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信不過燕王,還信不過朕?
- 我只想安靜的做個昏君
- 天喵教主
- 3698字
- 2022-12-04 19:03:08
在一邊看熱鬧的朝鮮國使臣樸泰源,則是各種看笑話。
朝鮮國在李成桂謀權篡位之后,和大明有過一段蜜月期,但是明太祖朱元璋認為李成桂“頑囂狡詐”,雖然承認了朝鮮國這個國家,并且賜予國名,卻并不承認朝鮮君主李成桂的地位。
而李成桂為了在法理上獲得宗主國認可,不停派遣使者來明朝上貢,每次來都想著辦法請求大明承認他國主地位。
朝鮮屢次上書,大明屢次駁斥。
而朝鮮史官對李成桂屢上書明朝的事件,謂之“我太祖有百折不撓之毅“。
雖說屢次被駁斥回去,但朝鮮國的使臣總能通過朝貢賺錢,他們每次來上貢會給天朝上國送一些人參,麻布,還有金子,以及一些沒人吃的俵物,海豹皮這類。
大明朝廷礙于臉面,總會加倍回贈。
穩賺不賠的買賣,朝鮮當然樂于朝貢,每年都多多派遣使臣前來打秋風。
周圍有些小國小部落,更是把這只朝貢當做發家致富的好辦法,甚至發生過截殺朝貢隊伍冒充使臣上貢的事。
這次,李成桂認為大明洪武太祖皇帝駕崩,新帝登基,自己又有機會獲得大明官方認可,因此派遣了龐大的使節團,順便想看看能否為自己最寵愛的小兒子,世子李芳碩爭取到大明的官方認可,為他以后登基造勢。
因此,他派出了自己的心腹官員樸泰源,帶了許多國內吃不完或者不吃的俵物,咸魚干,貧民穿的麻布,還有海豹皮等皮貨來朝貢。
反正天朝上國不在意你朝貢何物,都會翻倍回贈,隨便送點即可。
“安南蠻子!”
樸泰源咧嘴冷笑,朝鮮在漢代時曾經是漢四郡,國民通行漢字漢文,在朝鮮國王李成桂獲得賜名后,每次使臣來大明都要和大明的翰林,侍郎作詩填詞,探討儒學,而國內的讀書人也都是儒門弟子,所以他們自認自己才是華夏正統藩屬。
樸泰源曾經參加過大明的科舉,學識淵博,也說的一口好官話。
他見鴻臚寺少卿走過,忙上前去殷勤地道:“少卿大人,不知我朝鮮之臣,何時能夠面見陛下,獻上我朝鮮貢物?”
誰知,昨天還和他吟詩作對,探討文學的鴻臚寺少卿,鄙夷地看了樸泰源一眼:“等著吧。”
他還很鄙夷地說道:“你朝鮮也是東方大國,國土廣袤,怎么多年來貢品還是那些,我昨日查看,發現你們獻給我大明的俵物都是陳年舊物,你等是不是藐視我大明啊?”
樸泰源吃了一驚,忙道:“呃,大人,絕對不是,我朝鮮國小民窮,就這些俵物,都是王上省吃儉用所出,怎會藐視大明呢?”
那鴻臚寺少卿冷哼一聲。
“哦?可是我聽說,你們朝鮮國王日日都有新鮮海鮮吃,頓頓大魚大肉,生活奢侈用度浮夸,怎么到你這兒就成國小民窮了?”
樸泰源眼睛一轉,直接跪倒在地,說道:“天使大人,這定是有人污蔑我王上啊,我朝鮮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能夠上貢給天朝的,可都是最好的貢品,豈敢對大明天朝上國不敬?”
