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告捷獻俘
- 大明:開局萬歷找上門
- 飛星騎士
- 3503字
- 2023-02-15 17:51:02
獻俘禮正是源于明朝,在明朝之前,華夏歷朝歷代似乎沒有正式的獻俘禮,明朝開創,清朝后來沿襲了這套儀式,大軍揮師出征,得勝凱旋,在紫禁城正門即午門向皇帝敬獻戰俘。
立花宗茂是明軍的這場盛大隆重的告捷獻俘儀式中千余名外國人士之一,因為他就是被明軍敬獻給萬歷帝的戰俘之一,實際上,在來到燕京前,他已經被一幕又一幕前所未有的畫面震撼得心神顫抖。立花宗茂在被明軍押離漢城后,于仁川登上明軍運輸船,先渡過黃海,然后在山東蓬萊水城上岸,通過山東,接著渡過黃河進入河北,最后抵達燕京,盡管京冀魯三地只是華夏的一小部分,但沿途親眼所見已足以讓從未出過倭國、好好地開了一回眼界的立花宗茂震撼萬分、呆若木雞:
大!真大啊!這是真真正正的遼闊無垠啊!
看著眼前的華北大平原,立花宗茂幾乎難以相信,這世界上竟有面積如此巨大的平原。
華北平原是華夏三大平原之一,面積高達約三十萬平方公里,比此時的倭國全國領土還要大,對立花宗茂等倭人來說,他們無法想象世界上有一塊地方比倭國還大并且都是平原,須知,倭國此時的四“大”平原分別是:位于本州島中東部的1.6萬余平方公里的關東平原、本州島中西部偏北處的0.2萬平方公里的越后平原、本州島中南部的0.19萬平方公里的大阪平原、本州島中南部的0.18萬平方公里的濃尾平原。
數字對比一目了然,倭國境內最大的關東平原的面積也只是華北平原的近十九分之一,并且,關東平原還處于剛開發沒幾年的狀態,倭國此時的核心地帶是大阪平原,面積連二千平方公里都不到,華北平原的面積足足是它的一百五六十倍,相差懸殊。
跟華北平原相比,大阪平原是不折不扣的巴掌大的地方、彈丸之地、青蛙住的一口井。
豐臣秀吉等倭酋、倭魁住在面積不到二千平方公里的大阪平原“號令倭國天下”,居然志得意滿,認為自己天下無敵,想要吞并高麗、華夏外加印度等國,這不是夜郎自大、白日做夢又是什么?他們的戰爭計劃、狂妄的野心是何等的可笑?
況且,除了華北平原,華夏還有約三十五萬平方公里的東北平原、二十萬平方公里的長江中下游平原、三點六萬平方公里的關中平原、一點九萬平方公里的成都平原等。倭國的那幾塊平原與之相比,根本就不夠看。
舉目望去從眼前直到天邊、連續走一個月都不見地勢變化、一直都是一馬平川、好像根本沒有邊際的華北大平原給立花宗茂等倭軍俘虜在心理上造成的震撼不亞于彗星撞地球。
多!真多啊!這是真真正正的億萬啊!
在華夏地域之大后給立花宗茂等倭軍俘虜造成巨大心理震撼的,是華夏的人口。倭國人口眾多,放在世界范圍內也是位列第一梯隊的人口大國,擁有上千萬人,具體數字約一千二百萬,須知,此時的歐洲第一霸主西班牙帝國也不過一千多萬人,英吉利等國都是幾百萬人口,西亞之雄、讓歐洲人談之色變的奧斯曼帝國擁有約三千萬人口,在這個時代,三千萬人口是個十分驚人的數字,然而,華夏卻有一億左右的人口!京冀魯三地都是此時明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城鎮林立,這使得一路經過當地的立花宗茂等倭軍俘虜都看得神智陷入呆滯,繼而都感到了一種新的恐懼。光是京冀魯三地的人口,就已經超過倭國全國了,然而,京冀魯三地只是華夏的一小部分,華夏究竟有多少人啊?一想到這一點,倭軍俘虜們都心驚膽寒、瑟瑟發抖。
抵達燕京時,都快被一路親眼所見震撼得麻木的立花宗茂等倭軍俘虜又被深深地震撼到了:這是多么巨大的一座城!在倭國,大阪城已是巨無霸般的存在,很多倭人自以為是地認為大阪城不但是倭國第一大城,也必然是全世界第一大城,可跟燕京城一比,大阪城完全就是小巫見大巫。這是什么?這就是差距啊!云泥之別的巨大差距!
還有明國皇帝居住的紫禁城,金碧輝煌、氣勢恢宏,這才是君臨天下的人居住的地方!這才是天子居住的皇宮!與之相比,豐臣秀吉住的伏見城算什么?只不過是個莊園城堡罷了!
