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靜心篇(1)
書名: 佛養(yǎng)心,道養(yǎng)性:佛心慧語悟人生作者名: 宋天天本章字數(shù): 5654字更新時間: 2014-11-11 16:48:22
§§§第1節(jié)遠離貪念即是凈土
心境澄明是人生的一種自在意境——拋卻塵世的紛紛擾擾,享受一種超然的灑脫,人生得以安逸和升華。
只追求屬于自己的東西,人生才會輕松愉快
一位作家出名后,總是忙得昏天黑地。他感到生活很累,便去請教一位年長的禪師。
作家向禪師言道:“師傅,我為何自從出名以后就覺得工作越來越忙,生活越來越累呢?”
禪師問:“你每天都在忙什么呢?”
作家如實地回答道:“我一天到晚要交際應酬,要演講演說,要接受各種媒體的采訪,同時還要寫作。唉!師傅,我活得太苦太累了。”
禪師突然打開衣柜,對作家說道:“我這一輩子買了不少美妙的衣服,你將這些美妙的衣服都穿在身上,自然就能找到答案。”
作家說道:“師傅,我穿著自己身上的這身衣服就足夠了。現(xiàn)在你要我將這些美妙的衣服都穿在身上,我會感覺很沉重的,我肯定會極不舒服。”
禪師說道:“既然你懂這個道理,為何還要來問我。”
作家問道:“師傅,我還是不明白您的意思,敬請您說明白一點,好嗎?”
禪師說道:“你不是已經(jīng)知道你穿著自己身上的衣服已足夠了,再給你穿上更多的美妙的衣服,你會感到很沉重,也會覺得很不舒服,你難道還不明白你是作家,不是外交家,也不是演說家,更不是政治家,為何要去扮演交際家、演說家、政治家的角色呢?為何要去做交際家、演說家、政治家應該做的事呢?這不是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嗎?”
作家恍然大悟道:“每個人都只能追求屬于自己的東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得到幸福和快樂,人生才會輕松愉快啊!”
醍醐灌頂
很多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憊。究竟為什么這么累呢?因為在追求一些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因為在做一些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身外之物不可強求,身外之事不可強為;只追求屬于自己的東西,只做自己該做的事。如此,人生才會自在灑脫。
§§§第2節(jié)心存雜念太多,必然會形成種種羈絆
從前,在一座寺廟中有一位和尚,已經(jīng)修行了很久卻無法得道。其實,他也沒有其他的毛病,就是貪吃貪喝,別人吃一缽飯就夠了,可是他總覺得不夠,吃了還想再吃。有時明明已經(jīng)吃不下去了,還要向別人要。眼見比他晚進來的師弟們都一個一個得道了,而他卻沒有什么長進,于是他很苦惱地請教主持:“師父啊!為什么我這么認真刻苦地修習佛法,卻一直沒有得道呢?”
主持回答說:“正是因為你貪吃,所以一直沒有得道。不用著急,這樣吧!明天我為你準備一餐飯,等你吃完后我再告訴你到底怎樣才能得道。”
第二天一大早,這個和尚便急忙趕到主持那里。主持看見他來了,就端出滿滿一缽的小米粥,旁邊還放著一個空盆。缽里的粥不斷冒出熱氣,還散發(fā)出一陣陣誘人的香味,看得出來是剛做好的小米粥。
主持說:“你一大早就趕來了,應該還沒吃早飯吧。這一缽小米粥歸你了,你可以把它吃得精光,吃得像旁邊的空盆一樣空,不過這是剛做好的小米粥,要等它稍微冷一點之后,你才能吃,要不會很燙的!”
但是和尚一聞到小米粥的香味就控制不住自己,很想馬上把它喝掉,免得一會兒有人來分享,于是他低下頭對著那缽熱騰騰的小米粥使勁吹著,想讓粥快點冷下來。
剛吹了一會兒,他就急著問主持:“這粥已經(jīng)冷了,我可以吃了吧?”主持盯著他說:“小米粥就算被你吹冷了,可是你的心還是熱的。你應該把粥看作是不干凈的東西或者是一碗清水,這樣你才能使自己的心冷卻下來。”
和尚茫然的聽著主持的話,似乎聽懂些什么,可是還是迫不及待的端起缽,開始喝小米粥,結果小米粥太燙,他不得不吐出來,剛好吐在面前那個空盆中。
這時,主持指著他剛吐出來的小米粥對他說:“你現(xiàn)在再把它吃掉。”
和尚驚訝的回答說:“吐出來的,已經(jīng)是不干凈的東西了,怎么能再吃下去呢?”
