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東舞蹈文集:華舞咀英(評論卷)
- 江東
- 13042字
- 2022-09-29 10:56:02
彈指間看三十年中國舞蹈的歷史演進
自改革開放以來,一晃便走過了三十年的光陰。作為中國文藝事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舞蹈在這三十年里的發展演進中呈現出怎樣的特點?有哪些收獲、進步、經驗和教訓?似乎到了讓我們靜下心來深入思索一番的時候了。這樣的思索,會對我們下面的道路大有裨益。
三十年前的中國文藝界,經歷了一個從建國后百廢待興、全國人民勵精圖治建設自己社會主義家園,到“文革”時期各行各業全面停滯的一個周期。中國的當代史見證了發生在文藝界的奇跡和荒謬,前十七年的輝煌與自豪和后十年的黑暗與消沉形成巨大反差。而事物的否定正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孕育著積極和肯定的。當“文革”的夜幕過去,時代又迎來了一個嶄新的黎明,伴隨著“春天的故事”出現在祖國的各項事業中,一次新的飛躍和肯定,又拉開了帷幕。
在這樣一個周期的周而復始中,同中國的當代史和當代文藝史一樣,中國的當代舞蹈藝術,也同樣經歷了時代所賦予的砥礪和磨難,所譜就的同樣是一首交織著悲歌與凱歌的歷史交響曲。今天,無論這首交響曲聽上去是多么得悲愴和激昂,其實質和過程都讓人產生無限的慨嘆和回味。當我們此刻重新回放那首波瀾壯闊的交響曲時,我們感喟,其每一個樂章和音符都透露著時代的觸角,讓人不禁心緒難平。歷史,真像一位充滿了激情的交響樂指揮家,他用自己的指揮棒,為人、為社會、為整個時代都賦予了實實在在的內容和意義,他讓混沌變得清晰,他讓無序變得有序,他把人間的一切凝結成一股無形的力量,共同演奏出驚濤駭浪般的時代交響!
這種歷史的意義性在中國社會進入新時期后,產生出更為活躍和積極的化合作用,它讓進入新時期的中國舞蹈藝術呈現出一種空前高昂的姿態。這種高昂的姿態,是挺起胸膛、昂起頭顱而面向遠方的,那是一種虛懷若谷、大浪淘沙的意氣,縱使前方還會生出各種荊棘和坎坷,但在這種充滿信心的高昂著的姿態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于是,在我們回顧新時期三十年中國舞蹈歷程的時候,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個丟掉了包袱、勇于前行的中國舞蹈界,看到的是一段充滿了睿智和思索的路程,更看到的是歷經三十載風風雨雨而頑強成長從而結出的累累果實……
——那不凡而又踏踏實實的三十年!
當“解放思想”的號角吹響
“文革”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一個直接的結果,自然是在獨尊樣板戲的重壓下,讓藝術家們放棄了自己的思索和主張,這是非??膳碌?。因為一旦某種能力業已喪失,縱使其日后再被賦予了自由選擇的時候,面對那種自由,仍然會是錯愕,會是茫然而不知所措的。而這樣的情形,剛好是“文革”之后面臨自由選擇的中國舞蹈界的真實寫照。
1979年,鄧小平同志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代表中共中央發表了“祝詞”,號召文藝工作者要在新的時期中勇于解放思想。這一號召像是一個不同凡響的號角,讓中國文藝界開始抖落掉身上的包袱和塵埃,走上了從藝術思想到創作手法全面改革和突破的新征程。
令人振奮的是,中國舞蹈界很快便迎來了讓人喜出望外的成果:1979年,一出大型舞劇像一盞明燈,照亮了中國舞蹈走進新時期的航程,被認作是中國舞蹈界呼應“解放思想”的首部重要作品——來自甘肅的六幕舞劇《絲路花雨》,以其鮮明的美學追求和完整的舞臺呈現方式,一掃“文革”及其后一段時間內的沉悶與低迷,帶著一股銳氣和朝氣,讓整個舞蹈界乃至全社會為之一振!這個出現在新時期、成為新時期銳意進取之象征的大型舞劇《絲路花雨》,給人帶來無限希望,同時也為舞蹈界帶來空前的思考和覺悟。毫無疑問它是一次對既往偏頗的富有實質意義的成功突圍,這讓仍處于迷惘之中的中國舞蹈界,獲得了難得的自信。而這樣一個在新時期的開端便閃亮登場的優秀舞劇成果,在今天看來,也同樣預示了中國舞劇事業——一個具有特殊功能和作用的舞蹈品種——在新時期的道路上,將會以怎樣的恢宏氣度得到迅速的崛起和發展。
思想解放的過程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過程,而是充滿了自我懷疑與自我反詰的過程,經受著痛苦磨礪和脫胎換骨的過程。然而無論經受著怎樣的磨難,中國舞蹈人畢竟是在沐浴著新時期的和煦春風和融融暖陽的同時,從那個幾乎無法治愈之頑疾的僵化狀態中,一步步艱難地走出來——走進春天,走向未來。而在這樣一個重新獲得自信和能力的過程中,中國舞蹈界的各個領域均沒有脫離這一重大歷史嬗變的裹挾,中國舞蹈界在改變中凝聚著信念,積蓄著力量,一路高歌,完成了一個漂亮的歷史跨越,獲得了一個世所公認的嶄新飛躍。
新時期中國舞劇判斷
三十年中,讓人最為感喟的,是發生在中國舞劇事業中的巨大進步。
這樣一個成績的出現,其基礎毫無疑問是中國舞蹈界在此前的歲月中苦心經營而換來的,這種苦心讓中國舞劇這個特殊舞蹈品種歷經幾十載風雨,從一株破土的小苗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應該說,是時代賦予的機遇和中國舞人的共同哺育,才讓中國舞劇事業在新時期中收獲到有目共睹的豐收。當一連串高揚著中國的精神風范和時代脈搏的舞劇作品一部接一部不斷問世時,不禁讓人怦然心動:這可是中國舞蹈界在新時期獻給時代的一個最不尋常的禮物!
