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我們可以掌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低碳生活是在人類生活受到氣候變化威脅的時候應運而生的,因此,它不只是時尚,而是地球向人類訴求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態度和責任。
或許有人會說,低碳的生活方式是從西方傳來的舶來品,是趕時髦,跟我們沒什么關系。其實,對于普通人來說,低碳生活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能力。低碳生活就是環保生活,就是在生活中減低碳的排放,注意節電、節油、節氣,從點滴做起。所以,只要有低碳生活的態度,人人都有能力過上一種低碳生活。如果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顯示了一種自身的勤儉節約的美德,那么,當今倡導的低碳生活則是為了子孫后代,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態道德,是更高意義上的美德。因此,生態道德文明已成為衡量一個民族素質的標志。
“低碳”不會對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太大改變,也無須付出多少代價,只要每天稍稍注意,人人都可以低碳,這就是低碳生活的態度。倡導低碳生活,并不是要我們回到刀耕火種的原始時代,而是要求我們改變以往那種浪費資源、增加污染的不良嗜好,徹底戒除“面子消費”、“奢侈消費”、“一次性消費”陋習。無節制的生產生活方式,使世界氣候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增大,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受到空前危害。
低碳的生活方式并不遙遠,它就在每一個人身邊。只要采取一些很簡單的措施,一個人每天就可以減少一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生活常識也告訴我們,冰箱內存放食物要適量,放得過多或過少都會費電;空調啟動瞬間電流較大,頻繁開關相當費電;短時間不用電腦時,啟用電腦的“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等等。
低碳生活,人人有責。每個人都應當有低碳生活的態度,并自覺身體力行。低碳生活中有一個叫做“碳中和”的流行概念,說的就是,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就得補償多少。現在最流行是用自身植樹或花錢請人植樹來補償二氧化碳的排放。然而,低碳生活也不只是普通百姓的事,全社會都應過上低碳生活,無論是企業團體還是政府組織。現代法治生活中,企業應承擔社會責任,其中就包含“綠色經營”的責任。例如,一些公司在信息交流溝通時,通過視頻通信會議系統和網絡的方式,降低對飛機、汽車等交通工具的依賴,顯然就是在推行一種綠色商務的嶄新理念。一言以蔽之,企業也要過低碳生活,帶頭削減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努力實現綠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