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十九年(731年)初夏,李白離開長安,從黃河泛舟而下,經開封,到宋城(今HEN省SQ市),在梁宋一帶訪古。一天他來到梁園(又稱梁苑),是漢代梁孝王修建的園林宮殿,將近一千年過去了,只剩下一片敗瓦頹垣,古木涸池。在梁園,李白得到好友的詩酒相待,酒酣詩出,滿心郁積的痛苦與失落、不甘與無奈,化作激越的文字,宣泄出來,寫下了他的代表作《梁園吟》,全詩典出皆緣梁園,行文脈絡清晰,在詭譎多變的詩歌意境中,呈現典雅蘊藉的氣韻,頗具藝術張力。《梁園吟》:
我浮黃河去京闕,掛席欲進波連山。
天長水闊厭遠涉,訪古始及平臺間。
平臺為客憂思多,對酒遂作梁園歌。
卻憶蓬池阮公詠,因吟“淥水揚洪波”。洪波浩蕩迷舊國,路遠西歸安可得?
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
平頭奴子搖大扇,五月不熱疑清秋。
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
持鹽記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
昔人豪貴信陵君,今人耕種信陵墳。
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云。
梁王宮闕今安在?枚馬先歸不相待。
舞影歌聲散淥池,空余汴水流東海!
沉吟此事淚滿衣,黃金買醉未能歸。
連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賭酒酣馳暉。
歌且謠,意方遠。
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李白在梁宋一帶游歷,兩個多月后的初秋來到中岳嵩山。李白遍游三十六峰,盡訪嵩山勝跡。李白在長安干謁失敗,更加強了誠心求道以及對自由和長生的熱烈向往之情,在嵩山訪焦煉師未果,就寫了《贈嵩山焦煉師(并序)》遙寄給她:
嵩丘有神人焦煉師者,不知何許婦人也。又云生于齊梁時,其年貌可稱五六十。常胎息絕谷,居少室廬,游行若飛,倏忽萬里。世或傳其入東海,登蓬萊,竟莫能測其往也。余訪道少室,盡登三十六峰,聞風有寄,灑翰遙贈。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煙。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道在喧莫染,跡高想已綿。
時餐金鵝蕊,屢讀青苔篇。
八極恣游憩,九垓長周旋。
下瓢酌潁水,舞鶴來伊川。
還歸空山上,獨拂秋霞眠。
蘿月掛朝鏡,松風鳴夜弦。
潛光隱嵩岳,煉魄棲云幄。
霓裳何飄飖,鳳吹轉綿邈。
愿同西王母,下顧東方朔。
紫書倘可傳,銘骨誓相學。
在嵩山最高處,可以望見潁水自西而東,再折向東南,流向千里以外。元丹丘新建的別業“潁陽山居”,就在嵩山足下,潁水岸上。其地北依馬嶺,連峰嵩丘,南瞻鹿臺,北極汝海,云巖掩映,頗有佳致。李白到了元丹丘處,看了故人的幽棲之所,心里非常羨慕,真想和他一起隱居,于是接連寫了幾首詩送給丹丘。如《題元丹丘潁陽山居并序》:
丹丘家于潁陽,新卜別業。其地北倚馬嶺,連峰嵩丘,南瞻鹿臺,極目汝海,云巖映郁,有佳致焉。白從之游,故有此作。
仙游渡潁水,訪隱同元君。
忽遺蒼生望,獨與洪崖群。
卜地初晦跡,興言且成文。
卻顧北山斷,前瞻南嶺分。
遙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
之子合逸趣,而我欽清芬。
舉跡倚松石,談笑迷朝曛。
益愿狎青鳥,拂衣棲江濆。
另外元丹丘特地請李白將其中一首五律《題元丹丘山居》寫成一個大幅橫披,請工匠裝裱了,懸掛在他山居的草堂壁上:
故人棲東山,自愛丘壑美。
青春臥空林,白日猶不起。
松風清襟袖,石潭洗心耳。
羨君無紛喧,高枕碧霞里。
李白從元丹丘山居下來,到龍門游歷已是冬天。他到龍門石窟觀看摩崖石刻,看到數不清的石龕,看不完的佛像,從魏晉南北朝直到當代。一處比一處精美,一個比一個高大。李白想到自己這些年遍干諸侯,歷抵卿相,卻一直未遇,不禁悲從心來。于是在龍門奉先寺壁上,題寫《梁甫吟》。李白以用典串起全詩,借姜子牙、酈食其、齊國三勇士等的典故傳說,表現自己仕途受挫,難遇明君的坎坷經歷,表達自己期望終能得明君的愿望。全詩縱橫跌宕,變幻惝恍,淋漓悲壯。這首長詩,承古體而寫,悲愴之音貫穿全詩,然而變化莫測的布局剪裁,讓這首詩的行文,錯落變化,搖曳生姿。詩人起伏變化的情感與之同步,表達復雜多變,引發讀者內心波瀾起伏,隨之痛,隨之樂,隨之深,隨之淺,隨之奇,隨之新。長詩而富于變化,正是這首詩最大的藝術魅力。《梁甫吟》:
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
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吐氣思經綸。
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
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
入門不拜逞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
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
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
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扣關閽者怒。
白日不照我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
猰貐磨牙競人肉,騶虞不折生草莖。
