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論功行賞(1)
- 大明:開局萬歷找上門
- 飛星騎士
- 3495字
- 2023-02-15 17:51:02
因為在高麗戰場上大破倭軍,班師凱旋回朝的宋應昌、李如松、夏華等人都迎來了“人生高光時刻”。萬歷帝率領群臣在太廟舉行完祭祀儀式后回到宮中大擺慶賀宴席,每個閣臣、每個從高麗戰場上回來的有功之臣都被賞賜了酒食,君臣觥籌交錯、舉杯痛飲時,京師百姓也在狂歡慶祝,西市擺放倭軍首級京觀和明軍戰利品的地方處處觀者如云,被無數民眾圍堵擁擠得水泄不通,大街小巷上、酒樓茶館里,興奮激動的民眾聚成一群群熱烈無比地談論著這件盛事,跟宋應昌、李如松、夏華等人回來的官兵們在慶典結束后輪休放假,放假的官兵在城內受到明星般的歡迎,百姓們一遇到他們,立刻眾星捧月地把他們擁入商鋪飯店,搶著請客為他們買單,但要他們好好地說說前線的戰事,說說大明將士是如何痛擊那東瀛倭奴的。
盛情難卻的官兵們紛紛化身說書先生,繪聲繪色地講起高麗戰場上的事,團團包圍著他們的百姓們個個瞪大眼睛、豎直耳朵、屏住呼吸,生怕錯過一個字,聽得聚精會神、津津有味,不斷地爆發出一陣陣驚嘆聲、叫好聲、喝彩聲、歡呼聲。
進城的官兵們在城內盡情地放松著、享受著屬于他們的榮耀,留守城外營地的官兵們同樣榮光無比,因為前來犒軍慰問的京中各界人士、鄉紳賢達、普通百姓一批批的源源不斷。
“嗚哦…”在不知道第多少次又吐了后,夏華總算從暈暈乎乎的宿醉昏沉中恢復了一點神智,他平時很少喝酒,酒量很小,但在萬歷帝舉辦的慶功宴席上豈能不喝?你來我往也不知道被灌進了多少酒水,反正夏華最后是豎著進皇宮、橫著被抬出來的。
說起來,夏華在新安縣、廣州府、福建、延長縣、西北、高麗等地都有勢力和深厚的人脈,唯獨在京師這個權力核心之地沒什么關系網,主要原因是他當初進京趕考成為狀元后雖當了一段時間的京官,但級別不高,又因為站隊原因而被京師文官集團排斥,自然沒機會結識京師官場上的大人物,隨后他就被下放地方了,一直跟京師官場保持著距離,盡管如此,在萬歷帝舉辦的慶功宴席上主動對他舉杯的人還是接連不斷。傻子都看出來,這位狀元駙馬在地方上給萬歷帝干成了那么多件大事,又在高麗戰場上賺足了資本,加上深受萬歷帝寵信,以后必然是飛黃騰達、前途無量,就算不能拉他入伙,也要跟他盡量親近親近,做不了朋友也沒必要做敵人。
一雙溫軟柔和的纖纖玉手拿起一塊浸過熱水的毛巾,先給夏華擦了擦臉,又給他擦了擦嘴,完全不嫌棄他滿嘴的酒氣和吐出的穢物。
夏華睜開沉重的眼皮,發現他已身在他的駙馬府里,肯定是醉倒后被送回來的,映入眼簾的是他的妻子、靈犀公主朱堯姬的那張眉目如畫的俏臉。
看到夏華醒來,朱堯姬喜悅莞爾,眼中柔情無限:“你…啊!”她正要說話卻發出驚呼聲,因為夏華已經化身狼人了。
兩天后,圣旨到了,內容毫無意外是加官進爵。
宋應昌、李如松、李化龍、夏華等人在高麗戰場上打得那么漂亮,獲得一場堪稱圓滿完美的大勝,萬歷帝豈能不好好地、重重地封賞他們?一來,這是這些有功之臣應得的東西,不封官許愿,如何服眾?他們的戰果功績都是結結實實的,分量十足,含金量也十足,二來,在高麗戰場上打敗倭國只是一個開始,萬歷帝下一步還要發兵打倭國本土,他要是對宋應昌、李如松、李化龍、夏華等人扣扣索索,接下來誰還會盡心盡力?