繼《絲路花雨》一炮而紅之后,中國的舞劇事業便像一個上滿了發條的鐘擺,一刻不停地日夜兼程著。特別是在北京和上海這兩大舞劇生產的傳統舞臺上,一批富有創造精神和創意含量的舞劇作品開始相繼進入世人的視野。
之所以成為中國舞劇創作的兩大中心,是因為自新中國成立之后,舞劇的最初繁榮景象便是在北京和上海這兩個中國的文化中心城市發生的,如像我們已經耳熟能詳的早期中國舞劇《寶蓮燈》和《小刀會》,就分別誕生在這兩個舞劇創作的重鎮之中,同時它們又代表著當時中國舞劇創作的最高水準。在前十七年中,雖然各地的舞劇創作風起云涌,但北京和上海始終是引領中國舞劇創作的排頭兵。這種發展勢頭即使在“文革”時期也未曾停歇,兩部樣板戲舞劇作品《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又分別成為兩地在舞劇創作領域的榮耀。于是,秉承著這樣的背景和基礎,當歷史進入新時期后,中國舞蹈界很快便再次從這兩大舞劇原發地起飛,兩地的舞劇作品為中國舞劇事業注入了新鮮血液。于是,在北京,我們相繼看到了《文成公主》《祝?!贰秱拧贰躲~雀伎》《紅樓夢》《賣火柴的小姑娘》《籬笆墻的影子》《南京1937》等;在上海,我們更是看到了《半屏山》《岳飛》《奔月》《木蘭歸》《阿Q正傳》《家》《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等題材不同、體裁各異的舞劇作品。這些作品都在這一新的歷史時期中,為中國舞劇事業注入了原發的推動力,并在全國范圍內起到了具有示范意義的榜樣作用。
榜樣的力量自然是無窮的,舞劇之花迅速開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全國的舞劇事業在新時期都呈現出一派興旺的發達景象,這種百花爭艷的繁榮局面讓新時期的舞劇有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并永遠地留在了中國舞劇的史冊之中。我們至今都難以忘記在這一時期問世的那些充滿了時代光芒的舞劇作品:四川的《鳴鳳之死》,廣東的《南岳王》,云南的《召樹屯與楠木諾娜》和《阿詩瑪》,湖南的《邊城》和《古漢伊人》,遼寧的《珍珠湖》,江蘇的《干將與莫邪》,福建的《絲海簫音》,山東的《無字碑》,沈陽軍區的《蝶戀花》,濟南軍區的《高山下的花環》,香港的《玉卿嫂》和《黃土地》,澳門的《澳門新娘》等等。這些舞劇作品,凝結著中國舞劇人的辛勤汗水和不懈追求,它們共同用一個富有整體意識的行動,詮釋著新時期思想解放的步伐,并用它們豐碩的成果裝點著中國的藝術舞臺。
更難得的是,這些積極而富有生命活力的實踐活動,很快便催開出了舞劇研究的理論之花。當新時期的舞劇創作以大踏步的姿態笑傲中國舞臺時,關于舞劇特性和表現手法的爭論很快便讓舞劇的理論研討熱了起來。理論憑借著來自實踐的大量實案,開始進入了一個積極而活躍的思辨期,無論是來自理論家的思索還是來自創作者的反思,均讓有關中國舞劇創作的理論研討獲得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堅實的一次提高。
大量的實踐讓中國舞劇開始日益成熟,當新時期播下的種子再次發芽時,中國的舞劇作品無論從量上還是質上均獲得了空前的好收成,誕生出了像《大夢敦煌》《野斑馬》《藏羚羊》《一把酸棗》《霸王別姬》《媽勒訪天邊》《紅河谷》《雷和雨》《大紅燈籠高高掛》《天鵝湖記》《夢紅樓》《風中少林》等這類形式與內容結合得較為完美的經典之作。
最讓人感到振奮的,是中國舞劇這條不斷流淌的大河,時不時地迸發出富有時代強音的朵朵浪花,一些紅色革命題材的優秀舞劇作品不時涌現出來,它們像衛士一樣,確保著中國舞劇這條大河始終沿著正確而健康的方向流淌不息。《高山下的花環》《風雨紅棉》《紅梅贊》《傲雪花紅》《天邊的紅云》《閃閃的紅星》……這些正面謳歌中國革命的紅色舞劇,讓中國的舞劇事業終于獲得了它應該擁有的高度和榮譽。
