逐步興起的,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步伐的推進而不斷豐富和完善。我國理論界對經濟法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迄今尚無定論。一般認為,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在經濟管理和協調發展經濟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這一概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
(1)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
(2)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經濟法并不調整所有的經濟關系,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的范圍與國家管理和協調的經濟活動有關,是國家干預經濟活動的結果。這個范圍是與其他部門法調整的經濟關系的區別所在。
(3)經濟法通過對經濟活動主體的資格、組織、活動、行為等進行規范和約束而實現調控和規范經濟的目的。經濟法與國家的經濟行政法是不同的,后者主要與行政管理活動相聯系。
(4)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由于國家對經濟活動進行管理和協調而發生的。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與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密切相連,在經濟法規制的范圍和領域,經濟活動主體的意思表示是不能自主的,這是經濟法與民法的主要區別。
(5)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經濟法是由眾多經濟法律法規構成的體系,是按一定的邏輯關系和分類方法對經濟法律規范分門別類而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它是法的體系中的一個部門法。
任何法都是以一定的社會關系作為調整對象的。經濟法作為我國法律體系中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以特定的經濟關系作為調整對象。這里所說的“調整”就是以法律作為行為規范,規定法律關系主體在經濟活動中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違反了規范該怎么處罰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經濟關系日益復雜,并且各種經濟關系相互滲透,因此,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也很難劃分清楚,與經濟法概念相聯系的調整對象問題在學術上也存在極大分歧。基于前述對經濟法概念的基本認識,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應該是指國家在經濟管理和協調發展經濟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以下從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經濟管理關系
經濟管理關系是指國家組織領導與管理國民經濟所形成的經濟關系,包括宏觀管理與微觀管理兩方面的內容。宏觀管理經濟關系一般包括國家在財政、稅收、金融、物價調節、土地利用規劃、標準化管理等活動中所產生的經濟關系;微觀管理經濟關系一般包括國家在稅收征管、金融證券監管、貿易管制、物價監督、企業登記管理、交易秩序管理等活動中產生的經濟關系。在實踐生活中,這兩方面的內容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
(二)維護公平競爭關系
維護公平競爭是國家協調發展經濟活動的重要方面。這一關系是指國家為了維持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和保持其活力,采取相應的措施,維護、促進或限制競爭過程中形成的社會經濟關系。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了保證其健康有序地發展,必須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以促進各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但是,市場競爭往往也具有限制競爭和妨礙競爭的問題,會出現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的傾向。而壟斷和不正當競爭是妨礙市場經濟發展的天敵,這就必須通過經濟法規對市場經濟關系加以協調,以完善市場規則,有效地反對壟斷,制止不正當競爭以及維護市場公平、自由競爭的良好經濟秩序。
(三)經濟組織內部的經濟關系
這里的經濟組織是指以企業為主體的各類經濟組織,其內部經濟關系是指其自身在組織經濟活動中發生的各種內部經濟管理關系,包括企業領導機構與其下屬生產組織之間、各生產組織之間以及企業與職工之間在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健全和完善經濟組織內部的經濟關系是保證社會經濟關系健康有序發展的前提。為了保證經濟組織行為的規范性和有效性,國家有必要通過法律手段對經濟組織內部的經濟關系進行協調,達到維護經濟秩序和交易安全的目的。這一內容包括經濟組織的主體資格類型以及各類型的內部組織管理、財務會計、投資立項、勞動用工、工資制度、獎懲措施和安全管理等。
三、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法所特有的,對經濟立法、經濟守法、經濟執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本準則,是經濟法理念和價值的具體體現。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分析、研究經濟法規范和制度的基本原理,也是在經濟法的立法和執法中所應遵循的準則。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法規范和制度之間相互銜接、協調的基礎和依據。
(一)平衡協調原則
平衡協調原則指經濟法的立法和執法要從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社會整體利益出發,調整具體經濟關系,以促進、引導或強制實現社會整體目標與個體利益目標的統一。
平衡協調原則是由經濟法的社會性決定的一項普遍原則,是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經濟法共同遵循的主導性原則。
(二)維護公平競爭原則
維護公平競爭原則是指在經濟法各項制度和具體執法及司法中,都必須考慮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問題,不得違背和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的客觀要求。
維護公平競爭原則是經濟法反映社會化市場經濟內在要求和理念的一項核心性、基礎性的原則。
(三)責權利相統一原則
責權利相統一原則是指在經濟法的法律關系中,各管理主體和公有制主導的經營主體及各個環節所承受的權(力)利、利益、義務、職責和責任必須相一致,不應當有脫節、錯位、不平衡、不到位等現象存在。