這時候主持便對他說:“只要你把一切食物看作是別人的鼻涕或嘔吐物,你的心自然會清凈下來,內(nèi)心清凈才能深入了解佛法要義,才能修得正道啊!”
這位和尚頓時恍然大悟,馬上改掉了貪吃的惡習,刻苦用功,后來果然進步神速,不久就修成了正果。
醍醐灌頂
《淮南子·主術訓》曰:“是故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無論做什么事情,如果心存雜念太多,必然會形成種種羈絆,牽扯住我們前行的腳步。只有真正地靜下心來,心無旁騖,才能有所收獲。
§§§第3節(jié)和諧與平靜才是生活之路
佛經(jīng)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有一位很愛思考問題的王子。有一天,他問他的老師:“我的生活之路將是什么樣的呢?”老師回答說:“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將遇到三道門,每一道門上都寫有一句話,到時候你看了就明白了。”
王子聽了老師的指示便上路了。不久之后,他就遇到了第一道門,上面寫著“改變世界”。王子想:我要按照我的理想去規(guī)劃這個世界,將那些我看不慣的事情統(tǒng)統(tǒng)改掉。于是他就這樣去做了。幾年之后,王子又遇到了第二道門,上面寫著“改變別人”。王子想:我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們,讓他們的性格向著更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再后來,他又遇到了第三道門,上面寫著“改變你自己”。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變得更完美。于是他就這樣去做了。
一天,王子見到了他的老師,王子說:“我已經(jīng)看過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門了。我懂得,與其改變世界,不如改變這個世界上的人,而與其去改變別人,不如去改變我自己。”智者聽了,微微一笑,說:“也許你現(xiàn)在應該向回走,再回去仔細看看那三道門。”
王子將信將疑地向回走。遠遠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門,可是和他來的時候不一樣,從回來的這個方向上,他看到門上寫的是“接納你自己”。王子這才明白他在改變自己時為什么總是生活在自責和苦惱之中:因為他拒絕承認和接受自己的缺點,所以他總把目光放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忽略了自己的長處。他因此學會了欣賞自己。
王子繼續(xù)向回走,他看到第二道門上寫的是“接納別人”。他這才明白他為什么總怨聲載道:因為他拒絕接受別人和自己存在差別,所以他總是不去理解和體諒別人的難處。他因此學會了寬容別人。
王子又繼續(xù)向回走。他看到第一道門上寫的是“接納世界”。王子這才明白他在改變世界時為什么失敗連連:因為他拒絕承認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人力所不及的,忽略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他因此學會了包容世界。
這時老師已經(jīng)在開始處等著他了,他看到王子若有所思的樣子,便對他說:“不用我多說什么了,現(xiàn)在你應該懂得什么是和諧與平靜了吧。”
醍醐灌頂
人的一生很短暫,從出生開始,不管我們愿不愿意,都得往前走。記住:與其去改變世界和別人,不如去改變我自己;要學會欣賞自己,學會寬容別人,學會包容世界。和諧與平靜才是生活之路。
§§§第4節(jié)遠離貪念即是凈土
佛陀的弟子眾多,而且大多數(shù)弟子都能遵從佛陀的吩咐,勤奮修行,很多弟子因此得了道,修成羅漢,消除了許多煩惱和痛苦。但是,有一個比丘,就是不肯用功,別人在打坐修行的時候,他卻在呼呼地睡大覺。同修的師兄弟們都勸了他好多次了,可他還是照樣我行我素,聽不進半點勸說。
這個比丘最大的毛病就是愛睡覺,每天吃飽就睡,睡覺時還把自己的房間關得死死的,外面有什么聲音他全都聽不見,就這樣一個人在房中蒙頭大睡,別人怎么叫也都叫不醒。
這天中午,嗜睡的比丘吃完飯回來后,又回到自己的僧房蒙頭大睡了。他這一睡就沒有起來過,直到第二天,僧房中一直鼾聲如雷。
第二天上午是佛陀為大眾說法的日子。所有的弟子都來了,唯獨缺那個嗜睡的比丘。
佛陀問:“那個愛睡覺的弟子怎么沒有來呢?”