在這些作品中,來自廣東的《風雨紅棉》是一部在新時期的舞劇創作中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品?!讹L雨紅棉》講述的是在中國耳熟能詳的“刑場上的婚禮”的故事,謳歌了一代革命烈士的浴血事跡。舞劇用洗練而清晰的結構方式,嶄新而達意的語言表達,濃墨重彩的舞美裝置,細膩傳神的音樂曲調,把一代烈士的豪情和柔腸表現得絲絲入扣,讓觀者不得不為之動容。無論是正面的人物和反面的形象,該劇均沒有做臉譜化的簡單處理,而是從舞劇的特定藝術氛圍出發,以特定的形象為舞劇增加了很突出的藝術感染力?;仡欀袊鑴≡谛聲r期三十年的路程會發現,《風雨紅棉》無論從創作觀念還是具體手法,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取得了很不俗的成績。
新時期舞劇的大繁榮,毫無疑問是中國建國后所提倡的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經過長時間的摸索而結出的碩果,這也讓人充分看到了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長處和魅力。
舞劇是一種具有特殊功能和價值的舞蹈品種,由于其體積龐大、分量超強,一旦問世便擲地有聲,因此,這種形式長期以來頗受重量級創作者和各級政府文化部門的青睞和追捧?!耙桓C哄”的現象,自然讓新時期的中國舞劇創作存在著許多問題,攀比的心態也凸顯出處于特定環境和背景下的一部分中國舞劇人的浮躁,華而不實的超豪華設計和包裝,也都讓舞劇本身的藝術生命力被削弱。
然而,歷史的車輪隆隆向前,一切陳腐的東西都終將被歷史唾棄和淘汰。我們在回顧中國舞劇三十年取得的輝煌成績時,更應該看到那些去除繁復、具有真情實感的舞劇作品。我們相信,只要是本著認真而務實的出發點,任何一位編導的探索都是有益的。而只有當所有的編導都能找到最符合自己的那種表現方式,中國舞劇的事業才會產生質的飛躍。而至今已歷經了近六十年的中國舞劇事業,正在向著這一目標不斷進發。
舞蹈詩——舞劇的衍生品
由于楊麗萍制作并領銜主演的《云南映象》取得的空前成功,人們欣喜地發現“舞蹈詩”已經為社會所廣泛接納和喜愛的體裁。在舞蹈界,大家雖然仍對這個新品種心存猶疑,但也已經開始接受“舞蹈詩”這個概念和這個概念所代表的這種特定的舞蹈樣式。這個概念的約定俗成性,正越來越牢固地在人們的意識中生根發芽,而它所擁有的在形式上的獨特性和唯一性,正在通過更多的藝術實踐活動而被總結和規定下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舞蹈詩”這個舞壇上的新品種,由于信息容量增大、審美角度獨特、表現空間自由、藝術手法多樣等審美優勢,正在成為中國舞壇上一朵越開越艷麗的新葩。
那么,什么是“舞蹈詩”?顯然,這個由“舞蹈”和“詩”這兩個概念組成的新詞匯及其藝術樣式,在其問世時,便引起了學界的普遍關注。
“舞蹈詩”這種稱謂,大概應該與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相關。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問世的《東方紅》,采用了全面而廣泛的藝術形式,有歌曲、有舞蹈、有表演、有詩朗誦……采用歷史掃描的方法來展現中國人民革命的進程。這是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方式,似乎無法歸之為哪一種單獨的樣式或品種,諸如舞劇、舞蹈劇、歌劇、音樂劇等等,用“音樂舞蹈史詩”稱之則更為貼切、準確。也正是按照同樣的藝術原則,《東方紅》之后,中國藝術界又在新時期創作出音舞史詩《中國革命之歌》,可以說在實踐上取得了較扎實的經驗。
而“舞蹈詩”正是從這個邏輯中衍發出來的。比起舞劇的體裁,這種新的舞蹈樣式更為寫意、更為自由、更能順應舞蹈家情感恣肆的表現天性、更可以發揮出舞蹈家天馬行空的藝術想象力,因此也更加受到了舞蹈創作者們的青睞?!拔璧冈姟辈⒉粏螁问且粋€“舞蹈+詩=舞蹈詩”的公式,它是從舞劇中分離出來的。今天的許多編導都在這一方天地中,找到了更能發揮自己才華的位置和途徑。對于他們而言,對于“舞蹈詩”的藝術選擇,已經成為一個主動的舉動。
