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 德川時代日本的貨幣

德川幕府引入了由金、銀和銅制成的鑄幣。銀幣的價值由銀的重量直接決定,而金幣和銅幣的名義價值則由政府設定。因此,兌換率或者說三種鑄幣的實際價值每天都會波動,以反映這些金屬在市場上的相對價格。

紙幣在日本出現的時間早于英國,但比中國晚,中國最早出現紙幣是在10世紀晚期。日本的第一張紙幣是1600年左右由伊勢地區的一位商人發行的,用以代替銀幣。后來,許多大名印制了以國家貨幣作為支撐的本地紙幣。國家發行的鑄幣與地方紙幣長期并存,這是日本獨有的現象。

德川時代的貨幣體系和政策與現代貨幣體系驚人地相似。例如,在17世紀晚期,日本用白銀、黃金,然后是銅來支付通過出島這個對國際貿易開放的港口獲得的荷蘭和中國商人的商品。這減少了日本國內這些金屬的數量,并導致用于支付進口款項的金屬短缺。1715年,政府做出了回應,削減了允許進入出島的荷蘭和中國船只的數量,有效地限制了進口數量。這類似于由于外匯儲備減少引發的進口配額,這種現象在現代經濟體中也曾出現過。德川幕府對白銀和黃金短缺的另一個反應是金幣和銀幣貶值。金幣和銀幣貶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時期,1695年曾有一次貶值,在1706年到1711年間則有一系列貶值。這些都是從重新鑄幣中獲利的典型案例,由此產生了鑄幣稅。這顯然增加了流通中貨幣的數量,但沒有增加所需的金銀數量。這也帶來了額外的收入,使得政府可以減少向商人階層借款的數量。最后,正如現代經濟學教科書告訴我們的那樣,貨幣存量的增加導致了通貨膨脹。

1713年,一位名叫新井白石(Hakuseki Arai)的儒家學者建議政府提高鑄幣中的金銀含量,以應對通貨膨脹。1714年和1715年,政府采納了這一建議,導致了嚴重的通貨緊縮。隨后大米價格下跌不僅對農民產生了不利影響,而且對武士也是如此,因為他們靠農民以大米形式繳納的稅收為生。1736年,政府改變了這一政策,增加了貨幣供應量。價格隨之穩定下來,并在接下來80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保持穩定。

19世紀,由于自然災害、德川家族的奢侈浪費和軍事支出的增加,日本政府的財政赤字急劇膨脹。為了減少赤字,德川幕府再次訴諸貶值。1818年至1829年間產生了大量的鑄幣稅收入,1832年至1837年間故伎重施。在此期間,貨幣存量分別增加了60%和20%。因此,在1820年至1837年,價格翻了一番還多。例如,參見大阪批發價格指數(Nakamura,1971,第5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店市| 安徽省| 宁夏| 扎赉特旗| 禹城市| 景谷| 望奎县| 德令哈市| 越西县| 老河口市| 南丹县| 肇源县| 米易县| 伽师县| 福州市| 桃园县| 青浦区| 弥渡县| 左权县| 尉犁县| 肃南| 旺苍县| 互助| 丰顺县| 广昌县| 巴里| 乌拉特中旗| 托克逊县| 台安县| 布拖县| 巴彦县| 临沭县| 宜都市| 三都| 东港市| 开封县| 宿迁市| 临武县| 宁津县| 郯城县| 永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