手接飛猱搏彫虎,側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
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
吳楚弄兵無劇孟,亞夫咍爾為徒勞。
梁甫吟,梁甫吟,聲正悲。
張公兩龍劍,神物合有時。
風云感會起屠釣,大人??屼當安之。
開元二十年(732年)春天,李白來到東都洛陽。洛陽的城郭宮殿,坊里阡陌,柳色花光,熙攘繁華,都和長安相似。只不過長安城是由朱雀大街分為東西兩半,洛陽城是由一條洛水分為南北兩半。在洛陽,李白結交了一批朋友,其中與元演最稱莫逆。元演是元丹丘的本家兄弟,一個安樂公子,富貴閑人。元演對李白十分傾慕,多次慷慨解囊,不惜一擲千金。因此李白雖然阮囊羞澀,卻能在洛陽縱情游樂,度過了一段“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的狂放生活。
一天晚上,明月高照,萬籟俱寂,突然一陣玉笛聲打破沉靜的夜空,隨著春風飄揚在洛水兩岸,如天籟般飄進李白的居所。笛聲時遠時近,時隱時顯。仔細聽來,卻是一支《折楊柳》,一闋凄涼的古樂府。它的悠揚宛轉的聲音,抒發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情別緒,勾起了李白的思鄉之情,李白聽著笛聲,吟起《折楊柳》:
垂楊拂綠水,搖艷東風年。
花明玉關雪,葉暖金窗煙。
美人結長想,對此心凄然。
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
李白就此沉浸在思鄉的旋律之中不能自拔了,夜不能寐,意猶未盡,接著又寫了一首《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自春歷夏在洛陽游歷,與元演、崔成甫等結成好友。秋天,李白才從洛陽返回安陸。途經南陽時,又結識崔宗之。冬天,元演、元丹等自洛陽到安陸相訪,三人同游隨州,與紫陽真人談玄論道。李白對紫陽真人有無限仰慕之情,充分流露了他的求仙思想,在餐霞樓的墻壁上揮毫潑墨寫有《題隨州紫陽先生壁》:
神農好長生,風俗久已成。
復聞紫陽客,早署丹臺名。
喘息餐妙氣,步虛吟真聲。
道與古仙合,心將元化并。
樓疑出蓬海,鶴似飛玉京。
松雪窗外曉,池水階下明。
忽耽笙歌樂,頗失軒冕情。
終愿惠金液,提攜凌太清。
李白他們在隨州期間,到處游覽名勝古跡,訪道求仙。在方城寺他與丹丘談玄論道,并寫有《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一詩:
茫茫大夢中,惟我獨先覺。
騰轉風火來,假合作容貌。
滅除昏疑盡,領略入精要。
澄慮觀此身,因得通寂照。
郎悟前后際,始知金仙妙。
幸逢禪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喪,云山豈殊調。
清風生虛空,明月見談笑。
怡然青蓮宮,永愿恣游眺。
隨州刺史非常好客,對李白他們照顧周到,宴請不斷。這樣一來二去,直到開元二十年歲暮,李白才回到安陸家中。李白從開元十八年春,離開安陸游歷長安,在外游蕩已經有三個年頭了。
李白回到安陸時,岳父許員外已經離世。按當時大家族的慣例,沒有兒子的家庭,就從兄弟家過繼一個男孩,作為這一房的傳承。許員外疼愛自己的獨身女,不想過繼別人家的兒子來繼承自己的產業,但是他抵制不了封建家族的傳統勢力,只得過繼兄長家的一個兒子。可繼子心胸狹隘,好吃懶做,早就想獨霸許員外的家業供自己揮霍,李白入贅后,他耿耿于懷暗里使壞。許員外在世時,他只能忍氣吞聲假裝孝順,現在許員外不在了,就借故百般刁難李白夫婦。李白心高氣傲,本來對入贅就心存芥蒂,那能受繼子的氣,于是另找地方安家。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春,李白三十三歲,攜家帶口,構石室于安陸白兆山桃花巖,就是傳說太白金星落下的白棋子的地方。李白在給友人的詩中,生動地描繪了桃花巖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氣勢,也反映了從長安未遇而歸的復雜心情。全詩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充滿富有浪漫主義的想象,即《安陸白兆山桃花巖寄劉侍御綰(作春歸桃花巖貽許侍御)》:
云臥三十年,好閑復愛仙。
蓬壺雖冥絕,鸞鶴心悠然。
歸來桃花巖,得憩云窗眠。
對嶺人共語,飲潭猿相連。
時升翠微上,邈若羅浮巔。
兩岑抱東壑,一嶂橫西天。
樹雜日易隱,崖傾月難圓。
芳草換野色,飛蘿搖春煙。
入遠構石室,選幽開上田。
獨此林下意,杳無區中緣。
永辭霜臺客,千載方來旋。
搬到桃花巖后,夫人許氏的身體比過去好多了。第二年生下一女,取名平陽。李白開山田,以耕種、讀書為生活,還不時地在周邊漫游干謁。李白在江夏游歷時,聽說好友宋之悌被貶到朱鳶(安南都督府交趾郡,即現在的越南河內)。宋之悌,是著名詩人宋之問的弟弟,為唐代著名武將,官至劍南節度使、太原尹。就寫一首送別詩《江夏別宋之悌》。這首詩,描寫臨別之景,抒發依依不舍之情,以情動人,寫得凄傷哀婉。若干年后,李白因為永王李璘案被捕陷之際,因著這份情誼,宋之悌的兒子宋若思和郭子儀傾力相救,使李白幸免一死,被判流放夜郎。《江夏別宋之悌》: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
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
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
李白酒隱安陸,非長久之計。他的抱負沒有實現,他不能停下漫游的腳步。但是他苦于沒有錢,這就難倒英雄漢了。正當他怏怏不樂之時,收到友人元演的邀請信,于是他又能開始了新的漫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