“舞蹈詩”的崛起,恐怕是新時期以來中國舞蹈界中最顯眼的一方天地了,全國各地涌現出的大量以這種體裁為表現手法的作品不勝枚舉。其中,也的確出現了許多頗為耐人尋味的精品之作,令人回味無窮。
吉林的《長白情》就是其中一個佼佼者。這部舞蹈詩采用各種舞蹈手段,將朝鮮族的歷史和文化、朝鮮族人民的生命意識、生命感悟和人生的境界及風骨,形象化地再現在舞臺上,催人淚下、感人至深。達到了極高的藝術高度,大寫意的意象意緒、精湛的編排手法和表現出來的真摯情感,讓當年尚處于發軔之初的“舞蹈詩”這一樣式,獲得了人們的喜愛。
杭州的《阿姐鼓》則運用同名組歌所帶來的意境和啟迪,展示了藏文化的博大與神奇。作者為追求傳神而真實的藝術效果,曾數次入藏,深入體察藏文化及其真髓。在作品中,觀眾感受到了強烈而深沉的人文意韻和文化張力。創作者為了給人帶來強烈的藝術震撼力,在表現上打破常規時空,使古老的文化狀態綻放出藝術的靈光和現代的意趣。這部舞蹈詩在演出時,獲得了觀眾的極大共鳴,觀眾席上一次又一次爆發的熱烈掌聲,證明“舞蹈詩”這種形式,已經產生了一種不可抗拒的審美張力。
當然,影響最大的還是來自云南的《云南映象》。這部舞蹈詩以質樸的語言和高超而凝練的藝術整合力,把從民間采擷而來的原生歌舞形態經過藝術想象和包裝搬到藝術的舞臺之上,讓觀眾獲得了一個全新的藝術感知和享受,歷經了一次淳樸而濃烈的藝術洗禮。觀看這樣一部舞蹈詩作品,人像是被升華到一個嶄新的境界之中。藝術的質樸與夸飾,在這部作品中被整合得十分到位,可謂天衣無縫,令人感佩創作者和表演者的藝術才華。另外,這部舞蹈詩作品在商業運作和市場上的成功,同樣也證明了“舞蹈詩”這種樣式深受歡迎。
總之,“舞蹈詩”正在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成長而發展起來。急劇變化著的時代,為任何新生事物的誕生提供了充分的社會理由和時代支持,作為一個剛誕生不久的新生事物,“舞蹈詩”在實踐和理論上的發展當然仍有相當大的上升空間。其在理論上的進一步清晰化和條理化,將有助于“舞蹈詩”作為一個新樣式在藝術形式上的不斷完善,而“舞蹈詩”在實踐上的進一步勃發,將會愈加刺激相關理論不斷地得到提升。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舞蹈詩”一定會結出更加出色的果實。
面臨空前挑戰的中國古典舞
中國古典舞在新時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何謂古典舞?一個很權威的說法:“古代”的“典范”之舞。那么何為“古代的典范之舞”呢?自然是在古代就已經存在的、具有較高水準的舞蹈形式了。比如,我們在印度、日本、韓國等許多國家都能見到的那種古典舞形態,那些都可被稱之為“古代”的“典范”或“經典”之舞。不過在中國,我們卻不幸沒有從歷史上承傳到這種“古代”“典范”的舞蹈形式。今天所謂的“中國古典舞”,其實指的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從戲曲和武術等形式中發展起來的舞蹈形式。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史,為世界文明孕育出許多富有中國精神和氣派的文化體系,卻沒有讓具有中國風范的古典舞蹈藝術體系傳衍下來。因此,新中國建立后,當代中國舞人開始了為建設一種可以讓中國人傲立于世界舞蹈之林的中國古典舞蹈文化的跋涉。無論是誰都不能否認這樣一個創建目的,即這種被命名為“中國古典舞”的舞蹈形式,應該最為充分地積淀著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人文氣質的真諦,應該成為中國人和中國精神的一種具有典型意義的肢體言說和展示,它的品質應該像其他中國傳統文化體所展現出來的那樣具有沁人心脾、意味悠長的特質,能夠讓人在觀賞后深感其余音繞梁三日不止的韻味。
這當然是一個相當理想化的追求。
這個相當理想化的追求在新中國的文化建設中,在一代代中國古典舞人的辛勤培育下,正一步一步地向目標靠攏:一套屬于中國的古典舞體系終于得到確立!
