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論功行賞(3)
- 大明:開局萬歷找上門
- 飛星騎士
- 3737字
- 2023-02-16 18:00:11
敲定夏華封爵和封什么爵后,萬歷帝跟朝堂上的“那幫老家伙”又為給夏華升什么官而再度吵成了烏眼雞。
去高麗前,夏華是正五品的兵備僉事,立了那么大的功,不升肯定不行,但升成幾品?這就很有意味了。只升一級?顯然對不起他的功勞。連升四級,一步直達正三品?這是很多地方官的仕途頂峰,順天府尹即首都燕京市-長、應天府尹即陪都南京市-長、按察使即提刑按察使司一號領導…都是正三品,還有,很多京師的實權高官也都是正三品,比如六部左右侍郎、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詹事…表面上看,夏華升為正三品很合適,實權大、地位高,但是,眾所周知,越是往上,升官難度越大,從九品升到八品是小菜一碟,從二品升到一品就難如登天了。夏華如果從正五品一下子升為正三品,就相當于從副省級——其實正四品的兵備副使才算得上副省級,按察司僉事還差點意思——直接升到高官甚至副國級,這跨度別說坐直升飛機了,坐火箭都沒這么快的,顯然不可能。
正三品是肯定沒希望的,退而求次,從三品如何?這個品級的官職主要有光祿、太仆、苑馬寺卿、左右參政、都轉運使、衛指揮同知、宣慰使…夏華寧可去當知縣也不想當,因為這些官基本上是朝廷安置“老同-志”的養老單位,肥缺單位也不是沒有,都轉運使,只是,這個官職跟軍務扯不上關系,因為明朝中后期有關糧餉、屯田的事基本上被各道的兵備副使、兵備僉事管去了,夏華志在文武一把手,當這個官沒啥用。
至于左右參政,也是雞肋。隨著明朝巡撫制度的日漸成熟完善,各布政司的權力職能嚴重萎縮,布政司純粹是清水衙門,還要被巡撫管控,誰想去?除此還有另一條路,分守道,問題是它跟分巡道一樣偏向于民務,兵備道才是。
正三品和從三品都沒有適合夏華的官,只能看正四品了。從四品不行,夏華從正五品升為從四品,就升一級,太少。正四品的官主要有左右僉都御史,太仆、太常、苑馬寺少卿、左右通政、少詹事、京府丞、鴻臚寺卿、知府、按察使司副使、衛指揮僉事、宣慰同知等等。
安排正四品的官也是大有說法的。明朝的巡撫雖在地方上當官,但在理論上屬于京官,他們“代皇帝出京巡撫各地”,一般都會帶都察院都御史銜,有監察司法之權,都察院左右僉都御史可以擔任巡撫。
巡撫,這個官有多著名是不用多說的,在明朝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尤其在嘉靖朝以后,幾乎所有的巡撫都會加有提督、贊理或參贊軍務等頭銜,地位高于總兵,受總督節制,但又并非從屬關系,巡撫有直屬的標兵,“巡撫兼軍務者加提督,有總兵地方加贊理或參贊,所轄多、事重者加總督”,這一點十分重要,意思是巡撫可以直轄一支一定規模的親衛部隊,還能在戰時節制總兵,反觀兵備副使,撐死了也只能管一地的分守參將,上面的副將、總兵不一定搭理。
巡撫,便是夏華的新官職。
那么,是哪一地的巡撫呢?夏華眼下主要負責的大事就是明倭戰爭大局,本土的兩京十三省也輪不到他,所以,萬歷帝只能新設一地的巡撫。這也是有先例的,明朝巡撫的轄區跟明朝各布政使司的轄區并不完全一致,除了大部分人耳熟能詳的廣東、浙江、福建、河南等地,是名副其實的一省之長,還有一些特殊地區的常設巡撫,比如南贛巡撫、松潘巡撫等,轄區多位于多民族或數省交界地帶,因為“當地局勢復雜事多”所以手握兵權,大名鼎鼎的王陽明在平定寧王之亂前的官職就是南贛巡撫,這很正常,手里如果沒兵權,怎么平亂立功?
