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憲法的詞源與概念
一、憲法的詞源
近代西方的“憲法”一詞,源于拉丁文中的constitutio一詞,原本為“組織”“確立”“結構”“政體”等含義。到羅馬帝國時代,它又被用來指稱皇帝的“詔令”“諭旨”“敕令”等,以區別于市民會議通過的法律文件。到中世紀,憲法主要用來指封建主的各種特權和部分城市、團體有關權利的書面規定。這一時期,歐洲社會的根本法觀念繼續存在,并出現了早期的代議制。通常意義上“憲法”一詞由兩部分內容組成,即社會共同體結構意義上的憲法和國家最高法意義上的憲法。由于當時英國人將代議制稱為constitution,人們便把規定代議制度的法律也稱為constitution,即漢語所說的“憲法”。通過不同時期的歷史變遷,“憲法”一詞逐步演變為規定國家機構或權力體系等基本內容的規則。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也有“憲法”“憲”之類的說法,如《尚書》中的“監于先王成憲”,《國語》中的“賞善罰惡,國之憲法”,《管子》中的“權能出號令,明憲法矣”,《康熙字典》中的“懸法示人曰憲”。但這類“憲法”或“憲”等,只具有律令等含義。19世紀60年代,西方憲法觀念傳入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日本學者最初將constitution譯為“建國法”“根本律例”“朝綱”“國家法”,后來才參照我國古代文獻譯為“憲法”。19世紀80年代,我國近代改良派、維新派人士鄭觀應、康有為等先后提出了“立憲法”“設議院”“開國會”等主張,要求改君主專制政體為君主立憲政體。1905年清政府派大臣去日本、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考察憲政。1908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這一時期,“憲法”一詞在我國開始具有根本法的含義,但當時尚未形成系統的憲法制度。
同constitution關系密切但又有所不同的一個詞組是constitutional law,漢語一般將其譯為憲法性法律,它是指國家最高法意義上的憲法。在不成文憲法國家,它包括憲法慣例、憲法判例和一切有關憲法內容的制定法。在成文憲法國家,它指規定憲法內容的普通法律,如有關選舉的法律、有關國家機構組織的法律、有關公民基本權利的法律等。這類憲法性法律和憲法典共同構成了部門法意義上的憲法。
二、憲法概念
“憲法”是多義詞,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內涵,集中反映了人們對憲法現象的認識水平。對憲法概念的不同理解體現了人們不同的憲法觀,特別是集中反映了對憲法價值的基本認識。
憲法概念在我國經歷了長期的發展與演變過程。孫中山先生曾認為,憲法就是把一國的政權分作幾部分,每部分都是各自獨立、各有專司的。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學者圍繞憲法概念進行了研究,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憲法概念,如張友漁教授提出:憲法是規定國家體制、政權組織,以及政府和人民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基本法。
新中國成立后,憲法概念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了蘇聯憲法學的影響,但在概念的表述上又具有我國的學術特色,如吳家麟教授在20世紀50年代出版的《憲法基本知識講話》一書中對憲法概念作了如下表述: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它表現統治階級的意志,鞏固統治階級的專政,規定社會結構和國家結構的基本原則,規定國家機關的組織、活動原則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1978年以后人們在憲法概念的基本認識上發生了一些變化,形成了學術界普遍公認的憲法定義,認為憲法是集中表現統治階級意志的國家根本法。
所謂憲法,就是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集中體現各種政治力量對比關系、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國家根本法。作為國家根本法,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與法律效力。
憲法概念的基本特點是:(1)憲法是歷史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具有不同的內涵,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2)憲法概念是階級性與公共性價值的統一,在保持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性質的同時追求社會公共性價值;(3)憲法概念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既要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憲法概念存在的多樣性特點,同時也要分析憲法概念內涵的共性,避免憲法概念與現實憲法發展脫節的現象;(4)憲法概念是價值與事實的統一,需要在價值與事實關系中把握憲法概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