從戲曲及武術等一些當時尚存的中國肢體文化中汲取豐富的養料,是上世紀中葉中國古典舞建立之初一個明智而富有歷史性意義的選擇。毋庸諱言,歷史是代代傳承的。對我們而言,承接上一代的文化積累是延續傳統的最可靠的依據,本無可厚非。因此,中國古典舞的歷史性發生,是具有極強的合理因素的。
于是,人們在不久的中國舞壇上,便看到了沐浴著這套動作理念而形成的精彩作品。如舞劇《寶蓮燈》《小刀會》,女子獨舞《春江花月夜》等。
然而,由于受到芭蕾的影響,中國古典舞在日后的建設中,在作為同是一套訓練體系之兩翼的訓練功能和審美風格這個天平上,不自覺地漸漸偏向了前者,并忽略了自己在這個舞種審美層面上的明確追求。而這,正是中國古典舞在新時期遇到的最大的挑戰。
應該說,中國古典舞的創建者們已經完全意識到這套體系所存在的弊端了。于是,在進入新時期之后不久,一套融韻律于動作之中的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應運而生。它的問世,徹底改變了中國古典舞語言生成的方式,為中國古典舞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于是,群舞《黃河》,獨舞《木蘭歸》《秦俑魂》《扇舞丹青》等一大批作品撩起了它們嶄新的面紗。
這套建立在戲曲動作基礎之上的中國古典舞體系,不僅面臨著來自自身的挑戰,同時面臨著來自其他新問世古典舞形態的挑戰。比如,漢唐派和敦煌派等古典舞形態的問世,也讓中國古典舞大家園在添了新成員的同時開始讓人們從更多角度思考古典舞形態的問題。這樣的思考,無論是對戲曲派的古典舞還是其他形式而言,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于是,在2007年伊始,我們看到,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做了一件大事——舉辦首屆中國古典舞高峰論壇。
這屆古典舞高峰論壇的主題為“中國古典舞與美學”。由此,我們不難看到這個來自古典舞內部的眼光。主辦者搭建了這樣一個平臺,希望對目前正在實踐著、并在努力尋找準確方向的這一舞種找準前行的方向。
其實,當我們簡短回顧中國古典舞在新時期面臨挑戰和機遇的歷程后會認識到,無論是“戲曲派”還是“漢唐派”,或者其他的什么派,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建構起中國古典舞蹈文化的大廈,讓這個舞種煥發出更加符合中國人文精神的光芒。它們的相互映襯和補充,不啻可以共同哺育出不負歷史重望的、在世界舞壇上獨樹一幟的中國古典舞蹈文化。
民舞——新時期的累累碩果
所謂“民舞”,即“民族民間舞”的簡稱。雖然,“民族民間舞”這個概念無論是學術的角度還是實踐的角度,都不甚合理。然而,這并不影響它自新中國建立以來,始終以高昂的姿態,成為中國舞壇的重要舞種。
特別是進入新時期之后,民族民間舞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不論從中央到地方,還是在各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民間舞的日益壯大,成為中國舞壇的一大盛景。一批又一批沐浴著時代光芒的優秀民族民間舞蹈作品,源源不斷地出現在中國的舞蹈舞臺上;一代又一代為之獻身的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家,為中國的民舞事業澆灌出分外妖嬈的民族舞蹈之花。民族民間舞,自始至終都處在中國舞壇上的一個主流話語環境中,一直都是蓬蓬勃勃、蒸蒸日上的。
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成熟,是沿著舞臺實踐和教學實踐兩個軌道向前邁進的。而在這兩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功,更加刺激其成為中國的一個主要的舞蹈審美品種。這一特征,在新時期中也不例外。無論是北京舞蹈學院的民族民間舞系,還是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甚或各級相關院校,其在教學層面上的發展始終得到了教學部門的重視,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這從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全國“桃李杯”舞蹈比賽中,便可一窺端倪。而從中央到地方的各類舞團,更是民族民間舞進步的基地,提倡弘揚民族文化、保護中華傳統的結果,讓中國舞蹈界不斷產生出優秀作品,這一點可以特別從每五年舉辦一次的“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和其他包含民族民間舞項目的舞蹈大賽中,略見其盛況。《雀之靈》《奔騰》《水》《彩虹》《草原之夜》《殘春》《看燈》《摸螺》《牛背搖籃》《阿惹妞》《圈舞》《小河淌水》《弦歌悠悠》《母親》《邵多麗》《頂碗舞》《盛裝舞》《踩云彩》《舞彩云》和“獻給俺爹娘”民間舞晚會等等,一大批問世于新時期的民族民間舞作品,在散發著它們質樸芳香的同時,也接受了時代的考驗,成為中國舞蹈史上一個發展最為輝煌的時期之一。因此,新時期的民族民間舞事業,無論在創作上還是在教學上都在大踏步向前跨越。