立花宗茂等被明軍用于獻俘儀式的倭軍俘虜都是武士,既是武士,他們在倭國的地位都不低,有部下,甚至還有領地——領地石高低于一萬的叫旗本,達到和高于一萬的可稱為大名,但真正的大名起碼要有十萬石高的領地——他們的心氣自然很高,加上所謂“武士的榮譽、榮耀、驕傲”等因素,所以他們中的一些人即便已成為階下囚,內心深處仍然不認為自己是失敗者,而是認為自己被俘僅僅因為“武運不好”“天意”,對明軍和明國,他們仍然不服,可在抵達燕京時,他們個個都像待宰的豬羊一樣,從身體到精神都軟成了爛泥,因為他們通過這一路親眼所見刻骨銘心地明白了,他們的對手是何等的強大,跟他們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他們是何等的可笑、可憐、可悲,對明國、對華夏,他們感到了發自靈魂的戰栗,被他們視為信仰的武士的榮譽、榮耀、驕傲…都被事實碾得粉碎,親眼看到的事實在無聲地嘲笑著他們這群坐井觀天的井底之蛙。
“太閣殿下,您居然想打敗和征服這樣的國家?您真是太可笑了,哈哈哈…”立花宗茂仰天慘笑,他在精神上已經幻滅了。
進京告捷獻俘的明軍昨天在城外等著時,宮廷的內官已在午門樓前楹正中設好了御座,今日清晨,錦衣衛在午門前御道左右兩側設好了依仗,宮廷內負責禮樂的教坊司在儀仗之南也按左右兩側設好了大樂,負責朝廷典禮儀式的鴻臚寺在午門前設兩名贊禮官員,東西相向而立,設承制官一名于午門前的東側,面西而立,設宣制官一名于午門前的西側,面東而立。文武百官及藩邦使臣、外國人士等都在午門樓前御道之南。御道東側設一方擺放露布的案桌,并設宣展官一名、展示官二名,刑部獻俘官在御道東側稍南的地方,獻俘的將校軍官在御道西側稍南的地方,大典還在御道之南稍東的位置上設有專門進獻露布的官員。
所謂露布,就是捷報檄文,在大典前會有兵部官員將露布奏報給萬歷帝,接著由禮部出告示通知文武百官身穿朝服參加典禮,同時會邀請燕京一帶的一些村官小吏、德高望重的鄉紳賢達等來京參加典禮,畢竟這年頭可沒有電視直播或網絡直播,想要讓廣大老百姓知道這一盛事,需要讓基層干部們親自參加、親眼目睹然后回去廣為相傳。
整個禮儀流程十分復雜,但必須一絲不茍。旭日東升時,大典正式開始,引禮官引導文武百官進入預定區域并引導進獻露布的官員手捧捷報檄文放置于案桌上,之后,一批將校軍官押著俘虜們來到午門前并在西邊的武官班次后站好,接下來,鐘聲大響,萬歷帝從宮中移駕至奉天門,鐘聲隨之停止,有鴻臚寺官員來到御駕前,跪拜奏請萬歷帝乘上肩輿,禮樂奏響,樂聲中,萬歷帝來到午門樓上,坐于昨天就準備好的御座,樂聲隨之停止,全場肅穆,贊禮官高聲道:“進!”進獻露布的官員面向午門行四拜禮,禮樂再次奏響,禮畢后樂聲停止。
看著眼前的午門和御道,夏華感慨萬千,四年前的萬歷十七年,他以新科狀元的身份通過了這條御道、這座午門,抬起頭后,他看到了大明朝萬歷皇帝朱翊鈞,只見萬歷帝一身黃得亮瞎眼的龍袍,整個人容光煥發、神采奕奕,就跟嗑了藥似的。
這里正是夏華踏上仕途的起點,在過去的四年里,他過得非常充實,幾乎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為華夏、為華夏億萬蒼生做出了很多很多事。
“進露布!”
那贊禮官又高聲道,禮樂起,執事官員舉案放置于午門前中道,禮樂止,贊禮官道:“宣露布!”宣展官先行跪禮,平身后與兩名展示官前往案前取起露布、宣讀露布,宣讀完畢后重新放置于案上,退回原位后行四拜禮。執事官員舉案重新放回于御道東側,引禮官引導著進獻露布的官員等人退下。
“獻俘!”那贊禮官把本就高亢的大嗓門又提高了八度。
在文武百官、藩邦使臣、外國人士以及明國民間代表們對俘虜們指指點點的評頭論足、驚奇感嘆、談笑風生和盔甲金屬的鏗鏘碰擊聲中,負責獻俘的將校軍官們押解著立花宗茂等三百多名倭軍俘虜到達獻俘位置,俘虜們全部面朝萬歷帝方向跪下,在這個時候,沒有哪個俘虜會“保持氣節”堅持不跪的,因為都已經亡魂喪膽了。
被敬獻給皇帝的敵軍俘虜們不一定會被處死,有時候,皇帝為顯示自己和天朝上國的仁愛包容之心而赦免俘虜們,但萬歷帝今天顯然沒興趣干那事,他大手一揮,親口下旨:“斬!”
“斬!”萬歷帝的這個單字命令由近至遠,就像滾滾的海潮,從萬歷帝口中說出這字后,他身邊的、近處的、稍遠處的、遠處的、場外的群臣、百官、大漢將軍們、錦衣衛們、負責獻俘的將校軍官們、京營禁軍…一浪接著一浪的附和和重復,使得這個“斬”字急劇地擴大,最終萬人齊吼、聲如雷霆、天威赫赫。
一排排雪亮的大刀一起揮舞,血濺三尺,三百多名倭軍俘虜盡皆在午門外被當場斬首,他們的首級會跟明軍在高麗戰場上斬獲的倭軍首級一起傳示全國各地。
“萬歲!萬歲!萬萬歲!”群臣眾軍萬民一起向萬歷帝跪拜并高聲齊呼,慶賀大明帝國在萬歷帝的“英明領導”下取得了一場彪炳史冊的勝利。飄飄然的萬歷帝接受了百官的朝賀,然后前去太廟把這一大捷盛事祭告給明朝的歷代皇帝,最后把祭獻用的瓜果酒水等物賞賜給官員們。
當日,整個燕京一片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