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輸出與反應: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域外影響
- 馬小紅 史彤彪主編
- 5448字
- 2022-11-07 19:51:51
第一編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東方的影響
第一章 中國古代法律對日本的影響
日本文化,總括一句話,便是東洋文化,亦便是中國文化的延伸,是從中國古代的文化一直延續到現在。
——[日]內藤虎次郎:《什么是日本文化》
中日兩國的交往始自遠古,雖海洋相隔,但中國的上古先民曾利用海洋環流和季風,渡海來到日本列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中日文化交流的明確記載,而且從未中斷。(注:公元前戰國時代的古地理書《山海經》上已有“倭屬燕”的記載。公元前1世紀的《漢書·地理志》中稱:“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明確記載東海“倭人”向中國進貢之事。中國共有15種官修史書有專門的日本列傳:《三國志·倭人傳》、《后漢書·倭傳》、《宋書·倭國傳》、《南齊書·倭國傳》、《梁書·倭傳》、《晉書·倭人傳》、《南史·倭國傳》、《北史·倭傳》、《隋書·倭國傳》、《舊唐書·倭國傳·日本傳》、《新唐書·日本傳》、《宋史·日本傳》、《元史·日本傳》、《明史·日本傳》、《清史稿·日本傳》。)在最初的一段時間,主要是中國移民遷居日本,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傳播中國文化;之后就有不少日本使者來華,如邪馬臺國的遣魏使,倭武王的遣宋使,奈良、平安時代著名的遣隋使、遣唐使和入唐留學生、留學僧等。在隋唐時期,中國的政治、法律、文化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宋、元、明、清時代,商人貿易和僧侶往來成為中日交流的主要方式,但中國對日本在政治、法律、經濟和文化方面仍然保持著獨一無二的重大影響。
在世界法制史上,日本是繼受和移植外來法制文明成績最突出的國家之一。近代日本法制主要模仿西方各國,古代法制則基本上模仿中國。日本學者穗積陳重在《日本新民法》中曾說:“日本法律屬于中國法族者蓋一千六百年矣,雖自大化改革以后經歷極多巨大之變化,而日本法制之基礎仍屬于中國之道德哲學與崇拜祖宗之習慣及封建制度。”
如果把明治維新以前統稱為古代日本的話,那么大致可以劃分為如下幾個階段:一是早期的舊石器時代(注:日本的舊石器時代(にほんのきゅうせっきじだい),大約五百萬年前日本最初是和亞洲大陸相連的,13000年前由于火山的噴發造成地殼運動,日本的弧狀列島脫離亞洲大陸,成為現今的日本原貌。幾萬年前,日本島上已經有了原始人居住。有人猜測這可能是原始人群為追趕野獸從大陸過來的。日本舊石器時代可發現大約是三萬年前的人類遺物,大部分是石制工具。)、繩文時代(注:繩文時代(じょうもんじだい),是日本石器時代后期,約一萬年以前到公元前1世紀前后的時期。這一時期遺跡特別多,三內丸山古跡是目前日本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繩文村落古跡,大量出土的陶器和陶俑表面上有繩索圖案,故稱為繩文時代。這一時代產生的文化稱繩文文化。繩文時代的生活方式以狩獵采集為主,武器是弓箭,遺跡中可發現埋葬的狗墳。繩文人被外來民族征服后,彌生時代來臨。)、彌生時代(注:彌生時代(やよいじだい)是日本文明史的開端。彌生時代出現于北海道、沖繩以外的全日本列島,這時開始有水稻種植出現。時間大約是公元前5世紀中到公元3世紀中期。這段時期的名稱源自東京的彌生區,在這里發現了無花紋、帶紅色的陶器。根據陶器的形式,可分為前、中、后三期。前期從九州擴展到京畿一帶(東日本尚處于繩文時代末期),中期波及東北地方。扁平片刃石斧等磨制石器、青銅器和前期北九州的支石墓等類似于大陸文化。彌生文化從一開始就具有先進的農耕技術,通常認為它受到了來自中國和朝鮮的移民的影響。中期以后灌溉技術進步,農業生產漸趨穩定。后期,鐵制農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銅鐸、銅劍、銅矛、銅戈等青銅祭器發達,出現制鐵和制鹽等社會分工。通過交易和戰爭等,形成了統一的政治性的地區集團。此時北海道尚不能種植水稻,仍處在繩文文化階段。)、古墳時代(注:古墳時代,又稱大和時代,日本繼彌生時代之后的時代,從公元300年開始,迄于公元600年,因當時統治者大量營建“古墳”而得名。),大約從三萬年前到公元6世紀;二是“唐化”的飛鳥時代(注:飛鳥時代指593年圣德太子攝政,推行改革,至710年從飛鳥藤原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為止。)、奈良時代(注:奈良時代(ならじだい,710—794),始于元明天皇遷都至平城京(今奈良),終于桓武天皇遷都至平安京(今京都)。)、平安時代(注:平安時代是日本古代的最后一個歷史時代,它從794年桓武天皇將首都從奈良移到平安京(今京都)開始,到1192年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一攬大權為止。平安時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頂點,也是日本古代文學發展的頂峰。