當然,在成績的背后,也有暗流在覬覦著中國民族民間舞所取得的成就,并在悄悄地蠶食和消解著這種成就,這也逼迫著我們從反面來對民族民間舞在新時期的發展做出中肯判斷。這判斷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民族民間舞與其他舞種的距離正在以極快的速度消失,而且在其陣營內部,各族舞蹈彼此之間原來應有的那些距離,也在漸漸消失;二是由于過于向市場化看齊的緣故,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低俗化傾向開始抬頭。這些都引起了舞蹈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2008年5月,來自大陸及港、臺地區四十余位致力于中國民舞創作和理論研究的著名編導及學者齊聚天津,就當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及其走向,展開了熱烈的研討。會議取得了一致共識: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創作整體態勢是好的,但同時出現了一些新形式下的新問題。特別是民族風格的堅守和崇高精神的弘揚,成為會議向全中國舞蹈工作者發出的呼吁。會議提出了一個希望:希望中國舞蹈界能夠繼續發揚中國民族民間舞事業的優良傳統,創造出不負歷史眾望的新成就。而這樣的希望,不正是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的一個正確方向嗎。
芭蕾舞——中國力量
2000年12月24日,在人民大會堂的舞臺上,當《天鵝湖》那優美的樂曲緩緩響起,一場旨在展示中國芭蕾舞當代水準的空前演出,在這里舉行。這場晚會有一個非常震撼人心的名字,叫做“中國芭蕾力量”。
好一個“中國芭蕾力量!”這是一個何等有氣魄的詞語,這是一個多么理想狀態。這場演出匯集了中央芭蕾舞團、上海芭蕾舞團、遼寧芭蕾舞團、天津芭蕾舞團和廣州芭蕾舞團,是從未有過的“全家福”式的展示。它向世人展示走進新時期的中國芭蕾舞藝術,正在以空前的力度,走向成熟。
這樣一個力量的獲得,是幾代中國芭蕾舞蹈人歷經近一個世紀堅持不懈的努力得來的。當我們站在今天回望那些并不遙遠的中國芭壇往事,面對那些功名顯赫的成功人士和那些名不見經傳的無名之輩,我們的心中都是充滿了無限的敬意和感念的。正是他們終年如一日的艱苦付出,讓中國芭蕾舞之花在新時期綻放得如此嬌艷。
毫無疑問,芭蕾藝術是一個完完全全的舶來品。中國社會對于這個外國王榭的堂前燕,在接受上也并非一帆風順。因此,啟蒙與建設,便成為建國之后的中國芭蕾藝術所面臨的雙重挑戰。應該說,中國芭蕾的締造者們交給時代的答卷是令人滿意的。進入新時期后,中國芭蕾舞藝術再次高調走在時代前列,一部又一部中外芭蕾舞劇被搬上舞臺,一位又一位國際芭蕾大賽最高獎項的得主被中國芭蕾舞教育機構培養出來。芭蕾舞的蓬勃發展從兩個層面上顯現出來:一方面,全國五大芭蕾舞團都以空前的姿態煥發出無限的生機,在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臺,以極高的專業水準詮釋著這個藝術門類的最高境界;另一方面,在草根層面,芭蕾舞成為億萬女童的最佳業余培訓項目,無論走到中國的哪一個城市,芭蕾舞都是舞蹈教學中最受學生和家長青睞的一個舞種。而如此大規模的培訓,反過來又為芭蕾舞藝術的發展和提高,提供了堅實的土壤。芭蕾的熱潮,在今天的中國大地上正方興未艾。
在專業層面,以中央芭蕾舞團為首的各專業團體,在創作和人才兩個環節上均節節連勝,《祝?!贰兑捁馕宀壳贰洞蠹t燈籠高高掛》《阿Q》《末代皇帝》《二泉映月》《精衛》《梅蘭芳》《花樣年華》《夢紅樓》《牡丹亭》……一系列中國的芭蕾舞劇目,展示出中國芭蕾舞蹈人的積極探索和成熟心態。雖然有成有敗,但成敗在這里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芭蕾藝術的發展已經穩健地走上了一條前行的康莊大道。在這條大道上,當然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但中國芭蕾舞的力量是注定會昭示于全世界的,因為這里不但有中國芭蕾舞人的辛勞和汗水,更有他們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希望。正是有了這樣的信念,那些曾經付出的辛勞才會擁有如此的結果;正是有了這樣的希望,那些已經拋灑了的汗水才更富有含義。
2000年12月24日在人民大會堂的演出是一個信號,它昭示著全天下:中國的芭蕾舞藝術已經整裝待發,它們將共同開創一條屬于中國人自己的芭蕾之路。而這正是“中國芭蕾力量”的全部內涵——乘著理想的翅膀,讓中國芭蕾舞藝術享譽國際舞壇。
現代舞——從青澀到怒放
今天回顧中國現代舞在新時期中所取得的歷史性進步,真是令人感慨萬分!
