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榮與停滯:日本經濟發展和轉型
- (日)伊藤隆敏 星岳雄
- 1300字
- 2022-09-23 09:31:21
2.2 德川(江戶)時代:1603—1868年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1868年改名為東京)組建了政府。盡管當時所有的政治和軍事權力都掌握在德川家族手中,但是從表面上看,仍是天皇任命德川家康為“將軍”。事實上,居住在京都的皇族只有形式上的政治權力,德川家族才擁有實際權力。皇族受尊敬是因其代表了文化傳承,德川家族則是因其經濟和軍事實力。德川家族統治日本超過250年,并且沒有發生過任何重大的政治危機。
德川時代的社會結構以江戶鎖國(Sakoku,與外國隔絕)、四民制度(Shinō-Kōshō,一種類似于種姓的制度)和參勤交代(Sankin Kōtai,地方領主交替陪侍)為標志。鎖國政策于1639年開始實施,并于1854年廢除。它禁止與外國人進行任何貿易和接觸,但長崎附近的出島除外。在那里,荷蘭和中國的商人被允許從事貿易活動。如果一個日本人被發現曾經出國,然后又回來了,他極有可能被處決。這一政策對于維持政治穩定可能是有效的,但是這導致了日本的技術落后于西方國家。至于為何要采取鎖國政策,有兩個假說。兩者都假定德川幕府知道西方國家先進的軍事技術。其中一種觀點認為,德川幕府擔心地方領主可能會從國外得到幫助,從而推翻德川幕府。另一種觀點認為,德川幕府害怕來自外國的直接威脅,而這些國家已經入侵了中國和菲律賓的部分地區。
四民制度將民眾分為武士(shi或samurai,即士或武士)、農民(nō)、工匠(kō)和商人(shō)四類,以及底層賤民(eta或hinin,即穢多或非人)。農民階層占日本全國人口的70%~80%,他們生產的水稻足以供養全國人口。這一階層又被官方劃分為地主和佃農。根據地區的不同,10%~30%的土地由佃農耕種。佃農不得不以稻米的形式向各地的領主(Daimyō,即大名)繳納稅款,同時還要向地主繳納土地使用費(地租)。據估計,在江戶時代晚期,“大約37%的收成用于繳稅,20%~28%用于繳納地租,35%~43%歸耕種者所有”(Nakamura,1971,第49頁)。一些征繳的大米在市場上出售,從而為地方領主提供資金。大阪成為商業貿易中心,尤其是大米貿易。平均而言,市場上四分之三的大米來自地主,四分之一來自佃農。大米市場運轉良好,甚至存在一個附帶清算所的大米期貨市場(本章附錄2A對此做了討論)。
日本的各個領土都是由大名統治的。親藩大名(Shinpan)是幕府家族的親屬,負責統領江戶附近的領土;譜代大名(Fudai)是既有的盟友,負責重要的戰略地區;外樣大名(Tozama)是1600年戰役之后才形成的盟友,也是之前的對手,負責邊疆地區。大名被要求每年在江戶和自己領地之間交替居住,而他的家眷則被要求一直在江戶生活。這一被稱為參勤交代的制度于1635年推出,以防止大規模叛亂,并且確實奏效了。當大名在江戶的時候,幕府密切關注他們的行為。此外,大名不得不在交通方面花費甚多,這使他們很難積累足夠的財富用于叛亂。要求大名把家眷留在江戶,也阻止了他們陰謀叛亂。參勤交代制度還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即促進了全國公路系統的發展,這是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
一位理想的武士應該受過很好的教育,具有忠誠正直、行為規范等儒家美德,并能忍受物資匱乏。因此,武士盡管享有統治階級的特權,但并不會積累物質財富。另一方面,工匠和商人在德川時代積累了大量資本,經常投資于子女的教育。商人的資本將成為明治時代實現現代經濟增長和工業化的關鍵。