在平安時代中武士階層得到發展,到這個時代的后期,武士階層從貴族手中奪取了權力,后來建立了幕府。平安時代日本與中國有非常緊密的交往,在日本儒學得到推崇。同時佛教得到發展。894年廢止遣唐使之后,發展了日本獨自的國風文化。),大約從公元6世紀到12世紀,是日本史上的古代時期,它包含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律令時代”(注:“大化革新”后數十年間,日本以唐律為范本,逐漸引進并制定了律、令、格、式成文法,構成先進的國家制度。日本的多數歷史學家,往往把當時這種以律令法為基軸所形成的國家統治體制,稱為“律令制”。在公元11世紀幕府政治以前,特別是“大化革新”后的頭兩個世紀,即律令制推行較好的時期,謂之“律令時代”。);三是幕府統治的武家時代(注:武家指武士系統的家族、人物,與“公家”相對。其核心是平氏和源氏。武家是從在古代公家的領地、莊園中負責武備警衛的家族發展而來,原是為公家所統治的階層,后逐漸壯大,實質性地把持了全國政權,繼而建立了鐮倉幕府,公家則被傀儡化。),第一章中國古代法律對日本的影響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第八卷大約從12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是日本歷史上的中世和近世,包括鐮倉(注:鐮倉幕府(1192—1333)是日本幕府政權的開始,其建立者是武將源賴朝,他于日本平安王朝的末期打敗了貴族階級的實權派平清盛一族,并逼迫在源平之戰中為自己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兄弟源義經自殺,達到自己一手遮天的目的。源平之戰在日本可謂家喻戶曉,作家信濃前司行長據此寫成歷史小說《平家物語》。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日本由中央貴族掌握實際統治權的時代結束了,在貴族時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鄙視平安朝貴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學、佛教禪宗、神道教,形成日本軍國主義的精神支柱“武士道”。13世紀元軍侵日戰爭客觀上使幕府進一步加強了對日本的統治。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日本天皇成為傀儡,幕府成為實際的政治中心。)(1192—1333)、足利(注:即室町幕府,是由足利尊氏就任征夷大將軍后所建立的政權。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在1378年統一南北朝后,在京都的室町建立了一座豪宅,稱“花之御所”,并在此執行政務。傳至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時,因繼承權問題爆發了應仁之亂,自此幕府的權威每況愈下。日本開始進入戰國時代。1565年第十三代將軍足利義輝被殺,隨后其弟足利義昭(義秋)被織田信長擁立成為第十五代將軍。1573年義昭因與信長作對而被流放,幕府滅亡。)(室町)(1378—1573)、德川(江戶)(注:德川氏以江戶為政治根據地,開幕府以統治天下,故亦稱江戶幕府。自1603年德川家康受任征夷大將軍在江戶設幕府開始,至1867年第十五代將軍慶喜,將政治大權奉還朝廷(即大政奉還)為止。約二百六十五年,為繼鐮倉、室町幕府之后,最強盛也是最后的武家政治組織。德川幕府時代的特點有五:(1)將安土桃山時代之特質更加擴展,可以看出集權的封建制度的完成及其衰退。(2)都市及商工業的發達。(3)町人文化(商業文明)的發展。(4)對外采取鎖國禁教政策。(5)儒學(朱子學、陽明學)、蘭學(江戶時代中期以后,由荷蘭傳入日本之西洋學術)的興起。通過以上五點能夠看到德川幕府時代的突出和發展,也因這種因果循環,導致德川幕府的沒落和衰亡。德川家康以巧妙的政策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使武家政治組織達到最高峰。但是集權的封建制度完成之后,武士向都市集中,消費的刺激,也帶來了都市和商工業的繁榮,逐漸使農民成為被壓迫階級,商品也向農村滲透,最后由于農民的階層分化,導致幕藩體制的解體,加之幕府末期外交問題的復雜和緊迫,儒學者提倡尊王攘夷、尊王斥霸,最后朝廷和強藩借口結合倒幕,終迫使德川幕府只有大政奉還。)(1603—1867)三個時期。
在上述三個時期,中國法律對日本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在有文字記載的古墳時代及其以前,中國法律應該已經對日本產生影響,但有關記載不夠明確。如有學者認為,在《三國志·魏書》中記載的邪馬臺國“輕者沒其妻子,重者滅其門戶”的規定是模仿中國《漢律》和《魏律》“夷三族”制定的。(注:《三國志》卷三十《魏書·倭人傳》記載:“(其國)婦人不淫,不妒忌。不盜竊,少諍訟。其法,輕者沒其妻子,重者滅其門戶。”據推測,這里的“其法,輕者沒其妻子,重者滅其門戶”可能源于中國《漢律》和《魏律》的“夷三族”。)