鴻臚寺少卿點點頭,摸著下巴道:“也是這個道理,你放心吧,天子早有交代,如今他初登大寶,朝鮮率先來賀,會對朝鮮多加賞賜。”
樸泰源大喜,連忙拜謝……
……
不遠處,朱允炆和朱棣看著這一幕。
“媽的,這個使臣頗有朕幾分風采。”
朱允炆暗罵。
他擺出經典葛優躺,吃著茶點,拍了拍手掌道:“聽說朝鮮國王李成桂寵愛幼子,他其他幾個兒子十分不滿,這次李成桂想要咱承認他世子的地位,這好像是個機會。”
一邊正襟危坐的朱棣說道:“若想要定朝鮮,則需先定女真,遼東女真諸部,大明不宣威鎮撫,則必然倒向朝鮮。”
朱允炆咧嘴笑道:“四叔你放心,朕早有計較。”
“等安南事了,就是他朝鮮了,敢侵占咱鐵嶺衛的土地,活膩歪了。”
前世那個時空,朱棣設置奴兒干都司,收攏遼東女真,也是為了轄制朝鮮,因為朝鮮多次去劫掠女真部落抓女真人為奴,趁機侵占地盤,大明便立下碑文,杜絕朝鮮的覬覦。
“哦對了,朝鮮屢次上貢,都拿些不值錢的俵物和麻布來,我朝還屢屢加倍回贈,以彰顯天朝大度,如今咱大明窮困,不能老做賠本買賣啊。”
朱棣疑惑道:“陛下你準備?”
“朕準備把朝鮮送我們的俵物和麻布都送回去,那東西都在國庫放很多年了,四叔你不知道啊,這些東西皇爺爺都舍不得吃,朕也沒舍得吃用,真是便宜朝鮮國王了。”
朱棣翻了個白眼,信你才有鬼……
不過,朝鮮進貢的貢品,的確都是些不值錢的貨,之前朱元璋命令朝鮮每年進貢黃金五百兩,朝鮮屢屢欠貢,上奏說自己國窮民弱沒錢,拿一些沒人吃的咸魚干,臭魚爛蝦干來濫竽充數,那些東西好多連百姓都不吃,只能堆在國庫發霉。
這么多年來下,堆積了好多。
朱允炆決定一次性回贈給朝鮮國王。
因為再不處理,都要長蟲了。
他嘆氣道:“遇到我這么大度的天子,朝鮮國王不知有多高興,哎。”
他伸出兩條腿,將腳疊加起來,晃了晃腿,吊兒郎當。
朱棣見他慵懶模樣,恨鐵不成鋼地勸誡道:“陛下,你初登大寶,應當勵精圖治才是,不能安于享樂,松懈懶惰。”
在他看來,朱允炆是個極有戰略眼光的君主,只是松散懈怠,有些貪于享樂。
如果朱允炆勵精圖治,大明必將更上一層樓。
朱允炆咧嘴露出白牙:“四叔,這話就不對了,朕告訴你,要是你年輕的時候吃喝玩樂,貪財好色,想做什么做什么,等你到老了你就會發現……”
“發現你為虛度光陰悔恨不已!”
朱棣道。
朱允炆卻哈哈大笑,說道:“四叔,錯了,你會發現,到老了之后咱居然沒一點遺憾!”
“朕沒什么遠大理想,我大明百姓能有飯吃,各地百姓安居樂業,朱明皇族永保江山,能做到這三條兒,咱也就算對得起皇爺爺了。”
朱允炆撇嘴道。
朱棣微微嘆口氣:“說來容易,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呢……”
朱允炆卻抿著嘴,盯著安南國使臣道:“虧了,伙食費忘收了!”
“不過似乎能從朝鮮這邊找補找補……”
朱允炆打起了別的主意。
……
翌日。
朝陽初照,暖風微醺。
七月份的南京應天府,剛剛有些暖熱,大明南京應天府,東廠的牌匾,已經在紫禁城旁邊的一條巷口掛了起來。
此地距離南京城不遠,因而也有許多軍戶,匠戶,以及官員路過。
“各位,瞧一瞧看一看了,皇家御皂,大明東廠出品,純天然制造,物美價廉,一塊兒兩個銅板!”
“皇家扇面兒,大明宮女親自制作,買三送一!”
“皇家宮廷玉液酒,御膳坊同款,東廠出品,質量有保障,瞧一瞧看一看了哎!”