明朝封賞功臣向來是戰事全面結束了才會論功行賞,所以,在平壤之戰、漢城之戰等高麗戰場上的多場重大戰役結束后,萬歷帝和朝廷這邊都沒有封賞宋應昌、李如松、李化龍、夏華等人,就是要等高麗戰爭全面結束了才給他們加官進爵,當然,中基層將兵的封賞早就下去了,游擊級別以上的官將才有資格獲得圣旨頒布封賞。
明朝的封爵跟歷朝一樣,分為宗室即皇親國戚自家人、異姓即“外人”兩大類,單說異姓封爵,共有三等,公爵、侯爵、伯爵,因為子爵和男爵被朱元璋廢止了,爵位又分兩種,一種是不世襲的,另一種是可世襲的,世不世襲以功勞大小而定。整體上,明朝是十分講究上下尊卑的,像漢朝那種低級士兵封侯是不存在的,只可能是總兵級別的封爵,而且一開始就獲得侯爵是不可能的,只可能是伯爵起步。明朝對爵位控制得十分嚴格,不會濫封,只有少數外戚一步封侯。
隨著萬歷帝的圣旨——
主帥宋應昌被加封為太子少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
宋經略在整場明倭高麗戰爭中猶如一根定海神針,先與石尚書、夏華等人一起制定了穩妥完善正確的戰略方針,后負責督造兵器軍械盔甲火器彈藥、運輸糧草物資、在高麗境內開辟軍屯區、整合管理后方海路運輸補給線、促進了明高兩國間的海運發展、保障前線大軍后勤充足有力、溝通高麗王室和明朝中樞…貢獻極大,雖未親自上陣殺敵,但有蕭何之能和蕭何之功。在高麗戰爭結束前,宋經略職務有二:兵部右侍郎、經略備倭軍務。兵部右侍郎不必多說,正三品的官階,需要注意的是,六部尚書和左右侍郎之間并非單純的上下級關系,侍郎可以越過尚書、單獨向皇帝匯報工作,有一定的獨立性。身為中-央-部級官員,宋經略要升只能是二品官階。
二品官階有啥呢?從二品包括左或右布政使、都指揮同知、副留守,正二品包括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六部尚書、都御史、都督僉事、正留守、都指揮使。在這其中,正副留守是任職中都鳳陽的官員,基本上跟坐冷板凳沒啥區別,可以忽略不計,布政使又是清水衙門,剩下的也只有六部都察院的正職了,不過,兵部尚書的位置是挪不開來的,因為現任石尚書同樣有大功,戶部和工部也一樣,對戰爭進程有重大貢獻,剩下的禮部沒啥權力,吏部擠不進去,只有都察院都御史可以選任。
明朝地方督撫往往同時掛著兵部或都察院銜,在京師中-央各部沒法挪出空位并且不能攆去南京養老的情況下,下放地方是比較合適的,宋經略在升任兵部右侍郎前當過山東巡撫、副都御史,正三品,原先歷史上,他從山東巡撫到明倭高麗戰爭前為兵部右侍郎加右都御史。
綜上所述,宋經略升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就是合情合理的了。其實,經略的職能本身就是與總督平級的,不同的是經略乃特設,事畢即撤。歷史上宋經略回國后,本應是顧養謙任薊遼總督兼理高麗事,宋經略因不耐政爭索性選擇退隱,如今,因為歷史被改變了,宋經略繼續主持北方邊防,可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至于爵位嘛,很不幸,宋經略沒有直接軍功,畢竟他一直在后方,很難撈到一個伯爵,王陽明那種情況實屬罕見,而且,宋經略本就已是正三品文官,即將進入正二品副國級行列,再封爵,是要讓他乞骸骨回老家養老嗎?于情于理都不得封。明朝一代,文官雖是實際上的話事人,但不代表什么都可以做,文官集團內部也有一套規矩,張居正當年是何等權勢滔天,都沒有封爵,更何況宋經略?
不封爵完全不影響宋經略的遠大前程,再等幾年,等六部有空缺了,萬歷帝很有可能直接召回他,加封為大學士,問鼎文官巔峰是大有希望的,就像嘉靖朝的楊博,雖從未入閣,但深得兩代皇帝器重,兵事無不問之,更曾為吏部尚書。
主帥宋應昌之后,便是主將李如松了,他得到的敕封是:特進榮祿大夫、征虜前將軍、提督鎮守遼東總兵官、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廣寧伯。
李如松的功勞無疑是高麗戰場上最重大、最顯眼的——夏華的很多功勞畢竟是在幕后——率軍進入高麗前,他的官職是“提督薊州遼東等處防海御倭總兵官”,歷史上,他凱旋歸國后被加封的官職是: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還有殉國后刻為墓志銘的一串稱號:特進榮祿大夫、征虜前將軍、提督鎮守遼東總兵官、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贈少保寧遠伯李忠烈公。眼下,因為歷史被改變了,李如松沒有參加寧夏之役,所以他在率軍進入高麗前的官職還是中軍都督府僉書,類似于都督僉事,正二品,如果按照原先歷史上的戰績,他顯然沒法連跳兩級升到左都督,但明軍在高麗戰場上取得的戰績遠超過原先歷史上,讓他得以連升兩級官居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榮登明朝武將巔峰。
得知李如松被升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夏華有些唏噓,因為攻打倭國本土的戰爭沒有李如松的事了。
身為一個臣子,功勞大到位極人臣、升無可升、皇帝封無可封的地步,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接下來不會再得到較大的立功機會了,搞不好還要被雪藏,邏輯很簡單:你都僅次于皇帝了,繼續立功的話,皇帝怎么封賞你?把龍椅給你么?有功勞豈能不封賞?但繼續封賞都要超過皇帝了,沒辦法,皇帝只能讓你退下來。李如松就是這個情況,他已經登上人臣的頂峰了,九邊貴重如宣府總兵——鎮朔將軍做過了,如今是中軍都督府一號,再立大功的話,再往上升就只能是大將軍或恢復大都督,但這一點是文官集團絕對不會答應的。大將軍權力極大,可殺三品官,按照這個標準,全國所有巡撫和中-央副部級高官都在他可殺的范圍內,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見到大將軍就要磕頭,他們能答應?所以,李如松不會參加攻打倭國本土的戰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