一個弟子急忙站起身來回答:“佛陀!他從昨天中午睡到現(xiàn)在還沒有醒過來,我們都叫不醒他。”
佛陀心中忽然想起,這個愛睡覺的比丘從今天算起只剩下七天的壽命了,如果讓他這樣在昏睡中死去的話,他是得不到善終的。佛陀非常憐憫他,所以先讓弟子們誦讀經(jīng)文,自己帶著阿難前往貪睡比丘的僧房去了。
佛陀和阿難還沒到,遠遠就聽見雷鳴般的鼾聲,一陣接著一陣,一陣高過一陣。推開房門后,鼾聲更大了,那位比丘依然蜷縮在床上,睡得正香。
阿難先叫了幾聲,可是比丘毫無反應,依然睡著。后來佛陀走到比丘床前,用手指輕輕搖了搖比丘的身體,這個熟睡的比丘馬上醒了過來。比丘見到佛陀正站在自己面前,慈愛地俯視著他,急忙起身向佛陀頂禮,說道:“尊敬的佛陀,請原諒弟子的無禮。”
佛陀告訴他說:“你只剩下七天的壽命了,我不忍心見你在昏睡中死去而得不到正果,所以特地來叫醒你。”這位比丘大吃一驚,他根本沒想到自己只剩下七天的壽命,他又驚又怕,不知所措。
佛陀安慰他說:“這是你命中注定的事。以前,你出家做比丘,卻只知道吃和睡,從來不思索法義,也不遵守佛法戒律。因為沒有種下任何福德,命終后靈魂投生成米蟲,就這樣過了五萬年,然后又投生為田螺、蚌和樹干中的蠹蟲,前前后后各過了五萬年。你前身所投生過的生命都喜歡住在昏暗沒有光亮的地方,而且非常愛惜自己的身體和生命,更特別的是這四種生命都喜歡睡覺,一睡就是一百多年,完全不懂得上進。經(jīng)歷了二十萬年,你才贖清了前世的罪孽,所以今生能夠投胎為人,并且出家做了比丘。既然做了比丘就應該勤苦修行,認真鉆研。沒想到你又像二十萬年前一樣貪吃貪睡,為什么你總是睡不夠呢?可別忘了二十萬年前你的前身的結果。”
比丘聽了佛陀的話,羞慚得滿臉通紅,連忙向佛陀表示懺悔。就在他深深自責、懺悔的時候,一切雜念都隨之消除了,并且在最后的生命里修得了阿羅漢果。
醍醐灌頂
佛說,遠離貪念即是凈土。貪念讓我們不滿足于現(xiàn)狀,讓我們一直忙于苦苦追尋卻永遠實現(xiàn)不了目標;貪念讓我們不快樂,讓我們忽視了一路上經(jīng)過的美麗風景,各種心喜樂趣也杳無蹤跡。我們只有摒棄了諸如安逸等貪念,才能找到一方凈土,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快樂的人。
§§§第5節(jié)以坦然的心境面對生命中的無常
在印度,有一位孤寡的母親,膝下只生了一個兒子,母子倆相依為命,沒有什么親戚可以依靠,孤苦伶仃。這位母親把自己的終身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于是便對兒子,疼愛倍加,生怕一個閃失,失去了唯一的希望。
有一年,村子里流行了一場瘟疫,很多小孩子因為抵抗力薄弱,無辜地被病魔攫走了生命,寡母鐘愛的兒子也不幸地死于這場流行疾病。傷心欲絕的母親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每天摟抱著早已氣絕已久、全身冰冷的孩子,號啕悲哭,癡迷地對著孩子喃喃地呼喚,企圖喚回孩子那可愛的笑靨,但是孩子所回應的只是亙古寂然的無言。
從此,婦人像喪心病狂一般,碰到人便苦苦祈求:“什么人帶走了我的孩子,把我的心肝寶貝還給我!”“我的孩子死了,天哪!什么人能救救我的孩子?”