既是新設,又為明倭戰爭大局服務,因此,萬歷帝便新設了“東洋巡撫”這個新官職,全稱“巡撫東洋等處地方贊理軍務”,東洋即倭國、高麗、琉球的統稱,東瀛就單獨指倭國,明倭大戰,倭國是敵國,高麗必然會被卷入,琉球也有可能會,“東洋巡撫”就這么產生了。
東洋巡撫跟遼東、宣府等地巡撫類似,都是邊疆戰區的設置,夏華既當上這東洋巡撫,麾下肯定要有幾個總兵,這給他的嫡系部下比如楊文安排上是板上釘釘、方便至極的,無需再加提督銜,以免被噴,反正加銜這事很靈活。
萬歷帝在給夏華授予都察院職務時,鑒于夏華實在太年輕,只能暫且當個右僉都御史,接下來攻打倭國本土之戰,夏華再立大功就可以堵住很多人的嘴了。先前,夏華以遼東兵備僉事職務去高麗其實多少有點名不正言不順,成為很多人的“噴點”,此時見萬歷帝只授予夏華右僉都御史,心里多少平衡一點,畢竟這是巡撫一方的最低要求,萬歷帝就算偏袒夏華,也要稍微顧及一下這些人的感受的。
二品以下的勛級、散階其實擺不上臺面,加上夏華的駙馬、伯爵身份已經非常榮耀了,所以萬歷帝就不需要再給他授勛了。
太平伯,是夏華的爵位,東洋巡撫,是夏華的新官職,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是順便掛的。
萬歷帝對征服倭國是鐵了心的,夏華是他干成這件大事的最佳實際執行人,東洋巡撫就是萬歷帝為這件大事、為夏華量身打造的新官職。關于這“東洋”的轄區,是臨時設一個都指揮使司實行軍管?還是新設行省?一般情況下會是前者,因為這跟安南情況不同,中原王朝從未在此區域設立行政區劃,沒有先例,就不太好辦了,明朝的事向來是有先例才好辦,不過,這也給了萬歷帝和夏華操作的空間,因為朝中文官集團對海外情況普遍一知半解,“容易糊弄”。萬歷帝新設東洋巡撫一職并讓夏華當這個官,就是要在草創期間先把架子搭起來,將東洋巡撫的管轄范圍擴大到整個東北亞包括東北、外東北、倭國、高麗、琉球…盡為東洋都指揮使司。這個區域目前沒有一個漢家兒郎,蠻荒至極,但又是塊充滿機遇、潛力巨大的處-女地。東洋巡撫初期開拓經營之地在未來或可作為安東大都護府的華夏內地直轄區所在。
因為夏華這個東洋巡撫,所以李化龍的新官職里有個“節制東洋巡撫”,雖然兩人都是正四品,但李化龍接下來就是夏華的頂頭上司,夏華和李化龍的關系相當于遼東巡撫和薊遼總督的關系。
萬歷帝這次的封賞特別大方大氣,下了一場結結實實的官帽雨,一是宋應昌、李如松、李化龍、夏華等人在高麗打得實在太好,二是高麗戰爭的勝利為他的夢想邁出了堅實無比的第一步,龍顏大悅之下,什么都好說。
麻貴被加封為鎮西將軍、鎮守延綏總兵官、后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太子少保、定襄伯;
駱尚志被加封為神機營右副將、護軍、署后軍都督府都督僉事;
楊文被加封為征東前將軍、上護軍、后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義烏伯。
這三位將軍都是實至名歸,麻貴勇猛有戰功,駱尚志不但勇猛有戰功,在京師官場上還有后臺,楊文雖然“出身不太好”,但他的戰功是實打實的,沒法被某些存心的人做文章,再者,在軍功官爵方面,明朝對武將遠比對文官客氣,全國總兵也就幾十個,總兵掛印能稱將軍的不超過十個,楊文的征東前將軍印即便是特設的也是很珍貴的,護軍、上護軍是勛階,雖然不至于活人拿不到,但同樣很珍貴。
陳璘被加封為征夷將軍、前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太子少傅、南安伯;
鄧子龍被加封為征夷副將軍、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太子少保。
如果陳璘和鄧子龍在高麗戰爭結束后被調回國內,那他們肯定會回廣東、云南任總兵,比如“鎮守廣東總兵官”“鎮守云南總兵官”,但高麗戰爭后還有攻打倭國本土之戰,水軍的作用是無需多言的,攻打倭國仍需他們為國奮戰,所以他們的“征夷將軍”和“征夷副將軍”都是總兵官級別的,全權指揮明國水軍對倭作戰。
萬歷帝下的官帽雨可謂人人不空、個個不落,比如舒爾哈齊,他也有份。高麗戰爭中,舒爾哈齊立功頗多,加上他已跟努爾哈赤分家、自立門戶,所以被加封為署都督同知、驃騎將軍、建州左衛都指揮使,這幾個官職頭銜跟努爾哈赤的都督僉事、龍虎將軍適當地錯開了,他統治下的建州左衛也從新賓東遷回圖們江地區。原先的建州左衛就在咸鏡北道地區,朱棣將高麗鐵嶺衛內遷回國后,建州衛也不斷地向西南遷徙,高麗人和建州女真百年爭斗形成了如今的咸鏡道,夏華既已租借了咸鏡北道,舒爾哈齊正好跟他做鄰居。
袁可立被加封為署指揮同知、廣海衛游擊將軍、新安軍步兵營營將,孫承宗被加封為署指揮同知、新安衛游擊將軍、新安軍中軍官,此二君都是投筆從戎的書生武官,根據他們在高麗戰場上的功勞,都可以成為一營主將了,每人掌兵兩千七百左右。楊文部在去高麗時擁有約六千兵力,包括兩個步兵營、一個炮兵千總、一個騎兵把總以及夜不收若干,在參加進攻倭國本土之戰前既可、也應擴編到一萬兵力左右,增加兩個步兵營,騎兵把總擴為騎兵千總。在李家軍里畢業的袁可立和孫承宗回歸新安軍,恰能滿足楊文部的擴編需求,袁可立擔任新設步兵營營將,孫承宗擔任楊文的中軍官,可代主將發號施令、管理軍中日常事務等。
李建業升為騎都尉、指揮同知、遼東鎮游擊將軍;
曲陽升為昭信校尉、百戶、遼東鎮騎兵把總;
張云升為飛騎尉、武略將軍、千戶、新安軍千總;
劉峰嶺升為飛騎尉、千戶、新安軍火器把總;
楊江升為驍騎尉、武德將軍、署指揮僉事、新安衛守備加游擊將軍銜、水兵營營官;
歐陽四海升為承信校尉、署千戶、新安軍水兵營哨官。
楊江和歐陽四海都屬于水軍,水軍情況跟陸師不同,編制以戰船為單位,一船通常有若干個甲,一甲十一人左右,設甲長,大型戰船會有五個甲,另有船工雜役十數人,接下來以此類推,一船編一隊官。水軍一個“哨”轄有二大一中二小五艘戰船,設哨長一人,全哨二百五十人左右,兩個哨為一個營,五百人左右,設營官一名。水軍的水兵營和陸師三千人的營是一個等級,由一游擊將軍級別統領。因此,楊江可以指揮一個水兵營,歐陽四海可以指揮一個哨。
一時間,東征軍中高層成員們人人喜笑顏開、個個歡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