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

童年期神經癥告訴我們的一些事情,我們本來用肉眼就很容易看見的,到了成年以后,卻只能透過完整的探究才能發現。我們也許期待早先幾個世紀的神經癥會有同樣的情形發生,只要我們有心理準備,能用不同于今日的神經癥名稱來指認它們。我們不必訝異,在現代的心理學之前,神經癥常會以慮病癥的(hypochondriacal)的面相出現,并裝扮成器質性疾病而發作,至于更早幾個世紀的神經癥則常陷落在魔鬼學(demonological)[1]>語境之中發生。有好幾位作者,如眾所周知,其中尤以沙考(Charcot)為最,把歇斯底里癥(hysteria)的顯現視為對附身、迷狂[2]>等現象的描繪,而這些都很常保留在藝術作品中。如果這些個案史在當時都曾獲得更多注意,那么要在其中重新尋回神經癥的題材,就不會是什么難事了。

那些黑暗年代的魔鬼學理論最終在對抗當時的“準確”科學之下贏得勝利。所謂附身狀態可與我們的神經癥相呼應,而為了對此作出解釋,我們再度訴諸心靈的力量。在我們眼中,魔鬼就是壞的、令人生厭的愿望,衍生自被拒斥和壓抑的本能沖動。我們只不過是把中世紀所帶來的心靈對外在世界的投射予以消除,代之以另一種看法,即魔鬼居于此心,魔由心生。

[1]譯注:魔鬼學(demonology)是指一般人對于鬼或魔鬼的信仰,以及專家對此信仰的研究。此詞的形容詞態demonological是指前者,名詞態demonology就是像作者弗洛伊德的這種研究。西文所稱的“魔鬼”和中文所稱的“鬼”,兩者的意思相近,但也不盡相同,有值得比較之處。基督教傳統中的“魔鬼”最常指“墮落的天使——撒旦”。中文的“鬼”則常帶有“已故先人”的含義,任何死人都會變為“鬼”。本文所談的是西方概念的“魔鬼”,在基督教的文學傳統里經常出現,與本文最相關的魔鬼形象,有誘惑、附身等特質,這在中文的鬼故事中也很常見(本文中的魔鬼接近于歌德名著《浮士德》之中的梅菲斯特[Mephistopheles]這個角色。參見本書第四篇《超越享樂原則》,文中有弗洛伊德引用梅菲斯特的一句臺詞)。

[2]譯注:附身、迷狂(ecstasy)只是常見的泛稱,在每個文化中的所謂“魔鬼學(demonological)語境”之中,其實一定還有很多其他詞語用來指稱這種難言的狀態。“上身”“降壇”“起童”“起駕”“圣靈充滿”“狂喜”“中邪”等都是我們常見的部分提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朐县| 维西| 冷水江市| 达州市| 丹江口市| 繁昌县| 韩城市| 枞阳县| 绥德县| 和林格尔县| 济宁市| 静乐县| 穆棱市| 临汾市| 甘德县| 东乌| 瓦房店市| 凤山市| 青铜峡市| 新龙县| 小金县| 济宁市| 四子王旗| 武清区| 启东市| 景宁| 祁门县| 侯马市| 庆元县| 牙克石市| 门源| 东城区| 蒙自县| 塔河县| 水富县| 利川市| 上高县| 贡觉县| 涿州市| 孟津县| 和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