可憐的婦人活在喪子的悲痛之中,哭斷了柔腸,哭碎了慈母的一顆心;哭干了淚水,哭出了一眼的血淚,街坊鄰居們愛莫能助,大家不知道如何來幫助這位不幸的母親。
恰巧,佛陀帶著一千二百五十位的弟子來到了這個國家,并且接受國王的邀請,傳經(jīng)說法。人們扶老攜幼都到精舍,聆聽佛陀宣說妙法。
有一個村人不忍心婦人沉淪在錐心拆骨的痛苦深淵,把婦人引進到佛陀的座前,希望佛陀給她一些啟示。佛陀慈悲地看著婦人說:“婦人家!你喪失了人間最珍貴的寶物,你只要找到一樣東西,我就有辦法救活你的孩子。”
絕望中的母親聽到佛陀充滿光明、生機的法音,抬起淚水迷蒙的雙眼,無限期盼地注視著佛陀說:“佛陀!只要能救活我的孩子,任何東西我都愿意去尋找!”
佛陀便對她說:“你如果能找到吉祥草,把它覆蓋在你孩子的身上,你孩子便能起死回生,可愛如昔。”
那位母親似乎感覺到了希望,趕緊問道:“什么叫做吉祥草?要到那里才采得到呢?”
佛陀接著說:“吉祥草生長在從來沒有死過親人的人家之中,你趕快去尋找吧!”
于是,懷著一線希望的母親,鍥而不舍挨家挨戶地尋找那挽救他兒子的靈芝仙草,每到一戶人家,便恭敬合十問道:“請問你家曾經(jīng)死過人嗎?你家里有吉祥草嗎?”
“我家沒有種植什么吉祥草,我家兩個月前才死了個老人家。”被問到的人知道她遭遇喪子的劇痛,雖然被詢問到如此唐突的問題,但是也不以為意。只是沒有一個人家不曾死過親人的,婦人失望極了,世間之大,竟然沒有一人能夠救護她的孩子。
佛陀于是接著開示她說:“你終于明白任何人家沒有不曾死亡過親人的道理。世間上一切萬法有生必有死,有生必有滅,諸行無常的生滅現(xiàn)象是自然的法則,任何有生命的有情眾生,必定要經(jīng)過死亡的過程,因此你兒子的死亡也是一種必然的實相。”
醍醐灌頂
佛家認為,諸行無常,世間沒有永恒存在的事物,人類都有生老病死的現(xiàn)象,山河大地也有著微妙的循環(huán)變化,沒有一樣東西是恒常不變的。因此,佛教主張一種“花開無生見如來”的“無生”。我們既已是眾生之一,那就要學會以坦然的心境來面對生命中的無常。
§§§第6節(jié)知足常樂便是自在人生
有一個年輕人剛結婚,小夫妻新婚燕爾,濃情蜜意,日子過得極為甜蜜。于是,年輕人逢人就說結婚好,勸大家趕快成家,享受家庭的快樂。
一個朋友聽到他老是鼓勵人結婚,終于忍耐不住問他:“家是火宅,家是枷鎖,成家是往火坑跳,往自己身上套上枷木,結婚有什么快樂可言?”
年輕人眉飛色舞,喜形于色地說:“結婚太美妙了!過去單身的時候,我要自己煮飯洗衣。現(xiàn)在可不同了,我工作下班回家,打開家門,美麗的妻子就會為我遞上一份報紙,送上一杯熱茶,給我一份甜蜜的笑容,為我穿上柔軟的拖鞋,我家中養(yǎng)的那條純白的鬈毛狗,就在我身前身后圍繞,汪汪地叫著跳上我的膝蓋,向我撒嬌。家可以安頓疲憊的身心,家是天下最溫暖的安樂窩。我勸你趕快效法我,找個對象結婚吧!”
沉浸在新婚喜悅的年輕人,儼然成了婚姻介紹所,不僅自己結了婚,并且還努力撮合了幾對佳偶。
快樂的時光飛快地流逝,三年的歲月恍如昨日,兩個朋友在街頭上不期而遇。朋友欣喜異常地抓住年輕人的臂膀說:“告訴你一個天大的好消息,我準備步你后塵,下個月我就要結婚了。”
朋友以為對方一定會為自己祝福高興,只見年輕人鎖緊了一對濃眉,一副沒精打采的樣子說:“結婚有什么好?儍瓜才往火宅里鉆。”
朋友奇怪地問道:“咦?當初不是你極力勸我趁年輕趕快立業(yè)成家的么?怎么!七年之癢都未到,你的婚姻就亮起了紅燈?”
年輕人痛苦地回答說:“唉!別提了,這三年來我簡直痛苦極了。”悲傷之情,似乎是不愿觸及心中的至痛。
于是朋友就建議他說:“這樣好了,我要到寺院和師父商量佛化婚禮的細節(jié),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請教師父,解開你心中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