到飛鳥、奈良、平安時代,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發展特別是遣唐使的回國,以唐律為代表的中國法律在日本得到全面移植。推古女皇(592年—628年在位)時,總攝朝政的圣德太子遣使于隋,隋煬帝亦遣使赴日,中日交流頻繁,中國法律也傳于日本。這一時期日本頒布的《憲法十七條》即充分體現了對中國儒家和法家法律思想的繼受。孝德天皇(645年—654年在位)時期開始的“大化革新”(注:“大化革新”,又作大化改新,是645年發生的古代日本政變。其主要內容是廢除大豪族壟斷政權的體制,向中國皇帝體制學習,成立古代中央集權國家,給日本歷史上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大化改新以前,蘇我氏等大豪族控制政權,天皇家族沒有什么實權。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后為天智天皇)聯合貴族中臣鐮足發動政變,刺殺當時掌握朝政的權臣蘇我入鹿,其父蘇我蝦夷自殺,皇室奪取政權。中大兄皇子等擁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645年—654年在位)即位后,定年號為大化,遷都難波京(今大阪市)。“大化”的日語意思是“偉大的變化”。),主要內容就是廢除大豪族壟斷政權的體制,向中國皇帝體制學習,建立中央集權國家。這被視為日本古代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變革,標志著日本國家的正式形成。當時還模仿唐律,頒布了許多法律。如天智天皇七年(668年)制定的《近江令》22卷,篇目基本模仿唐的《貞觀令》。天武天皇(672年—686年在位)時制定的《天武律令》主要依據唐貞觀、永徽兩朝的律令。文武天皇大寶元年(701年)制定的《大寶律令》的篇目、次序與唐律十分相近。(注:《大寶律令》凡《律》6卷,《令》11卷,頒布于文武天皇大寶元年,其中“律”為刑法,“令”規定各種具體制度。它的頒行,形成專制政權的集中與統一,顯示日本古代國家形態的最后之完成。)元正天皇養老二年(718年)制定的《養老律令》是以《永徽律令》為藍本并參酌了唐的《開元律令》。嵯峨天皇(809年—823年在位)和清和天皇(858年—876年在位)時分別出臺《弘仁格式》與《貞觀格式》,醍醐天皇(897年—930年在位)時修訂的《延喜格式》,均脫胎于唐之格式。事實上,當時的日本不僅承襲了唐朝的律和令,還繼承了唐朝的格和式。因此,日本學者把這個時期直接稱為“模仿唐時代”,又稱“律令時代”。
從12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武家時代,中國的政治、法律對日本的直接影響逐漸減弱,這和當時日本的政治格局有密切關系。進入幕府時代的日本實際上處于軍閥分裂割據的狀態,法制方面已廢棄奈良、平安以來的律令制而呈現二元化:既有幕府制定的特別法,如《貞永式目》、《建武式目》等,又有各“大名”(藩主)施行的地域性極強的“家法”。而以《明律》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后期的法制傾向是加強皇權,所以這一時期中日法制交流已不能重復7~10世紀日本全面移植中國法制的模式,而是表現為以中國法律為參照、結合日本國情、建立具有日本特色的法制的特點。因此,相比律令時代,日本學者對中國法制的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和深化。同時,因為還沒有其他法制體系作為參考,中國法制(明清律)仍然是日本學習和研究的主要對象。幕府制定的法律如《紀州藩國律》、《弘前藩御刑法碟》等,均參照中國明律而制定,甚至明治維新時的《假刑律》(即暫行刑律)、《新律綱領》及《改定律例》等法律法規在制定時,也參考了中國的明律及明會典。(注:參見劉俊文、[日]池田溫主編:《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法制卷》,4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本章分三個階段分別考察中國法律對日本的影響。第一個階段是“大化革新”以前。因為在“大化革新”前,日本基本上處于部民社會狀態,經濟、文化落后于中國和朝鮮半島,沒有系統的成文法,只有一些習慣法。中國也還沒有誕生完備的法典可供參考。當時的中國對日本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儒家思想的輸入與傳播,如圣德太子進行的改革。第二個階段是“大化革新”后至平安時代。這個時期,日本幾乎全盤“唐”化,逐漸引進并制定了律、令、格、式成文法,將日本建設成一個先進的律令制國家。第三個階段是武家時代。這個時期中國法律仍然保持著對日本獨一無二的影響。日本對中國法律特別是明律的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上分期也和中國古代史的分期比較契合,方便作比較研究。此外,中國法律對日本的影響是奠基于當時中日文化交流的發展,特別是儒家思想在日本的輸入和傳播,故而下文首先對儒學的輸入、傳播以及對日本法制的影響稍作介紹。
日本在世界法制史上以善于借鑒其他文明的長處著稱。對于曾是日本法制文明重要藍本的中國來說,了解這段中日交流的歷史,不僅有學術研究上的意義,更能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提供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