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恐懼又不甘的倭國(1)
書名: 大明:開局萬歷找上門作者名: 飛星騎士本章字數: 3019字更新時間: 2023-02-13 17:51:29
倭國九州,名護屋城,議政大廳。
首座上,豐臣秀吉正襟危坐著,在他面前兩邊分列坐著近二十人,都是倭國此時最有實力的大名和豐臣家政權里的核心重臣,可以說,倭國天下大權就掌握在現場這些人的手里。
在三年前的西元1590年,豐臣秀吉基本上統一倭國,他隨即著手創建了一套政-治體制用于豐臣家政權的永固延續,首先,他從倭國眾大名里挑選出五位實力最強的組成“五大老”聯合管理國政、對國家大事做出合議決定等,五人分別是: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小早川隆景、宇喜多秀家,然后,他又從他的部下親信們里選拔出六位有能力的、在他看來足夠忠心的組成“六奉行”,負責國政運轉的實際工作,也就是說,五大老負責合議做決定,六奉行負責把五大老的決定具體落實,六人分別是:石田三成、淺野長政、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增田長盛、大谷吉繼——大谷吉繼后來因為健康狀況每況愈下,辭去了奉行一職,“六奉行”減為“五奉行”——另外,豐臣秀吉又任命了“三中老”負責五大老和五奉行之間的協調與溝通事務,三人分別是:生駒親正、堀尾吉晴、中村一氏。
此時,五大老、六奉行、三中老一共十四人一個不少都在這里,同在這里的還有上杉景勝、蒲生氏鄉、伊達政宗、黑田如水,加上豐臣秀吉本人,總共十九人。
現場氣氛十分沉悶、壓抑,所有人的臉色都很凝重,甚至有人的臉上還有惶恐、畏縮、懼怕、慌張,包括豐臣秀吉自己,他很想在他部下們面前表現出從容不迫、鎮定自若、舉重若輕的領袖風范,從而彰顯自己對眼下的巨大危機無所畏懼、充滿信心,以此振奮部下們的人心,然而,他的眼神已經出賣了他的內心真實情緒,所有人都看得出來,豐臣秀吉跟別人一樣,心亂如麻、六神無主。
這些倭國實權高層齊聚一堂,自然是為商議倭國和豐臣家政權眼下面臨著的險惡危局,一開始,豐臣秀吉還想壓制住這件事,對馬島之戰后,除了高麗戰場上的倭軍,在倭國本土,只有豐臣秀吉和前田利家等極少數高層知道這場巨變,接下來的明倭和談也是,但事到如今,倭國已徹底輸掉明倭高麗戰爭,去高麗參戰的高層們除了死在高麗的,基本上都已經回來了,這件事肯定沒法掩蓋了,豐臣秀吉只得變相地默認自己輸掉了戰爭,還給倭國帶來了不亞于當年元日戰爭的巨大危機。
死水般的死寂中,前田利家語氣沉重得就像葬禮主持人一樣代表豐臣秀吉開口道:“因為敵我裝備上的差距,加上水軍作戰不力,還有嘴上說保持中立不干涉但實際上卻完全倒向明國的南蠻人對我們的落井下石,這場戰爭最終落得這個令人遺憾的結果…”——倭人稱呼歐洲人是“南蠻人”。
前田利家這番話是在對豐臣秀吉發動的這場戰爭進行“總結”,但說得避重就輕、十分圓滑,他的意思是這樣的: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是誰的責任和過錯呢?當然不是下令發動這場戰爭的豐臣秀吉,他可是最高-領導,領導怎么可能會做錯呢?領導肯定一直都是對的,他下達的命令正確無比,之所以辦砸了,絕非他的責任,而是下面人沒用或不可抗力導致的,首先,豐臣秀吉沒錯,其次,你們這些大名將領也沒錯,放心,豐臣領導不會把責任推卸到你們頭上,我們都沒錯,錯的是明軍,他們不講武德啊,我們基本上沒有火炮,戰馬也很少,他們卻有大批火炮和大批戰馬,我們打不過他們是理所當然的,哦,還有沒用的水軍,那幫飯桶尸位素餐,打輸了海戰,敗壞了豐臣領導的大計,這個大黑鍋,當然是藤堂高虎、加藤嘉明、脅坂安治等水軍將領背了,反正他們已經是不會說話的死人,黑鍋不是他們背,誰背?對了,那些可惡的南蠻人也是我們輸掉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我們缺火炮、缺彈藥、缺硝石、缺鉛等戰爭資源,我們明明有錢,他們卻因為懼怕明國、討好明國而拒絕跟我們交易。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我們本來是可以勝利的,豐臣領導如此英明神武、雄才大略,我們又這么強大、優秀、忠勇,之所以輸掉,只能說是天意,好了,大家就不要對豐臣領導懷有怨念了。