現代舞,作為一個特定的舞種,在上世紀上半葉已經進入了中國。然而,現代舞真正在中國舞壇獲得扎扎實實的進展,卻是在進入新時期之后。
上世紀五十年代留美的郭明達先生,雖然在他回國早期并沒有得到特別的施展,但在改革開放初期,卻十分活躍,對中國現代舞在新時期的興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影響下,《希望》《再見吧!媽媽》等具有現代舞萌芽和意識的作品引起當時舞界的普遍關注。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現代舞之花在廣東開始綻放。廣東舞蹈學?,F代舞實驗班的舉辦,為中國現代舞的發展奠定了十分堅實的基礎。隨著廣東在這個舞種上的遙遙領先,讓現代舞終于在中國覓到了一塊穩定的生存之地。之后不久,現代舞在北京舞蹈學院安營扎寨。從這里起飛的畢業生,很快便成為北京現代舞團的中堅力量。于是,人們便看到了廣東和北京兩個現代舞陣營在中國的版圖上一南一北地呼應著、競爭著。這兩個陣營的積極探索,為中國現代舞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現代舞在新時期中的系統引進與全面摸索,對整個中國舞蹈界都產生了“潤物細無聲”般的影響。令人振奮的是,中國的現代舞藝術從一開始便開宗明義要“走中國特色之路”。沿著這條道路,中國現代舞蹈人創造了非凡的成績,一只又一只羽翼漸豐的中國現代舞之雁,翱翔在中國乃至世界舞壇上。一大批劇目積累了起來,國際大獎也拿回了不少。這些,對于一個新成長起來的舞種而言,都是了不起的。
善于思考的中國現代舞人,從“為什么搞現代舞要有中國特色”的層面,逐漸進入到“如何搞才能具有中國特色”的思考之中。這讓人意識到,作為一個概念和口號,“中國特色”極易成為一個美麗但卻危險的陷阱。不下大功夫去咀嚼吃透它,它就會誘你教條地生吞活剝,讓你膚淺地賣弄一番,反被它拖累。
長期的農業文明孕育出來的中國文化,主要不是通過對個人價值的鼓勵來實現其對社會的作用的,而是以群體的操作模式為活動基本范式的。特別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后,群體模式便尤為突出典型,人們是在一個相互密切關連的環境里建立其彼此關系的。那么,個體與群體,完全是一對矛盾體。如何調和?如何化解?如何統一?這正是中國現代舞者所面臨的挑戰和必須解決的任務。
西方現代舞在新時期;中國舞壇以來,國內的現代舞界已是紅肥綠瘦,一片喜人景象。在對現代舞的認識上,國內舞蹈界已逐漸擁有了較為成熟的理念,建設富有中國特色和風格的中國現代舞,已經從最初的苦苦追求,發展到今天的從容應對。這是一個進步,而這樣的進步令人鼓舞。也就是說,當我們還在用“中國特色”來作為衡量中國現代舞的標尺時,其實質證明,我們的心態仍是急功近利的。因為由于我們急于讓這種舶來的形式擁有自己的精神風貌從而把“中國特色”當作衡量作品的首要標準。而當“中國特色”在中國現代舞界已經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和藝術的標準的時候,說明我們的視野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的心態已經更加平實。在這樣平實的環境下,藝術成為了衡量藝術品的最高標準。而正是在這樣平實的環境中,中國現代舞藝術的發展就肯定應該是海闊天空了。從新時期中國現代舞人的那份堅持中,分明感受到了一分理性的執拗和一分胸有成竹的癡迷。那不僅僅只是出于一種民族自豪感式的自我欣賞,也不僅僅是我們中華民族胸襟開放的表層注腳,那是對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一種深刻的理解、眷戀和責任!
