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指南:面對每一件可能發生事情的哲學解答
- (英)朱利安·巴吉尼 安東尼婭·麥卡洛
- 1242字
- 2022-09-22 11:50:24
Ageing 衰老
人們對衰老的恐懼非常強烈,許多人甚至在他們仍然年輕的時候就感受到了這種恐懼。有些18歲或21歲的人經常會抱怨自己“這么老了”,讓那些真正的“老古董們”覺得很好笑。即使只是30歲或40歲,對許多人來說變老也是一種痛苦。
鑒于對衰老的種種負面描述,害怕心理也就不足為奇了。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筆下的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思考的重大決定就只剩下是否應該把頭發梳到后面,或者要不要吃個桃子。莎士比亞的《皆大歡喜》有一段廣為人知的“人生七階段”獨白,描繪了“瘦削、穿著拖鞋和長褲”“萎縮的小腿”的第六階段;而第七階段,也是最后一個階段則期待著“回歸孩提時代,不諳世事,沒有牙齒,沒有視力,沒有味覺,一切消失殆盡”。叔本華毫不質疑這種智慧,他這樣寫道:“今天很糟糕,明天會更糟糕,就這樣一直到至暗時刻。”
至暗時刻!我們逐漸意識到,每一天我們都離死亡更近。但是請振作起來,這也不全然糟糕!比如,當我們討論性欲時,可能會這樣想:盡可能長時間地保持像一個荷爾蒙旺盛的青少年那樣的性欲很自然,令人心馳神往。但是對于蘇格拉底來說,性欲平穩是變老的好處之一。他引用索福克勒斯的話說:“我感覺自己好像從一個瘋狂而野蠻的主人那里逃出來了。”不僅僅是性欲方面,他還說:“毫無疑問,老年為我們帶來了深度的休憩和從各種各樣的激情中解脫出來的自由。”慢下來自有其好處,許多老年人都說他們有一種從掙扎和野心中解放的感覺,因此更能細細品味當下的生活。
儒家哲學對老人更多的是尊崇而非憐憫,個中原因如下:首先,孔子并不盲目崇拜新奇事物,而是認為所有最偉大的智慧都來自古人,古人的思想是寶庫。其次,和其他許多中國思想家一樣,他相信經驗是智慧的基礎。他最著名的名言之一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年輕人可以學到知識,但是智慧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后,儒家的倫理道德是分等級的,所以長輩總有一些權威。縱觀歷史,放眼全球,這種觀點比那些消極看待老年的觀點更為普遍。
有些哲學家為老年樹立了榜樣,他們不是諄諄教誨他人,而是身體力行。比如大衛·休謨,盡管承受著“致命的、無法醫治的”“胃腸紊亂”的折磨,他仍然在去世的三個月前寫道:“如果讓我選擇再經歷一次生命中的某個階段,我可能會傾向后期這段時光。”休謨的樂觀來自他的天性,但是也來自他對死亡的接納,來自他對生命的理解,那就是最美好的事物是簡單的,不需要年輕的活力就能享受。他寫道:“永遠不要以為,只要你擁有爐火邊的閑暇時光就會快樂,你也可能不快樂;也不要以為其他事情就能為你帶來快樂。”鑒于自身的健康問題,休謨也許會贊同塞涅卡在一封給朋友的信中所表達的觀點:“但是,等等,你難道不知道當你祈求長壽的時候,病痛也會相伴而生嗎?”長壽會帶來很多問題,但是它總比其他選擇要好。
參閱:“死亡”“感謝”“健康與疾病”“中年危機”“不朽”“退休”“慢生活”
拓展閱讀
大衛·休謨,《我的人生》(David Hume, My Own Life)
塞涅卡,《道德書簡》(Seneca, Letters on Et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