這家隸屬于大明皇家的“東廠”,沒有和前世那樣叫做“東緝事廠”,而是就叫東廠,里面的數千番子,紛紛化作小商小販,販賣大明宮中產出的各類物品。
御用監產出的香皂,肥皂,扇面兒,衣裳,牙刷,鞋襪,都在販賣之列,這些老卒出身的東廠番子被朱允炆培訓后,化身推銷員,在東廠門口各種推銷貨物。
而有些大臣上前去觀察,有些在一邊觀望。
最好的情報人員,就是人民大眾,以這個為宗旨,東廠建立之初就是一個皇家貨殖府的供應廠,不過它主要售賣高端的皇家御用物品,為皇帝補充內庫。
所以東廠的掛牌,成立,并沒有引起朝臣們的反感和百姓的動蕩,相反,老百姓都覺得很稀奇。
很快,就有人發現皇家產出的東西,物美價廉,而且物品十分耐用好用,紛紛購買起來,發展到后來,竟然有人專門開始代購東廠的物品,而東廠出品,必屬精品,也漸漸深入人心,暫時沒人知道,這看起來是御用監下屬專門織造御物的東廠,竟然是個情報機構……
東廠內。
陰森,昏暗的房間。
一個大臣跪在地上,瑟瑟發抖。
“你就是戶部劉侍郎?”
“回稟陛下,臣……是的。”
端坐在皇位之上的朱允炆面色隱藏在黑暗中,冷哼一聲,沙啞低沉地道:“你知道湘王朱柏是怎么死的嗎?”
這位想花點錢疏通關系謀個美差的侍郎渾身打顫,瑟瑟發抖,吞著口水道:“臣,不知……”
“他因為不愿捐出家產,被燕王朱棣活活嚇死!”
朱允炆探出身來,表情嚴肅無比:“朕四叔燕王殿下,是何等可怖,你不會不知吧……”
大臣心說,陛下,您這模樣可比攝政王燕王殿下恐怖多了,但是話到嘴邊,又想起當今圣上并無實權,是啊,畢竟朱允炆連軍權都交出去了,不過是個少帝罷了。
他心里也為朱允炆這皇帝感到悲哀。
“臣知道,陛下,臣所送財貨,并非是搜刮的民脂民膏,乃是臣家族世代累積的財貨啊,臣乃福建人士,家族中以緙絲編制絹布為業,臣送出財貨打點,也只是因為家中老母病重,想要外放廣西或廣東,距離福建近一些罷了。”
聽著這位大臣的言語,朱允炆冷哼一聲:“要不是你為官清廉,你以為你能在這面見朕?”
“攝政王早把你滿門抄斬了,最近被他滿門抄斬的可不少!”
“你知道錦衣衛指揮蔣獻吧,那就是燕王的爪牙!”
朱允炆冷哼道。
他面色冷厲,認真說道:“好了,白銀一萬兩,保舉你能調去福建擔任教諭,也可侍奉老母。”
“為了幫你調去福建,朕可是冒著天大危險,現如今攝政王燕王把持朝政,朕能夠露臉見你一面可殊為不易!”
這位劉侍郎猶豫了一下,說道:“陛下,可有圣旨?”
朱允炆翻了個白眼:“圣旨?你放心,攝政王燕王殿下雖說權勢滔天,但是朕的面子還是會賣的。”
“你馬上去旁邊交錢,交了銀子,朕就去求燕王給你擬個旨。”
朱允炆擺擺手。
“你可不要不識好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想調去福建的官員大有人在,后邊兒還有人排隊呢。”
那劉侍郎還是有些猶豫。
朱允炆怒道:“你什么表情,信不過燕王,還信不過朕?”
“朕的人品天地可鑒!”
那劉侍郎掙扎了一番,這才去旁邊交了銀子。
做成第一單業務的朱允炆,站起身來,對一邊的王中道:“學會了吧,賺錢要動腦子,要給諸大臣賓至如歸的感覺,朕又不是燕王那種人,吃干抹凈不認賬的。”
“朕看這個劉侍郎挺有錢,等會你再去恭賀他一番,要個千八百兩的彩頭來,御膳坊裝修還差著銀子呢。
“他不是要圣旨嘛,拿筆來朕馬上給他寫一張。”
“瞧見沒有,這踏馬的才叫做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