由公有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決定,責權利相統一原則是社會主義經濟法的一個特色,是中國經濟法的根本性原則。
(四)社會本位原則
社會本位原則是指經濟法在立法時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使國家適度地干預社會的經濟生活。
經濟法對社會公共利益關系的調整主要是通過對宏觀經濟關系、微觀經濟關系、市場關系、社會分配關系和社會保障關系的調整而實現的。經濟法要求任何市場主體在進行市場行為時,都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視對社會公共利益的關注,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五)國家適度干預原則
國家適度干預原則是指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形式,應當反映國家在多大程度上以什么手段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才是最為恰當的,這是體現經濟法本質特征的原則。
經濟法只有把適度干預作為自己的原則,才能有效地避免干預的隨意性,這個原則貫穿于一切經濟法律法規中。例如,銀行法中關于控制貨幣的發行,勞動法中關于促進就業,自然資源法中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環境保護法中的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以及排污收費制度等各項相關規定,無不體現國家對這些領域中關系全局性和社會公共性的社會關系的強有力的干預。
(一)經濟法的體系
組成法的體系的法的部門是多層次的。在整個法的體系中,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經濟法本身又有自己的體系。
根據經濟法律規范的調整對象是否具有某種屬性,可以把經濟法劃分為若干個較大的經濟法部門,又可以將每個較大的經濟法部門再劃分為若干個較小的經濟法部門。為滿足實踐的需要,這樣的劃分可以進行多次。經過連續劃分,必然形成多層次的經濟法部門。可見,就縱向結構而言,經濟法體系是層次分明而不是雜亂無章的。
組成經濟法體系的經濟法部門是門類齊全的。這里說的“門類齊全”,要求屬于經濟法調整對象范圍的每個層次的特定經濟關系的各個方面,都有相應的經濟法部門予以調整。可見,就橫向結構而言,經濟法體系是門類齊全而不是殘缺不全的。
(二)經濟法體系的結構
研究經濟法體系的結構問題,是為了明確經濟法體系究竟應由哪些層次、哪些門類的經濟法部門組成或構成。
由于經濟法體系的結構決定于作為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定經濟關系的結構,而經濟法調整的特定經濟關系應該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即國家經濟協調關系,因此,不同層次的經濟法部門是以不同層次的國家經濟協調關系為調整對象的,不同門類的經濟法部門是以各該層次的國家經濟協調關系的不同方面為調整對象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經濟協調關系的結構決定了經濟法的體系應該采取如下結構。
1.企業組織管理法
企業組織管理法是調整在企業設立、變更、終止過程中發生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企業內部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對于企業組織管理法,根據實踐的需要,可以做進一步劃分,如可以劃分為獨資企業組織管理法、合伙企業組織管理法、公司企業組織管理法,或者劃分為國有企業組織管理法、集體企業組織管理法、私營企業組織管理法等。
2.市場管理法
市場管理法是調整在市場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對于市場管理法,根據實踐的需要,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3.宏觀調控法
宏觀調控法是調整在宏觀調控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對于宏觀調控法,根據實踐的需要,又可以劃分為計劃法、投資法、預算法、稅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價格法等。
社會保障法是調整以國家、社會和全體社會成員為主體,為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不斷提高其生活水平,以及解決某些特殊社會群體的生活困難而發生的經濟扶助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三)經濟法的淵源
法的淵源,有形式淵源和實質淵源之分。形式意義上法的淵源,是指法律規范來源于何種法的形式,即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而實質意義上法的淵源,則指法律規范的意志來源。
相應的,經濟法的淵源也包括形式和實質兩方面的意思。經濟法的形式淵源,指經濟法來源于何種法的形式,即經濟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而經濟法的實質淵源,則指經濟法律規范來源于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經濟法形式淵源的種類包括以下方面:
1.憲法
我國現行憲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了適應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分別于1988 年4月12日、1993年3月29日、1999年3月15日、2004年3月14日先后4次對這部憲法做出修改。這4次修改共有31條,其中許多都涉及對于國家經濟制度的調整。
2.法律
法律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即基本法律,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其他法律。經濟法律在規范性文件體系中僅次于憲法的地位,是經濟法的重要淵源。
3.行政法規和部委規章
國務院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數量遠大于法律,是經濟法的重要淵源。
國務院所屬的各部委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權限內發布規章,數量也極多,也是經濟法的重要淵源。
4.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性規章。這些調整在國家宏觀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都屬于經濟法的淵源的范疇。
5.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當地特點制定的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也屬于經濟法的淵源。
6.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有關規范性文件
我國特別行政區實行其特有的法律制度。特區協調其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基本法和有關的規范性文件都屬于經濟法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