在說完一大段話術水平很高的開場白后,前田利家語氣愈發沉重地進入了主題:“然而,明國并未見好就收,明國皇帝和明國朝廷貪得無厭、得寸進尺,他們向我東瀛提出了一系列苛刻、蠻橫無理、充滿威脅性的條件,包括威逼太閣殿下親筆書寫降表派遣使臣上呈給明國皇帝,領導東瀛向明國俯首稱臣,東瀛從此尊奉明國為宗主國,讓我東瀛成為明國的藩屬國;強迫我東瀛在十年內每年向明國上貢一百萬兩白銀,在十年后改為每年上貢五十萬兩;放棄蝦夷地,將其轉交給明國;把對馬島、隱岐諸島、佐渡島永久地割讓給明國,明國軍隊目前已奪取此三處島;最后,明國還要求在我東瀛部分地區永久地駐兵。”
前田利家說的這些夏華代表萬歷帝對豐臣秀吉提出的條件跟原文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只字未提“高麗境內和對馬島上的倭軍集體投降,轉而為明朝效力,為期三年”這項,因為這項條件是當初豐臣秀吉自己主動提出的,目的是以那些倭軍為籌碼進行求和,此時在那些倭軍中很多部隊的主人面前自然說不出口,況且,那些倭軍已經不存在了,再提也沒有意義;還有一項則是明方要求“豐臣秀吉在兩年內‘想辦法’讓明軍進駐九州地方、四國地方并在以后于此二地方永久駐兵”,此時,豐臣秀吉和前田利家也說不出口,因為這一項里有這么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豐臣秀吉在兩年內“想辦法”,換而言之,這項條件是萬歷帝跟豐臣秀吉的一項“暗中合作”,在本質上是要豐臣秀吉出賣倭國的國家利益來維護豐臣家的利益,豐臣秀吉在他的部下們面前如何實話實說?只能改為含糊的“明國還要求在我東瀛部分地區永久地駐兵”這個說法。
對要不要答應明國的這些條件,豐臣秀吉舉棋不定,如果他已決心不答應,那他就會實話實說,從而告訴他的部下們:我豐臣秀吉一心為公、忠于國家,絕不會為豐臣家的利益而犧牲倭國的國家利益,成為“倭國的石敬瑭”;如果他已決心答應,就根本不提明軍要求駐兵九州地方和四國地方這回事,接下來就按照雙方密約行事即可。
聽完前田利家說的明朝對倭國提出的停戰條件,現場大嘩,雖然大部分人已經預料到這件事、做好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但還是忍不住感到深深的震驚、詫異、錯愕、憤慨、焦慮,因為這些條件都非常兇狠,直擊倭國的核心利益,完全“踐踏”了倭國的國家主權和倭人的民族自尊心。
“豈有此理!明國欺人太甚了!”宇喜多秀家第一個憤然表態,年輕人自然是年輕氣盛。
宇喜多秀家今年不過二十周歲整,卻高居五大老之一,除了實力,還因為豐臣秀吉的高度信任以及他和豐臣秀吉的親密關系。宇喜多家是倭國的一個大名,但人丁單薄,宇喜多秀家父親和哥哥都早死,所以他在八歲時就不得不繼承龐大的家業,同時,他在七歲時當了豐臣秀吉的養子,如此一來,宇喜多家就成了豐臣家的旁支勢力。后來的歷史證明,宇喜多秀家對豐臣秀吉、豐臣家確實是赤膽忠心,跟石田三成一樣,在豐臣秀吉死后極力阻止德川家康篡權,即便失敗了、德川家得了倭國天下,他也堅決不向德川家屈服。
現場立刻有數人發言表態支持宇喜多秀家的看法,但大半人或沉默或表情復雜,因為他們跟豐臣秀吉一樣,一方面不想接受明朝的這些“苛刻、蠻橫無理、充滿威脅性”的條件,一方面也很清楚眼前的事實,通過高麗戰爭,他們刻骨銘心地領教到了明朝國力軍力的強大,倭國絕非明朝之敵,拒絕明朝的這些條件,就意味著跟明朝繼續打、明軍將會攻打倭國本土,那個后果…不得不讓他們心虛膽怯。
“我和大納言大人去過高麗跟代表明國皇帝的明國官員談判過,”石田三成開口道,“明國皇帝態度非常強硬,聲稱他提出的這些條件一個字都不能改,我們如果不全盤接受,他就下令發兵攻打我東瀛本土。諸位,我東瀛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了。”他語氣里充滿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