當代舞——新時期的果實
“當代舞”是新時期結出的最為典型的舞蹈果實。“當代舞”這個概念有特定的含義,但并不是“當代的舞蹈”之義。因為從這個角度來認識所謂的“當代舞”的話,那其他那些同樣在當代問世的中國舞種便無從界定。中國舞壇在新時期定名“當代舞”的這個舞種,并不是新時期的產物,而是對在半個多世紀以來發展起來的一種類型的舞蹈的總稱。這種類型的舞蹈,不太用以往的那些具有典型動作特征的舞蹈語匯為語言,而是從創作者個人的感受和意念出發,從作品本身出發而創作出來的舞蹈作品。由于它們很難像以往那樣被歸入往常的那些舞種之中,需要一個新的名稱來為之定名。最初使用了“新舞蹈”的概念,后來為了將其與一代舞蹈宗師吳曉邦先生提倡的“新舞蹈”有所區分,故“當代舞”之名得以確立。
然而,即使在今天,仍有很多人對“當代舞”這個類別及其名稱非常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個很蹩腳的發明。然而,它既然得以問世,便證明它存在的理由及其必要。
由于不必拘泥于任何一個特別的舞種,這讓那些善于天馬行空的編導頓感自己的思維和身體都解放了許多,想象力被空前地激活,藝術智慧被極大地釋放出來,這為他們的創作帶來了極大的活力和創新能力。這種創作方法,特別在解放軍的歌舞團中較為普遍和流行。因此,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各種舞蹈大賽中,榮獲“當代舞”重要獎項的幾乎都來自解放軍各代表隊。而近年來,“當代舞”的力作更是走上一條高速發展的道路,一大批成功的作品涌現出來,如《士兵與槍》《小城雨巷》《士兵兄弟》《走·跑·跳》等等,都是難能可貴的時代佳作。
《小城雨巷》的編導之一,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的編導應志琪曾表示:他們之所以不參與任何一個特別舞種的比賽,正是為了讓自己不必受到在舞種上的任何限制從而可以專注于舞蹈本身的創作目的中。這樣的觀點,可以說是“當代舞”編導所追求的。當然,雖然不囿于任何限制和羈絆,我們卻完全可以在這些被稱作“當代舞”的作品里,分明感受到我們這個民族所特有的那種富有意韻和情趣的民族色彩和時代特征。因此,這樣的結果讓人相信,成熟的編導即使不給他(她)任何舞種的規定和限制,他(她)也能夠把握得住自己的文化根基和命脈。
當然,“當代舞”這個概念在學理的層面也引來了諸多誤解和麻煩,因為這個概念在字面上的確有一定的漏洞。然而,中國歷來是講究約定俗成的,試想中國民族民間舞、中國古典舞、現代舞等,從字面上來看哪個概念是能站住腳的呢?而哪一個概念不是約定俗成的呢?相信這個舞種在不斷的完善中,自然會獲得實踐和理論上的不斷成熟。
我們走在大路上
“藍天高,綠水長。
蓮花向太陽,風吹千里香。
祖國啊,光芒萬丈,
你像蓮花正開放?!薄?/p>
新中國建立后,有一支優美健康的中國舞蹈名作,自問世起,即獲得了國內外各方人士的廣泛鐘愛。它以其清新雅致的風采、卓爾不群的意蘊,似一縷清風,一泓清溪,滋潤著當時正在踏上社會主義建設之路的中國人民的心田,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國人民的時代精神和中華文化的本質。這支后來曾感動得臺灣舞蹈家林懷民淚流滿面的作品,就是由中國當代舞蹈大師戴愛蓮改編的女子群舞《荷花舞》。
在新時期,一個以“荷花”而命名的中國舞蹈大賽浮出水面,并繼而成為中國舞蹈界最權威的賽事。作為一種象征,“荷花”的精神和品質,再次成為新時期中國舞界所推崇的時代焦點。“荷花獎”舞蹈大賽雖然自成立以來不過舉辦了區區幾屆,但它卻是感應著時代的脈搏,應和著社會的召喚,在中國人民踏上新征途、昂頭邁向未來時,以空前的姿容綻放在盛世。通過這個平臺,中國舞蹈的成就碩果累累,而“荷花”的涵義,正在成為中國舞蹈界的一個具體象征和明確追求。
新時期的中國舞蹈,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梢哉f,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層臺階,其成長的過程始終沐浴著新時期的時代雨露和光明,吸吮著來自生活的乳汁和營養??唇癯?,花紅葉綠,亭亭搖曳,已成為中國藝壇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這個時期的舞蹈藝術,以自己關注社會、關注現實的獨特角度及其感悟,不竭地升華著人類的精神世界,為社會注入了美的泉流,以極大的魄力迎接著考驗和挑戰,體現出中國人百折不撓的民族根性。當然,今天的一切都是從昨日開始的,以往的積累,暗含著、預示著某種發展過程的必然性。而在我們回首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的時候,對未來更是充滿了信心:中國舞蹈藝術,必將掀開更新的篇章!
邁開大步,乘著新時期的東風,今天的中國舞蹈界正在伴隨著祖國前行的步伐,闊步走在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